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在人们印象中“躺”惯了的济南开始发力。撤县设区、合并莱芜、地铁通车,时隔15年重提“工业强市”战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国家批准,发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时间表。
一直被批带动性不强的济南摆出一副只争朝夕的架势,试图抢回失去的时间。但是,合并莱芜后的几年,济南首位度上升缓慢,并未改变首位度全国垫底的状况。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中,济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呈现负增长。
济南新旧转换的成效到底如何?济南能够如愿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吗?下一步应该从哪里发力?为探究这些问题,搜狐城市【城市会客厅】邀请山东大学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余东华一起聊聊济南。
以下为访谈精编。
主政者思维向海派靠拢
搜狐城市:您在济南生活三十年,请您用三个词形容一下济南的变化
余东华:我觉得第一个就是“实”,实在的实。
济南是老工业城市,工业是济南的根基,实体经济是济南最大的优势,也是济南最大的特点。然后一个“实”是济南人、山东人性格特别实在,社会风气也很务实。
第二个字就是“变”。
济南这些年一直在变,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个是改革,第二个是创新,第三个是创业。济南的经济在做大、做优、做强,这是一个变;济南的城市规模在变大,城市变得越来越漂亮,这也是变;包括济南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第三个字是“活”。
济南有梦想,就是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同时在山东省内真正成为龙头城市,成为引领性城市。
这30年来,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济南在首位度上是有优势的,但是到80年代末就被青岛赶超,然后被青岛越拉越远。开始是差20亿,后来差接近上百亿,到后来差二三四百亿。
后面排在第三位的烟台离济南越来越近,还曾经赶超济南。济南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在省里只能排到第三位,这很尴尬,然后合并莱芜,济南又成为了第二位,并且在缩小与青岛的距离。
但是除了GDP总量,我们更应该看到济南内在的结构性因素。给我感觉比较深的是,最近五年来济南的内在活力越来越强,就是我说的第三个字“活”。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二就是体制机制在创新、在改革,经济发展的环境在变活。
另外就是济南的管理者、治理者们的思维方式也开始向南方这种海派思维靠拢。海派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所以我对济南的未来比较看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济南展现出的活力和朝气会越来越明显,会让全国人民耳目一新。
经济环比现“V”型反弹
搜狐城市:您如何评价济南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余东华:济南2021年的经济发展势头很迅猛,2020年济南进入了万亿俱乐部,全市上下十分振奋,但是今年上半年来看经济增长趋势在走低。
我记得一季度的时候济南经济增速还是4.5%,在全省还是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但是是5月份、6月份济南经济增长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如说疫情的影响,国际物流因素的影响,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济南5月份的经济增速下滑得比较严重,导致上半年经济增长增速落后于兄弟城市。
济南的经济遇到了一些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工业发展,第二个困难就是消费,疫情对济南的消费影响很明显,消费欠佳影响了服务业。
支撑济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服务业和工业,这两个经济增长点都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所以各位就可以想见,济南上半年经济所克服的困难,包括疫情和国际物流因素,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的,而且实际上它也有很多亮点。
我分析了济南1~6月每个月的结构性因素,很多指标出现了“V”字型反弹。尤其有几个指标反弹趋势比较明显,这就给济南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后劲。
一个是投资,投资的反弹十分明显,尤其是工业领域的投资。一些大项目的开工之前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6月份就开始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恢复投资,开始对经济增长做贡献。
还有一个就是消费,消费的反弹也十分明显。我们都知道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其中济南的工业投资和消费出现了大的反弹,这样的话下半年济南的经济增长还是有很大恢复余地的。所以从全年来看,我对济南的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
工业逐渐回归
搜狐城市:济南工业疲软的原因是什么?
