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刘畊宏健身操火爆全网,无数“刘畊宏女孩”都在运动打卡。
然而,长沙有一位女士却因此遭到了网暴。
有媒体报道,这名女士跟着跳操一周后,因没有及时洗澡导致腋窝溃烂。新闻一出,就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评论区大部分言论不是指责她“碰瓷”刘畊宏,就是诋毁她不讲卫生。
但随后这位女士发文澄清:自己是疤痕体质。这次跳操是因出汗过多未及时擦干,加上有衣物摩擦,才导致腋下感染。
想不到媒体非但没有据实报道,还暗示她有卫生问题。
好在当事人维权后,这条新闻最后被删除了。
社会上总有一些媒体为了博眼球,不惜歪曲事实,给当事人带来巨大伤害。
在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中,琳娜就在无良媒体的逼迫下,走上了复仇之路。
琳娜因放走了被通缉的情人,遭到媒体的诽谤。
她不仅被抹黑是犯罪集团成员、私生活混乱,就连她的亲人也跟着遭殃。
她忍无可忍,最终决定以暴制暴......
遭到诽谤
琳娜怎么也没想到,一场浪漫的邂逅,居然会引来无尽的麻烦。
她去参加一个舞会,认识了一个叫戈顿的男子。整个晚上,她都被戈顿深深吸引,和这个男人跳了3个小时热舞。
这是她离婚后,第一次对男人动心。当晚,她就把戈顿带回了家。
令琳娜没想到的是,戈顿竟坦言自己是一名逃兵,正被警方追捕。
可她非但不介意,反而告诉戈顿一个离开她家的秘密路线——从暖气管道可以通往外面的大街。
然而,第二天一早,戈顿前脚刚走,警察后脚就破门而入,将琳娜带走了。
原来警方怀疑戈顿不仅是个逃兵,还是一个银行抢劫犯,正在全城通缉他。
警方还怀疑,琳娜是戈顿的同伙。
首先,戈顿是在琳娜家神不知鬼不觉消失的。
其次,在琳娜家发现了一枚昂贵的戒指。而琳娜的工作是给有钱人当管家,以她的收入,根本买不起这么贵的戒指。
所以警方认为这个戒指极有可能是戈顿送的。
但琳娜却一口咬定自己和戈顿是刚认识的。
那枚戒指,其实是一个追求她的企业主硬塞给她的。
然而她的话根本没有人相信。
审讯结束后,她虽然被警方暂时释放,但仍是重点怀疑对象。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回家后的第二天,琳娜发现自己的照片居然登在了《日报》的头版头条。没等把新闻看完,她已经气得冒烟了。
新闻详细介绍了她被警察带走审问的经过,可其中很多细节,却与事实完全不符。
新闻中,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不但抛弃了贫穷的前夫,还和有钱的企业主勾搭在了一起。不仅如此,她甚至成了强盗戈顿的情人,加入了犯罪集团。
最后,新闻还引用了琳娜的老板对她的评价:“冰冷而有心机。”
琳娜立即打电话向老板询问。
然而,她得到的回复却是——这根本不是采访时的原话,老板的原话是:“聪明而伶俐。”
琳娜这才看透了这其中的道道,新闻记者为了博人眼球,竟然胡说八道、颠倒黑白。
于是她恨死了这位叫格斯的记者。
随后,由于新闻的持续发酵,她的噩梦也开始了。
复仇天使
琳娜接到了很多骚扰电话和信件。
有人约她搞一夜情;
有的人寄来了情趣用品;
还有人写信对她进行恐吓、辱骂。
看着这些信,琳娜简直要疯,连家都不想回了。
此刻,她只能寄希望于戈顿能逃离抓捕,等风声过了,带她远走高飞。
谁知怕什么来什么。
没过两天,戈顿突然被捕了。经调查,他确实是个逃兵,还撬了一个保险柜,牢狱之灾是免不了了。
屋漏又逢连夜雨。
没等琳娜从戈顿被捕的事中缓过来,她又接到医院的通知——母亲去世了。
这对她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母亲刚做完一个成功的手术,身体逐渐好转,怎么会突然离世?
直到她看到一则新闻,才恍然大悟。
这篇新闻又是格斯记者编写的。新闻中写道,对于琳娜放走强盗的行为,她母亲很悲伤。
文章还暗示:琳娜的母亲是受女儿行为的影响,才断送了性命。
琳娜几乎可以肯定,母亲去世前,这个记者偷偷去医院见了母亲。
而且她断定是格斯的话刺激了母亲,才导致老人家离世。
伤害自己也就罢了,竟然将魔爪伸向了自己的家人,对此,是可忍孰不可忍。
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格斯永远消失。
于是,琳娜主动打电话给格斯,约对方上门来采访。
而实际上,她偷偷准备了一把手枪,藏在了手提包里。
很快门铃响了。
她一开门,就看见格斯一脸色眯眯的,对她说:
“美人,我们两人现在干些什么呢?我提议,我们先来蹦一个吧。”
琳娜大吃一惊,这声音,这语气,太令人熟悉了。她想起接到的骚扰电话里,那个想和她一夜情的,就是眼前这个人。
原来这家伙根本不是来采访的,而是要对她动手动脚。
说时迟那时快,她一边后退,一边举起了手枪......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本书的作者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而他也是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小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1971年,西德一个小城发生了一起抢劫银行的案件,一名警察被打死。
当时,西德发行量很大的《图片报》报道了这一事件,并一口咬定是某犯罪集团干的。
可伯尔却看不过去了,专门写文抨击了《图片报》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发表了煽动性的文章。
伯尔的文章一下就捅了马蜂窝,遭到《图片报》等媒体的强烈攻击。
他被诬陷是犯罪集团的“同党”、“精神上的同谋犯“,导致社会上掀起一股反伯尔的浪潮。
伯尔由此深深体会到了传媒的黑暗——用谎言来左右社会舆论,给老百姓造成巨大的伤害。
于是他创作了这部《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讽刺了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的卑劣行径。
小说出版后饱受争议,并遭到一些政界名流的攻击,被指责是在“为暴力辩护”。
但这部作品却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至今在德国的销量已超600万册。
小说还被翻拍成了电影——《肉体的代价》。影片成为1975年西德最轰动、上座率最高的电影之一,至今豆瓣评分高达7.6分。
有读者评价,这部电影虽然是40多年前的老片,但表达的内容至今不过时。影片有力地批判了媒体打着公众知情名义对个人的迫害。
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在不明真相时,就对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攻击和伤害,这何尝不是一种犯罪?
丧失职业道德的新闻记者,以及缺乏思考能力、易被煽动的大众,都有可能是施暴者。
当言论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利刃,我们该如何控制?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The End -
往期推荐
🔗
东野圭吾争议之作,网友都为它吵翻了!
豆瓣8.1,我的智商配不上这本极度烧脑的小说!
平均1个通宵读完!这部神作值得一刷再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