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清代有钱塘驿吗?



往期精彩文章:
韩李敏:金璋被捕真相
韩李敏:揭开专案组档案的神秘面纱
韩李敏:100多年前的老照片中,岳坟并非现在这个样子
韩李敏:<蒋中正全宗>档案的由来

韩李敏,档案工作者,有《档案数字化攻略》《历史文件如何取标题》《档案的真实不代表历史的真实》《买什么档案软件好?》《出现在国家名片上的档案赝品》等作品。
钱塘驿不仅出现在当代的各种地方史志中,而且冠冕堂皇地登上国家名片。2000年7月,国家邮政发行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小型张,该邮票的图案选择了一份清代光绪十年的邮驿档案——《排单》,其中就出现了“钱塘驿”的名字。杭州清代真有钱塘驿吗?

2000年7月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清朝前期并没有钱塘驿
驿站是古代官员外出落脚的地方,为外地官员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类似现代的接待站。同时,驿站也是古代公文传递的中转站,为保证公文的保密与安全,政府规定,递送公文的“邮递员”必须到官方设立的驿站(包括舖舍)过夜食宿,更换交通工具。国家设立的交通站叫驿站,地方设立的交通站叫舖舍。
宋元以来,杭州确有钱塘驿,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走笔赠燕孟初》诗,就有“别君金陵城,遇君钱塘驿”的著名诗句。据考证,古代的钱塘驿就设在吴山。
但从清代开始,清政府改钱塘驿为吴山驿了。清朝建立以来,杭州府一直设有4个驿站,杭州府的是武林驿和吴山驿,钱塘县的是浙江驿,富阳县的是会江驿。

《康熙会典》
《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记录始终保持一致。雍正《浙江通志》也是如此记载。尤其是《乾隆会典》,它是根据乾隆十三年的驿站重新审定情况编制的,数据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钱塘驿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嘉庆朝
钱塘驿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清代文献中是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以下简称为《嘉庆会典》)成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该书第528卷至531卷为“邮政.置驿”,共4卷,介绍的是全国各省的驿站设置情况。

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嘉庆会典》第529卷详细记录了浙江驿站的设置情况,其中杭州府属设立了7个驿站,它们分别是:杭州府钱塘县县驿、浙江驿、仁和县县驿、武林驿、吴山驿、富阳县县驿、会江驿。与前三朝《会典》相比,多出了钱塘县、仁和县、富阳县三个县驿。每个驿站都有具体人数、马匹数、船只数,数据非常详实。
如钱塘县县驿:“马十五匹、马夫七名、水驿夫一百六十七名。”
由于《嘉庆会典》置驿数据详实,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也就基本照抄《嘉庆会典》。
《会典》是当朝各级政府机关工作的指南和工具书,书中记录的内容,大都源自于档案文献,非常权威,也成为各地编写方志所必不可少的史料来源。所以,现在的各种方志都引用《会典》的数据,也就不足为奇了。
《嘉庆会典》的数据来自哪里
《嘉庆会典》的详细数据究竟来自何处呢?
答案原来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编写的《盐驿道册》。
浙江驿站事务,清初由浙江驿传道管理。康熙四十九年,浙江驿传道在机构改革中被裁减了,驿站事务归并盐驿道兼管。驿站是官办的驿运机构,是吃皇粮的单位,所以,根据清政府的规定,盐驿道必须在每年5月之前,将上一年度驿运的人员、设备和经费开支情况,汇总上报给户部,便于户部安排第二年的财政开支。《盐驿道册》就是盐驿道一年一度向中央政府的报告。
雍正《浙江通志》完整保存了雍正十三年的《盐驿道册》。

