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一个民族的千年暴力史


全文共计9025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当人们一旦作出选择,就永远无法回头,在危机的时代可走的路将越来越少,终至除了挺身冲进天翻地覆的巨变,冀望于巨变过后能找到平和安稳的人生外,别无他路可走。
——裴士锋
《投名状》这个电影,在升子看来,是最近十五年来最被低估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因为李连杰的存在被当成了一部动作片,其实它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动作片,它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暴力史。

暴力从哪里来?
暴力来自于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句话,「抢钱抢粮抢娘们儿」,这句话在公映版中变成了,「抢钱抢粮抢地盘。」
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抢钱抢粮抢娘们儿」,是舒城之战前,李连杰扮演的庞青云、刘德华扮演的赵二虎和金城武扮演的姜午阳进行战前动员,庞青云部署完,压低声音说,很多兄弟会死。
姜午阳响应:我去,谁跟我去?
众兄弟响应。
姜午阳高呼,进舒城。
众人齐呼,抢钱抢粮抢娘们儿。
这才有了全片最经典的舒城一战。
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固然是这群人的领袖,但是,真正能够统领他们的只有三件事,钱、粮、娘们儿。
三兄弟后来攻下一城,清军魁字营的何魁来接防喊的是:「进城接防,让兄弟们逍遥三天,抢钱抢粮抢娘们儿。」
何魁是官军,太平军是义军,庞青云的山字营以前是匪军,后来是官军。
可无论是官军、匪军还是义军,最后都是一个目标,
「抢钱抢粮抢娘们儿。」
这就是近代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暴力史,这也是这块土地上无数次上演的暴力史,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匪过如梳,兵过如蓖。」
这种暴力的规模超乎想象,有一个字幕,公映版中剪辑掉了,只有在导演剪辑版中才会出现,太平天国引发的内战,造成死亡人口近七千多万,这是一个世界历史记录,一个国家的内战伤亡超过了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

这些上演暴力的主角,都是农民,官军是农民,义军是农民,匪军还是农民。
这些人,在拿起锄头的时候是最质朴顺从、吃苦耐劳的农民,可当他们放下锄头,他们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能征善战、残忍凶顽的士兵。
是什么让他们发生了这样的转变?
钱、粮、娘们儿。
那是迫在眉睫的饥饿,那是积重难返的性压抑,那也是痛彻骨髓的匮乏,那更是这块土地上绵延千年的内卷。
这种内卷,让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最稳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让这些农民本来只需要一口吃的就可以养活,但是当最后一根弦断掉,这些农民选择放下锄头,就变成了最为失序的力量,这块土地也会迎来最狂暴最混乱的失序。
这些农民在汉末叫黄巾,在元末叫红巾军,在清末叫发捻,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流民。
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旦选择放下锄头,就再也没有力量能够让他们回去,他们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除非消耗完所有的能量,否则这股狂暴之力永不被驯服。
这一点,满清的统治者看得最清楚,恭亲王奕䜣曾经上书病榻上的咸丰帝,痛承利害:
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
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
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在奕䜣看来,英法这种西方殖民者,跟中国交战就是为了通商,根本是手足之患,沙俄与中国接壤,有蚕食之心,这是肘腋之患,而唯有发捻,才是心腹之患。
在清廷看来,发捻一体,但是其实发捻根本不是一回事。
发,就是太平军,因为满清剃发易服,而太平军蓄发,所以把太平军叫长毛、发匪;
捻,就是捻军、捻匪,捻军的来源是北方的失地农民。

在清廷眼中,这些流民比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沙俄的步步紧逼还要可怕。
捻,是北方方言,两指揉搓就是捻,能用两指揉搓,可见细小,而捻军就是这样,小时三人一伙,五人一股,打家劫舍;成气候时,号聚十万,冲州撞府,横行数十省。
清末的捻军,规模最大时达二十万,横行八省近20年,比太平天国坚持时间更久,甚至在太平天国灭亡之后,还把清廷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而《投名状》里庞青云、赵二虎山字营的来源,就是捻。

