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发生在超大城市,事情变得不那么简单。
如何建立适度的防疫秩序,如何保障医疗资源、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如何管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等等问题,都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困难。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疫情防控做得越早越好,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疫情危机下,如何在短时间内具备响应、救治,隔离的能力,具备药物、疫苗快速研发的能力,以及整个城市保持常态化运作,经济维持一定水平的能力,对于所有城市管理者而言,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近日,搜狐城市联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杂志社、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推出系列访谈节目《后疫情时代的城乡规划变革》。
访谈嘉宾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等多名专家学者,话题将深度聚焦“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划应对体系”,“建设具有抵御力的韧性城市”等核心议题。
以下为第一期访谈精编
主持人:作为传染病学专家,您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此次超大城市上海在防疫方面有哪些经验和特色?
张文宏:现在讲后疫情时代,其实还为时过早。乐观地讲,现在应该是一个疫情中的时代,只不过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阶段可能略有不同,有些地方跑得快一点,有些地方跑得慢一点。中国因为早期介入较早,政府控制力度较大,民众配合也较好,所以疫情控制过程结束得早一些,但目前全世界都是封闭的,如果再这样封闭下去,全球会受到极大影响。
从防疫经验上讲,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规划与协调是重中之重。事实上,一个疾病的传播是一个大的循环,如果要阻止疾病不断地扩展,就要把所有环节全部切断,这涉及到饱和式检测发现病人、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重症病人的集中救治、社区有风险病人的管控以及输入人群、周边人群之间的交通等,这其实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疫情爆发后,我们能在多长时间、以多好的效果把疫情控制住,就在于你能不能对这个系统工程采取有利的把握和控制。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上海作为3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如何在早期把这个系统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好,事实上也涉及到城市管理的能力,这也是防疫成败的一大核心要素。
主持人:目前,超大城市上海提出未来要建设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您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哪些领域是建设的重点?
张文宏: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4月7日,上海市召开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会议提出“到2025年,让上海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的口号。以前我们在公共卫生领域很少提这样的口号,但这一次疫情让我们做出改变。
事实上,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国都是通过非常早期的介入、积极的干预、民众的配合,才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在武汉宣布疫情爆发后,国内各省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广泛的检测、隔离、追踪、社区的管控、道口的管控、输入性人群的管控都随之启动,如果没有早期这些管控,我们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所以从预防的角度而言,做得越早就越好,通俗地讲,即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但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例如在疫情早期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诊断试剂储备,是否有成熟的药物、疫苗研发平台?我们的防护装备、疾控人员配备是否到位?我们对疫情后期走势的预测、对疫情信息的管控是否到位?事实上,这涉及到多个环节的内容,而且很多还跨越医学的范畴,例如在疫情爆发阶段,城市中的物流如何保障,隔离点如何设置等等。此次上海在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提出的20条举措,就是在尽可能地弥补公共卫生体系在此次疫情中凸显出的短板。
上海想要打造的国际一流公共卫生城市,是指在任何一种疫情危机下,无论是国内爆发,还是国外输入的,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内,具备响应的能力、救治的能力,对传染病隔离的能力,药物、疫苗快速研发的能力,以及整个城市保持常态化运作,经济维持一定水平的能力,这些对于所有城市管理者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
我觉得这次疫情对公共卫生、医疗、经济、城市规划等等行业而言,都是一个重大课题。因为我们都不知道下次疫情会在什么时候来临,而且是哪一种类型的疫情,比如这次是呼吸道类型的,可如果下次是像天花一样的病毒,打法就会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公共卫生事件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性的灾难性事件。对于这种不确定的灾难,我们需要做哪些确定性的准备,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主持人:目前我国正在强调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此全国的医疗体系做了哪些准备?有哪些会成为常态化的管理措施?
张文宏:目前,中国疫情控制得不错,所以当下外防输入就成了一个重点。我估计全球重新打开的时间节点,不会在疫情得到完全控制的时候,有可能会提早,也就是各国在病例数降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纷纷地打开国门,所以全球重新打开以后,中国将会面临外防输入的风险。并且,任何一个外防输入的处置,事实上都有一定的失败率。若说万分之一的概率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传染病,其防控的成功率都不可能达到100%,因为这涉及到大的人群的一个概念。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主要是两点,一是外防输入,尽量做到闭环管理,入境人群的检测做到位。二是内防反弹,例如上海市已经着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落实公共卫生大会提出的20条举措,这些都会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提供很好的保障。
主持人:有网友称呼您为“硬核医生”,您如何理解“硬核”二字?
张文宏:所谓“硬核”,可能是大家以前很少听医生讲这些话。比如一个城市的公共卫生体系中,最关键的就是有哪些短板,你愿意不愿意讲出来,讲了可能就是“硬核”。其实各个专业都有其独特之处,对大众来讲,也存在其难以理解的地方,关键在于这个领域中的专家,能否将自己专业领域中的独特之处,以大家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老百姓认为你讲得还可以,称你为专家,认为你讲得差,你基本上就是“砖家”,对不对?
有些人觉得自己挺了不起,是在做科普,其实这里并不涉及普及的问题,而是民众有权利了解目前所要采取的政策,例如疫情中公共卫生政策、医疗政策等等,所以存在告知和沟通的过程。我觉得科普的真正内涵,将会逐渐地过渡到沟通这样一个角色。你沟通得好,能把真实情况讲给大家,并让大家听懂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硬核”。
我相信现在“硬核”的也不止我一个,很多人都很“硬核”,我认为中国的民众就是“硬核民众”,没有这样的“硬核民众”,就不大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疫情控制住。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疫情控制得并不是很好,这当中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大家是否把疫情防控看作是全社会共同要做的事情,而不只是医疗工作者的事情,所以“硬核”这个词的内涵其实还是蛮深的。
主持人:最后想请您对观众朋友们说一句话,您想对他们说一句什么?
张文宏:我希望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好,也希望普通老百姓将来的生活有保障,可以生活在一个健康的、没有瘟疫威胁的,或者哪怕是瘟疫来临之后,我们也可以勇敢面对的安全城市。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