雍正《浙江通志》收录的《盐驿道册》
雍正十三年的《盐驿道册》对于钱塘县的驿运情况是这么记载的:
“钱塘县:均平纤夫一百六十七名,其工食银壹千贰拾贰两肆分,遇闰,加银捌拾伍两壹钱柒分。马银肆百肆拾伍两壹分壹厘玖毫肆忽叁微壹尘贰渺叁漠玖埃陆纤贰沙,养马一十五匹,马夫七名,其工料银叁百玖拾玖两陆钱。外尚余银肆拾伍两肆钱壹分壹厘玖毫肆忽叁微壹尘贰渺叁漠玖埃陆纤贰沙,应拨给石门县马不敷工料。遇闰,加银叁拾玖两陆钱。内本县马匹马夫止该加闰银叁拾叁两叁钱,尚余闰银陆两叁钱,应拨给嘉兴县马不敷闰月工料。”
用今天的大白话翻译是“钱塘县:平均纤夫167名,其工资为1022.04两银子,遇到闰月,再加85.17两银子。马匹的开支445.011943123962两银子,养马15匹,马夫7名,养马的工料开支399.6两银子。还余银子45.411943123962两,应该拨给石门县马匹工料钱的缺口。遇到闰月,加银39.6两,其中本县最多开支33.3两,还多余的6.3两银子,应该拨给嘉兴县的马匹工料钱缺口。”
浙江盐驿道是一个分管驿运的部门,驿运管理包括驿站和其他各种驿运场所。清政府规定,官员外出和就任、国家公文的传输,必须通过驿站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但是,其他如盐、粮食等国家重要物资的运输,可以通过其他的驿运场所完成运输。这些其他驿运场所,有的称为“驿递所”、有的称“官运码头”等等。在一个县,这样的官方驿运场所有时不止一处。
同时,国家规定,驿站的费用在各地征收的税费中列支,其他国家设立的官运场所,一律由国库开支。
所以《盐驿道册》在上报中央时,将驿站的开支与其他驿运场所的开支,表述是不一样的。
驿站的开支,都要具体说明由哪个县列支,比如杭州府吴山驿的开支,进行详细分摊,分别由仁和县、钱塘县、海宁县、富阳县、於潜县、昌化县、临安县、石门县在当年的征收税费中列支。
其他驿运场所的开支,则全部以县为单位,汇总上报,由中央国库统一开支。《盐驿道册》中的“钱塘县”,罗列的就是该县“其他驿运场所”耗费的人财物及经费开支情况。
在具体的文字表述中,《盐驿道册》写驿站用到的水手,一律称“水驿夫”,而“其他驿运场所”雇佣的水手,一律称“纤夫”。“其他驿运场所”每县雇用的人手,前面必加“均平”二字,表示不一定来自同一个驿运站点。
《嘉庆会典》引用了《盐驿道册》的内容,并加以改造,成为了“置驿”的数据:“钱塘县县驿:马十五匹,马夫七名,水驿夫一百六十七名”。
在此,“钱塘县”变成了“钱塘县县驿”,平均纤夫167名,变成了“水驿夫”167名。
作者比较了《嘉庆会典》与雍正十三年《盐驿道册》,其中记录浙江59驿,涉及数据达500个以上,竟无一个数据出现差异。如果这是巧合,时间相距80多年,驿站竟然纹丝不变,这也可称世界奇迹了。
两者变化最大的,就是《嘉庆会典》的作者将《盐驿道册》中的“某某县”一律改成了“某某县县驿”,《嘉庆会典》一书,仅浙江就陡增了31个新“县驿”。就全国而言,《嘉庆会典》一夜之间给全国增添了上千个新驿站。
结论
《嘉庆会典》将驿站和其他驿运场所混为一谈,把历史上设置过官办驿运场所的县,全部冠上“某某县县驿”的名称,从此杭州府就多出了一个“钱塘县县驿”。
这就是杭州府“钱塘驿”的由来。
兰台令史曰: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引用档案首先要读懂档案,并遵循档案的原始记录和本意,加以规范引用。切不可断章取义,否则历史就会失去原来的真实面貌。
请关注《兰台拾遗》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请点击公众号《兰台拾遗》,添加关注,就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文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