余东华:济南最早是老工业城市,它的优势和竞争力也来自于工业。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候全国都在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经验。济南市的一些领导像全国都一样,出国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产业结构。
当时形成了一个误区,就是一些人分析了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觉得服务业占70%以上,就是发达国家,好像一个地方越发达,服务业的比重就应该越高。当时济南市的决策者就陷入了这种误区,就是要提高经济的发达的程度,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要发展服务业的理念是没错,但是不是所有的城市,所有的区域,所有的国家都应该集中精力来发展服务业呢?这个非常值得考虑。
另外我们要分析服务业是什么意思,它要么服务于生活,我们把它称为生活性服务业,要么服务于生产,我们把它称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一定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应该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而然演化到一个较高比重的。
如果还没有实现工业化,或者达到高质量的工业化,就强行打压工业,强行发展服务业,会掉入一种误区。所以那个理念对当时的济南影响比较大。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济南就人为地制定了很多政策鼓励城市服务业发展。
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他们对服务业的结构的理解是有偏颇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城市竞争力,这条路也是走得通的。但是他们就简单地理解,服务业就是生活服务。当时的政策就要求所有的大企业都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
甚至最极端的例子都到什么程度呢,现在上了年纪的济南人都知道,要求工业企业要把你的墙拆了去开店,开餐饮店、开商店,要完成一些服务业的指标,强行要求工业企业发展服务业。
这种结果是济南的服务业比重的确在那几年上升很快,但是都是低端服务业,就是我们说的生活服务业中的低端服务业。比如说一些马路店、路边摊。低端服务业发展的确很快,但是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所以工业竞争力就逐渐在与兄弟城市的比较中相对衰落。然后有一大批工业向周围的城市,比如滨州、淄博、潍坊、泰安转移,济南传统的工业优势在逐渐丧失。
很多人不知道,济南最早很多工业产品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的。济南最早主导产业是机、车、电、化。机就是各种机器、机械,车就是机车、汽车,电就是电子产品。化就是化学工业,包括里面的一些纺织业。这四个领域济南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的,是具有巨大竞争优势的,但是后来在一些政策的引导下逐渐衰落了。
刚刚提到,济南的GDP被青岛反超,就是在那几年,然后被青岛越拉越大,也是因为后续的效应。但是后来的市长、市委书记又认识到了这种决策对产业结构、对经济结构的理解是陷入了误区,所以很快调整了这种决策,济南的工业又逐步得到重视。
后来又接着四大主导产业到发展到五大主导产业,到后来的十强产业。济南最近10~20年工业又开始在恢复。
搜狐城市:但是上半年的工业数据并不理想,规上工业增加值是负的。
余东华:上半年的情况不能说明济南最近十年的状况,今年上半年工业出现一些波动,是个例,不是代表整个趋势,济南的工业回归是整体趋势,这十年是一以贯之的。
济南的工业竞争力在做强,工业的优势也在做强。尤其是先进的高新技术的工业。最近5~10年济南锚定了“工业强市”,中坚力量就是这种未来性的产业。把那些数字、生态、低碳、绿色,符合人类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工业逐步做大做强。
但是做大做强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各位可以看到,未来3~5年以后,一旦济南的高、精、特、新产业以及独角兽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济南的工业又会重新回到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在全国的地位。
先做大才能做强
搜狐城市:提升工业具体应该如何做?
余东华: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济南全市人民比较关注的。我的看法是要两手抓,增量要抓,就是要把工业做大,没有大就没有强,没有强就没有优,它是有序列的。
先要把规模做大,做大的基础上再去做强,做强了你才有竞争优势,你才能做优。
首先要“抓项目”。济南如果没有大的工业项目,没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所有的发展都是白谈。要抓工业项目,用工业投资去支撑工业项目,从而带动未来工业发展的后劲。
第二,要“抓企业”。企业是市场主体,你不把工业企业抓上来,不为工业企业提供好服务,企业它可能选择用脚投票。即使不用脚投票,它也可能在你这个地方做不大,做不强。
一个强的工业,一定是有一大批强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支撑的。比如说青岛的工业比较好,你可以说出很多有竞争力的企业,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等一系列的工业企业在那里支撑着它。
第三个要“抓产业”,要看准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现在产业竞争进入新阶段,不能让所有的产业像野草似的,野蛮生长,要有针对性地发展。
我们说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有为政府就体现在对产业的引导上,哪些产业未来有市场,哪些产业未来有竞争力,哪些产业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就围绕这个产业去做规划、做战略,去吸引要素去投入、去引导。你有一个强势的产业出来了,你才有一个强势的工业出来。
第四,“抓市场”。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没有市场,就会积压,那这个企业就难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抓市场主要是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来抓市场。然后就是抓收入,抓职工的收入,抓居民的收入。没有收入增长就没有市场的增长,没有市场的增长就没有消费的增长。
以上是增量,提质方面就是产业结构调整。
既发展“龙头”也兼顾“龙尾”
搜狐城市:如何调整呢?
