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他昏迷之际,喊着要出书给妻治病,却不知妻已去世3年


2004年,一位95岁的老人在昏迷中呢喃:“我要快点出书,赚稿费给妻子看病用!”然而,他的妻子3年前已经去世,这是怎么回事?
这位病床上的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张中行。

1926年天津的一家小院里正在办喜事,家里喜气洋洋,可是新郎稚嫩的脸上没找到一点喜色,这又是一场父母包办的婚。
新郎张中行,17岁,一个满腹诗书的新青年,新娘21岁,一个裹小脚的传统小女子。
“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是那个年代婚姻的程序,见怪不怪。
不过娇美善良贤慧的新娘,绝对是个任劳任怨照顾家的传统女人。
张中行并不看好她,虽然他没有象鲁迅那样抛下乔安一走了之,也不象徐志摩对张幼仪那样,既要孩子又要自由。
然而,他把明媒正娶的妻子透明化,照常吃饭,照常读书,就是不碰老婆。
1930年,张中行考入了北京大学,只身北上,把妻子拋在身后,这段婚姻没有真正开始就结束,他成了老人们眼中的“陈世美”。

俗话说“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张中行并不是不婚主义者,只是他不喜欢包办的婚姻。
他渴望自由,渴望遇到自己心动女孩,就像鲁迅遇到许广平一样。
后来他遇见了杨沫,那位写《青春之歌》的作者。
杨沫是位富家小姐,长得不是很漂亮,不过性格很直爽开朗,是一位敢恨敢爱的新女性。
在和张中行认识之前,她因为反抗母亲包办的婚姻,逃离家庭,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也成了张中行心中的女神。
机缘巧合,21岁的张中行认识了当时才17岁的杨沬,一样的经历,一样的才高八斗,很快,两个年轻人就擦出心灵的火花。

1932年,张中行和杨沬在祝福声中结婚,开始他们憧憬的生活。
可没料到,风花雪月败给了柴米油盐,浪漫的爱情输给了一地鸡毛的日常。
结婚后,杨沫发现张中行的能力还不足以养家,她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哪里受得了每天洗衣煮饭的生活。
张中行也受不了杨沫直率的性子,最终在杨沫身怀六甲的时候选择了逃避。
杨沫对张中行很失望,于是带着腹中的孩子离开了原本希望浪漫和幸福的家,张中行的第二次婚姻宣告失败。
如果说第一段婚姻的失败情有可源,那么第二段婚姻呢?张中行在杨沫离开之后认真地剖析、反省、改变自己。
脱胎换骨后的张中行也未能挽回杨沫,于是他发誓不再结婚。

然而,月下老人却很执着,不计较他以前的错,又为他牵了红线,这一次牵出桩美满了68年的姻缘。
张中行27岁那年,经不起朋友的软泡硬磨答应去相亲。
这次要见的姑娘叫李金銮,也是和杨沫是新女性类,满腹的诗书与学问,还温柔体贴,似一股清流,让人感到相处舒服。
前面两次的婚姻失败了,与李金銮相遇后,他再次有了结婚的冲动,在向李金銮求婚时,他说:“你比我大,以后我叫你姐,让我来照顾你。”
她笑而不语,低下头算是答应。
其实,李金銮只比张中行大一个月,这一声“姐”叫得有点勉强,但这一叫就叫了68年。
婚后的李金銮在学术方面与丈夫琴瑟和鸣,在生活中柴盐油米都主动去承担,丈夫的衣食住行,她都安排得妥妥妥当当,让张中行变得只会写散文。

有一年冬天,她亲手给丈夫做了件贴身的棉马夹,不善言谈的张中行却总在老友前炫耀,也在他的散文中炫耀,恩爱秀得让人有些嫉妒。
相爱的俩人都想携手到老,但遗憾的是,人总有生死别离时。
晚年张中行得了一场重病,住进了医院,同样90岁高龄的妻子每天都去医院看他、陪他。
直到有一天清醒过来的他,好几天没看到妻子,儿女们告诉他:“妈妈也生病住院了,等妈妈身体恢复了就来看您。”
老人信以为真,那时90多岁高龄的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就叨念着:“我要写书赚钱,为姐治病。”
可他不知道的是,他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老妻已先他而去,儿女们担心他接受不了,选择隐瞒。
2006年2月24日,97岁的张中行在对妻子的怀念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与他的老妻团聚去了。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散文大家张中行和他的妻子不正是这样,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有细水长流的恩爱,相互珍惜,相互爱怜。
牵了半个多世纪的手,虽然错过少年,但却坚守到白头,这样的情感正是我们现在最缺少,又是最期待的。
真心的愿天下所有人如他们一样:携手共此生,恩爱两不疑。
作者:果儿
编辑:凉亦歌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洛子帅流域
阅读更多好看的中国故事

点亮在看
给你无穷的阅读快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