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手起家的牛逼大佬们

  第14章异姓传承——郭威长江后浪推前浪,必把前浪拍死沙滩上。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的建立者,是刘知远建立后汉的有力助攻。郭威是邢州尧山县人,出生于公元904年,父亲郭简曾任后晋政权的顺州刺史,刺
  史实在已经不是一个很小的职位了。可惜这是五代十国,给别人当儿子换来的后晋政权只维持了短暂国祚期间也能消停几天,郭威的父亲郭简死于刘仁恭攻破顺州城的战争中,剩下孤儿寡母,母亲王氏带着年幼的郭威投亲靠友。生逢乱世人命如草芥,母亲王氏在途中也过世了。我实在无法得知年幼的郭威是如何在母亲过世后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才最后被姨母韩氏收养,寄人篱下的生活不知郭威是否因此而格外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十八岁已身材魁梧,壮硕有力(看来姨母一家对他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相貌也很出色。某日闲逛的郭威,巧遇横行霸道的屠夫欺压弱小,年轻气盛的郭威效仿鲁智深上演了一场“痛打镇关西”的片断——切肉动手(水浒是宋在这之后哈,关注情节,别纠结时间哈,严重怀疑鲁智深的戏份是抄袭了郭威,哈哈。)不同于水浒的桥断是郭威因此被抓入狱,一代明主肯定不会就此怨死狱中啊。郭威因祸得福,被自己的贵人潞州节度使李继韬青睐把郭威从大狱中捞了出来,然后如同其他几代政权的建立者同出一辙郭威在李继韬手下当兵,而且也有共同的问题“穷”,这是五代的特产啊!可惜郭威的伯乐李继韬未能如石敬唐和刘知远的伯乐那般直冲云霄,李继韬死被五代时期第一猛人李存勖给弄死了……。不过活下来的郭威很快又被李嗣源收编进自己的队伍,又因郭威身材相貌都出众的被挑选成为了“从马直”做了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禁军,成为禁军的郭威收入也有所提高,酒后闲来无事开始作起娶媳妇的美梦。可是还没等郭威实现自己娶个漂亮媳妇的美梦后唐就变天了,才坐了三年皇帝的李存勖被射死了,李嗣源坐上了皇位,禁军被解散,郭威下岗了。郭威挺郁闷的,好好的官二代却变成了孤儿,幸遇伯乐却连施展的机会也没有留给他就战死了,他只想好好当个禁军攒钱娶个媳妇……郭威低头看看这几年自己攒下的二两银子转身进了赌场……好吧现在不用愁媳妇了,因为他又身无分文了。郭威拍拍身上的灰尘,一身轻松,管它呢自己总不会饿死。好大的雨,难道这是老天要帮他洗洗身上的晦气吗?算了雨有点大,还是先躲躲吧。伸手擦一下脸上布满的雨水,郭威呆呆的看着小餐馆里一个略显狼狈的美女,身上也有些湿哒哒的,应该也是躲雨才跑进来的,这个美女好眼熟……不,不是套路,他真的认识,郭威记起这个美女是被射死的李存勖后宫里的一个嫔妃,应该是姓柴,叫什么他不知道,他做了三年的禁军自然应该是见过几次,想不到竟然会在这里巧遇她,她虽然有些狼狈,但是真的好漂亮……。看来她应该和自己一样,因皇帝李存勖的死被遣散出皇宫的。很快柴守玉(名字不一定对哈)美女也发现郭威目光灼灼的一直盯着她看,此时她已简单的将狼狈的自己收拾妥当,羞涩的看了郭威一眼脸红红的低下了头……这真是天赐良缘,此时的郭威已身无分文,而且又刚刚失业,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钱刚刚也全部留在了赌场,一场大雨竟给他送了个清亮媳妇,老天果然待他不薄,这雨是真的洗去了他的霉运。是的现代小说里的情节就这么神奇的发生在了郭威最落魄的时候,两人一见钟情,柴家可是此地有名的富豪世家,虽屡经政权与皇室的变更却并未影响柴氏的家业。柴父自是未看上穷小子郭威,且柴守玉曾为帝妃,郭威偏为禁军,凭柴家的势力女儿再嫁个节度安稳度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柴父最终也没能阻止住二人的结合,柴守玉嫁给了郭威
  我是觉得历史比小说更夸张更好玩??
