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喂狗别喂饱”,其实是为了引出下半句,可惜少有人知!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俗语是其中最精华的一部分,它以最直白的方式传递着祖宗的智慧。很多俗语看似粗俗,没有任何美丽的词句,但是一听就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所以俗语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经久不衰。
有一些俗语为了加强词句要达到的效果,就在这一句话的前面再加上一句,但目的不是要加的这一句。比如我今天要说的:“喂狗别喂饱”,其实这句话只是为了后面一句铺垫,那你知道后面一句是什么吗?
我们先来说说:“喂狗别喂饱”,这句话是说我们喂狗时别把它喂得太饱,但古人为什么要倡导不将狗喂饱呢?古代民间养狗是用来看家和陪伴自己,当作是“朋友”和“亲人”,也将狗视为是自己重要的帮手。

长辈们常说:吃饭只吃8分饱,不要吃得太饱了。道理很简单,如果过量的进食会让胃负担太重,导致身体不舒服,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让品尝美食这么一件美好的事情变得适得其反,变得不那么愉快了。
这个道理用在动物身上也合适,狗一旦吃饱了,它便会“犯困”;但是如果将狗喂个半饱,那它看家护院时就不会“犯困”。不仅如此,如果经常将狗喂饱,那狗便会发胖,到时候就会变成为好吃懒做的懒狗。
看家护院的狗是如此,而古人将那些当作是狩猎伙伴的狗更是如此,猎人一旦将狩猎的狗喂饱了,它的肚子饱了,便没有了追逐食物的动力,到时候别说是帮主人狩猎,别被其他的猎物伤着,便谢天谢地了。
“喂狗别喂饱”的意思大家应该理解得也差不多了,也就是说不能将狗喂得太饱,否则就不工作了。而要引出的下半句是什么?就是“对人别太好”,这下半句的意义其实也好理解,我先给大家说一个故事:

四十多年前,爷爷当家,邻居家盖房子,要搭建一个临时的停放棚,我家有部分地和他家的地靠着,因此邻居来和爷爷商量,说是盖房子时借用一下,完了马上就拆除,爷爷想着都是隔壁邻居,能帮就帮了。
几个月后,邻居的房子盖好了,可棚子还不拆,爷爷就找邻居去理论,可被他们打了!那时我还小,爸爸和叔叔立马想替爷爷出口气,这时村里的干部来了,训了他一顿,也划清了界限,爷爷说就算了吧!
可让爷爷没有料到的是,爷爷的善良反而助长了邻居家的嚣张,也给我们留下了隐患。五年前村里铺水泥路,到我家的路要经过爷爷当时给邻居搭棚子的地,可邻居这时说地是他家的,不能给我家铺水泥路。

我们是气愤极了,他们还反咬一口、倒打一耙,爷爷你的善良是喂狗了,可喂了狗还知道感恩、摇尾巴!这不是给我们留祸害吗?于是找了村长,可是这个村长不明白当时的情况,又没有证人,也不好处理!
俗话说“升米恩,斗米仇”,人心不足蛇吞象。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不能一味地烂做好人,而不做防备;在可能会出现争议时,先小人、后君子,不能让对方有机可乘,我家土地的争议就是没有做先小人!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我们看到有人生活困难时,会产生恻隐之心,但施舍要有度,切记不可过,否则就会给被施舍之人心存侥幸;而你一旦不再施舍了,或者施舍的不如之前多了,他便会对你心存愤懑。
比如早几年看到一则新闻:一个馒头店主,因为每天起床是三四点钟,是一天起得最早的一批人,看到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吃不上热乎的饭,他有些共情了,于是开办了“爱心馒头”,免费送热乎的馒头。

可是没过几天,有人因为不想吃馒头了,说:“我不要馒头了,你退钱给我吧”!这多过分,更多过分的是,停止免费送馒头后,很多“纯洁善良的底层民众”大闹馒头店,污蔑栽赃者有之,破口大骂者有之……
可这些人为什么没有感恩呢?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吗?想想在寒冬中送热馒头给你的人,你不应感恩吗?就这么理所当然?还要退钱?你给了吗?“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对于这样的人还不如把馒头喂狗!
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发生太多了,所以古人才留下了这么多俗语给我们,比如:“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升米恩,斗米仇”,“救急不救穷”,“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等等,让我们善良要有度!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2.7.22.20:55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