捻之所以被看成心腹大患,就因为他们的流动性,他们「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有秩序的时候,他们是农民,而当他们饥饿之时,可以随时变成捻。
这些北方的农民,善于骑马,又不守城,聚起时浩浩荡荡,分散时无影无踪,历史上的捻军,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联合绞杀的,与其说是剿灭,倒不如说,在死亡将近七千万以后,这种混乱的失序终于能量耗尽了。
《投名状》就是一个有关秩序和失序的故事。
庞青云兵败,原本打算自杀,无意中结识了赵二虎和姜午阳这股捻匪。
赵二虎是这群人的大哥,他是一个非典型的土匪,但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民。他有着最朴素的正义,虽然干的是打家劫舍,但是他的价值观却非常简单,在他看来,饿肚子才去抢,抢多了就分给其他人,富人的东西分给穷人,劫富济贫,天经地义,这就是他内心的秩序,打劫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生活。
至于姜午阳,更简单一些,他就是个孩子,虽然敢打敢杀,但对他来说,这股捻匪就是他的家人,这里就是他的家,赵二虎就是他的亲大哥,把头磕在地上,结为兄弟,就是一家人,所以他的冷酷狠辣,都是对外人的,而对家人,特别是赵二虎,只有依恋和童真。
但可惜的是,乱世之中,乱离人不如太平犬,普通农民尚不能安乐,何况这伙捻匪,这伙捻匪打劫了太平军,但还没有高兴太久,一伙清军又打劫了这伙捻匪,虽然庞青云救了赵二虎,但是粮食全部被抢,全村都避免不了被饿死的局面。
庞青云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投军、招安、吃皇粮。
赵二虎信任庞青云,他也知道,他救不了这帮兄弟,他愿意把大哥的位置相让,让他带领大家谋一条出路,但是他不信任官府,或者说以他的头脑和对世界的理解,他看不清未来,所以他想要一个保证。

于是,姜午阳提出一个主意,也是秘密社会最常用的手段,纳投名状,结兄弟义。
所谓的投名状,就是《水浒传》中王伦要林冲做的那样,去杀一个人,作为入伙的投名状。
当然,这里就是电影的一个小小瑕疵,林冲上山落草为寇,纳投名状,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要他把手弄脏,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
电影里,大家一起招安,而且庞青云不敢说杀人如麻,但手上多少人命都有了,何况兵荒马乱,杀个把人并不算什么大事,这里的投名状就有点过于气氛组了,他一个朝廷命官与一帮捻匪结为兄弟已经是最好的投名状了。
但总之,三人结为兄弟,并焚香火,喝血酒,一起盟誓:
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死生相托;
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依;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天真的姜午阳,就真的开始把庞青云当成了大哥,赵二虎也真的相信庞青云能把所有结义的兄弟当兄弟,但是庞青云,可能根本没有把结义当回事。
并不是庞青云这人背信弃义,而是他在骨子里就对江湖结义这一套深恶痛绝,他并不是不相信投名状,他是不相信投名状能够给他想要的结局。

