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潘:重庆提质发展、联手成都共同完成国家战略



近些年,经济总量的增长和战略地位的攀升让重庆在国家顶层布局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旅游业的火爆出圈又让它获得空前的曝光度和关注度。
但同时,直追广州的重庆经济却一度面临支柱产业失速的困境,爆红的旅游业也存在人均消费不足的问题,提出已久的“双城经济圈”或“成渝城市群”也常被指“貌合神离”、“中部塌陷”。
重庆的支柱产业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重庆应该如何处理和成都的关系?重庆如何补齐旅游发展中的短板以及在疫情背景下旅游业的前景如何?
为探究这些问题,搜狐城市邀请尹虹潘在重庆支柱产业、内部协调发展、城市旅游短板、消费中心建设、双城合作模式等方面对重庆进行深度剖析。
尹虹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在政府性决策咨询研究机构长期供职并兼任部分省级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以下是尹虹潘对相关问题的解析。
01不断迭代的多元支柱产业
重庆市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未来越来越不可能单靠少数一两个行业作为支柱。从全市三次产业的总体结构来看,在制造业等传统优势领域继续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形成二三协同的产业体系。
在此过程中制造业的比重会出现相对下降,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再重要,恰好相反,现代服务业以制造业为基础,因此重庆的制造业基础始终不能丢掉,要用“数字化”去改造和提升它。
具体到制造业内部,也呈现出越来越多元支撑的格局,20年前是汽车摩托车等相对单一的支柱行业,10年前逐渐向汽车和电子信息双支柱演变,近年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材料、消费品、生物医药等行业都有较大发展。未来一个时期,电子信息和汽车等仍会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他一些行业快速发展也将形成新的支柱。
从短期稳定经济运行的角度,通常更多关注现有支柱行业的波动。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我个人更关注“存量优化”与“增量提质”结合的多元支撑体系构建,这有助于增强应对“冲击”的韧性。特别要重视对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甚至是部分“未来产业”的前瞻性思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带来无限可能,未来不局限于现有的支柱产业,要以开放的心态为随时可能出现的新产业做好准备,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02推动市内区域协调发展
重庆作为直辖市,实行的是市直管区县的体制,市与区县之间没有设置省(自治区)的地级市(或地区等)等中间层级,这是为提高行政效率作出的制度安排。
但人们往往习惯以区县作为基本单元来分析重庆市内地区发展差距,进而与其他省份基于地级行政单元的分析结果进行直接比较,这两个口径并不一致。用不同空间尺度的基本单元分析同一区域的内部差距,会发现单元越细分计算出的差距越大,这其实是口径的问题。
按照全市“一区”(主城都市区)和“两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3个板块(与其他省份地级市的口径大致相当)来分析,“一区”发展相对更好,目前常住人口约占全市2/3、GDP约占全市3/4,可以计算出“一区”人均GDP大致为“两群”的1.5倍。这样同口径地与条件相近的其他省份相比,应该就会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但市内地区差距确实是存在的,重庆正按照“一区两群”空间经济布局引导市内各地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一区”是重庆都市圈的主体区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目前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未来会集聚更多人口,包括吸引市内“两群”及市外关联区域的部分人口,整体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高。“两群”则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主要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及重点区县级城市,引导人口适度集聚,稳步提高人均意义上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预计“十四五”期间,重庆全市各地会实现更加平衡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03发展“亲民”的高品质旅游业
重庆市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重庆市近年来的旅游“走热”,最基本的因素在于现代经济发展中,一座城市在全国的重要程度不断提高本身会吸引更多的关注。而重庆“山城”“江城”造就的天然8D魔幻特效,通过各种短视频传播开去,也在其中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
游客在渝人均消费偏低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重庆总体物价水平并不高,游客在渝期间的吃、住、行相对便宜,“好吃不贵”、性价比高。二是重庆的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相对不足:旅游宣传不足,游客对重庆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了解不全面,常受短视频局限仅仅把重庆游定位为网红景点“打卡”,不知道其他还能游什么;旅游购物体系建设不足,高品质特色旅游商品、文创纪念品开发不够,国际国内知名消费品牌集聚不够,游客游而不购;深度游产品开发不足,缺少有吸引力的深度沉浸体验项目,游客停留时间短。
上述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对游客是好的,应该继续保持“亲民”的特点;针对第二方面的各种不足,既要用好各种旅游资源推动旅游发展本身的改进,也要结合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共同发挥作用,比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旅游发展需要以安全为前提做好统筹安排,也需要创新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新产品、新业态。
04培育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重庆既处于广大中西部内陆市场的腹心区位,具有水、公、铁、空等多式立体交通的便利,能较好辐射和服务内陆各地区;又处于内陆开放前沿,具有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以及对应开放口岸和保税区集于一身的便利,能有机联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前述优势使得重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在我国内陆地区的优良交汇点,这应该是重庆成为中西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地的重要原因。
