说起“此生必看的电影”,你一定会想到《肖申克的救赎》。
1997年,《肖申克的救赎》上映。
谁也没想到,这部越狱题材的电影,竟然火爆全球。
安迪身上那股正能量和对自由的执念,着实震撼了无数网友。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75年就有类似题材的电影:
《飞越疯人院》,讲述了一个正常人被关进精神病院后,拼命争取自由的故事。
电影改编于美国作家肯· 克西的同名小说作品。
一上映就拿下了奥斯卡五项大奖,也是迄今为止奥斯卡历史上仅有的三部获得“大满贯”的电影之一。
一个“不正常”的精神病院
和其他小说自带光环的主角不同,《飞越疯人院》的主人公麦克墨菲是个不入流的“小混混”,常常因为反抗社会的一些常规制度而被当作另类。
当初,他因为和一个自称“已经18岁了”的女孩发生关系,而被告强奸未成年少女,被判入狱。
监狱里日复一日的劳动生活,让他感到十分厌倦。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假装成精神病人,逃出这里。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走进了一个真正的“牢笼”——他被带到精神病院里。
精神病院很压抑,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护士长的规矩,否则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惩罚,比如电击、吃迷幻药。
所以,大家每天的日常都是吃饭、吃药、运动,开例会,每一项都不曾出错。
直到麦克墨菲的到来,因为他想要改变这一切!
他试图和身边的病友说话,对方不搭理他;
教病友们在铁网围着的空地上打球,护工都笑他“跟傻子玩得这么开心”;
他带着大家一起玩牌,希望可以关小大厅音乐的声音,却直接遭到了护士长的微笑回绝,原因是:这是他们一如既往的规则,没有人可以打破。
麦克墨菲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仿佛站在他面前的不是一个护士,而是一个手握大权的“制裁者”。
在接下来的例会里,麦克墨菲提议改变他们的日常作息,可以打开电视看一场世界棒球锦标赛。
全场鸦雀无声,毕竟,没有人敢反抗护士长的制度。
麦克墨菲很生气,想要搬起洗手台砸玻璃,逃出这个医院。
可惜,洗手台实在太重了,麦克墨菲没能搬动。
围观的病人都哈哈大笑起来,麦克墨菲扯着嗓子,冲他们喊:
“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却没有勇气走出这里。”
“至少我试过了。”
这句话,像针一样扎进了所有人的心。
麦克墨菲也不知道,这群被习惯和常规所禁锢的人是否明白他的用心,但他还是想努力一把,拯救这些可怜的人。
他“疯”了,梦醒了
麦克墨菲愈发地大胆。
他起哄违反病院规则、当场顶撞护士长,甚至还带病人们出海钓鱼......每一件事,都是院方不可容忍的。
直到有一次,有工作人员向麦克墨菲透露,他这辈子都无法逃出这座精神病院,除非获得护士长的肯许。
麦克墨菲再也按捺不住,下定决心逃离这里。
圣诞节那天晚上,他买通了护工,准备和病友们狂欢一场再离开。
大家像挣脱了束缚一样,尽情地喝酒、唱歌、跳舞,一点都不像精神有问题的病人。
麦克墨菲很开心,但也因沉浸在这样欢乐的氛围,意外错过了逃跑的最佳时间。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护士长气急败坏,拿病人们最害怕的事情来要挟他们。
有人被逼到当场自杀死亡,而麦克墨菲则被压进手术室,做了额叶切除手术。
从手术台下来的时候,他成了真正的精神病患者:眼神空洞,没有思想,也没有任何感情。
想要自由,这就是下场!
护士长用实际行动扑灭了人们希望的火苗。
疯人院安静了,就像麦克墨菲来时那样,所有事情都按着她的指令在进行。
而麦克墨菲,曾经试图带领精神病人反抗,飞越疯人院的高墙,如今成了一场闹剧。
人们偶然提起过他的名字,只是没有人知道他最后去了哪里。
有人说他缩在房间里,像一只受伤的小鸟;
有人说他砸了玻璃逃走了;
也有人说,他死了……
自此之外,没有半点其他声音。
肯· 克西:
第一部小说一举成名
《飞越疯人院》看似是一个发生在精神病院里的荒诞故事,实际上,其灵感来自于作者肯· 克西本人的亲身经历。
肯· 克西
当初,肯· 克西自愿参加了政府的一项毒品实验项目——精神控制计划(Project MKUltra)。在这个项目中,他第一次尝试了迷药剂、LSD类似的违禁药品,甚至因为滥用大麻被监禁四个月。
因为对精神医患有深入了解,他利用这个背景,在1962年写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飞越疯人院》。
没想到,小说一上线就受到各大知名媒体的争相报道:
美国评论界称,它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与不能容忍他的社会之间展开的一场巨大斗争”。
《时代》周刊这样评价:“(这本书)是向体面阶级社会的陈规以及支持这些陈规的看不见的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
近60年来,小说和主人公麦克墨菲“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愈加根深蒂固,更是改编成百老汇歌剧、电影,至今仍火遍全球。
1963年,它在百老汇上连演82场,三年时间突破1025场的纪录新高。电影改编后更是拿下奥斯卡5项大奖,成为世界影史中的里程碑。
其实在后来的很多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飞越疯人院》精神传承的影子,包括《肖申克的救赎》《三傻大闹宝莱坞》。
直至46年后的今天,“疯人院”、“病人们”与“护士长”仍在不断历史重演。
虽然故事中,麦克墨菲的结局是个悲剧,但我们每个人心中还是希望有这么一个麦克墨菲,他正直、热情、敢于向世俗say NO,也让人们能重新思考人性和自由精神:
当一个人选择沉默,整个群体就会陷入沉默的状态。
去打破这个状态也许会失败,但在被权利和专制控制的世界里,这是我们唯一的自由——反抗的自由。
就像麦克墨菲说的那句话:“至少,我试过了。”
- The End -
往期推荐
🔗
16岁少年坠楼真相,原生家庭又出幺蛾子……
豆瓣9.0的心理学小说,感觉写的是我自己!
豆瓣8.5:史上最不正经的科学读物,让我在凌晨笑出猪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