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鱿鱼游戏》走红以后,就偏偏有很多睿智网友站出来秀优越感:
《鱿鱼游戏》,抄袭,抄袭了谁谁;
《鱿鱼游戏》,垃圾,伪深刻;
《鱿鱼游戏》,全靠netfix资本平台推动。
这些话,普通网友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能把资本怼掉一层皮,但是升值君自己是做IP创业的,看完以后,只能说,人家主创团队制造爆款IP的能力太强了,国内内容行业从业者,尤其影视剧行业,虽然喊了几年的IPIP,但真应该跟人家学学爆款IP的底层逻辑。
《鱿鱼游戏》,胜在简易。
那些批评家批判的简易,不是鱿鱼游戏的缺点,而是它的优点。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鱿鱼游戏》抄袭《赌博默示录》、《弥留之国的爱丽丝》、《诚如神之所说》,但是所有人都逃避不了一个问题,如果说《鱿鱼游戏》是抄袭,而且模仿还很拙劣,那么在《鱿鱼游戏》以前,谁听过这些名字。
一二三木头人——简化版《要听神明的话》不倒翁;
组队拔河——简化版的《要听神明的话》组队拔河;
弹珠游戏——简化版《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红桃7狼和羊;
高空过桥——《赌博默示录》高空过桥。
即使真是抄袭,《鱿鱼游戏》,好就好在简化。
游戏简单。
《鱿鱼游戏》的所有游戏都非常简单,在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游戏,它一瞬间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的跳房子。而一二三木头人、拔河、弹珠游戏,理解起来没有任何难度。《鱿鱼游戏》是一个典型的无限流作品,它不是无限流的发明者,谁是无限流的鼻祖,暂且不说,拿《赌博默示录》来说,一样的一堆人参与大型游戏,一样的输了就死的游戏,一样的背后大富豪看穷人表演,一样的大逃杀,但是日本同样的大逃杀作品,已经跟日本的其他漫画和影视作品一样,非常的内卷,全部走在了比拼更高、更快、更强的大路上,因为是小众作品,所以为了讨好小圈子的同好,无限烧脑,动不动就上逻辑分析,就给你整数学概率。
看见简化版三个字没有,《鱿鱼游戏》做到了,完全不烧脑,完全不用逻辑分析,完全不用上概率,就是最简单的童年游戏,过家家,一个四岁的游戏都没有,全给你整三岁的,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明白,这不是人家不行,这是人家牛逼,毕竟全世界90%的观众不是来看你学概率论的。
结构简单。
《鱿鱼游戏》的结构也很简单,完全是单元剧的模式,一个游戏大约一集,每一集里集中把本轮游戏展示的矛盾和要讲的故事,明明白白的交代好,除了几个主要的参与者,大多数游戏的参与者都是1-2轮游,观众不需要记太多人物。
无限流和大逃杀这种模式,虽然刺激惊险,但是很容易就把游戏规则复杂化,刻画难度和结构难度都会指数级上升,这些,对创作者是挑战,对观众理解也是挑战。
门槛简单。
看看左右两张海报,批评家看到的是抄袭,但是对观众而言,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右边,为什么?因为理解非常简单。玩偶能够传递惊悚的感觉,但又不至于血腥恶心。
实际上,很多人一看到惊悚主题相关的图片,就会生理不适,这就是恐怖片,虽然一直是类型电影的一个大宗,但是很多作品,却一直无法摆脱小众cult电影的命运,甚至不少只能成为B级片的原因,而右边的木偶,虽然也谈不上可爱,还隐隐有不详的预感,但绝对老少咸宜,不会到拒人千里之外的地步。
《鱿鱼游戏》的场景切换也很简单,一共就那几个场景切换,不少的游戏场景都近似于儿童乐园和游乐场,增加熟悉感,回应剧名,没有给任何人理解门槛。
甚至连主题和故事脉络都一望可知,大的故事方向,观众一看便知,贫富差距,讽刺财阀这种主题,韩国娱乐圈早都驾轻就熟,甚至已经形成路径依赖,《寄生虫》和《雪国列车》的成功,很多韩国影视人,已经跟B站UP主一样掌握了财富密码,没事就讽刺财阀,反正干净又卫生。
就一个儿童游戏的天真烂漫,和生死抉择的暴戾残忍,一个主题反复重现闪回,你很难印象不深刻。
很多人对爆款IP的理解,在我们这些专业者看来,就是笑话,他们的理解就是搞个大的,就是爆款,就是各种元素缝合怪,只要各种元素堆砌起来,就一定火,这种企业级理解,才是国产电影粗制滥造的基础。
实际上,在现代观众被短视频狂轰滥炸,日常看的是肥皂剧,从小读的是漫画的前提下,你非要构建宏大的世界观和游戏世界,不说是自讨苦吃,但绝对是费力不讨好。爆款不需要那么复杂的故事,相反应该让故事架构尽可能地简单。
简单,换一种说法就是明快,节奏明快,框架明快,通俗易懂,才是好故事。
《鱿鱼游戏》确实简单,但并不是不精细;
《鱿鱼游戏》没有大意外,但是始终有小惊喜。
比如第二集,所有人都有一个机会,选择玩还是不玩,你以为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怕死选择停止,但是更多人选择了玩命,因为比起456人去拼一个1/456暴富的机会,更多人怕穷。
