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学问不靠谱?你批错了方向:他原本就不是做学问的人!
昨天,我转载了青年文史学者刘愚愚(又名刘宅宅)的一篇《南怀瑾的“学问”为啥饱受诟病?源于其修行人的本质 》,文章中大意是说,南怀瑾这个人之所以著述的“学问”不靠谱,言行也一向不靠谱,源于他这个人原本就不是做学问的。南怀瑾从来不以学问家自居,也从来没有做过真正的学问,他所有的著述都为了一个目的,即宣扬出世的佛家理念,他本人自始至终也秉持了做一个独门佛教理论者的信念,所以这才造成了一个现象,即南怀瑾所有的著作和言论都与科学和常识相违背(比如南怀瑾说,陕西省的黄帝陵后面有一个地穴可以通到南京、看见剑仙一抬手劈断一棵树,等等等等)。南怀瑾既非一个做学问的人,他是什么身份定位呢——“南先生论身份,严格地讲,只能算是佛学理论家,是修行人。”“但他的核心身份,实为佛学家\佛教居士。他所留下的那些书,总体上就是“当代维摩诘”式的一家之言。”
南怀瑾的著述,真的是国学的学术著作吗?其实本质上似是而非,不过是伪托国学而已,或者说国学只是外壳,内在精神还是佛家信仰。“南怀瑾的书,论实质不是“国学”而是“佛学”;论方法,是自附己之所得应机说法,很旁门左道;论内容,则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绝高之语,“迷信”的言论俯拾即是。他的书,从不追求不偏不倚,更无意客观求真,根本不适合作为“国学”入门,甚至是反‘学术’的。他自己也从来不自认‘学问家’。"
南怀瑾
学者刘愚愚指出,这些年来很多专业的学术家指责南怀瑾是“学术骗子”“江湖骗子”,这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南怀瑾本意不是为了骗,而是其所有的言行著作都是一种宗教修行的主观体验。之所以其内容荒诞百出,不过就是为了与自己的宗教思想切合而已。“因为是“佛学家”,是“通人”,他即便谈学问,也从未屑于教你我什么“知识”,而是志在使人感悟无常有道,进而去践行佛陀的救世精神。因此,什么累世轮回,什么画符念咒、什么阴阳风水,什么相学算术,都是张口就来的。”
刘愚愚还指出,他从来不推荐亲朋好友在没有扎实学术基础的前提下读南怀瑾的著作,其著作不该奉为“国学入门”或“学术著作”,也不应过早阅读。南怀瑾的书涉及国学的部分自然不能当教科书,就是其谈论的佛学,也仅是他一家之言,因为“从笺注、考据的角度,去看南的书将得不到任何东西,因为他的书落脚就不在此处。不仅当正经学术书看不伦不类,甚至当佛学入门都不恰当。”换言之,佛教界对南怀瑾大谈的佛家“心灵鸡汤”也是诟病的:“读南怀瑾的书、读此类佛学书,没有实修工夫去验证所读,是必然“陋矣哉”,并且很难真受益的。只因为,所谓“佛学”,其根底在修持,而不在理论与口谈,佛学家呶呶万言也是份“指月录”而已。就连南氏自己,佛教界内部也有一二人非议,认为他学问固大,却不免虚于实际修炼。”“如果对于佛学理论很生疏,对于佛教参修实践也很茫然地,看到南氏书中触目都是子虚乌有神神鬼鬼,产生的'后遗症'也是很普遍的。”
本质上是修行人
既然其“学问”都是不入流、不入门的,所以读多了后人就会傻掉:"一个‘国学爱好者’,倘若心智不是特别强大,尤其是胸中没有一些很‘正统’的传统典籍垫底,一上手就南怀瑾的,几年读下来,很少不堕为神神叨叨的‘神棍’的。"“倘学识不够、阅历不深、定力不足、思维不周,不假思索地接受,'神棍'化也几乎是必然的。”
为什么有些人一旦读了南怀瑾的著作,就变得神经兮兮不正常了呢?南怀瑾的书到底问题出在何处呢?原来是这样的:“南怀瑾的书,论实质不是‘国学’而是‘佛学’;论方法,是自附己之所得应机说法,很旁门左道;论内容,则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绝高之语,‘迷信’的言论俯拾即是。他的书,从不追求不偏不倚,更无意客观求真,根本不适合作为‘国学’入门,甚至是反‘学术’的。”
正因为如此,刘愚愚认为其实用不着都来批判南怀瑾是骗子,因为他自始至终就是做一个宗教修行。就如同一些经书中总是记载有一些怪诞的神话故事,到处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伟业,其目的是为了彰显神迹,让更多的人去信仰,而从未一五一十的进行考证,但通常意义上我们也不会说这些就是骗人的。
