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肩挑四两为客,帮人一日为奴”,是什么意思?古人为何这么说?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俗语是其中最精华的一部分,有些俗语以最直白的方式传递着古人的智慧;而有些俗语则深奥些,粗一看有些不懂,这就要族里的长者解释,所以俗语就是这么奇妙,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经久不衰。
比如我今天要说的这句俗话:“肩挑四两为客,帮人一日为奴”,“帮人一日为奴”很好理解,而“肩挑四两为客”就有些纳闷了,这“肩挑四两”是货物?是礼品?还是杂物?没有明说,大家就不懂了,就要找长者解释了!
俗话“肩挑四两为客”,其实也好理解,就是你去亲戚朋友家去拜访时,或者亲戚朋友家有喜事了你去做客时,你肯定要准备一些礼品,无论你的礼品是多是少,即便你的礼品是四两,但你的人亲自来了,就是尊贵的客人!

比如:女婿、姑爷去丈母娘家做客,那是要担着礼物去的,但以前的时候大家都是比较贫穷,既没有车子,又没有宽阔的道路,所以就用扁担挑着礼物;到了丈母娘就会被以礼相待,中午说不定就有七个盘子八个碗的酒菜。
我记得很小时候,一听到父母说要走亲戚时,我就高兴极了!因为走亲戚就意味着可以吃到好吃的,无论有多远或多难走的路,大人们都在埋怨走路的艰辛的时候,我们依旧保持着那股子高兴劲儿,美滋滋地向亲戚家走去。
那时远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每个村里只有一条不到一米宽的小路连着,用于土轮子行走和人行走。所以我们每次去奶奶的亲戚家时,只能徒步翻越几座山,走崎岖不平的山路,历经一个多小时,一家人才能到达亲戚家。

好不容易到了后,我们把手上的礼物一给,亲戚手忙脚乱把礼物放到一旁,拿出自己早已备好的零食出来,并摆上饮料,接着又是给我们倒茶水,真是热情得有些过份,享受这么盛情的款得,我们路上的疲累已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肩挑四两为客”的待遇,那个时候的人很穷,但对人都很真诚,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是全部拿出来给你吃,亲戚之间走的也比较勤,一家有什么困难,大家就都来相帮,就这么简单,远没有现在这么复杂,真是留恋!

“帮人一日为奴”比“肩挑四两为客”好理解些,你去给人帮忙,或给人做事有工资,都是不要带礼品去的;但你就要有做工人的觉悟,无论天气是炎热还是寒冷,一天八小时,都得尽职尽责做好,让主人高兴,就如是为奴!
现在的打工者或农民工给人去做工,做一日的是打零工,就相当于以前地主雇佣的短工。俗语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端人家的饭碗,就要受人家的管理”,这些话说的就是做事的人不自由,就相当于是做奴隶一样。
当然,这样说是有些夸张,当奴隶还不至于,但帮人做事拿人工资,你做多少事得对待起拿的这份工资,不然你出工不出力,又要主人给你工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反之,如果别人也这样做,你会心甘情愿给他工资吗?

你记得鲁迅笔下“祥林嫂”吗?在那一个年代土地制度还不十分完善,如果想靠土地生存的话,那就必须租借地主家的地,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虽说你租用土地也交了租粮,但以前的租赁关系并不像如今那么有人情味儿。
你一旦租用了地主家的地,那么地主就会一年又一年剥削你,就好比现如今的高利贷,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地主不是榨取你高昂的利息,但却会不断榨干你的劳力,让你不断地替他干活,成为他谋取利益的一颗免费的棋子。
那时人们不敢反抗,因为他们怕地主不给地租,那样就会让一家人生活没有着落,生存都成了问题,还敢反抗吗?祥林嫂就是被地主剥削的典型例子,她是落魄的底层阶级的代表人物,她从来没有真正地为自己活过一次。

其实“祥林嫂”的例子就是变相给地主帮工,在那个社会“祥林嫂”就如奴隶一样,无论收成是多是少,每年的地租不能少!而“祥林嫂”在地里工作一年后,除开交地主的租金,所剩的还不够一家人生活,所以有了反抗!
俗话“肩挑四两为客,帮人一日为奴”,一句是客,一句是奴,天差地别的待遇,所以大家都想做客,不想为奴!以至现在到处是老板,打工的人很少,不想自己被老板固定的钱所束缚,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多的钱!

思想决定了行动,在三年疫情之下,各行各业从兴旺到不景气,很多实体店不得不关门,打工的也找不到地方了!怎么办?自己去当老板,拿出以前辛苦工作的血汗钱,盲目投资,不想所从事的行业竞争太激烈,血本无归!
是做客还是当奴,其实有时候还得认真想想,你有多大的实力,就做多大的事,不要以为自己有存款,就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人了!适当地静下心来,反复对照一下,分析一下自己的实力,其实打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2.7.23.19:35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