上海、北京、广州、天津4个城市作为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的代表入选,很大程度上源于较好的消费发展现实基础。重庆作为内陆重点城市群(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代表入选,从当前的消费发展水平来看与其他几个沿海城市是存在差距的,但这更多体现了国家战略全局的需要以及对重庆未来发展的期许。
重庆要真正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多方面努力。
一是形成承载国际消费中心功能的核心集聚载体区域,解放碑-江北嘴-长嘉汇CBD区域是最成熟的综合性集聚载体,寸滩片区未来按照“邮轮母港+国际交往+保税经济”功能去建设也可作为一个专门性集聚载体。
二是集聚消费资源,资源是形成功能的基础。供给端的资源包括国际国内知名消费品牌(特别是首发、首秀、首店等)、重庆及西部地区的本土特色消费产品等,这方面应该与融入和服务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结合起来。需求端的资源主要是国内国际的消费者,重庆及西部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内外游客都是潜在消费者群体,这方面应该与人口集聚、旅游发展、对外交往等结合起来。
三是提供国际水准的消费综合服务,包括品牌入驻(含市场准入)、产品生产-运输(含进出口)-销售(含跨境结算)-售后全流程、消费者往来重庆(含出入境)、交易与信息安全、信用体系等各方面的完善制度安排和全过程便利服务。
05 构建“亚中心”提升战略地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亮点满满,充满了中央对成渝地区的殷切期盼,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身的战略地位提升,这是沿海三大城市群发展相继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之后、中央进一步聚焦内陆重点城市群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今年正好有本新书出来(书名叫《内陆“亚中心”构建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我国是一个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幅员面积都“超大”的“大国经济”,沿海地区(以三大城市群为代表)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但只靠沿海地区不能完全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也不能完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还需要在我国内陆依托成渝地区等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如武汉和关中等都市圈)构建起全国的经济“亚中心”。这个观点契合了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其中对成渝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
重庆和成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大中心,《纲要》对两者的总体要求都是强化中心城市带动、引领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与沿海地区协作互动、拓展参与国际合作新空间。因此在很多方面重庆和成都的定位是共同的,比如都需要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同时根据两者的传统基础优势差异又各有侧重,重庆更侧重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成都则侧重于科技中心、文化名城的建设。
但这并不是说重庆就不要搞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成都就不要发展制造业和金融业,上面已经说到,两个如此经济规模的中心城市已经不太可能靠比较单一的领域来支撑整体发展,都会是多元的、综合的,只是两者在某些领域各有侧重而已。
06以新型竞合关系联动成渝
从较长时期来看成渝地区总体上是协同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老四川省已有以成渝双中心及成渝沿线为重点的区域发展思路。重庆直辖后,新四川省从行政区内经济布局的角度自然更加突出剩下的唯一中心成都,逐渐演变为“强省会”发展思路,弱化了成渝沿线等其他地区;直辖初期的新重庆因为有较重的三峡库区移民任务,也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东部片区,对成渝沿线的渝西片区关心少了。
这一阶段相向发展减弱有特定历史时期的客观原因,当然客观上这造成了成渝中间地带经济“凹陷”的结果,制约了成渝地区的总体发展。2020年初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后,两省市都在更加积极地推动相向发展、共建共享。
《纲要》中提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有两重作用:一是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引导两省市依据区域发展内在规律形成跨行政区的协同布局,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来搭建相向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基础保障。二是从制度衔接的角度,以统一的规则畅通要素跨行政区自由流动的渠道,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推动相向发展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目前已经有很多具体的举措在实施,包括两省市层面的规划协同和政策对接、毗邻地区之间的局部融合发展试验、非毗邻地区之间基于共性的“点对点”合作共建等,甚至重庆都市圈建设也跨界将四川广安融入,这些举措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挥出相应作用。
在成渝相向发展中需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双中心”之间合作与竞争的辩证关系。
长三角各中心城市是典型的“一主多副”格局,虽然涉及跨省市因素,但上海的“一主”地位早已确立,城市群内竞合有序。粤港澳大湾区的大陆部分(即广东省),虽然广州、深圳是并驾齐驱的“双中心”,但省内协调竞合关系相对会容易一些。
成渝地区是跨省市的“双中心”格局,与国内其他城市群有所不同,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竞合关系:
一是在总体层面应树立合作意识,成渝任意一方单独都不可能达成国家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必须双方形成“合力”。
二是在中间层面应维持“双中心”动态均势竞争,两个中心各有发展诉求,不必讳言竞争,赛势竞争本身可以激发双方的发展动力;但必须是良性竞争,并且在发展中维持双中心综合实力的动态平衡(就像自行车行驶中的两个轮子),不让两者出现太大差距,否则会影响落后者的合作意愿、破坏相向发展的基础,必要时国家可对暂时落后者进行适当的额外扶持。
三是在基础层面应围绕重点工作进行具体合作,如打通跨界断头路、共同治理跨界地带生态等。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关注搜狐城市视频号
短视频栏目《鲜城汁儿》
第一时间辣评城市热点事件
把脉城市发展难题
更有专家对话、榜单发布等
海量直播活动邀你共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