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英阶层的选择性婚配:比中国“门当户对”走得更远


进入新世纪的美国,最主要的社会趋势和危机,是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增大,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无论民主党自由派还是共和党保守派,都拿这个作为政治议题,而开出各自的药方。
然而近二三十年来,不管历届政府使出各种解数,这一社会分化问题有增无减,促使美国朝野各派不断争辩这个问题的根源。

基尼系数 (Gini Index) 是显示财富在不同社会群体分配的系数。当系数为零时,表明大家在财富分配上完全平等;当系数为1时,表明财富完全集中在一个人或一类人手里。
最新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却为美国的两极分化找到一个颇为出人意料的原因:都该怪罪焦大不爱林妹妹!这当然是我的山寨版演绎。
严格的学术名词,是选择性婚配(assortative mating)。再通俗一点的说法,是因为“鱼找鱼,虾找虾,乌龟王八结亲家”。
富豪人家读教育资源高配的学校,这在哪个国家都一样,平民家庭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就近入学而已。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根本原因:欧美国家通常划分有富人区和平民区,富人区地价高,因为环境优良、治安有保障,周边配套齐全!平民区地价低,自然是没有以上的配置。再者,美国对富人的的征税方法是累进税制,就是每个月收入按超出部分的不同比例积累交税。所以富人区征收的税高,教育部门经费来源充足,可以建设高配置学校。平民区则反,教育经费短缺。富人区学校
再来看一组数据:美国的某个富人区学校学生加教职工才150人左右,学校每年花费在学生身上就有三万美元以上,请的教师都是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年薪在九万美元左右。学校实行小班制,老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平民学校则是大班制,一个老师有时要带几个班,甚至得到附近分校帮忙上课。每年花费在学生身上的钱不到一万美元,原因很简单——没钱。美国的教育经费一半是来自地方政府的税收。平民区学校
所以,总结起来贫富差距导致的教育不平等,主要是来源于富人区和平民区的分开。在美国,富人区里住的大多是社会精 英人士, 这里地价高, 学校资金也来源于他们所上交的地税; 而相反, 贫民区地价本就低, 缴纳的地税也就低,这样根本就无法利用足够的资金再去给学校提供支持。于是,全美地区的教育差距就这样拉开了。
从最有权势的美国人说起吧。
奥巴马夫妇,双双是双料常春藤产品——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本科,再加哈佛法学院博士。
克林顿夫妇,两人是耶鲁大学法学院同窗,两人唯一的掌上明珠切尔西,招的夫婿是自己的斯坦福大学同窗。
前些年因《虎妈战歌》一书出名的华裔女强人蔡美儿,嫁的是犹太夫婿,夫妻两人都是哈佛本科毕业,目前同在耶鲁法学院任教。
这些例子,反映的便是社会学上的“选择性婚配”。当然这决不是什么新鲜事物,“门当户对”是四海皆有的婚配原则,为古今中外很多社会文化所遵循,尤其是社会上层,欧美更不例外。
苦等了大半辈子王位的英国王储查尔斯一娶再娶,都是贵族大家闺秀。其长子威廉王子两年前“下娶”虽有百万英镑家产但是没有贵族头衔的平民小姐,算是英国王族史上的首次例外。
选择性婚配与“阶级世袭”
但美国的选择性婚配现象,并非旧欧洲的贵族平民鸿沟,而是男女结合对象日益来自相同的社会经济阶层,尤其是“同等学历”。
几年前,布鲁金斯研究院和《经济学家》周刊都曾经专门研究和介绍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女彼此娶嫁的上升趋势”,而大学毕业生尤其名牌大学毕业生与低教育配偶结为连理的情况日益稀少。
美国经济结构的知识化,教育水平与经济地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经济收入又日益关系到婚姻成功和家庭稳定。
于是在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结婚率下降和离婚率上升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婚姻比率和家庭结构却仍然保持稳定。
长此以往,美国人口会出现代代相传的“智商异化”。此处暂时不论。

