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家 | 陈耀:今年GDP万亿俱乐部或将洗牌


根据目前主要城市晒出的2020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成绩单”,搜狐城市整理列出20强榜单。对比2019年,中国城市20强的格局发生了不少变化。

重庆为什么能超越广州?势头能不能保持到年终?
南京做对了什么?
北方城市还有机会吗?
今年的万亿俱乐部成员会不会有变化?
搜狐城市【城市观察家】特邀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研究员,和我们一起探讨中国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双循环格局下 重庆、成都迎来机遇】
搜狐城市:首先请陈老师就上半年的城市经济数据做一个整体的点评。
陈耀: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的城市排名没有大的变化,还是延续了原有的格局。但是小的分化在出现,比如重庆超过广州,南京表现不错,包括像长沙、郑州进位。
中西部这些城市后来居上,潜在的增长力很高。也有些城市,像天津这几年一直在慢慢往下。半年的成绩是短期分析,只能说有这样一个迹象、一个势头,还不能下定论,下半年还有很多反弹的空间。
搜狐城市: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中,仅深圳实现正增长。其余,北京下降3.2%,上海下降2.6%,广州下降2.7%。深圳在一季度下降6.6%的前提之下,为什么能够实现逆转?
陈耀:深圳能够转正主要靠它的企业的创新动力。深圳是我国目前创新型城市的突出代表,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新型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是其他所有城市比不了的。
深圳自主创新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90%”: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
这个数字,北京、上海都达不到。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让深圳可以保持强劲的增长后劲。今年二季度复工复产以后,尤其是配合国家新基建的投入,比如说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这些基础设施投入,很多设备都是深圳的科创型企业生产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各方面得到了国家给予的很大支持,同时也凭借自身的创新基础抓住了这样一个机遇。
搜狐城市:去年的第四名广州被重庆以11209.83亿元的成绩超越,跌至第五,“北上广深”强一线的格局被打破,是这次20强座次最突出的变化。为什么重庆能超越广州?以广州为代表的外贸型城市应如何应对当前环境?您预测下半年重庆还会继续保持优势吗?
陈耀:广州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外贸依存度比较大的城市,上半年,受疫情冲击,订单减少,外贸拉动减弱,受到冲击是最大的。相对应而言,中西部城市重庆,本身主要靠内循环,是依靠国内市场的,它受到的影响就相对小。这也印证了在未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以内需为重点的城市未来的成长空间会更大。
至于下半年重庆还会不会继续领先广州,我认为还不一定。本身重庆和广州现在的差距也并不大,200多亿,是很容易追上的。下半年外贸虽然不会恢复到原先的水平,但肯定会持续地适当地复苏,广州经济数据肯定也会因此改善。广州有7000多平方千米,可以说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次疫情暴露出广州经济的主要问题是还在吃外贸的老本,创新效果不突出,没有出现华为、中兴、大疆、腾讯,这种科技创新企业。虽然广州有很多国家科研机构,但机构的研发成果往往转化率不如企业,不会那么快的面向市场,投入应用,见到成效。
除了科技创新,还有商业模式创新、城市管理创新,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杭州这方面就比较突出,广州还是相对保守。就比如网约车刚兴起的时候,广州的态度就是先叫停,而深圳许可运行,再去监管规范完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环境。
重庆经济也有自身的问题,主要的支柱产业一个是汽车、摩托车,一个是电子信息,主要是笔记本电脑组装。这两大产业最近几年发展得一直不算理想,尤其是汽车,自身创新力不够,民营汽车品牌,像力帆面临破产倒闭。而笔记本电脑的加工组装,相对科技含量不高,后劲也不是很足。所以重庆未来也还面临结构升级调整的问题。
但是,作为西部的领头羊,重庆的发展是可期的。今年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制定规划纲要,对重庆发展又是新的一轮政策利好。以前重庆还是主要通过长江水运通道,但水运作用和空间有限。现在重庆主要从铁路、公路、航空,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它处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往南通过北部湾到东南亚;另一个是渝新欧中欧班列,往西通到欧洲,这两个通道会拉动西部的对外贸易。现在还有一系列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机场、郑渝高铁,打通了中东部的联络。所以整个成渝地区今后将成为我国内循环的重要节点。
【上海的辐射在扩散 南通成为新增长点】
搜狐城市:如您所说,重庆和成都将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明星。上半年,成都的经济成绩单也可谓不俗,虽然名次上没有变化,但成都和领先一个身位的苏州之间差距已缩小至不到800亿。去年上半年,成都与苏州的GDP差距为1800亿左右,去年全年接近2300亿。那么您预测,今年全年,成都与苏州的差距会不会进一步缩小,甚至反超?
