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和以终为始



这是 解读《德鲁克日志》 的第 345 篇文章

胸有成竹。
——《德鲁克日志》3月10日
文 / 韩宝龙(微信公众号:北京书友会)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说的是北宋时一个叫做文同的人。他画竹子很厉害,而且他非常喜欢竹子。为了画好竹子,他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他有一个朋友叫做晁补之,晁补之经常找文同喝酒赏竹,最爱看他画竹。有一位年轻人想向文同学习画竹,先向晁补之请教文同画竹的秘诀,晁补之说:当他画竹时,已经心里面有竹的影子了,这就是他独到的地方。而文同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西方有一本书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一共讲了七个好习惯,其中第二个叫做“以终为始”,英文是“think the end in mind”,也就是“在脑中想一下这件事的结果(过程)”。
仔细琢磨一下,这确实是提高效率的一个好的方法,如果你在做每一件事前,都构思一下这件事的大概过程,你在真正做这件事时,就会心里有底,对事情的反馈也有数,就不会“临时抱佛脚”了。这样,你的效率就提高了很多。
这两个成语特别有意思,胸有成竹,我在画竹子前,竹子已经在我心里了,我只是用笔把它画出来;以终为始,我在做事前,已经把这件事想好了,我只是按心里的节奏把这件事完成而已。
这样做事,永远不急不慌:把胸中的竹子画出来而已,把脑里的事情做出来而已。
那么如果画错了呢?
我胸中有个竹子,然后我要用手把它画出来,手要是一抖呢?或者纸偏一下呢?或者墨的颜色发生变化呢?我要废弃这幅画么?

我在大脑里已经构划了这件事,如果这件事出现意外呢?我应该如何做?恼羞成怒?还是沉着应对?
其实,不管文同画多少次竹子,不管他胸中有多少竹子,每次落笔,他画出来的和胸中那个大概总是不一样的,不过,每幅竹子都很迷人。

至于做事,不管你在大脑中如何筹划思考过程和结果,总是会有不同。当你遇到不同时,没必要去羞怒,及时修正就好了。因为,变化总是永恒的。而胸中的那个竹子,脑中的那个计划,只是参考而已,我们应该期待每一次落笔带来的期待,每一次做事面对的变化。

因为,这个期待和变化,会带来新的不同,新的机会,而成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我胸有成竹,但不故步自封。

饼哥指数:
“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区别”,东方文化中的所谓“法祖”,主要是儒家观点,而其非儒部分中,也有所谓“期来”的观点。西方人不“法祖”吗?欧洲很多地方在很漫长的历史上也是主张“法”的,只不过其在近代以来的迭代和创新力会更强一些(原因主要是工业革命嘛),美国呢?无祖可法嘛,才二百多年的建国史(很年轻的祖),或者说也在法啊,法先人所定之《宪法》。综上,我觉得此篇立论不是太站得住,或者说我没有被说服。2分。
德鲁克小组
我想组建一个微信群
群里讨论一下和德鲁克
和管理,还有个人成长
有关的话题。
如果兴趣,欢迎加小宝微信(dtsxiaobao)
备注:德鲁克小组

共乐时刻:
“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喜欢德鲁克。”
 点个在看再走呗
轻轻一下就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