余东华:这一点济南这些年做得可圈可点,有好多举措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提质方面,我提的建议是要看准现在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刚才反复说这一点就是大方向,所以济南的工业要提质就要把这几个趋势和方向抓好,并且让它们相互协同和配合。
第一个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工业的数字化,这是人类发展的方向。
有些学者说人类已经由工业文明进入数字文明,我们不争论未来是不是数字文明,但是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制造业以及其它产业发展最大的方向。济南工业制造业提质,要注入数字化转型的力量。
提质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生态化。
生态化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就是绿色低碳。未来你要进入欧洲市场、美国市场,你的制造业产品可能会被要求有“碳足迹”,所以现在就要未雨绸缪,要用低碳绿色的技术来做生态化。
生态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产业生态体系。
当疫情爆发也好,还是贸易战也好,以及其它的不可控的因素爆发以后,产业怎么样韧性才最高呢?就是我自己的产业链很完备,我自己的供应链不受影响,这样我能自己跟自己玩起来,而济南的工业在这个方面实际上是有欠缺的。
据我了解,我们济南某个重点的工业企业,当地扶持的龙头工业企业,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不得不停工停产,为什么呢?就是供应链断了。
济南市在提质方面要有生态化思维,要吸引一批配套企业来为重点的工业企业服务,形成一种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这样你才能形成本地的生态、本地的产业链。
当然我意思不是说不能开放了,是要你的重点产业要有配套的企业,这样你的地方经济发展才能带来外溢效应。要是光做一个龙头在那里孤零零的,没有龙尾,这对你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会受到限制。
提质的第三个方面要融合化。融合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推动产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开始聊到服务业的过度发展,实际上服务业不是不发展。比如说北京肯定要以服务业为主,因为它的城市定位,它的城市功能,它的竞争优势决定它要发展研发、金融、保险这样的一些生产性服务业。
但是济南的定位跟北京不一样,济南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济南不能够抛弃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去发展那些低端服务业,要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那些服务业,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研发。
所以融合的意思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第四个就是国际化。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来看,济南的外贸是亮点。但是相对于青岛以及其它南方沿海城市而言,济南制造业的国际化程度还是有空间的。所以后面要用国际市场来驱动济南制造业的提质增效。用国际化作为一个外部动力来推动济南制造业提质。
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
搜狐城市:您刚刚提到发展数字经济,济南“夹”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如何避免数字经济要素被虹吸?