这点就要从庞青云的心中秩序说起,庞赵姜其实就是个刘关张,
姜午阳是张飞,他的秩序就是兄弟秩序,他的秩序就是投名状的秩序,全部写在黄纸上,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谁破坏他心中的秩序,他就会杀谁,嫂子破坏了就杀嫂,大哥破坏了就杀大哥。
赵二虎是关羽,他的秩序就是豪侠秩序,劫富济贫,锄强扶弱,除暴安良,一诺千金,说实话,你给他换一身皮,给他带个绿帽子,他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关羽,谁破坏他心中的正义,他就反对谁。
当然庞青云真的给他带了一个绿帽子,但是这并不是庞青云就有多好色,而是他心中的秩序跟他们两个不一样。
庞青云遇见那个扬州瘦马的时候,其实不知道这个女人是赵二虎的女人,他遇见这个女人甚至比赵二虎还早,而实际上他本来是要自杀的,正是这一夜温情,让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心。
而他在很多年之后,宁愿担着无论是江湖还是儒教伦理都绝不能容忍的「盗嫂」的骂名,都要答应这个女人要娶她,表面看起来很难理解,以当时庞青云的两江总督之尊,什么样的女人都是唾手可得,为什么非要娶她?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女人,是他内心的秩序,是他内心秩序的一个符号。
庞青云的秩序,是天下秩序,用他内心的独白来说,就是:
「五年前,一百零八个人从一个小村子里出来,打仗拼命,就为了一口饭吃,这就是山字营最早的兄弟,领头的就是我们三个。今天我选了一个好地方送你走,我跟你说过,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是对的。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请你喝酒,告诉你我这一年都做了什么。
我刚从京城回来,为咱们的百姓免了三年征税。明年,明年我保证每一个百姓都吃得饱。
你迟早会明白,小七,狗子,死得都是值得的,苏州那些人,死得也是值得的,你,你,也是值得的。苏州你要造反,我本可以杀你,可我不舍得,可是现在朝廷,朝廷要你,你说,我怎么办?好兄弟,二虎,安心上路。」
「你们投军是为了不被人欺负,现在我告诉你,不光你们,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让人欺负。我们要做的,是这样的大事」
庞青云的秩序,是太平盛世,农民重新回到土地,老百姓都能吃饱喝足,他要做的事,就是安定这个秩序。
只不过,他要用暴力来实现这个秩序,他要以暴力终止暴力,以戈止战。
这就是庞青云的矛盾之处,他越要实现这个秩序,就要越狠,越要借重赵二虎、姜午阳,越要借重投名状,而他离秩序越来越远。
庞青云其实很清楚一点,在他的理想秩序里,是没有结义这回事的。
大清律令,凡异姓人结拜兄弟者,鞭一百。如十人以上,歃血盟誓、焚表结拜,为首者杖一百、徒三年。
甚至更有甚者,汉人无故不得聚三。汉人三人以上异性兄弟结拜,不管以什么名义,都是违法的。
结义,就是乱民,就是谋逆。
电影里的庞青云,虽然武勇超群,但从他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他的理想无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里面,都没有结义这回事。
在庞青云的理想秩序里,没有赵二虎,没有庞青云,没有一百零八个兄弟,没有投名状,但是他失败了,他自己的军队被打散了,朝廷给他的军队没有力量,他要去建立自己的秩序,他只能靠赵二虎姜午阳、靠投名状、靠流民。
他必须借助极度失序的力量,去建立秩序,这就是庞青云的一生悲剧。


《投名状》的英文名是 The Warlords,就是军阀。
庞青云的理想,是成为治世之能臣,而庞青云的矛盾,就是在成为能臣之前,他必须成为军阀,而要成为军阀,他必须是乱世之奸雄。
为什么匪军要抢劫,义军要抢劫,官军也要抢劫?
因为只有抢劫,才能犒赏这些把头绑在裤腰带上跟你干的流民,他们今天跟你是兄弟,但是明天,如果你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是你的敌人。
这就是为什么何魁按照惯例要先抢三天。
庞青云对此深恶痛绝,他想要终结的就是「抢钱抢粮抢娘们儿」的乱世。
而他要终结「抢钱抢粮抢娘们儿」的乱世,就必须带着手下这帮兄弟去「抢钱抢粮抢娘们儿」,然后能带更多的兵,或者说能笼络更多的流民,去抢更多的钱,抢更多的粮,抢更多的娘们儿。
只有把他的山字营越滚越大,他才有机会收拾天下,而他在山字营越滚越大的过程中,他庞青云自己,就是破坏秩序的力量。
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
与恶龙缠斗者,必须变成恶龙。
所以当兄弟三个人跪在大佬面前,赵二虎冲动地喊出「先打苏州,再打南京」的时候,三个大佬都笑了。
苏州?你也配!
南京?你也配!
笑的是什么?
天上天堂,地上苏杭。
苏州,有多少的钱、多少的粮、多少的娘们?
就凭你们三个?你们也配?这种犒赏是给你们这样的人吗?这种功劳,是给你们这样的人吗?
南京,那是太平天国的天京,是鹰巢虎穴,这样泼天的功劳,就凭你们三个?你们也配?这种犒赏是给你们这样的人吗?这种功劳,是给你们这样的人吗?
历史上,打下苏州的是李鸿章,打下天京的是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
曾国荃打下南京,第一件事,就是纵兵烧杀掳掠。
而你庞青云,你这个上不了台面的棋子,你配吗?
庞青云的聪明,就是在于他抓住了三个大佬之间的矛盾,果断地投靠了实力最弱的陈大人,让陈大人答应,让他们成为山字营,陈大人把自己的1500兵马拿出来,10天之内拿下舒城。

