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真的要这么讲究?为什么?



关于礼仪的俗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比如:“问路施一礼,少走二十里”,“和得邻居好,胜于穿皮袄”,“人好水也甜,话好也值钱”等等。这些俗语是做人的行为准则,我们记住了生活就会如鱼得水!
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婚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是为什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首先要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别人结婚、寿辰、丧事之中我们送礼要注意的事项和忌讳。

我先说一个事情,一年前,朋友亮老表的儿子突然病故,那天上午11点时老表告诉亮,亮下午2点到了老表家表示哀悼。老表说明天上午安葬,不久之后,亮开车回家了,计划是第二天去吃早饭、送仁礼。
亮离老表家有三十多公里远,乡村公路开车要四十多分钟,农村的酒席是在八点时开席,亮是七点从家中出发,八点之前是可轻松赶到。可没想到亮到老表家后,老表的儿子已经抬上山了,亮的仁礼还没给!
这是为什么?原来老表根据风水先生给儿子选的安葬地方,时间安排七点半前下葬。而这一情况老表又没有告诉亮,只有晚上住在老表家的一些老亲戚上了仁礼,老亲戚也告诉了自己的子女,却忘记告诉亮了!

亮到了后,马上找到老亲戚们问:“仁礼上了没有?”老亲戚们吱吱呜呜说:“我们已经上了,不过死者已经抬上山去了,这仁礼是不能上了!”亮听了一下子蒙了:“怎么会这样?昨天不是说吃完饭后下葬吗?”
是的,这几句话的信息量可大了,亮听后很为不解:一为什么要提前下葬?二为什么下葬后不能再送仁礼了?这个提前下葬说是风水先生安排的,可以理解;而下葬后不能再上仁礼了,又是哪一个规定的呢?
所以,我现在就来说说,在我们的风俗习惯中为什么会有“婚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这几句礼仪俗语?大家如果知道了、理解了,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送礼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不会犯这些禁忌!

婚不送伞
在我们的眼里,结婚是一个人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双方的情投意合和家庭,在这喜结连理的背后,有着很多繁杂的步骤。小至对联的选择,大到婚礼的筹备,每一步都要耗费当事人的心思,只为最终的完美。
而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还会随带份子钱和礼物,希望新人和和美美,这也是婚礼仪式中的固定环节。但是有一样礼物却不能送,甚至可能会遭到亲朋好友的指责和新娘新郎的严辞拒绝,这个礼物就是“伞”。
结婚的时候,可以送“红枣、花生”,寓意早生贵子;而送“伞”,让人一听就是“散”,而这一天正是新郎新娘携手相伴一生的好日子,这样的言语会让他们不高兴,所以在婚礼这个大喜日子里是不宜送伞的。

寿不送烟
以前是农耕社会,遇到战事或天灾人祸时,很容易丢掉性命,所以古人们的寿命平均只有四十多岁。后来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年龄也增长了,人到了六十岁后就会做寿辰、宴请宾客,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
而受到邀请的或间接知道的亲戚朋友面对这样的喜事,都是很为他高兴,当然也不会空手前去,会迎合老人家的喜好带上一些礼品。但是“烟”在这时是不能拿出手的,这对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大不敬的行为。
年过六十岁的老人如果喜欢吸烟,平时给他送烟,自然会很高兴;但如果在寿宴时送烟给他,就不吉利了!因为烟和咽气的“咽”同音,在寿辰当天你给寿星送烟,你是想让寿星早日烟消云散、还是早日咽气?

丧不后补
我们做喜事是为了庆贺,就算出现了一些错误也不会计较,但如果在丧事上出了差错,那就会被主人所讨厌!而俗话“丧不后补”的意思:在别人家办丧事时,如果你耽误了,就不能再去找到主家进行弥补!
无论是现在还在古代,办丧事是有许多的讲究,在我的老家,为了避免乱套,光管家就请了三个,一个大管家,二个分管家,大管家管全面工作,分管家管具体事的操作,而白喜事帮忙的人是红喜事的几倍。
尽管请来帮忙的人多,但也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失误,只要不犯禁忌,管家们是不会去记责,主人自然也不会知道!亲人的离世,主人的心情沉重,也没有精力去管丧事中繁琐的日常,所以请管家的棋高明!
如果丧事办完了,你刚刚到了,还说要给仁礼,这时主家无名之火突起:“你来干什么?我没有你这个朋友!”办丧事的阶段,你不仅不帮忙,丧事后你还搞这一出,是想让人徒增伤感?还是想他家再有丧事?

总结一下
民间俗语有很多,礼仪俗语也不少,学会了礼仪俗语,就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发生乌龙事件,就比如:“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只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根本不知晓,是得让他们知道这些礼仪了!
关于礼仪的俗语,我们还是要记住一些,比如:“宁恼远亲,不恼近邻”,“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邻家失火,不救自危”,“一家有事,众邻分忧”,“一家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等等。
大家对礼仪俗语“婚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欢迎留言讨论,也让我们能更好理解古人留下的这些俗语,同时又会让我们多去了解其他的一些俗语,让俗语文化给更多人带来便利!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2.7.19.19:55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