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的14张专辑该怎样排名?



知乎@艺术设计君 对周杰伦的专辑有一个观点:
“很多人打着理性的旗号,却做着回忆加成下的歌曲排名。”
的确,有相当多人在做周杰伦专辑汇总时,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认知误区:
如果这张专辑“好听”,那么它的质量就高;
专辑里好听(好唱)的歌越多,这张专辑就越是神专;
这其实是对周杰伦音乐理解不到位导致的。
作为一个跨时代的音乐人,如果对周杰伦音乐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听与否”上,特别是做排名,认为歌越好听地位越高,那真的是太可惜了。
一张专辑,应该综合考虑曲风,专辑整体度,连贯性,听感,生涯高度,荣誉广度等几个因素,抛开滤镜客观地进行看待。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歌手有很多“好听”的歌,却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原因。


1.范特西
2.叶惠美
前二毫无疑问。也许前后有所不同,但这两张是公认的周杰伦改写乐坛的神专。尽管个人生涯角度叶惠美更优秀,但就华语乐坛而言,《范特西》则是四十年来无可逾越的巅峰。
前者是个人风格的定型作品,除了将制作和堆料再进一步,还开创了“流行中国风”这一流派,对文化领域影响深远,是流行与艺术创造性结合的一张;后者则从节奏,流派,元素,演唱等一系列角度定义了新世纪华语音乐的规则,是乐坛不可或缺的启蒙大作。

3.JAY同名
4.八度空间
同名专辑是周杰伦最古典的一张,也是作曲技巧使用最完整细腻的一张。周杰伦甫一出道就交出了一张接近满分答案的考卷,称得上天赋异禀,抛开制作唱功等微小瑕疵,这张算是后续一切花哨炫技的浓缩之精华。
八度空间则是周杰伦初步对专辑概念有所触及,开始逐渐适应“专辑制作人”这一身份的大胆尝试。专辑暗合着“五个大二度+两个小二度”的自然音程关系,而周杰伦在主题里埋伏着“音乐初学者”般的哲思,也无不流露出一种精确的数学之妙。

5.七里香
6.跨时代
七里香是周杰伦将个人天赋倾斜到极点的疯狂之作,企图超越叶惠美,但无意间开启了另一条青春之路。沿袭自台湾原住民的文艺思辨精神成了专辑的主旋律,而周杰伦个人风格又将其压上一头,使其不至于枯燥。大制作正式成了主打歌曲的必备,周杰伦开始进入爆款时代。
跨时代是周杰伦野心勃勃的加冕作,阔别两年,专辑制作与编曲的层次感,演唱技巧,作曲手法上都下了更多功夫。受到量产审美疲劳影响,周杰伦转而寻求在音乐深度上猛补功课,让耐听压过抓耳,同时把中国风,摇滚,甜点小品歌都打磨到了准金曲水准,纠正了连续多年“神带坑”的路线。

7.依然范特西
8.十一月的肖邦
六七两张都是周杰伦向山顶攀登的再进一步,十一月的肖邦把作曲手法打磨得极度精致,与更成熟的混音让专辑听感一同得到蜕变;依然范特西则是在成熟的专辑模板下,尽可能把长板拉得更高,同时追求“大家都听我的歌”的国民传唱。
两张专辑在各自独一档的优势下,都存在着一些弱点,前者快歌明显创意不足呈现颓势,后者则情歌与中国风套路明显,为数不多的几首情歌都难以达到前张的高度和感染力。从专辑角度而言,这两张是周杰伦面对市场的一种左右倾斜。

9.床边故事
10.魔杰座
两张试验性>市场度的专辑。床边故事作为周杰伦经历前几张反响不佳后的倾力之作,完美把握了灵感和口味的侧重,也把核心听众和业界kol重新拉回到自己势力范围内。里面一些情歌也让周杰伦的音乐没有失去人气或沦为粉丝自嗨,在分众化时代仍然逆势而上,为后面几年埋下了重磅伏笔。
魔杰座同样力求突破,在曲目关联,风格映衬,团队分工上做了一些有趣设计,虽然没能突破叶惠美以来的制作框架,但仍带来了数首耐人寻味之作。

11.哎呦不错哟
12.我很忙
这两张专辑带有明显的“情感”特征。前者是周杰伦经历魔天伦演唱会和三年低谷期后对粉丝的致意作品,旋律风格和包装上都鲜明地呼应早期,虽然创新不多但近年逐渐成为新一代粉丝的青春回忆,也是让很多铁粉感慨万分的纪念。
我很忙比起前者少了诚意,但鉴于周杰伦巅峰期顺延下来的灵感,仍然在旋律悦耳度上保持不错水平。除去神作青花瓷外,其他歌曲都带有“演唱>创作”的特点,虽然贡献了不少KTV歌曲,但音乐本身讨论价值并不高。

13.十二新作
14.惊叹号
最后这两张实质上都是跨时代加冕后周杰伦目无对手,“不知往哪儿走”的迷茫作品。两张都只用了三个月完成,尤其惊叹号更是在金曲奖颁奖礼当晚连写了好几首,抛开制作演唱不谈,专辑的作曲上也充满了随意和凑数的痕迹。次年的十二新作虽然音乐性上更加丰富,也贡献了《哪里都是你》《明明就》这几首“未来的经典”,但从专辑而言,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平常发挥,也让周杰伦第一次发出了“害怕被淘汰”的感慨。
但不要觉得可惜。正是经历了这两张专辑,周杰伦才终于意识到人生的真谛,并使出全力,贡献了一轮倾其所有的青春巡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