庞青云才从上不了台面的棋子,变成上得了台面的棋子。

舒城之战,名义上是庞青云山字营800加上陈大佬麾下的何魁的魁字营1500,对上太平军5000,已属劣势。
更何况,何魁明确表示,魁字营是陈老家底,只会作壁上观,绝不会赔了本钱。
800 VS 5000,还是太平军大量装备火枪的精锐,这也跟历史相符,历史上的太平军,虽然是农民起义,但是非常注重火器使用,从国外进口了大量先进的火枪。
三兄弟面临这样的局面,只能搏命,没想到,真让他们博赢了。
八百破五千,终于让何魁看到了可乘之机,一起卷入战斗,攻下了舒城。
庞青云也如愿以偿,开始带越来越多的兵。
然而,他注定只是炮灰的命运,每打下一地都被何魁接手,魁字营劫掠三天,他的兄弟只能沦为炮灰,抢点残羹剩饭。
历史上的屠城为什么反复发生?就是因为,当这些近乎赤贫的农民,忽然闯入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过去几十年的人生,全是蛆虫一样的苟活,于是当他们接管了城市时,他们的征服必然带来兽欲的释放,扬州十日如此,嘉定三屠如此,太平天国的苏州、南京也如此。
庞青云的悲剧是他没有利用价值。
而这时候,大佬们给了庞青云一个命令,打苏州。
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可惜人才,这都是利益,三大佬中:
姜是地方实力派,兵强马壮,杀气最重,但脸上表情最少,进南京是他,盘踞两江是他,发战争财最多是他,和庞利益冲突最大是他,这个人的原型就是曾国藩,姜字和曾字都是以点撇开头。
陈跟姜明显不对付,面和心不和,但是实力太差,他年纪最大,混迹官场三十年,心思最重,想要夺权有心无力。
至于狄,则是满清朝廷的亲信,南蛮北狄,应是满洲贵族,他坐中间,一口京腔,傲气十足,两边谁弱帮谁,在中间维持平衡。
庞青云的一腔热血,在官场的尔虞我诈面前什么都不是,如果没有争斗,他连卖命的机会都没有。
苏州这个机会,其实本来也轮不到他,但是,为什么会轮到他?
很可能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太平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实际上,只要各军阀愿意卖死力,先打苏州,再打南京,并不是不能办到,但是,人人都知道,一旦清廷剿灭了太平军,他们这些地方团练,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就是个问题。
所以,人人都在养寇自重,人人都想握紧手中的刀把子,这才是军阀的正常逻辑。
只有庞青云这种理想主义者,这个不称职的军阀才想结束乱世,看他一路攻城略地,于是朝廷给了他机会。

