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头发就能知道你长什么样,DNA基因密码


曾经佛家有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而如今这仿佛正在逐渐的成为现实,如 今年9月10日,《自然》杂志报道了一种能够利用DNA重构人脸的AI系统。只需一点残留在犯罪现场的DNA样本,电脑就能绘制出嫌疑人的精确画像,协助警方更快地追踪犯罪嫌疑人。

利用DNA信息重构的嫌疑人画像(系1987年某一谋杀案件嫌疑人,已被美国警方依据画像抓获) (来源:Parabon官网)
我们都知道DNA→RNA→蛋白质,最后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从而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生物的性状。那么通过头发丝就推测出长什么样,是不是也是依据着这一基本的原理呢?
DNA人脸重构是如何实现的?
一、人脸特征与基因的关系是一对多的。理论上,面容由遗传基因决定,但决定面容的基因绝非十个八个,而很可能是数千个、数万个。因此,如果逐个分离眼皮单双、瞳色发色一类决定面容的基因再将其进行综合,需要定位的基因数量过于庞大,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大数据整合将在生物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Parabon采用人工智能和基因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将人脸照片和对应的DNA数据输入自己开发的系统,训练电脑逐渐掌握基因和面容的对应关系。经过对几十万人样本的学习,电脑就能对特定DNA的主人进行面容预测。
但是此项技术依旧存在很多疑惑的地方,如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确定的,仅仅的单凭基因就一定能够确定预测的面容是准确的吗??
但是结果是相对于传统的嫌疑人速写,DNA人脸重构技术稳定性与准确性都有所提升。或许更多的实验验证和修正,可以让模糊的逐渐走向清晰,让不可捉摸的变得有迹可循。
在“金州杀手”案件破案后,人们就发现根据目击者描述绘制的嫌疑人速写实际上对破案的帮助相当有限。如下图各版本速写中,与真人照片(最左)相对接近的可能只有一到两幅(例如最右)。传统方式的嫌疑人速写很多时候反而起了误导警方的反作用。

迪安杰洛犯案期间的真人照片以及不同地区警方提供的画像(来源:维基百科“金州杀手”条目)
除了能够还原凶手相貌,在确认面容高度毁坏的无名尸体身份方面,Parabon的面容复原技术也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下方左图是Parabon帮助警方复原的某无名女尸生前样貌得出无名尸体应为“Monique”;再对比女尸身上的纹身“Monique”(右图)应该是她的名字。这样看来,DNA还原人脸的技术确实有它存在的价值。

“Monique”面容复原图和纹身(来源:纽约时报)
为何要发展DNA人脸重构?
获得犯罪嫌疑人的DNA利用DNA破案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警方采集到可疑DNA后,会采用各种方式寻找拥有该DNA的嫌疑人,目前我国或者其他国家地区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将采集到的数据与基因数据库中的个人DNA信息进行比对,一旦比对成功,就可以确定嫌疑DNA的归属。
但是受限于目前DNA数据库的规模,远远达不到亿这样的数量级。所以实际应用过程中,直接命中库内样本的几率非常小,大部分情况是在库中发现和嫌疑人存在亲缘关系的人。如白银案和南医大案的侦破,都是用了很长时间和一些巧合。
1988 年到 2002 年间,甘肃省白银市9 名女性曾被残忍地杀害,警察在现场搜集到了许多证据,指纹、鞋印、手印一应俱全。然而在比对了 23 万枚当地男子的指纹后,警察依然无法确定凶手的身份。
直到2015 年下半年,一位名叫高某明的男子因行贿犯罪被采集血样。发现其 Y 染色体 27 个位点上的 STR 情况和白银案凶手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凶手很可能就是这位高某明的族亲。警察开始从高某明的 DNA 信息出发,找到了甘肃省兰州市青城镇高氏家族,利用家谱、人员信息调查等手段最终确定重大嫌疑人52 岁的高承勇。高承勇最终在 2019 年 1 月被执行死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图片来源于回形针
而如今如果通过解析这些DNA数据中特定的基因信息,得出犯罪嫌疑人相关的生理特征,例如性别、人种乃至发色、瞳色等等,这些生理特征对于警方缩小嫌疑人范围、确定突破方向都将至关重要。
发展生物的现实和经济意义重大,从诺贝尔奖的生理奖加化学奖,从新冠病毒到各个方面的运用。因此最后希望我国也能够尽快研究并发展这类生物技术;生物学科可能将是真正的21世纪的学科。
编辑:铁杵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