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的成果:连续写作打卡100天、运动100天、思考笔记65万字、线上阅读617小时、阅读完174本书、运动665公里。
写在前面,这是300天,每天坚持写作之232/300,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每天持续的写文章,不再依赖冗余内容,不再纠结写作的格式,毕竟自己的公众号自己做主,依然践行着“记录成长、分享生活”的价值观初衷。以下是今天的思考:
1、用书的标准。看书“有效果”的显著特征,就是你合上书本,随便拿起书中的观点论述,你都可以侃侃而谈。你不但能够用书中的例子印证自己这个看法,还能够通过自己现实生活当中的例子,去说明这个观点。如果你无法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看法,你的表达能力就无法得到显著的提高。
想要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无论你阅读什么样的内容,你都必须有一种审视的态度,就是把自己当成“审稿人”。懂得识别书中的内容是“事情”还是“思想”。事情,可以是事实,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案例、实验等;而思想,就是观点、结论、看法、评价等等。
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复述事情就好像讲故事,而复述观点就好像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多做这样的练习,你的表达能力自然能够提高。
2、读书思考的方法。读书中的思考,就是理解能力的发挥,也是总结能力的运用。这是一种把书从厚读到薄,从薄读到厚的过程。在阅读时,我们对一些重点的知识反复思考,得出自己的体会和想法,解决了心中对内容的“疑难杂症”,这就是把书读厚了。因为除了书本中的知识,我们由此产生自己的心得,这些心得是书中没有的,也是我们对材料不断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有了这种过程,我们的脑子里的东西自然会越来越丰厚。这时说起话来,我们就是自己的思想表达,而不是照着书本来发言。懂得带着思考去读书,就能培养出我们对世界的观点。
至于把书从厚读到薄,就是把握书中的要点,掌握核心问题的过程。厚厚的一本书,读懂了,理解了,懂得抓住重点和中心思想,你能够用三言两语就总结出整本书的核心价值,你就把这本书读得透彻了。这种方法,非常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书中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吃透,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要轻易跳过,主动去寻找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到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