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表明:孩子青春期前有3次“变聪明”的机会,家长别错过


初为人父为人母,大家或许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对未来美好的期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至于孩子能否承载家长的这份沉甸甸的期望,尤为关键的两点:一是身体康健,二是智商在线。
说起孩子的智商,我不由地想起公司的一位同事。早些年前,公司聚餐的时候,她偶尔会带儿子一起来吃饭。那时她儿子才5-6岁,眼神灵动,聪明活泼,说话麻溜又不失沉稳。公司好多同事喜欢这孩子,并且都认为他长大后会有出息。

可没想到的是,几年过去了,现在孩子已上初中。最近一次见到他,眼里完全没有了之前的灵光,时常一个人抱着手机傻笑,有时他的妈妈喊他,显得极不耐烦。
为此同事经常跟我们诉苦说,当初就是因为孩子“太机灵”,经常耍些小聪明,他们没有及时引导,过于放纵,才导致孩子如今的现状,现在想拧也拧不过来了……
聪明的孩子不一定是天生,也可能是悉心栽培而来
很多人认为孩子的聪明劲儿是遗传的,高智商父母生下的娃,天生自带光环,并且这种光环会持续伴随孩子直到长大。反之,有些家长自认为无优质基因,就算在孩子身上下再多功夫,智力也高不到哪去。
但很显然,大家都忽视了后天的作用。遗传是影响智力的重要因素,但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孩子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等,其中又以必要的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孩”卡玛拉重回社会以后,用了9年才学会45个单词,智力水平还不及1岁的幼儿。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出生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
美国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智商高的孩子,约有60%~70%出身于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因此有人将智力超群的儿童划分为3种情况:一是孩子本身具有良好的遗传基因;二是智力方面的基因一般,但受到良好的教育;三是优良的遗传基因加上良好的后天教育。
可见,教育对于孩子的智力影响非常大,建议我们每位家长都应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早期教育,以提高孩子的智力。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共有3次“变聪明”的机会,家长千万别错过
世界著名研究学府——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长达75年,主要针对儿童智商的研究。研究指出,父母后天的教育与引导,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研究认为:约98%的孩子智商都是一样的,相差不大。只有1%的孩子是天才,还有1%或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导致大脑发育不全而影响了智商。
哈佛大学的理查德教授还发现,孩子青春期前,共有3次能够变聪明的机会,并且这3次机会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才能得以实现。如果大家能够抓住其中的一次,就能使孩子终身受益!
0-3岁阶段
众所周知,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宝宝出生时,脑重量仅约为390g,大概只有成年人的25%。然而孩子长到3岁左右,脑重量已经接近成人的85%。

由此可见,孩子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神经元连接极速发展的时候,每秒能达到700-1000次。此阶段宝宝的视觉、听觉、触觉、语言等都会在大脑中逐步形成并且日渐成熟。
所以各位爸妈务必要抓住机会,在此阶段过程中多给宝宝进行一些有效的刺激和早教,让孩子大脑发育更好,将来会更聪明。
4-6岁阶段
既已了解宝宝3岁前是脑部快速发育时期,那么你可知道3-6岁就是大脑的融合期?3-6岁的孩子,他们的大脑的整体发育日渐趋于成熟和稳定。
生物科学研究表明:经常接受视觉、触觉等方面训练的孩子,其脑重量要比那些没怎么训练的孩子多将近20%。因此,在3-6岁阶段,是孩子大脑巩固和融合的时期,家长切不可松懈。

平时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多陪孩子说说话,多一些亲子陪伴与互动,会使孩子的成长受益匪浅。此外,多对孩子的左右脑协调能力进行训练,比如听故事画图画、重复数字串、捏黏土、执行反指令等游戏,能帮他们提高智力,变得更聪明。
8-11岁阶段
8-11岁的孩子,已经进入校园,投身学习的状态。此时他们的认知已基本形成,正处于“具体运算”的阶段,也正是培养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家长需要重点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能力。
然而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 “赢在起跑线上”,除了完成课业学习,还会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常常会适得其反,使学习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
这个阶段,我们要让孩子多从事一些技能性的锻炼,比如多阅读、多动手、多运动,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等。还可以通过生活场景、操作实践、游戏故事、关键提问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莞妈育儿寄语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唯有“努力”。想让孩子聪明智商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是关键。孩子童年时期这3次“变聪明”的机会,哪怕我们抓住其中一次,或许孩子未来的人生便会大不同!
生活固然很重要,但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再。我们一直反复强调亲子陪伴的重要性,但很少父母能真正做到。
如果我们能每天抽出半小时、每周抽出一天时间陪孩子,在此期间放下手机、放下工作,只带着孩子亲昵互动、体验生活、吃喝玩乐……哪怕什么也不干,静静地陪伴,也能最大化地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与发育。
关注健康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莞家妈妈】,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