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周刊》称中国为“战略大师”,呼吁德国及欧洲认清现实,虚心向中国学习,力求达到“师华长技”。
德国乃至欧洲还不是与中国对等的竞争对手,我们现在对北京日益扩大地缘经济的“战略野心”无能为力。原因是,中国凭借古时战略思维思想,成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运筹帷幄的大师。历史上三位最伟大的战略思想家:孙子、檀道济以及戚继光,都来自中国。其中,檀道济总结的《三十六计》,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如今,中国推出了“双循环”战略,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拥有一个自给自足的内部循环,还拥有一个让其它国家依赖的外部循环。
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虽然美国反复强调管控大国竞争、避免冲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如果美国确信发动战争的收益显著大于成本,美国并不介意与中国真的开战。现在,中美关系的稳定器不仅仅是不再那么可靠的经贸合作,而是军事上的均势也成为了需要考虑的一点。
中国的军事能力在整体上逊色于美国及其盟友,这点不需要有太大疑问。但是中国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战略力量集中于中国周边,而美国则需要全球部署。因此在特定空间内,中国可以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数量优势以及战场建设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至少形成对美国及其盟友势均力敌的状态,如果不是获得优势的话。
中国不是依靠绝对力量来“摧毁”竞争者或对手,而是采取协调和纵横的策略。这种战略优点在于,在时间、手段和目标的选择上是开放的,有利于中国快速追赶,甚至在部分领域赶超长期占据优势的西方国家。与此同时,中国热衷学习和模仿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这就像德国经济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在180年前建议的那样,这有助于当时的德国与英国展开竞争。
真正的友谊只存在于平等的关系之间,竞争也是如此,并且竞争只有在平等时才会富有成效,否则将很快导致关系转变为一方对另一方的顺从。因此,欧洲必须要在战略上重新定位自己,沉浸在中国的思维中,一切都是行不通的。面对中国的进步,欧洲要以对称、协调的策略加以应对,否则不对称会造成冲突的加剧。
欧盟把我国看作为对手,不用过分悲观,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越来越显著,并且发展的速度让那些自诩为世界强国或组织的国家感到震惊。而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中美之间的对抗也已经不再像以前呈现往美国一边倒的局势。欧盟不想卷入中美之间不断升级的对抗,但事实证明即便欧盟对我国在某些方面采取强硬立场,但对我国的影响并不及中国市场对欧盟的影响。
所以在欧盟国家中,希腊是一个聪明的国家,在希腊政府负债累累的时候是中国帮助了希腊。对此,伊利奥普洛斯表示:“我们必须记住,那是希腊遭遇金融危机、许多外国投资者对在希腊投资犹豫不决的时期。但中国投资了……这是中方的信任投票。”他的意思是“危难时只有中国帮助我们”。此外,中希之间的合作开始加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与希腊合作的比雷埃夫斯港项目,则被视为“一带一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
希腊与我国的合作对双方来说无疑是共赢的,希腊成为了我国进入欧洲的重要门户,而我国解决了希腊的金融危机问题,比雷埃夫斯港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谋略方面,欧盟讲战略自主几十年了,但时至今日,欧盟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除了经济合作外,其它领域严重受制于美国。显然,欧盟难以凭借一己之力摆脱美国的控制,只有联合中国之类的力量才有可能实现战略自主的目标。
然而,欧盟缺乏谋略,给中国的定位是“经济上的合作伙伴,意识形态上的竞争者”,言外之意是欧盟不可能与中国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无形中成了美国的战略傀儡。如果欧盟继续把自己禁锢于意识形态囚笼之中,不改变对华战略,注定难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