陈耀:有可能。苏州这些年也是一直在吃老本的,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还是靠昆山、太仓这些龙头县。苏州过去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上海的辐射,离上海近,上海的资源为它所用。最早昆山的发展就是靠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上海的科技人员在周末来到苏州的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但这几年上海辐射的方向在改变,最开始是沪宁沿线(上海-苏锡常-南京),上海的辐射主要带动这个区域。现在的方向在逐步扩散,一方面是往杭州、嘉兴、湖州,主要得益于杭州湾大桥的建成,整个上海的要素资源往南扩散流动比较突出。例如,上汽大众在杭州湾新区投资工业4.0的智能化汽车生产线。
另一方面是往北转移,主要是往南通。现在上海和南通之间的高铁开通,南通号称与浦西、浦东并肩的“浦北”。随长三角一体化,南通融入上海可谓近水楼台。南通最大的优势是:沿江、沿海、靠上海。所以南通承接上海资源很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而且苏中、苏北的土地资源,尤其是沿海的滩涂资源空间很大。如东县最近就在上海举行推介会,推出31宗地块用于房地产开发。吸引上海的资金往苏北投资。
上海的辐射分散之后,苏州收获的红利在减少。同时本身的经济活力有些后劲不足,不像浙江,苏州主要还是国有、集体经济的比重大,民营经济少。
而苏北沿海地带,尤其是南通、盐城、连云港,现在承接了很多大项目的投资:宝武钢铁将在这里形成2000万吨产能;印尼金光集团投资700多亿打造大型纺织、造纸基地;中海油江苏滨海LNG项目落实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所以这里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投资集聚地,也是未来整个中国沿海城市中比较大的增长点。未来非常看好。
搜狐城市:榜单还有一大看点是南京首次进入前十。此前,南京在一季度经济总量已超过天津,2020年过半,南京继续保持领先,并逐步拉开和天津的差距。近年来,江苏提出做强省会,您认为南京未来会不会获得更多资源?
陈耀:可以期待。按照区域经济学的重力模型理论,一个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越近,接受的辐射越大,经济发展的机会越大。按照距离上海的远近排序,依次是苏州、无锡、常州,然后是南京。现在苏锡常发展的相对饱和、充分、成熟了,所以要素资源会不断的往西推进,到了南京。
南京前几年一直发展不算理想。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经济首位度是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济南。2018年,中纪委考察江苏的时候,也指出了南京“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问题”。所以江苏近年提出“做强省会”战略。
南京现在的产业结构偏重,工业中化工产业占到七、八成,排放和污染问题较多。南京是一个沿江城市,长江经济带提出“共抓大保护”,南京必须要做出大的调整,大量沿江的重化工企业要关闭、搬迁。所以南京要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化工企业走了以后,南京要腾笼换鸟,发展高端的、环境友好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这个调整结束后,南京会腾出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体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同时,南京也在发展南京都市圈,跟周边,尤其是合肥、马鞍山、芜湖建立起辐射带动。南京发挥它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把周边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所以南京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来看,未来潜力是非常大的。
【天津在未来10年很难追赶南方】
搜狐城市:受“黑天鹅”影响,武汉上半年未进前十,但经济回到正轨后重返也是必然。届时,若天津不能及时有效的调整经济结构,将面临跌出前十的风险,那么TOP10中的北方城市就仅余北京一个,南北格局将进一步失衡。天津乃至北方城市发展为何一直未见起色?