刘愚愚还说了一句大实话,他说,“现在社会上很多朋友,对于南怀瑾其人其书都不反感,就是对其'信徒'避之若浼。”也就是说,其实大家都对南怀瑾这个人的学问和人品并不愿意太过于指责,毕竟南怀瑾原本就不是做学问的,而是做宗教体验,其错误不可避免,也毫不稀奇——社会上有错误言论的人海了去了,也不多南怀瑾一个——大家真正厌恶的,其实是对南怀瑾顶礼膜拜的迷信者。
有些人口必称“南师”,对南怀瑾的著述从来不做丝毫的质疑,而是全盘的接受下来,对批评者恶言相向。这倒也罢了,但他们喜欢拿着“南师”的鸡毛当令箭,神神叨叨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不说,对真正靠谱的学问则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正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低质的作品且深陷其中,自然不会愿意了解高质的作品。就好比一些人天天背诵《挺经》《冰鉴》等书贩子伪托曾国藩著述的文化垃圾,对曾国藩真正好的文化思想要旨则不曾掌握。
《冰鉴》与曾国藩思想无关
刘愚愚对南怀瑾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他不仅对其有批判,也有肯定。他对南怀瑾辛勤耕耘一生,创办了太湖大学堂期待故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抱负,也是比较同情且赞赏的,“对错且不论,其雄心壮怀是非常感人的。精神蕲向上,与那些民国知识分子一样,他也堪称一代'仁人志士',无非方向不一而已。”对于刘愚愚指出的“方向不一”,我认为是说“方法的不同”。怎么样做学问,最重要的是严谨的方法。但南怀瑾立世的本旨就非做学问,所以用不着使用那些做学术的严谨方法。
所以,刘愚愚希望朋友们不要太执着于南怀瑾的缺点,因为修行人是为信仰服务的,自身不可能和专业学术家一样的严谨,在学问上的缺点本不可避免。一味的指责南怀瑾的著述有何处何处的问题,其实“小雷音寺何尝负唐三藏,是他本就不该去”。
也就是说,修行人才应该去重视、阅读南怀瑾的著述,因为南怀瑾是标准的修行人,他的书本是给修行人看的书,或者说他期待读者看了他的书也去修行宗教和玄学。而如果你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包括真正的国学知识),或者想看化学物理生物,完全用不着去看南怀瑾的东西。做学问的人和南怀瑾,本来就是截然两路,南怀瑾本不做学问,你却天天纠结于他的东西里面为什么都不符合学问,这其实是力气用错了地方。
不过,我转念又想,既然南怀瑾是一个修行人,为什么很多人对他是如此的推崇膜拜呢?
这其实源于在我们的社会上,对神秘主义感兴趣的人太多了。有些人是真心的喜欢国学,但是他没有名师指点,自己日常又多多少少信奉神秘主义的东西,而南怀瑾身上神秘主义的气质正好与他们共鸣,所以就一拍两合,从此“南师南师”的念叨上了。
李零教授
要学习国学知识,我们国家有一大把真正的学术大家,如李申、李零这些当代儒学大家论真本领真学问,高出南怀瑾何尝千倍万倍,但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南怀瑾“南师”这样在网络上名气大、影响力大、收获粉丝万千呢?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当今真正的国学大家是与旧时代不一样的,他们的哲学观更加先进,不搞修行的一套,也不可能去迷信、宣扬神秘主义的文化,恰恰相反,他们对神秘主义是抵触和反感的。而更多的喜欢神秘主义文化的人,他们自然不会与这些“不对路子”的学术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如同在中世纪,有几个人站出来说,其实地球是圆的,太阳并没有围绕地球旋转,大家听了他们的话是不高兴的,也认为无趣,甚至会指责他们是异端邪说。
南怀瑾期待国学文化昌盛,这是他的自由,我们不应该指责。但国学是不是有重新昌盛的必要呢?要知道,当前几乎所有的国学“大师”,他们提倡的思想归根到底都不是一种“开放”“平等”的文化,保守是主要元素。在国学文化以外,是不是还应该有一种全新的文化更加值得我们重视呢?
作者:怀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