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8年,陕西为何没有沦陷?专家:日军实力不允许



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然进攻我国沈阳北大营,由于张学良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我国东北地区迅速沦陷。
尽管中国军民与日军殊死血战,但由于两国国力悬殊较大,最终,大片国土不幸沦入日寇之手。
之后,经过十多年艰苦作战,日军终于在二战后宣告投降。但纵观整个抗日战争,陕西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个省就像是“被日军遗忘一样”。它是日军一直未能侵占的省份。

那么日军为何不打下陕西呢?
有不少人认为,日军之所以没攻占陕西,是因为陕西不值得打,毕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陕西自从唐朝以后地位就一直下降,况且日军向来只占中心枢纽城市,因为这样的城市才更有价值,符合日本“以战养战”的政策。
但其实这个想法是错的。陕西可以说是日军最想占领的省份之一,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应该仅次于重庆。因为,陕西有当时的八路军首府延安,还有大批的军校。

比如我们熟悉的“抗日红军大学”,为我军培育了大量的军事骨干,这里大部分学员后来都成为了军队中的干部;当然了,国军在陕西也有军校,即黄埔军校分校,建在汉中。
所以,日军占据陕西,相当于摧毁了这两个军校的干部培训,这对抗日势力的打击相当大。
那么日军为什么不打下陕西呢?其实不是他们不愿打,而是实力不允许。

一、日本自身实力
侵华时期的日本,虽说军事水平确实要比中国高,但是,它有个要命的缺陷——国体很小。国体一小,人口资源与物质资源自然十分有限。
对于这一点,日本自然也知道,所以,日本一般的战术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如日本在拿下朝鲜全境后,在朝鲜休整了很长时间,之后才对东北慢慢进行渗透,之后时机成熟,才在1932年占据了东北全境。
为了维系统治,日本又在东北扶持了一个伪满洲国,以方便自己大肆培植伪军,来弥补军力。当然,日本还收了老张家留下的军工产业,以之为基础,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军工体系。

就这样,日本有了东三省作为大后方,准备得十分充分后,才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在战争一开始,日本的重点目标是工业发达的中心城市,所以,日军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了中国东部及南部地区。之后,随着在我国占领面的积不断扩大,日军可用军队数量越来活动少。
而且,从从1939年开始,日本高层已经意识到,想要迅速击溃中国是不现实的。如果继续在中国战场投入兵力,日本将会在这个战场泥潭中越陷越深。所以,日军转变了思路,从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相持。

后来日军将目光投向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
那里有丰富的石油、橡胶等物资,可以为资源即将枯竭的日本提供军备能源。
因此,日军的部分军事力量开始从中国战场转移到东南亚战场,并且为未来与美国开战进行准备。

在这一背景下,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已经十分吃紧,攻打陕西的兵力就明显不足。
据专家估算,1940年前后,日军能够在中国战场随机调动的兵力不超过30万,其余兵力需要执行防守任务,无法调动。
而这30万兵力还需要在正面战场和国军进行战斗,能拿来进攻陕西的可谓少之又少。
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更是不得不从中国战场抽调力量。进攻陕西更是成了遥不可及的构想。

二、陕西“天然”优势。
中国得地形特点是四个字:“西高东低”。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梯: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第二阶梯是天山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以及云贵高原等中部高原,再往下则是广大的东部沿海平原,为第三阶梯。
而陕西便位于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上。

虽然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战斗力很强,但这是建立在平原作战的基础上。若是到了高原山地,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很难发挥优势。
因此,日军虽然在平原地带势如破竹,但打到第二阶梯的省份时,日军就很难取得之前的胜果了。
从抗日战争的形势发展看,日占区的确局限在了第三阶梯处,而第二阶梯大部分都处于中国的控制中。陕西,就处于第二阶梯。

从战后解密的文档来看,在日军高层中,一部分激进派认为日军可以迅速打垮中国,赢得征服亚洲的胜利。
而另一部分保守派认为,日本只需要守好东北以及华北的几个重点地区即可,以日本的国力,全面侵占中国不现实。
只不过,淞沪会战中,日军的胜利让日军高估了自己的实力,野心开始膨胀。
国民党迁都重庆后,日军认为,若想攻下川渝,最好的先打下陕西,再直接南下,直捣中国抗战大后方。为此,日军在1942年便准备从潼关进犯陕西。

然而,潼关在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险要关隘,易守难攻。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潼关这种狭窄的地形内,无法发挥其优势,只能被中国守军的重炮不断轰击。
除了走潼关的路子,日军也想过强渡黄河,但遭到的打击更加惨烈。
在1938年至1940年期间,日军各部曾经发动70余次渡河行动,结果全部以失败告终。此后日军基本放弃了强渡黄河的打算。

另外,日军还对陕西发动了其他方面的20多次试探性进攻,但在我军借助地形优势顽强抵抗,日军没占任何便宜,虽然陕北府谷一带曾短暂沦陷数个小时,但没过多久就再次收复了。
除此之外,日军还对陕西发动过多次大面积的轰炸,当时的延安是陕西地界被轰炸最多的,有时候是持续一年的轰炸,在全国范围内,次数基本仅次于重庆。
但即便是整个延安城被炸成了瓦砾堆,但依旧没有对延安人民的生活造成打击,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人们很快适应了空袭,搬进到窑洞,借助着山地优势,损失并不大。

《新中华报》曾报道:“敌机七架十二日第三次袭延安,……投弹四十余枚逸去。炸毁民房一百余间,死猪二只鸡三只。十四日上午九时四十五分敌机七架来延轰炸,投弹四五十枚,损伤甚微。”
因此,陕西虽然和日军占据的山西仅一河之隔,但依然可以在日军的侵略中幸免于难。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日军的侵略脚步只能停在了陕西之外,无法再进一步。

陕西能够坚挺到最后,成为中国抗战大业的一块重要基石,得益于无数陕甘宁以及晋绥地区军民得顽强抗争。在战火纷飞中,陕西就像是一颗启明星,始终指引着中国抗战的方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