陈耀:北方城市可能在今后的10-15年不会有大的改变,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天津曾经是北方大港,港口发展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是腹地,第二是临港产业。
天津港的腹地是中西部,中西部的货源要从天津出海。曾经有一些优惠政策,现在这个补贴力度在收窄,而且现在有了陆海新通道,有了中欧班列,中西部的货源不需要走东边的天津港了,直接向南、向西。所以天津港的腹地一直在萎缩。
另一方面,临港产业,主要是指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钢铁、能源、装备制造、炼化石化。现在天津的这些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层次不高,产业链很短,还停留在原材料加工层面,没有形成附加值高的下游链条。
再加上周边的竞争日益激烈,河北沿海的港口,唐山、黄骅、秦皇岛都在崛起,分流了天津港的货运。所以天津近几年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也一直是京冀合作比较明显,京津则乏善可陈,合作远远不够。
天津曾经在2006-2016年是沿海城市的一枝独秀。甚至2011年人均GDP是全国最高的。但是在经历了滨海新区挤掉6000亿水分和天津港大爆炸之后,经济受到重创,元气大伤,要想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未来10年都很难看得到。
再看前十的“预备部队”,中部城市郑州比较有潜力。郑州是沿黄经济带总量最大的城市,超过济南、西安。未来它的经济实力还会再往前跃升,有可能超过宁波、无锡、青岛。
搜狐城市:从上半年数据来看,增速表现最好的是西安,GDP增速为2.8%。西安阔别40年重回20强。您是否看好西安的发展后劲?
陈耀:西安是西北地区的龙头城市,它最大的优势是科技资源、人才资源,高校、科研院所。它的科研力量总体上能够排在全国前五,但是它的经济一直是两张皮,科技和经济发展不对称。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科技力量越强,经济肯定越好。但是西安恰恰相反,科技力量强,经济没有跟上。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出了问题。主要是军工的因素,军工的科技力量和地方经济脱节,没有融入。军工的科技成果基本上是封闭的,没有转化成民用产品。军工的生产环节其实完全可以让渡一部分出来由民营企业来承担。所以军民融合是西安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近年来有一些军民融合的试点,但没有看到太大的成果。如果西安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把军工的科研力量释放出来,跟地方经济能够真正融合发展,那么西安未来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西安也有一些好的势头,首先是高铁建设,西安到成都、重庆的高铁让西南、西北的城市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借力西南的要素资源,对西安的发展也是很大的推动促进。西安还是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未来它可以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向南、向西、向东加快地区之间的合作。
【2020年GDP万亿俱乐部或出现新格局】
搜狐城市:去年的“万亿俱乐部”新成员佛山,今年上半年GDP降幅7.5%,是20强中除武汉外跌幅最大的一个,您预测今年佛山会否保不住万亿大关?
陈耀:佛山可能会掉队。佛山传统产业占的比重比较大,历来支柱产业是靠家电、服装、陶瓷,整体的产业结构处在一个转型升级阶段。新的业态、新的产业、新的技术,还未成形。同时,整个珠三角的西岸和东岸还是很不平衡,西岸主要靠佛山、中山、珠海,整个西岸的活力不如东边的深圳、东莞、惠州。
但佛山经济是一种内源型经济,不像东莞主要靠外资,经济的稳定性比较强。佛山的本土民营企业很多,佛山要想保持万亿,首先要让这些民营企业活下来,先解决生存问题。慢慢的复苏以后,还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力度,培育高技术产业。
搜狐城市:下半年,您看好哪些城市呢?
陈耀:今年情况比较特殊,受疫情影响很大。今年的GDP万亿俱乐部要保持17位,也有一定难度。如果下半年的增速还能再快一点,泉州、南通、佛山有可能还能冲击万亿。
很多城市由于经济结构不同,受疫情冲击大小不同,经济恢复的结果也不同。到下半年,可能又会有一个新的格局。受冲击比较大的城市,反弹的力度也比较大,像武汉未来肯定增速会上来。
其他城市,我比较看好的是南通、郑州、长沙、重庆、成都,这些中西部城市。考虑到国际市场的现状,中国未来对国际的经济依赖性会有所减弱,中西部的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