余东华: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这也是一个关系到济南未来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形象的重大问题。
正如你说的济南的区位是位于这两个国家重大战略之间。一个是京津冀协同的一体化,然后是长三角的一体化,尤其是长三角,现在是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但地处它们中间如何享受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外溢效应,尽最大可能避免它的虹吸效应,这是济南当前要做的。
我在济南的座谈会上,提出济南未来首先要建青年友好型城市。
济南应该创造条件吸引青年人才,尤其是这种数字技术领域的青年人才落户。让他们来济南创新创业,推动济南城市活力的上升。这个建议基本上济南市委市政府也接纳了,也很重视。
我记得6、7月的时候,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在济南市驻济高校的毕业生活动上,号召在济的大学生落户济南创新创业。现在济南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青年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
第二,济南要建成平台友好型的城市。因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它需要平台的支撑,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载体、有平台。
现在有一些欧美国家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越来越严,我们国家也有一些城市开始对数字经济的平台的发展有所限制。但是济南现在正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起步和萌芽阶段。所以济南对待平台经济,要让它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前提下,给它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它们到济南落户济南。
只要有一大批数字经济平台在济南落户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数字经济要素被虹吸。因为平台本身是带着一定要素的,它既带着技术、数据,也带着人才,所以这是一个抓手。
根据我的调研,这几年济南的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山东省数字经济产业园就在济南,现在发展势头非常好。然后有以浪潮为龙头的一大批数字经济企业已经在数字经济领域深耕多年了,现在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出带动作用来。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华为要开始在济南投资做大项目,我们一些青年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这个济南的几个数字经济大项目,将来会有大量的就业机会。
跨过黄河 双翅齐振
搜狐城市:为推动济南的转型升级,国务院批准了济南的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一年多过去,起步区建设进展如何?
余东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雄安新区之后国家重点打造的第二个国家战略级的重要功能区。它担负着两个国家重大战略,一个就是新旧动能转换,它要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做出示范,做出样板来。
第二个国家战略,就是我本人所服务的黄河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这个新旧动能起步区之所以这么快获批,并且国家把它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以及山东省委省政府倾全省之力来做起步区的工作,更大的原因是在于它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起步区或先行区。
实际上起步区的建设不是批复以后才开始建的,省委省政府早就对此有所布局。经过3~5年的建设,现在成效很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三千多亿,有一大批重大高新技术工业项目开始落户起步区了。所以以后在起步区会看到很多包括中科院在内一些国字头的大机构大企业的地区总部。
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顾名思义,它一定要做新动能。所以起步区所有产业一定要“四新”,即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第二,它还有个国家重要战略就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这是它的灵魂。所以起步区要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现在起步区的重大项目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两个逻辑主线来安排布局。
搜狐城市:起步区主要位于发展水平不高的黄河以北,有什么考量?
余东华:对济南比较了解的朋友,会发现济南这个城市的布局有一个很奇怪的特征,就是在黄河以南铺开了,从长青一直铺到章丘区,是个狭长型区域,黄河就成了济南城区发展的一个天堑。
城市如果是狭长型的,就会增加交通成本和生活成本,也会增加城市的建设成本,是不经济的。放到黄河以北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就是济南的发展要跨过黄河,在黄河以北打造一个新城区,这样城市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我在给济南的战略规划里,画了一些图。济南现在这种狭长型的,我说济南未来的发展就应该是蝴蝶状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南边是蝴蝶的一个翅膀,这个翅膀已经长得比较好了。现在城市要做增量,不能再在这个地方搞老城改造,现在要把增量放在黄河以北,就是要建一个蝴蝶的新翅膀,最后黄河是蝴蝶的轴,中心轴南边是一个翅膀,北边是一个翅膀。
济南未来的城市形态就应该是一个美丽的蝴蝶,然后双翅齐振,这样你才能翱翔蓝天,但是这个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称号不重要 建设更重要
搜狐城市:济南能圆梦国家中心城市吗?
余东华:这个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济南人最关心的问题。济南会不会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非常重要,而整个过程更重要。
因为现在有九个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布局已经很合理了。所以国家会不会批复更多国家中心城市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是济南要建国家中心城市这个目标非常好,我也相信他能够实现。
也就是说不一定需要国家认定为国家中心城市,但是你要建国家中心城市。
现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对省里的区域发展战略十分清晰,“两核三圈多点”,两核就是济南和青岛,以后要唱“双城记”,两个城市要联动。并且对这两个城市的定位有区别,济南争创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样就避免了过去的无序竞争。
济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规划纲要里已经定位是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在黄河流域是中心城市,也就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这个地位是毫无争议的。
我觉得济南要继续定位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时还要利用这个契机带动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市要有担当,要有作为,在国家战略,尤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起引领作用。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搜狐城市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