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语歌手来说,怎样才算真正的“进步”?



最近几年,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歌手及粉丝群体热衷于使用“进步”这个词。比如发行专辑时极其喜欢用彩虹屁吹嘘歌曲的概念思想,动不动有了多大多大的进步,又请了谁谁谁来制作,和上张专辑又拉开了多大的差距,又融入了多少年的人生感悟...总之聊团队聊内容,就是对音乐本身避而不谈。
这种华而不实对“进步”的吹嘘,恐怕正是目前华语乐坛整体浮躁的原因所在。仔细想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进步?恐怕很多大众乃至深度听众都分不清。
还是那句话,我们以周杰伦为例。
众所周知,周杰伦一共入围过七次金曲奖最佳作曲:

不难看出,这些歌曲有明显的递进关系。比如可爱女人,爱在西元前,稻香同属R&B,《东风破》《青花瓷》《烟花易冷》都是中国风,从第一首听到第三首,可以充分感受到周杰伦在作曲技巧上的逐渐成熟,不会觉得“和上一首比只是换了个皮”的熟悉感。
但一次突破容易,两次三次难上加难,这也是为什么周杰伦后面一些歌曲仍有创新,也更加成熟,却再难出现《可爱女人》到《爱在西元前》,《爱在西元前》到《东风破》这样亮眼的跨越,因为成本和难度指数上升,这个逻辑很好理解。
举个例子,排位赛从黑铁升到白银非常容易,而从白银到黄金,难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至于再往上到大师宗师,大多数人可能永远都打不到。

但,现在华语乐坛有不少歌手的粉丝,因为一直停在黄金的某位歌手买了套新皮肤,从原来的源计划变成平行时空主题的御星了,她们就大惊小怪叫道“好厉害”“又进步了”,以为新皮肤就代表着操作水平,游戏意识的提高,这其实不过是停滞期的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因为大多数歌手很难像周杰伦这样在作曲上以年为跨度进行日积月累,每年听几万首歌,其实连周杰伦自己也很难坚持,何况仅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比起这些,他们更愿意在专辑包装,制作团队上下功夫,比如宣传某个欧美制作人又来作曲制作了,故弄玄虚地搞一些“自我对话”“平行时空”“大爱”之类的噱头,尽可能把专辑包装得很高级,然后pua粉丝,让她们以为买到了一张制作精良的神作,再结合一些活动,从头到脚像网红餐厅一样极尽宣传,不亲自品尝不知道败絮其中。
无论如何,对于粉丝来说,反正有清晰的4k封面海报,场景更贵且更矫情的mv,更故弄玄虚的专辑概念,最好再有半张专辑的英文歌,不管歌曲有没有更好,在厚厚的粉丝滤镜下,她们只会觉得这张专辑真的进步了。
对于这种又当又立的行为,还用周杰伦举个例子。
我们知道《我很忙》是周杰伦情歌最多,也是快歌最拉跨的一张专辑,但对于这种迎合市场的行为,他作为专辑制作人从没有刻意掩盖,并用一些高大上的词汇不接地气地进行包装,而是在命名,歌曲编排上直白地告诉听众:“我真的很忙,所以写了很多情歌,但我知道这同样真诚”。
因此,才会有《蒲公英的约定》《彩虹》这样简约却不简单的歌曲,既保持了高度传唱,也没有因为过度商业失去原本的作曲技巧。并且在这之后,周杰伦仍然可以在《魔杰座》肆意玩音乐,因为这不过是人生的一个段落。
如果换成某些歌手,恐怕这张专辑就会变成上下两张ep,同样的作曲,歌词却变成了一堆“黑夜白天”“伟大”“余生”让人无法动容的“高级”词汇。对于这种刻意讨好,金曲奖也许会给你一次多项入围,但第二次第三次恐怕没有评委愿意继续买账。这种流水线出来的“优质作品”,恰恰是最劣质的音乐工业。
不光如此,听众的耳朵也是理性的。如果不进行捆绑营销,这类音乐注定不会有太多人买单。

对比周杰伦每次发新歌,基本只在国内根本上不了的ins上预告一下,也没有什么听歌会、推广会等线下聚会,更没有任何买专辑送海报给福利的促销活动,更不会专门搞个app交会费,但就是有营销号愿意推,有热搜抢着上,日均收听量一年涨几千万。
有时候想想,对比周杰伦,有些人无形之中多花了多少钱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