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没“人情味”的城市,没有夜市、没有路边摊,人际边界感也很强


在中国生活的话,就难免总会受到“人情”的拖累。别说亲朋好友,哪怕是泛泛之交,也都会把“人情”算来算去,甚至算到最后都一团乱,反倒惹出一堆麻烦来。
上海是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金融和经济中心城市,能够到大上海工作,多少年来曾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上海是一个具有2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其中有1500万是外地人常年在那里打工,对上海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海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他们的多年的付出和贡献。

人们接受到的教育越来越高,思维方式与生活观念也逐渐开放化,遇到事情不会因为人情就故意放水,导致现如今的社会被老人说成没了人情味儿。可若是我们仔细想想,流传了几千年的思想怎么可能说没就没,只不过实在某些事情上学会了拒绝而已。

记得小时候,邻里之间经常互赠东西,互通有无,婶子大娘经在彼此迎来送往的过程中,自然增加了交流。
而一旦物质增多,金钱可以买到更多东西的时候,人们便会更多地去追求金钱,因为有钱可以买到更多东西嘛。
买到的东西越多,越方便,就无需再靠交换,这样也就节约了交流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赚钱……
说到底,人情味浓淡还是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
不管选择去哪里,都会去品尝下各种特色美食,或者还会去路边摊大吃一顿,这样才能给行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如今在很多城市里面都能看到小吃摊的身影,每处都有自身的特色之处,尤其是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商家的叫卖声。甚至有些商家为了吸引游客,特地举办了表演,还有些人会把美食变成一道顺口溜,使得大家听到之后忍不住想要去品尝下,热闹的氛围显得很有人情味,甚至还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签

在上海,大家如果一起聚餐或者其他娱乐消费时,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泛泛之交,大家都会“约定俗成”地使用AA制,除非一开始就有人提议自己请客,否则大家习惯“人情”当场算清楚,谁都不欠谁的,毕竟上海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谁都不想花精力来算“人情”这种没意义的东西。
在上海你也见不到一个路边摊,即使是小吃店也搬进了干净整齐的门店内,被装修成了你吃不起的样子。

有人说上海没有尽到地主之谊,未能给外地人提供应该提供的方便,在那里工作让他们感到压抑、自卑、不开心;有人说上海的政策、环境等不适合外地人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以往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有人说遇到自然灾害等重大困难时,外地人不能与当地人享受同等的对待,伤了外地人的心;也有人说傲慢的当地人骨子里看不起外地人,蔑视、排斥外地人的言行举止很难让他们接受,或许有的“阿拉上海宁”确实伤到了他们。在那里工作和生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魔都,同事之间注定只能是同事,大家对于彼此的关系界定都十分清楚,什么事可以帮你,什么事不可以都是十分明白的,这就注定了任何界限都不能再更进一步,推心置腹更是不可能。

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跟中国其他城市有所不同,有人喜欢上海这种“人情”比较淡的文化,觉得大家都生活得更自在,但也有人觉得上海这样显得人际关系太“冷漠”
相比上海人的吃喝不愁与小资情调,绝大多数的外地人承载着这座城市最劳累但也最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盖房子、扫马路、搞装修、做早点、送外卖、通下水道……这种脏活累活断然没有哪个上海人愿意干,都得外地人包圆。
上海之所以繁华,靠的不仅仅是务实的上海人,更是勤奋的中国人,这当然包括不怕苦不怕累的外地人。
如果你来上海旅游或者在上海生活的话,就会发现上海的人际关系“边界感”非常强,人跟人之间都会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界限感,我跟你是什么关系,能管的事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有数,不会“过分热情”,也不会让别人感觉不舒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