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彩文章:
韩李敏:金璋被捕真相
韩李敏:揭开专案组档案的神秘面纱
韩李敏:100多年前的老照片中,岳坟并非现在这个样子
韩李敏:<蒋中正全宗>档案的由来
韩李敏,档案工作者,有《档案数字化攻略》《历史文件如何取标题》《档案的真实不代表历史的真实》《买什么档案软件好?》《出现在国家名片上的档案赝品》等作品。
历史上,岳庙是杭州改造最多的一个历史景点。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岳王庙,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规模和格局。现存的史籍中,清初重修后的岳坟原来是这个模样。
清代岳坟《墓图》
在清代,最早给岳坟留下影像的是英国人摩尔。
摩尔全名为Moore, Charles Frederick,英国人,1838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曼彻斯特,1860年,22岁的摩尔开始在香港的英国殖民地军粮部工作。次年,他到了宁波,参与了与太平军的战斗。后来又加入洋枪队,在戈登的常胜军中任职,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沦陷,他是南京战斗的亲历者。常胜军被解散以后,他曾投到赫德的门下,在海关干了9年,主要在北京、宁波和上海等地的海关工作。1885年离开中国,移民到加拿大,定居于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1916年去世,葬在维多利亚。
摩尔在华期间,拍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由摩尔的后裔于2014年捐赠给加拿大皇家哥伦比亚省博物馆(档案馆)。在这些摩尔拍摄的照片中,有一组岳坟的老照片,拍摄时间约在1870年之前,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岳坟老照片。
图1 、摩尔《岳飞墓阙》(1870年左右)
图2、摩尔《岳坟》(1870年左右)
图3、摩尔《奸臣铸像》(1870年左右)
摩尔镜头下的岳坟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岳坟不太一样。但与清代《墓图》则是完全相吻合的。
清代《墓图》中的墓阙特写
图1《岳飞墓阙》是岳坟墓园的主要建筑之一,是进入墓园的正门。
从清代《墓图》可见,岳飞的墓阙设计得非常端庄精致。墓阙的左侧是一口古井--“忠泉“,接着是一对华表,再向前则是放生池和“精忠桥”,跨过“精忠桥”是一株桧柏树,再往前行是一对高大的方石柱,最后是一道正对墓阙的照壁。岳坟墓阙前广场按照宫殿广场设计。
摩尔的《岳飞墓阙》照片,除了照壁无法收入镜头以外,一口石井被石桥遮挡,其余内容一揽无遗。首先是一对方石柱,高约7-8米左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是墓阙前广场中最高的建筑;其次是桧柏,照片中的桧柏树长得很细很高,并不像《墓图》中画得那么粗壮茂盛。现在传说该桧柏树称之为“分尸桧”,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秦桧的愤怒。我想,这未必是原设计者的本意,如果把桧柏理解成“精忠柏”,与整个广场的设计应该更为协调些;再次则是放生池与精忠桥了,这一设计至今一直没有改变。墓阙前的华表清晰可见,墓阙有大门两扇,拍照时,大门处于关闭状态。墓阙后的树木非常茂盛,与《墓图》相同。
民国初年,英国人威廉拍摄的岳坟墓阙照片,仍然基本保持了墓阙广场的历史原貌。
威廉《岳飞墓阙》(民国初年)
威廉《岳飞墓阙前广场》(民国初年)
从威廉照片可见,照壁上写的是“尽忠报国”四个字,照壁前的一对方形石柱巍然屹立。墓阙建筑在清末民初进行了修葺,墓阙上“精忠墓”门匾修葺一新,同时,大门的左右两侧,新增了一付石刻对联,上联是“宋室忠臣留此冢”,下联为“岳家母教重如山”,是岳飞孙子岳珂所题。
图2《岳坟》原来是按照帝王陵的模式建造的,虽然规模没有一般帝王陵那么宏大,但是,内部设计则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从《墓图》和摩尔的照片可以看到,岳坟的墓道尽头还有一道墙,将岳坟与墓道隔开,中间开有三个城门。古代称为“宝城”。“宝城”的设计代表着该陵墓的规格档次。
美国人费利尔、德国人柏石曼清末拍摄的岳坟照片,仍然保存着宝城的旧貌。
弗利尔《岳坟》(1910年)
柏石曼《岳坟》(1909年)
图3是《奸臣铸像》。摩尔拍摄的《奸臣铸像》,左边的是万俟卨,右边的是张俊。铁人的胸前有一块长方形的铁印,里面铸着该人的名字。铸像外有一圈一米五左右的石制围栏,做成囚笼形状,以表示牢笼中关着的是千古罪人。
美国史密森学会收藏的弗利尔“中国行照片”,其中也有一张《奸臣铸像》,是王氏与秦桧的铸像照片,恰好弥补摩尔照片的不足。
弗利尔《奸臣铸像》(1910年)
弗利尔照片中的围栏,左右两侧已经风化垮塌,一侧用三根木柱代替石栏,起到一个加固和避免前后石栏的倒塌的作用。墓阙另一侧的铸像石栏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照片中侧面的石栏已改成一块青石板。
费利尔从奸臣铸像一侧拍的《岳坟墓阙》(1910年)
进入民国,岳坟的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取而代之的北洋政府为了凝聚人心,从1912年起,发出大总统令,推崇关羽、岳飞,全国建庙祭祀,并成为定制。从此,每年全国上下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关岳祭祀”活动。
岳飞一夜之间成为民国的“新神”,历届政府把“尊岳”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全省上下,年年修庙。仅1918年至1923年间,浙军都督杨善德和卢永祥,为修缮岳庙,4年共计花费了十五万大洋。
法国人马伯乐1914年拍摄的岳坟照片
从1914年马伯乐的照片可见,当时的岳坟,经过改造,宝城的三个元洞门已改成四根立柱,并在每个立柱顶部做了球形装饰,典型的民国样式了。中间的两根立柱上还有一副对联,名为:“精忠贯日月,壮志垂山河。”
美国传教士甘博1917年至1919年间拍摄的岳坟照片,修缮工作也可以得到反映。
甘博《岳飞墓阙》(1917-1919)
甘博《万俟卨、张俊铸像》(1917-1919)
甘博《王氏、秦桧铸像》(1917-1919)
甘博的照片显示,墓阙修缮一新,奸臣铸像也重新做了更换,原来的囚笼式石头围栏,全部更换为水泥柱配铁栅栏,富有民国现代气息。
1923年之后,岳坟没有再修缮。1927年起,国民政府发布通令,废止一年一度的“关岳祭祀”活动。
甘博《岳坟扫墓》(1924-1927)
从甘博的《岳坟扫墓》照片可以看到,岳坟不仅宝城全部拆除了,同时岳云的墓前新增了一块岳云的墓碑。
《亚细亚大观》第8辑第3期刊登的《岳坟》(1931年8月)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岳坟一直保持着1923年修缮后的样子。
1937年底杭州沦陷,岳庙成为日军司令部所在地。1938年,日军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在岳坟前又新增了两个汉白玉的石柱,并在上面新增一副对联。
《亚东印画辑》第174期刊登的《岳坟》(1939年1月)
新增的这对汉白玉石柱,类似华表,若按照陵墓的设计,本应竖立在墓阙门外,何以竖立到坟前?
岳坟的这一布局一直保留到“文革”之前。
岳坟在“文革”中被夷为平地。
现在的岳坟完全是按照“文革”前的样子恢复的。但作为恢复重建的设计师,定然是不知道汉白玉石柱的来历的。
请关注《兰台拾遗》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请点击公众号《兰台拾遗》,添加关注,就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