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2岁它不分种族和国籍,是所有孩子的“通病”,国际通用的4招应对


Terrible two和Horrible Three,翻译成中文:可怕的两岁和恐怖的三岁。在育儿圈,这个话题并不陌生,然而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真正体会的。
有一次,我带4岁的儿子和朋友家两岁的孩子一起玩。可没到几分钟,便传来尖叫和哭闹声。过去一看,尖叫的是我儿子,只见他委屈巴巴地说:“妈妈,弟弟什么都不让我玩,还发脾气。”
朋友家儿子则搂着一堆玩具坐地上,哭喊道:“我的,是我的,不让你玩。” 朋友尴尬,安慰孩子说:“给哥哥玩一个嘛,你有这么多。”孩子哭得更厉害:“不要,是我的!”说完还躺地上打起滚来。

安抚完孩子,朋友把我拉出去,满面愁容地说:“这孩子,可愁死人了!”原本乖巧听话的娃,现在却完全变了个样!撒泼耍赖成了家常便饭,一言不合就哭,稍不如意就打滚,可怎么是好?
听到这,我笑了:“我家儿子也是这么过来的,每个孩子几乎都会经历,这就是传说中的可怕的两岁。你儿子正在经历人生当中第一个反抗期。”
说起孩子可怕的两岁,老母亲们都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这不仅是所有孩子的“通病”,也是很多家长的“心病”。可怕的两岁,它不分种族和国籍
日本知名女星『苍井空』曾在社交平台上晒过自家孩子“可怕的两岁”的照片,还配文道“第一个叛逆期”。照片中孩子正在地上打滚,妈妈开始还耐心地安抚,眼瞅哄不成,便把孩子从地上拉起来,但即使抱在怀里,孩子仍哭闹和反抗得厉害。

这样的情形,是不是似曾相识?
美国的一项关于“几岁的孩子最可怕?”的调查,结果约有50%以上的家长投给Terrible 2。美国儿科学会网站描述“可怕的两岁”:孩子生命的第三年,就是所谓的Terrible 2,对父母来说往往是极具挑战性的一年!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到快两岁的这段时期称为感觉运动期,而把2岁左右的孩子定义为“自我主义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活动,更大的情绪波动,频繁地发脾气,苛刻的行为,以及试探所有成年人的底线。
由此可见,可怕的两岁,是所有孩子的通病,它不分种族、肤色与国籍。全世界的父母,都将无条件接受来自自家两岁左右孩子的挑战,都会如期迎接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两岁到底是个什么梗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之前,认为自己是和妈妈一体的,表现得完全依赖妈妈,并听从妈妈的安排。约一岁半至两岁左右,他的自我意识萌芽,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存在的,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
于是他开始尝试表明自己的态度,证明自己的立场,彰显自己的独立性。所以经常是,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他都跟你反着来。
与此同时,他的物权意识也觉醒,非常执着于对所有权的保护,这包括自己的身体、玩具、家人,甚至他所能看到的一切。
曾经,我家两岁的娃上完厕所,我顺手给他冲了。结果他又哭又闹,非得让我把他的粑粑找回来……所以在两岁孩子的眼里,连自己拉的粑粑也是自己的,别人不能动。

两岁的孩子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但事实上,他能力所及的事,真的很有限。他们想表达却不会说,想做却做不到,这会让他产生极大的失败感,他很恼怒,又不会控制情绪,所以自然而然成了 “无理取闹”。可怕的两岁该如何渡劫,国际通用的4招应对
2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里程碑。著名育儿问题专家约翰·罗斯蒙德在《可怕的两岁》一书中指出:孩子的好性格是从“可怕的两岁”培养起来的,真正的育儿也是从这时开始。
该书由我国著名育儿专家张思莱倾情推荐——书中关于儿童教养的观念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各位爸妈可提前学习,将来从容应对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对于这个特殊阶段的孩子,如果家长能合理地引导,耐心地教育,那么可怕的两岁就不再可怕,甚至能成为孩子好性格、好习惯的“孵化期”。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坏情绪
任何人情绪不好的时候都希望被理解和接纳,孩子也不例外。两岁的宝宝虽执拗,但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层面上,那么一切就容易理解多了。在不危害健康和影响他人的前提下,他要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又有何不可呢?
即便要拒绝,也可以先表示理解,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吃雪糕,雪糕确实好吃,你吃不到很难过,但是……” 如此孩子会觉得,虽然要求得不到满足,但依然是被接纳的。
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
首先我们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和他交流,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其次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哭闹后,问问他 “你是不是感觉很生气(难过/伤心)?”
孩子学会类似的词汇,下次孩子便懂得用语言告诉别人自己的感受。当他说出感受并得到回应以后,他便不会再急于释放,转而会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面。

用“选择”代替“命令”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发脾气时,自己的情绪也上来,会苛责孩子并用命令式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如此不仅没效果,反而会更激化孩子的情绪。
不如试着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权,比如把“你只能买一个玩具”换成“你要买这个小汽车还是挖掘机?”把“到底吃不吃饭”换成“你今天想吃米饭还是吃面?”
当孩子拥有选择权利的时候,他会最大限度地内化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选择赋予更多的责任,因此行动力也更强。
爱与规则并存
给予孩子一定选择,并不意味着无底线地妥协。孩子在父母面前更容易情绪化,是因为他知道爸妈的底线在哪儿。如果一味地忍让和妥协,只会让孩子得寸进尺。

事关安全和原则性的问题,家长要表示出温柔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你爱他,可以顺着他,但并不会惯着他。比如电线插座不能碰、电视只能看半小时、吃饭不能浪费、伤害自己的行为不能有……写在最后
两三岁的孩子叛逆与青春期孩子叛逆一样,都是伪命题,只因我们没有做好与孩子平等对话,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孩子才会那么“不可理喻”。
当你了解这一点之后,请保持平常心,笑着迎接孩子的Terrible two和Horrible Three吧!
莞家妈妈原创。持证健康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两宝妈妈,欢迎关注并和我一起学习成长,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