其次是在上述趋势中,常春藤校友彼此通婚的社会风气,推动和加剧了美国的“精英世袭”现象。
这是因为同样的经济结构变化,使得精英教育与社会机会以及高收入水平原本的密切关系更加显著(常春藤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平均收入超过排名50之后大学40%以上),常春藤校友组成的家庭,因此不仅在文化上更是在收入水平上保持和强化下一代的教育竞争优势,精英教育产品得以世代主导美国的“上流社会”。
2006 年在洛杉矶成立的“常春藤扩大联合会Ivy Plus Society”,如今扩展到全美各大城市,其主要功能便是为年轻单身的常春藤各校校友提供“鱼找鱼,虾找虾”的交友约会平台,是选择性婚配的最好例证。

贫民与亚裔的壁垒
美国有着公认的三大高薪行业——华尔街、律师、医生,而他们在招聘时无一例外的极为看重课外活动。因为这证明你能够适应高压力的工作,并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老板们希望员工不仅能在一起协调工作,更能在下班时间打成一片。

当然,这是美好的工作状态。但对贫民子弟而言,学校里的精英圈子不可能允许他们进入。所以,他们面试时听到最多的评语是:
你的分数很好,但仅此而已。
至此,社会上升通道被完全堵死。对于那些底层家庭来说,与其在投入巨大成本之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参与这场玩不起的游戏。
上学?上什么学!
同样的困境也在亚裔中蔓延。若论成绩,亚裔学子在北美无出其右。数据显示,加州学生中,亚裔占比11%,却拿到了60%以上的国家奖学金;各学科的奥赛,亚裔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加拿大每年公布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前五名几乎被亚裔包揽。

强势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换来与之相符的顶尖学府入读率。以最新一期哈佛新生为例,有11%是体育特长生,其中7成以上都是白人。另有15%的“继承录取”名额,更是几乎被白人完全把持。
是的,你没看错——“继承录取”。只要你的直系亲属曾是哈佛校友,便能享受加分。
就是如此的明目张胆。
为什么说选择性婚配是美国贫富差距加大的罪魁呢?
这是因为选择性婚配越来越基于教育程度,而教育程度正是美国社会两极分化的主要动因——高教育阶层与低教育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增大。
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混杂其中:美国的离婚率和非婚子女不断增加,在30岁以下的母亲中,非婚生子女已经超过半数。
大量社会调查表明,婚姻破裂和单亲家庭是美国人陷于贫穷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大势中,又只有大学毕业生是例外,维持了高结婚率和低离婚率,而被看成是拯救美国婚姻制度的最后堡垒。
另外,社会调查表明高教育妇女的就业率最高,精英教育产品更是如此,所以大学毕业生结婚组成的双职工家庭收入远超低教育家庭,无论后者是双职工还是单亲。
哪怕不计高智力的遗传,高收入加上高文化也足以产生很大的子女教育优势,加剧了美国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
精英教育与“贵族世家”
2004年与小布什竞选总统的克里,也是至少三代的“耶鲁世家”。再如哈佛校友、前副总统戈尔,四个子女便全部被哈佛录取。
其他的例子有克林顿总统的独女进入斯坦福、参议院前共和党领袖弗里斯特的大公子哈里森进了普林斯顿、前纽约市长兼9·11英雄朱利安尼的千金上了哈佛、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爱德华兹的女儿普林斯顿本科毕业后进入哈佛法学院、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女儿上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不胜枚举。

这一世袭传统后面,是常春藤照顾校友子弟(legacy)的入学优势,并不限于权贵。
例子有哈佛大学毕业的虎妈夫妻,其长女也已经顺利进入哈佛。前述帕顿大妈的两个儿子也都进了普林斯顿。
校友之间联姻的选择性婚配,只会强化这一世袭现象。
美国最突出的选择性婚配,正是集中在高教育高收入的精英阶层。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