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有多少人懂:茶七、饭八,酒十分!



小时候家里如果突然来了客人,而父母又不在,我们是不是有过特别局促的感觉,怎么招待客人?又跟客人说些什么?这种经历相信大家都有过,只是后来我们长大了,也慢慢适应了,招待客人也就自然了!
就这种情况,古人有一句俗话:“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旨在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学会招待客人,不然以后长大了,客人来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去招待,就会出现这样的笑话,让人认为你不懂事!
其实,这种经历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经历过几次,那时只要是父母亲外出了,就有些害怕客人来!古人对于招待客人的礼仪有许多,今天我就说其中的一个,招待客人时要注意的分寸:茶七、饭八,酒十分!

“茶七、饭八,酒十分!”如果不是有人说明,我们真不知道是指哪一方面,也的确,是喝茶要让客人喝到七分饱才有诚意?还是喝酒要喝到十分醉才算是招待到位?又或陪客人吃饭时要让客人吃到八分饱?
其实你误解了,每一个人的酒量不同,如果你要让客人喝醉才算是招待到位,那可能你醉了几次,客人还没喝醉,而你已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还说招待不到位,可也说不过去啊,所以我们不能这样理解!
那怎样理解“茶七、饭八,酒十分”才为正确呢?其实,这句话是说在陪客人时,我们常常因为客气会给客人去添茶、添饭、添酒,但添的这个量是有讲究的,多了也不好,少了也不行,才有了这个规定。

茶七
喝茶,民间自古有“茶满欺人”的讲法,所以给客人倒茶时,茶不能倒得太满,因为茶是用开水泡的,倒得太满,会烫着客人的手。最好是七分满,客人在端茶杯时不至于烫手,也不会因茶水外溢而失礼。
现在还有一种科学的说法:茶水倒至七分满时,茶水的面距离茶杯口还有一定空间,这个空间正好可以让茶水的芳香气留下,这样客人在饮茶时,就能闻到浓郁的茶香气,客人心里也就舒服了,茶七最好。
礼以茶贵,人以茶显。南方人好以茶会客,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中却暗含了许多学问,泡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讲究,一套好茶具能够彰显主人的品味,而茶礼的讲究才更能看出主、客修养的高低。

饭八
以前,大家都很客气,在吃饭时喜欢给客人盛饭,这里也有一个讲究,盛饭只能盛到八分满,过了叫“碰鼻梁”,对客人不尊重。另一方面,讲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后不再添饭的意思。
所以在给客人盛饭的时候,这个度是有些不好掌握,只盛八分满,怕客人饿肚子;而盛得满了,又对客人不尊重,古人一直以来就是含蓄内敛,太满并不是太符合我们的“审美”,所以饭还是自己盛为好。
我记得有一个笑话,一个人清早起来就去岳母家,岳母问:“吃饭了没?”他回答说:“吃了”。接着又走到女儿家,女儿同样问,他也同样答,这样他早上走了几个亲戚,就因为客气,而让自己饿着肚子。
笑话虽然是笑话,但这样的事真有。虽然说“满招损,谦受益”,但凡事都过犹不及,饿着肚子好吗?而且注意吃饭时不论主客,应该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您也得用手扶着碗沿,这是礼貌。

酒十分
汉书中记载,酒是百礼之首。古代家中来有客人的时候,通常都会用酒来招待,而将酒杯斟满代表着对客人的尊重。不过,将酒斟满就不代表着把客人给灌倒,我们古人在喝酒的时候也是极其讲究礼仪的。
“无酒不成席”,大家知道酒是待客不可少之物,而喝酒与喝茶不同,有“酒满敬人”之说,把酒满杯是表示敬意和诚意,即使酒倒得太满,洒落了一些,反而会让席间的气氛更热烈,这大家都有所体会。
现在大家喝酒与以前的人不一样了,是讲一些理性了,毕竟不是谁都会喝酒,而且大家的酒量也不一样,有量大的,也有量少的,有喜欢喝辣的,也有喜欢醇香的,所以现在大家喝酒是能喝多少就喝多少。

不过,古代的酒并不像现代的酒浓度有那样高,所以古人通常会举酒畅饮。诗仙李白就特别喜欢喝酒,在喝酒之中写下许多千古名句,比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等。
余光中也在他的《寻李白》中写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出,就半个盛唐”,将李白嗜酒形象写的天上仅有、人间绝无。说真的如果李白不喝酒,也许就没有诗仙李白。
写到这里,有些人会有些疑惑了,前文还在说满了不好,到了这里就开始说这酒要倒满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嘛?其实,这并不矛盾,不管是什么样的说法,它都不是绝对的,凡事都有例外。各位觉得呢?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2.7.20.21:20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