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前瞻】
海南可以学习新加坡的制药业、高科技、信息技术等产业,借鉴台湾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毕竟海南是“三农”为基础建自贸港的。
海南是国内离东南亚最近的在地理上与亚太国家联系最方便的省份沿海,是我国“外循环”连接东南亚最前沿的地方。是“新时代下南洋”的前哨。
我认为海南在补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至少要形成几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即使不能布局全产业链,但核心的部分肯定要抓住,而非简单的园区招商。
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之后的发展中,海南得到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力度着实让其它省份羡慕。但是30多年过去了,海南的发展并未达到预期。
2019年,海南的GDP总量为5308.94亿,一省的经济总量不及二三线地级市山东潍坊、江苏盐城等。人口总量也不足千万。
改革30年海南经济不及预期的原因真是因为房地产过热吗?海南的发展有什么特殊性?海南发展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对此,搜狐城市独家专访中国社科院投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经伟,一起探寻海南发展的秘密。
此次访谈分为上下两篇,本篇为访谈的上篇内容。
以下是访谈实录:
01
海南房地产过热只是表面现象 死灰复燃可能性不大
搜狐城市:在谈到海南30多年改革不及预期的时候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房地产过热,您怎么看?
陈经伟:这要从海南的历史讲起。
清末,由于海防的原因,台湾建省。海南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岛,也进入清朝当政者的视野。当年张之洞到海南视察,琼籍文昌人潘存建议朝廷建立海南省,但是没有成行。从张之洞开始到孙中山再到孙中山的儿子,一直到国民党政府时期已经同意海南建省,但由于战争等原因搁置了。
从这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从很早开始,当政者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台湾和海南这两个岛屿与内陆的差异。从清朝开始考虑海南建省,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安排或提拔一批官员,给主政官员多大的政治地位或权力,而是知道海南岛要发展需要治理差异化模式,必须赋予主政官员一定的自主和自治及决策权力。它是有历史共识的。
但是,这种制度安排也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那就是,中央委派到海南的主政官员,若对于“岛屿经济体”的海南在发展路径选择或治理模式产生偏差,中央往往对其容忍度或宽容度要高一些。这是因为,如何较好地管理和发展一个“岛屿经济体”在中央层面缺乏参照系,也不好评判产生偏差责任原因。
你提到的房地产过热只是表面的现象,根源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发展一个岛屿经济体,在我们国家目前的理论界和决策当局并没有一套成熟思路,很多内容在理论界往往处于空白状态。
无节制发展房地产确实不对,但在海南改革初期和第一次房地产泡沫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海南到底要发展什么其实是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而最稳妥的选择就是简单地随大流。海南的前十年,前二十年发展房地产就是跟着整个国家跟着国内各地步伐前进的,它恰恰忽视了海南岛屿经济体的差异性,造成目前海南的被动局面。
搜狐城市:为什么选择了房地产?
陈经伟:解放后到一段时期内,海南作为海防的前哨,是不适合发展经济的。改革开放之后,海南开始经济发展的探索。我是海南人,小时候就生活在海南,经历了海南整个变化的过程。
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海南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远景和发展口号。但是大部分都只是在口头上,做来做去还是依靠资源发展。因为这种方式最简单,容易赚快钱,容易显政绩,突出的表现就是房地产,慢慢形成了路径依赖。
实际上,很多地方在改革发展初期靠一些资源赚取第一桶金,这是常见的做法,但关键是一旦有一定积累之后把后续的投资花在哪?如果海南把原始积累投入到基础设施和加强工业、农业基础甚至是科技等可持续的领域,那之后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还有,海南的房地产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海南房地产开发百分之八九十是卖给外地人,而且是以外地人养老为主要用途,这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房地产客户群体有极大的差异,大城市和二线城市主要是依靠来这些城市做事和打工的年轻人来消化。从市场客户群体来看,海南房地产刚开始的定位就有偏差,也没有通盘考虑后果问题。
之后各种社会问题会慢慢显现。也就是说,海南之前所选择的依赖资源产业发展模式(房地产和旅游业),其实是选择了一条它做不到的事,因为它解决不了国内特别是东北、西北等地养老问题,很多人是认识不到这一点。
搜狐城市:有什么具体表现?
陈经伟:“有海的地方肯定是缺水的”。比如海南水资源匮乏这一现状与人们的传统印象不太一致:一是由于海南岛的水资源完全是靠天吃饭,打开地图,海南岛中南部是高山区,最高峰海拔1800多米,但是离海岸太近了,只有一百多公里,地形原因使地表径流难以储存,另一方面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蒸发量大导致水资源问题严重。
这也意味着,在传统农业状态下,海南自我生产的主粮往往养不活岛上人口,这才会有历史上人口迁移——下南洋。解放后,海南西部还曾经因为过度开垦出现过沙漠化的现象。
所以海南水资源阶段性短缺和分布不均决定了海南很多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局限性,其中的动态人口承载力与发展房地产和旅游业会产生极大冲突和矛盾——季节性人流,人来多房子不够用,人来少房子空置。后来省委省政府看到了这个问题,就说不能再依赖房地产了,而且国家的力度也很大,决定扭转之前的偏差。
还有一点我比较担心的是,海南这些年已经建好房子和小区,按照高品质标准,公园绿化、公共交通、医疗、环保等很多公共配套的东西跟不上,中央的环境督察组就看到了这个问题。
搜狐城市:那还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吗?
陈经伟:我感觉从中央层面了肯定不会的,过去30多年走过的路已经证明了这条路行不通。
经济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资源诅咒理论,就是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方经济发展越慢。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上台后对生态环境问题尤其重视,现任海南省长沈晓明也说过,我们不懂得开发,留给后人开发也是一种积德。可以看到,不管是中央还是海南方面,都认识到了房地产的不可持续性。
02
海南要发展“岛屿经济”,成为新时代下南洋的前哨
搜狐城市:您提到的“岛屿经济体”的特性和内陆以及大陆沿海有什么区别呢?