到了苏州,赵二虎发现一个问题,当初为了吃口饱饭的兄弟,不但饱饭没有吃上,连命都搭上了,再这么下去,当初带出来的兄弟一个也回不去,甚至连山字营自己,都需要赊军粮才能养活自己。
于是赵二虎选择了劝降。
苏州的守将,影片中叫黄文金,历史上叫谭绍光,这两个都确有其人,但是,这里的守将,与其说是具体哪个人,不如说是所有太平军将领的缩影。
郭晓冬演的守将,他的穿着很像李秀成,历史上的李秀成英俊潇洒,喜好华福,按照英国人记载,他的「朝服十分华丽,几乎垂至脚面,绣花的黄色缎袍上面缀着浮起的金饰和金银红三色丝线盘成的龙纹,此外再加上他的黄缎绣花裤和华丽的黄缎靴,构成了他的全套服装,衬托出他的英俊威武的神采,真是庄严华美无比」
而他的经历,「十三年前,我卖了祖业,关了生意,投了太平,从那时起,投降两个字就永远消失了」
这个经历,则像极了石达开、韦昌辉,而他最后选择投降,希望清军放了手下的兄弟,则是石达开和李秀成的合体。
太平军的将领,清廷眼中的所谓发匪,其实都是广西的客家,其中很多人并不是过不下去了,他们往往是因为跟土著有矛盾。
这种土客矛盾,也多是因为人多地少、内卷严重、械斗激烈。这种械斗有多激烈?直到今天,还有广西当地因为械斗、动用土炮造成死亡的新闻。
太平军的主力,其实就是这些广西宗族的老兄弟,这些人以同乡宗族为纽带,战斗力及其强悍,太平天国的核心战斗力,就是两万广西老兄弟,苏州南京的守军,无疑是太平军精锐中的精锐。
如果说北方的流民是北方战斗力之王,那么这些擅长械斗的宗族青年,就是南方战斗力天花板,但是,苏州的反王,最终在拿到承诺之后选择了自杀,让全军受降,保全从家乡带出来的子弟们一条活路。
苏州城的首领这段话什么意思?「十三年前,我卖了祖业,关了生意,投了太平,从那时起,投降两个字就永远消失了」
他其实在说,「我也是有产业的人,我毁家纾难加入太平天国,不是要故意大乱天下,而是天下混乱,我是要再建太平;我以身殉志,与清廷势不两立,绝不投降。但今日为了兄弟我甘愿赴死,我敬你是英雄,你有责任让他们免于屠杀」
或者更直接说,我造反有理,我造反无悔,我兄弟造反无辜。
赵二虎劝降了苏州,也等于接受了这样的承诺。
但是,庞青云却面临一个选择,他的粮草只够自己兄弟吃十天,就这十天的粮食,还是以未来半个南京城为代价跟何魁换的,现在这四千人投降了,怎么办?
四千人就是四千张嘴,这四千人还是与他的兄弟格格不入的南方人,他收编不了。
放着这四千人在身后,去打南京,他不放心;
在这里守着这四千人,他们都得饿死。
于是,只有杀降。
杀降,就是杀掉更多饥饿的人,这就要再次突破庞青云的底线。
庞青云,一心想创出个无人挨饿受欺的太平盛世,但实现抱负的前提,就是扫清他政治生涯上的一切阻挡,就要一次次刷新自己的下限。
庞青云从心底来说,他跟苏州的太平军首领是一样的人,都要终结乱世,但是,他却为了所谓的理想,要背叛他的承诺。

苏州杀降,成了庞赵两人的导火索。
但是两个人的根本冲突,其实还是江湖与庙堂、投名状和政治、失序和秩序的矛盾。
最能表现两人冲突的,其实是挥泪斩小卒,两个小卒因为抢劫和强奸被抓住,赵二虎和庞青云有了根本冲突。
赵二虎选择了忠于投名状,提出进城抢三天,这是规矩。

而庞青云,则一定要严明军纪,一定要杀这两个人。
虽然这种矛盾在姜午阳的调停下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既然立下了投名状,你们的命就是大哥的,大哥要你死,你就要死。

这种解释,既照顾了投名状,又照顾了军纪,但其实,这只会让这种矛盾进一步加深。

因为他始终无法解释一个问题,到底为何而杀?
在赵二虎看来,庞青云杀人是心变好了。

确实,不让抢劫百姓确实是心变好了,是仁慈了,但是这种心变好的前提是,要牺牲山字营这些兄弟的利益。
庞青云确实给了他们一个理想,「你们投军是为了不被人欺负,现在我告诉你,不光你们,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让人欺负。我们要做的是这样的大事!」
但是做这样的大事,结果就是他们成了牺牲品,而关键是这时候的庞青云,到底是一个一心为太平盛世的理想主义者,还是要拿着山字营做投名状染红自己顶戴花翎的叛徒,你已经完全分不清了,甚至他自己也分不清。