初看起来没有意外,但是想想现实,前不久字节跳动的内部员工投票是否赞同取消「大小周」,仅有3成赞同,更多的人是反对。原因很简单,大家既然都来互联网大厂了,就是奔着钱来的,怕什么996大小周。这像不像《鱿鱼游戏》,你觉得这456个人惨,但是这456个人还觉得拿到了一个抽彩票的机会。
《鱿鱼游戏》的奖金456亿韩元,大概不到3亿人民币,韩国人想象力属实有限。就这么说吧,如果让许家印去参加鱿鱼游戏,如果每年让他赢,每次他都赢,他大概需要6566.67年,才能把恒大欠的1.97万亿还完,中华上下五千年,他得从石器时代赢起来,这不是许家印,这得许加赢。
说回《鱿鱼游戏》,这样的精彩小桥段,小心机,比比皆是。
剧中男配曹尚佑,跟主角成奇勋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设定,成奇勋是典型的中年落魄草根屌丝,曹尚佑则是完全的寒门精英,表面温文尔雅、儒雅有教养,但是进到游戏以后,却完全是一个毫无底线的掠食者,无所不用其极。
六个VIP玩家,其中五个是操英语的白人,分别戴的面具是鹰、熊、牛、狮、豹,还有一个说普通话、穿中山装的亚洲人,还戴了个龙头面具,这些大玩家着锦袍、喝红酒,俨然是角斗场能决定棋子命运的大贵族,而实际上是幕后黑手的人,其实只是一个癌症晚期、没有未来、心理变态的韩国衰老头。参与博弈的456人,全是韩国的穷人,这其实也暗示了韩国人的命运,韩国人以为不可一世的财阀,其实只是大国们的牵线木偶。虽然政治讽刺是韩国影视剧的惯用手段,但是黑色幽默玩到这一层,还是有点高级。
过玻璃桥这个游戏,看起来既不讲理,也没有逻辑,就是为了杀人而杀人。但是,演员的表演,却让这个游戏简约而不简单。
游戏简单,人性却不简单,在一个玻璃桥面前出现了各种派别,有跟随派、有技术派,像极了在股市镰刀面前的各路韭菜,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算概率32768分之一。
还有那个在玻璃厂工作30年的老工人,能轻易识别易碎玻璃和强化玻璃,这么牛逼的专业人士,该不是韭菜了吧,结果游戏组织者直接更改游戏规则。
这种随时跟现实联系起来的设计比比皆是,所以,游戏简单,但是并不简约。六个游戏的沉浸感非常强,所有的游戏,你都可以下意识找到现实中的场景对应,整个游戏流程,更像是一个沉浸式体验的剧本杀。
这就让老头形容人间的这句,「这里更像地狱」显得并非空穴来风,你觉得《鱿鱼游戏》残酷,你觉得《鱿鱼游戏》不好,那你一直在玩《鱿鱼游戏》,你还没有3亿的奖金。
还有那个脱北者女孩,她觉得南韩会更好,结果在北朝鲜她是学生,在南韩却沦为扒手。
这种精心设计的桥段数不胜数,可以说步步惊喜,游戏不够布局凑,布局不够设计凑,设计不够演技凑,总之每一个单元,都有非常值得看的点,这就让全剧非常流畅,全程看下来毫无尿点。《要听神明的话》压根就是一个神棍作品,它的思路过于跑偏, 如果深究就会发现漏洞百出,相比起来,《鱿鱼游戏》要严谨得多。
《鱿鱼游戏》也产生了很多消费狂潮,说是最能带货的剧也不为过。
这个剧有个特点就是,片中的所有道具都很简单,我在现实里,已经看过好多年轻人开始玩一二三木头人,还有很多人都是在抖音看到了椪糖游戏开始入坑看剧,这就是meme传播。
meme就是模因,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梗,它属于互联网文化传播的一个基本单位,拿这个椪糖游戏来说吧,它具有很完美的meme属性,
首先材料简单,任何人都可以用糖和小苏打玩这个游戏。
其次创意无穷,你可以弄个伞,也可以弄个星星,再复杂的弄个星巴克的logo,当然,也有人丧心病狂的弄清明上河图。
无论哪一种,都让椪糖游戏变成了一个社交活动,再加上,弄碎就死的梗,非常适合社交传播。
所以《鱿鱼游戏》不仅仅是一个网剧,更多的是一个社交产品。导演属于玩明白了,每一个游戏,都可以成为meme传播的素材,通过社交媒体的力量迅速传播。
而很多人推崇的小众无限流作品,都不具有这种社交属性,换言之,玩不起来,玩不起来,就火不起来。
升值君一向认为,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能有爆红的5分钟,这就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5分钟。只是当舞台转到了你,聚光灯打向了你,你准备好了吗?恕我直言,大多数人没有,大多数人只会爆火爆冷,既没有迎接好爆火,机会来临时手足无措;也没有迎接好爆冷,流量消失时,没有留下分毫,覆水难收,因为很多人并不懂爆款IP的底层逻辑,不懂什么叫网感,只能瞎碰,就像《鱿鱼游戏》里456个玩游戏的人,个个以为在认真玩,其实都是在凭运气。
我把这些逻辑讲出来,可以用在自媒体,也可以用在生意引流,私域流量经营,很多圈内人都会骂我,这就是我要做的,我就是要把这个生意的门槛推高,玩法升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