陈经伟:“岛屿经济体”良性发展模式是一进一出,两头在外。
简单的来说,“岛屿经济体”一方面代表着本身的资源与沿海或内陆地区相比较是有限。它想要发展,只能依靠外来资源,通过加工、增值,然后再卖出去。另一方面岛屿本身就决定了它自身的市场是有限的,因为它是没有经济腹地的。“亚洲四小龙”均是典型的“岛屿经济体”。
当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要求中国开放海南的琼州海关作为通商口岸,但事实上海南的口岸并未受到重视,列强把重点放在了广州和长三角。
外国人打开中国市场一般是通过长江西进、通过珠江北上。从外商角度来讲,想要打开中国国门,链接大陆市场,海南就不会是第一选择。
但是,现在很多人对于海南地理优势想当然地认为,海南对外开放和打开大门之后,外商和外资会在海南进行生产加工,之后把商品输送到大陆市场。事实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并不是最优解,在这方面海南没有长三角珠三角,甚至天津等沿海地区有吸引力。
所以,对于想要“走进来”中国市场的外商和外资而言,海南相对大陆沿海地区来讲是一种劣势。
搜狐城市:它地理区位上没有优势吗?
陈经伟:有啊,国内企业“走出去”时就有一定的优势了。海南是面对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开放门户(南海部队作为保障的),是国内离东南亚最近的在地理上与亚太国家联系最方便的省份沿海,是我国“外循环”连接东南亚最前沿的地方。我曾经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新时代下南洋”,海南就是新时代下南洋的前哨。
但是海南对外连接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海南的优势是什么?绝对不是房地产。我认为海南应该发展有技术含量的高科技产业和轻工业,这样才有竞争力。
搜狐城市:您说海南岛屿经济体的“两头在外”的模式是不是类似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以及珠三角地区的“三来一补”?
陈经伟:有些类似,但不太一样。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劳动力充足,深圳抓住这个契机发展“三来一补”,也就是加工业,深圳如今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直在坚持工业。海南初期也选择过这条路,南下打工的人群中也有一部分到海南的,但是后来海南放弃了发展工业的道路,这点也成了它最大的败笔。
不过,海南现在所选择的工业化之路,肯定是根据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根据国际市场的新需求和产业链而选择新生产方式,如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生产东南亚市场客户群体所需。我发表过一文曾经强调“海南拿什么东西到国际市场上卖?”在自贸港建设过程中和在国际市场上你是要拿东西去跟别人交换的 ,这与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是兼容的。
03
海南一定要补工业化,可对标台湾新加坡
搜狐城市:海南如果沿着深圳的工业化道路走会不会发展的更好?
陈经伟: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我认为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是有可能发展更好的。其实海南改革开放初期尝试过工业化的,刚刚开放的时候海南有南宝电视机厂,有海马汽车制造厂,当时的名气很大基础很好,但是后来都没落了。
常言道:“无工不富”。实际上工业化的好处是标准化组织与管理、人力资本培育,同时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工种和管理团队。
新加坡为什么能够高速发展这么多年,其成功要件至少有一项内容是它从建国开始就对产业结构进行论证和布局,不管发展到哪个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都坚持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工业占比。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加坡的顶层设计就很棒。
我认为海南在补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至少要形成几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即使不能布局全产业链,但核心的部分肯定要抓住,而非简单的园区招商。另一方面紧跟新基建、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工业互联网新时代这个风口,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它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的变革重组,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如果没有把握新基建实施新型工业化,海南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工业化就无法保障海南青山绿水和生态环境,看看“亚洲四小龙“,哪个经济起步期不是依靠工业化,去工业化之后香港不是面临发展困境了吗?
搜狐城市:海南发展岛屿经济体有没有可以对标的对象?
陈经伟:海南不单单是“岛屿经济体”,而且还是以“三农”为基础建自贸港的,国内大部分政策建议者,没有真正走过海南县域和乡镇,也没有对乡镇基层干部群众进行过深度调研和分析,很多政策建议是欠缺的。我认同郑永年所说的海南=“新加坡+台湾“。
新加坡和台湾同样没有腹地,但它们的产品是销往全世界的。新加坡10年一次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我们有一些人只关注新加坡航运业和金融服务业,实际上,在制药业、高科技、信息技术等产业上也发展,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磁盘驱动生产国和第五大半导体生产国。目前台湾人均GDP仍然超过上海,比如它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很发达。
进一步来说,海南可以学习新加坡的制药业、高科技、信息技术等产业,借鉴台湾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毕竟海南是“三农”为基础建自贸港的。
我们思维方式要由对内向对外转变,海南要成为经济领域向前冲的冲锋点。但向前冲之前你要想好往哪里冲,也就是说,海南的产品将卖给谁?能否组织生产?实际上,海南将来的主要目标客户群就应该是东南亚,从东南亚客户群体倒推,它们需要什么海南就生产什么。
不过,现在的海南直接对标台湾其实是有难度的,毕竟台湾已经毕竟发展那么多年,两者差距不小,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全国上下一盘棋”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中央给予政策支持,但关键是要找到支持的点。海南将来发展的路一定和上海、深圳不一样,如果跟在别人后面走的话,海南没有任何优势。
所以海南要开拓新市场,开拓东南亚的市场。了解东南亚的市场需求,利用内地和海南的资源、技术,进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高之后再运往东南亚,这样路就顺了。
大致的方向定了以后,细节问题还要做更详细的市场调研。比如和竞争对手相比优势在哪,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等,都要算更细的帐。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