庞青云终于靠着泼天的功劳,或者终于靠着山字营的鲜血染红了顶戴,走到了面圣的道路,陈公宦海浮沉30年没有走到的路,庞青云几年就走到了。
并且得到了一个承诺,慈禧金口玉言「你还年轻,君臣相伴会长久」。
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不言而喻,这等于直接说,你办事,我放心,你以后就是我的人了。
庞青云也如愿以偿,成为了两江总督,人臣之极,但是这时候,他却提出了江南三年免征赋税的提议。
这个提议,证明庞青云果然没有变,他还是那个理想主义者,这也让他就此断了圣眷,注定了被刺杀的命运。
于是堂堂两江总督,在警备森严之下被姜午阳当街刺死,其实要刺杀这样的高官,几乎没有可能,唯一的可能,就是遍地内鬼。
如此荒唐之事,就是《投名状》的原型,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客张文祥当街刺死,刺客杀人之后,当场大呼,「刺客就是我张文祥,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没有同伙,不要胡乱抓人。我大功告成,现在可以跟你们走」。
而马新贻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江南地区都是曾国藩的湘军地盘,本来以为最重要的两江总督就是湘军将领的囊中之物,但是却派来一个马新贻,而且负有密查湘军抢掠太平军圣库的重责,于是马新贻就被安乐死了。
慈禧后来让彻查「刺马案」,但是当时两江地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最后查了个寂寞。
一直等到清末另一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慈禧才借题发挥,罢黜流放近百名出身湘军的官员,彻底打压了湘军。

回到《投名状》,姜午阳刺杀庞青云,其实就是秉承最朴素的江湖规矩:
「兄弟结义,各杀一个外人,以绝后路,从此,兄弟的命是命,其他的,皆可杀。」
在姜午阳看来,扬州瘦马莲生勾引大哥、乱我兄弟,可杀,这是「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姜午阳以为赵二虎和庞青云之间是女人引起的矛盾,所以杀了女人就没有矛盾了,但是庞青云还是杀了赵二虎,所以庞青云就是「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这是投名状的第一层意义,所以在姜午阳刺杀庞青云之后,庞青云立刻提醒姜午阳,「快,投名状」,其实就是劝他自杀,以免成为刺杀两江总督的替罪羔羊。
而影片的导演剪辑版,姜午阳是被凌迟处死,千刀万剐而死。
投名状的第二层意义,是赵二虎和姜午阳的山字营被庞青云做了投名状,成为自己加官晋爵,或者说成为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投名状。
投名状的第三层意义,是庞青云也不免成为了三大佬的投名状,姜(曾)大佬通过杀了庞青云,来给自己麾下将士一个交代,陈大佬杀庞青云,既获得了庞的军队,又跟姜讲和,而狄(满清)则因为庞青云,获得了一个插手江南的机会。
投名状的第四层意义,则是庞青云的「江南三年免征赋税」。
看电影的时候你可能会疑惑,明明庞青云就是慈禧的人,为什么还会杀他?
就是因为他的「江南三年免征赋税」这句话。这个句话之所以注定庞青云的败亡,因为这句话,触犯了所有统治者的逆鳞。
江南最为富庶,遭受太平天国荼毒多年,又被湘军搜刮劫掠不假,
但是,国家花了那么多的钱、那么多的粮打赢了这场战争,
你庞青云到任就让江南三年免征。
你庞青云不是庞青云,你是庞青天。
国家耗费钱粮,全让你做了好人。
你让江南三年免征,就是把朝廷当了投名状,讨好江南百姓。
你庞青云是不是要当第二个洪秀全?
正应了电影里那句台词,「你不懂官场」。
投名状的第五层意义,是华屋之内,三位大佬在自得于自己的官场之道,没有出现的慈禧在懊恼太平天国圣库的失踪,军机大臣们在盘算剿平所谓的捻子。
然而另一边,是庞青云的出殡送葬,乌云密布,房屋漆黑,街道昏暗,冷雨凄凄,行人如阴曹地府的鬼魅。
这是庞青云的出殡,这也是大清朝的出殡,这些志得意满的大佬,玩弄权术于鼓掌之间的大人物,却也不过是把国家作为投名状,换来了自己几日的安寝,却忘了自己脖子上方随时可能落下的匕首。
美国历史学者裴士锋在《天国之秋》中有一段话,可以用来总结投名状,「当人们一旦作出选择,就永远无法回头,在危机的时代可走的路将越来越少,终至除了挺身冲进天翻地覆的巨变,冀望于巨变过后能找到平和安稳的人生外,别无他路可走」。
END
推荐阅读
考公          熟悉         专家
  主动          耐烦         会玩  
自肥          外卷         智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