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8年,匈奴来袭,汉文帝为了鼓舞士气,于是乘着马车去军营慰问。等到了细柳营前时,却被一个守门的小兵拦了下来:“陛下,将军有令,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请您出示符节。” 汉文帝听后点点头,笑着说:“应该的。”说完,便让随从出示符节交给小兵查验。而在查验结束后,汉文帝正要驱车进营,小兵又把他拦下说:“将军有令,军营内不允许车架急驰。” 汉文帝连忙让车夫放慢前行。此时正值入秋,天气微凉。汉文帝坐在马车里,看着两排站得笔直的士兵,不禁心下大喜:“有这样的威武士兵,匈奴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等到马车行到中军营帐,主将周亚夫早已一身戎装的在外等候。只见周亚夫一抱拳说:“此时在军中,请陛下允许臣以军中之礼拜见。”汉文帝听后一脸肃穆,也起身向军中将士回礼。 直到出了细柳营后,汉文帝仍对周亚夫治军严明称赞不已。 其实,周亚夫本不需要如此严厉。在汉文帝先前巡视的灞上和棘门大营,主将刘礼和徐历都是迎出营外,对汉文帝毕恭毕敬,汉文帝也很开心。 但是,周亚夫并没有如此。他一身戎装,军令严明的形象,给汉文帝留下了更震撼的印象。之所以这样做,体现出了周亚夫的坚持——军人应该硬气。 周亚夫本身就是一个硬气近于刻板的人,这种性格让他训练出了一支强军,让他为大汉建立了不世之功。不过,这种性格却不利于他在朝堂上周旋,昭示了他凄惨的结局。 周亚夫是武威侯周勃之子。周勃随刘邦征战天下,以军功封侯。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周亚夫继承了周勃出色的军事天赋,汉文帝临终前曾嘱咐景帝说:“若遇到危险,周亚夫可堪大用。”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天下六王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汉景帝升周亚夫为太尉,命他领军平叛。 此战,是周亚夫最辉煌的一战。仅用了三个月,他就以弱胜强平息了七国之乱。不过,他为了一举击溃叛军,置被围攻的梁国不理,由此招来了梁王的记恨。 后来,汉景帝任周亚夫为丞相。周亚夫不通人情,性格强硬的缺点也就暴露了出来。 汉景帝想要废掉太子刘荣,周亚夫当面强烈反对,引起汉景帝不满。再加上梁王总是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对周亚夫也开始不满。 周亚夫心里是有一股怨气的,他更适合治军,而非在朝堂上管理事务。所以,反对汉景帝就成了周亚夫的日常习惯。 一次,匈奴中有五个将军率领部众来投降汉朝,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汉景帝很高兴,打算封这五个人为侯来嘉赏他们。周亚夫却走上前说:“不可。他们背主来投,陛下封他们为侯,您让那些忠心耿耿的人怎么想呢?” 汉景帝听后很不高兴,说:“丞相你太迂腐了!”随后下令将五人封侯。周亚夫的牛脾气上来了,就称病不再上朝,汉景帝欣然同意。 其实,周亚夫只是习惯性地反对汉景帝,他后来也想明白了:给这五个人封侯,然后让他们守卫边陲,这对汉朝可是一本万利的好事啊。但是他拉不下面子,想着汉景帝应该还要重用他,也就在家等待召用。 只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四年,而且还是一场让他终身难忘的宴会。 那一天,汉景帝召见。周亚夫依然习惯性的摆架子,不仅穿了一身布衣,还迟到了许久。等到了之后,却发现案桌上只有肉食,没有餐具。他立刻勃然大怒,对着身边的侍者吼道:“我的餐具呢?” 巨大的吼声震耳欲聋,汉景帝让人停下了乐舞,冷笑着说:“看来大将军还是一点儿都没变啊?”周亚夫听后羞愤难当,不乐意地向汉景帝下跪谢罪。 汉景帝刚说了一个“起”字,周亚夫就站了起来,然后转身离去。汉景帝如若无人地说:“这种性格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后来,周亚夫因儿子私藏甲盾获罪,使者按例来询问“将军可有反意?”周亚夫怒气冲冠,一言不发,拂袖而去。汉景帝知道后,派人捉拿周亚夫下狱。 周亚夫受此屈辱,在狱中绝食五日,然后吐血而亡。 这就是周亚夫,宁折不弯。如果周亚夫向汉景帝服个软,汉景帝也应该不会难为周亚夫。但是他因为被冤枉,就毅然绝食。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周亚夫的选择与坚持,令人敬佩。
你认为呢?欢迎留言讨论。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