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解读《德鲁克日志》 的第 344 篇文章
不同的人对目标有不同的定义。
——《德鲁克日志》3月9日
文 / 韩宝龙(微信公众号:北京书友会)
我发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区别,今天就说说这个发现。
东方文化总是在“法祖”,而西方文化总是在“期来”。
也就是说,我们中华的文化总是认为古代是最好的,而西方文化总是认为“希望在未来”。
在我们的文化里,过去总是比现在好,现在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达到我们古人的那个高度。几千年来,我们反复注解《论语》,然后大家争论,“你的解读不是圣人之意,而我的更接近”。也就是说,大家的努力只是为了更加接近祖先。
一部《黄帝内经》,几千年来,中医的还是在那个框框下解读,唯恐出框。同样的还有《易经》。
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的文明出生是最完美的,之后就“漏”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停修复,让自己更像古人。
而西方人,他们每天都在发现未来,他们觉得过去是确定的,他们要做的是成就未来。所以,他们每天都在创造和发明。对于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他们就做假设,然后空着,留给未来的人去处理。
而我们东方人,遇到不能理解的,不能解释的,则会去翻故纸堆,找找《易经》《论语》《黄帝内经》《道德经》等等等等。
对于西方人来说,今天,以及未来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未知的,每天都在变化,所以,他们每天要做的就是迎接各种新的事情,然后把新的事情柔和到自己的生活里。
而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今天只是昨天的延续,我们昨天已经做的足够好的,今天要做的是小心翼翼地向昨天学习就好了。
其实,我们也有一些祖先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们也会发出一些振聋发聩的声音: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而《易经》里也说了“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可是,没用,几千年来,我们还是在法先王之法,还是逐字逐句地理解圣贤的经典。在我们内心,我们还是觉得,我们是没法超越先人的,所以,我们害怕哪怕一点点的变化。
而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你在留恋昨天?还是在期待自然而来的明天?
听说人的全身细胞,每7年就会换一次,七年后你和七年前完全不是一个人了,你会如何对待未来呢?
饼哥指数:
“难得的疫情假期,你都做了些什么呢?”确实是个难得的超长假期,可以做很多事情,最有效率的可能就是自我的学习与提升了。文末说“应对”显得有点太被动,总还是要加入一些更积极的与这世界相处的主动性。3分。
德鲁克小组
我想组建一个微信群
群里讨论一下和德鲁克
和管理,还有个人成长
有关的话题。
如果兴趣,欢迎加小宝微信(dtsxiaobao)
备注:德鲁克小组
共乐时刻:
“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喜欢德鲁克。”
点个在看再走呗
轻轻一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