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前海方案发布,普通人的机会在哪里?



近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相继印发,引起各方极大关注和期待。
两个方案后续会引发什么样的连锁反应,改革开放之初的火热浪潮会再次出现吗?普通人的机会和红利又在哪里?两个方案的关键区别是什么?对相关主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影响?横琴合作区会像部分经济区一样出现“产业未热,地产先热”的状况吗?
为探究这些问题,搜狐城市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尹稚进行深度访谈,以下是访谈精编。

尹稚在接受访谈 图/搜狐城市
搜狐城市:“横琴方案”中关于吸引多元产业、企业入驻方面的具体措施并不多,优惠最大的似乎只有税收。
尹稚:珠澳合作现在公布的是初步方案,后续还有一系列的实施措施,应该说力度和强度比简单的税收优惠要大得多,最重要的核心是在合作区里面会非常全面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政策。
之所以要在这个地区形成多产业的聚集地,既是为了解决珠江西岸长期以来的发展瓶颈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澳门长期以来发展对博彩业的单一依赖问题。随着香港格局的变化,同样“一国两制”的澳门,相对稳定、平和,对高等级人才的吸引力在增强。
但是大家都知道澳门是个弹丸之地,无论区域面积、可建设土地都跟香港不能相比。所以把横琴到珠海机场的条形地带,划成粤澳合作区,其实给了澳门一系列新产业全新的发展空间。
搜狐城市:应不应该提防和担忧横琴合作区 “产业未热,地产先热”?
尹稚:其实这个担心有点多余了,因为第一横琴所有的产业准入政策跟市场优惠政策与房地产无关。第二横琴到目前为止的发展也不是以房地产为主支撑起来的。
横琴岛本身核心部分的演变有一个过程,最早十几年前,对它的规划和定位,是以商务办公区为主,既可以做珠海的CBD来使用,同时当年也谈过这个地区集中满足大湾区九省一市在现代化商务办公领域的一些需要,所以它本身的建设其实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
只是现在加了澳门因素,加了“一国两制”因素以后,它更加变成一个连接内循环和外循环很重要的节点枢纽。既是中国走向外循环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通过澳门连接大量拉丁语系国家的节点,因为它有天生的语言优势和经济体制方面的特点。
所以不用担心,不可能走房产这条路,而且中国以销售为主的房地产逐渐降温,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的依赖其实已经开始逐渐走到尽头。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40㎡,从总量上来讲其实已经接近极限。现在住房供给当中其实是从供应方式和开发结构上调整,来消化存量,适度有一点新增量,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搜狐城市:“横琴方案”中合作机制给了澳门方面很大的权限,您怎么看?
尹稚:这其实是“一国两制”的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据我了解,将来管委会其实是“双首长制”,大陆跟澳门双首长共管合作区,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包括未来的执行委员会甚至可能澳门方面派出的行政首长的角色权力可能还会更大一点。
其实珠海很有意思,澳门居民在珠海居住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了,我前一段去珠海考察时,看了一些混合性社区,发现确实很有特点。
比如说街道办事处级的政府机构,它的社会服务部分外包给澳门非常成熟的社会服务团体。而它的党建部分是由正规化的党组织系列化建设起来的。非常平和、非常正常地合署办公,两者之间还有相当好的融合。在服务体系建设、为老百姓办实事,乃至价值观引导方面,互相支撑和支持。所以我觉得这大概就是未来我们想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一国两制”体系。
现在相当于把这些零星的社区实践放大到珠澳合作区的范围。党的系统还是由大陆方面来负责建设,而行政管理系统、社会服务体系可能会更多地借鉴澳门方面相对比我们更现代一点、更成熟一点的治理经验。
搜狐城市:部分社区的经验扩大推广到整个合作区会不会有一些阻碍和隐患?
尹稚:这要靠实践来检验,但至少我觉得无论是澳门的管理方还是珠海政府的管理方,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积累了相当一部分比较成熟的经验。

尹稚在接受访谈 图/搜狐城市
搜狐城市:前海的合作机制和方向和横琴有何不同?
尹稚:前海发展的主导动力其实来自于大陆,深圳作为国家的科技创新高地,特别是以产业为核心的创新高地,自生长能力已经非常强了。
深圳对于香港来讲,其实解决了香港一部分年轻人创业,一些成长型公司在大陆地区的发展问题,它的作用和动力机制恐怕不太一样,所以前海选择由深圳来主导,我觉得非常正常。到前海去看看就知道,目前已经有一部分香港公司过来了,但是从前海的整个公司比例架构来看,还是大陆公司占绝对优势。
第二,是什么样的香港人会过来。疫情期间其实是一个双向封闭状态,两边联系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疫情之前也能看到香港的年轻人开始觉得前海有成长能力,在大陆提供的创新创业基地里,开始有一些中小型、成长型的公司入驻,而这和香港过去对地产的过度依赖有关,它在重新激发香港的科技和实体经济产业方面的活力。
搜狐城市:有评价认为“横琴方案支持力度大,前海方案改革力度大”,您的观点是怎样的?
尹稚:我觉得不能这么简单比较,其实从改革力度上来讲,如果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一国两制”实践的更深层次推进来讲,我倒是反而觉得横琴的改革力度要更大一些。
因为前海基本还是围绕着经济命题做文章,而粤澳的合作,已经不限于经济命题了,已经开始探讨一些我们曾经在港澳台当年都想做的“一国两制”的深度的政治体制的融合,法律体制的融合等等,这才是更深度的改革。
搜狐城市:横琴和前海方案的颁布,能达到当年改革开放之初的影响力度吗?
尹稚:这两个时代根本不可比,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那种改革效应,包括在深圳、珠海等等沿海经济特区爆发出来的经济效益,是长期以来被压制的国内生产力的高强度释放。深圳不是深圳当地人自己建起来的,那是全国的精英南下形成的一系列特区建设的发展结果。
第二,当时中国对国际资本的依赖度比现在大得多,那时我们处在资本严重短缺的状态下。
所以这两个的起点和目标可能会完全不一样,现在的深度改革和进一步的深度开放,其实会吸引更多国际上的高端资源和国内的高端资源,进一步向内循环跟外循环的枢纽和节点聚集。方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深圳那时候是“三来一补”起步,后来是加工工业,80年代最红火的时代,对于中国来讲早已过去,所以不要拿来比。
搜狐城市:普通人有什么机会和红利?
尹稚:它还会聚集大量的劳动、优质的人力资源,但是它发展的产业指向性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中国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和高等级城市,将来生产性行业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必然会扩散、会输出。这几年已经明显看到深圳的溢出效应,包括华为已经把部分研发、生产搬离深圳。
所以这两块将来会更多形成总部经济效应、楼宇经济效应。最高经济顶端的那部分会进一步向这个地区集聚,而由它来推动的后续的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的产业链会向更大的地域扩散。
它起到的作用不是说为了发展大湾区而把所有职能堆到两个弹丸之地上去,不管前海也好,粤澳合作区也好,其实都是高密度、高强度发展,本身土地面积并不大,但是发挥的作用恐怕会影响到大湾区,以及一个更广泛的区域级的产业布局,会把惠州、东莞、中山等等进一步带起来,它是一个战略支撑点逐渐扩散的效应。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关注搜狐城市视频号
短视频栏目《鲜城汁儿》
第一时间辣评城市热点事件
把脉城市发展难题
更有专家对话、榜单发布等
海量直播活动邀你共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