  郭威不但娶到了漂亮媳妇、柴家丰厚的嫁妆、柴氏的人脉。更让郭威惊喜不已的是柴守玉不但貌美且十分聪慧,对当下乱世时局亦十分明了,常为郭威各种谋划。
  (这算吃软饭不,哈哈)郭威虽为官宦家庭,却因自小失去双亲未能对局势有所了解,虽当了几年兵见识有所增长,却不如柴氏对各股势力的了解。在柴氏一番透彻的分析下为郭威选了最合适的老大——刘知远,柴守玉以自己的嫁妆为资斡旋将郭威送到刘知远的手下成为了一名军校。五代十国被很多人笑称为站在风口猪都可以起飞的时代,但是即使真的是这样你也得先成为那只站对了队伍的猪,而且还要在成千上万只猪里可以冲到离风口最近的好位置才有飞起的可能,还得确保自己不会刚飞起就变成箭靶子,变成刺猬。郭威总算在第三次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时在贤妻的辅助下选对了队伍,虽然此时还是后唐政权,但是很快后唐皇帝的女婿石敬瑭就把认了契丹爹自己坐在了那把金灿灿的椅子上,而郭威的老大刘知远则因此成为了后晋的一号人物,郭威自然也水涨船高成了刘知远手下小有名气的将领,这个时代人才还是很容易被发现和认可的,能打又能活下来的都会有个还不错的前途,不过自然也要面对无尽的凶险和战争。石敬瑭卑躬屈膝换得的权势实在没能坚持几天,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契丹人乘机坐在了中原的宝座上,不过好在老大刘知远在建汉前无论是选择站队的眼光还是面对契丹的强势都做出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判断,使得在乱世中不但得以保存实力,更因在最佳时机的出击成为了那只在风口高高飞起的猪。郭威因助刘知远称帝有功,升戳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帅大军的将领,位至宰相。他虽未能高高飞起,但是郭威的能力和才干实在不是五代其他几位建立政权的老大所能比拟的,所以在郭威选对了站队后飞黄腾达实在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郭威实在是一个相当懂得感恩之人,还在后晋朝时期,权臣杨光远十分欣赏郭威,多番拉拢,出征时屡次上表要求一定要带上郭威。但是都被郭威坚决拒绝,执意跟随势力远远不及杨光远但对自己有智育之恩的刘知远。刘知远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天下局势暗流涌动,像郭威这种知恩图报又能力卓越之人自然成为了后汉的国之“栋梁”。刘知远建立后汉后在皇帝宝座上连一年也没有坚持住就下线了,杀死前更是将自己的儿子和后汉都放心的交托给了郭威,希望郭威可以辅助自己的儿子巩固后汉政权,郭威成了新皇帝后汉隐帝刘承祐的四位国政顾命大臣之一。郭威实不负刘知远的提升和信任,满腔热血要为后汉刘氏的千秋大业鞠躬尽瘁,可惜新上位的小皇帝刘承祐对他们这些手握重兵之人格外的放心不下。公元948年1月刘知远病死,因为刘知远在位时间短,政权尚未巩固,建后汉后还开始犯二,四个辅政大臣一商量,为了稳定国势暂时隐瞒了刘知远的死讯,2月才发布了刘知远驾崩的消息,由刘承祐继位。可是即使是这样刘承祐屁股刚坐上龙椅,公元948年3月,河中节度使(今山西运城)李守贞、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今陕西宝鸡)王景崇三人相继反叛。郭威有感刘知远对他的提拔与信任,亲领大军出征平叛,公元949年7月郭威一举平定李守贞、王景崇、赵思绾的叛乱,威名大震。刚平定了中原叛乱,契丹见中原内乱马上也出兵南下,公元950年10月,辽世宗耶律阮亲自带兵南下,准备借此时机再夺中原之地,但他们遇到了强硬的对手—驻守邺都的郭威。郭威兜头给了契丹人狠狠的一击,让原本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契丹再不敢轻易南下攻打后汉。郭威本想就此与契丹大战一场,彻底解决契丹长期对中原造成的威胁,但是担心他功高震主的刘承祐却在郭威占尽优势之时喊了暂停,让其邺都留守,本就已是朝中重臣的郭威,此时更是身兼朝廷和地方多个职务,权力和责任也相应增大,郭威成为后汉政权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
  新帝登基的刘承祐本就对带兵将领心存芥蒂,再加上外戚势力宣徽使李业(刘承祐的舅舅)等人的挑唆,小皇帝对一干辅政顾命大臣已一天都无法容忍了。小皇帝这行政的速度那真是相当的惊人,方式也格外的惊人,竟然在在早朝时直接命令武士除掉了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此时郭威正领兵在外所以逃过一劫,但是仅有他一人逃过此劫,他的所有家人全部被杀。这实在是晴天霹雳,悍地惊雷啊,听闻这个消息郭威没一命呜呼实在也算命大了。刘承祐的想法和顾虑我能理解,但他这做法我是想破头也理解不了啊,是非曲直在这个时代连空气都不如,可以不去管他,可是你杀人夺权也得考虑下后果吧,不说斩草除根你也不能人在外带兵还没回来你就动手吧?但凡正常一点都应该是先找个理由借口什么的把人先骗回来,这可倒连个借口都不找,直接杀了别人一家,留下那个带兵又最能打的,这种情况不造反还能干啥?难道会自己洗好脖子也送回去说还有我一个你没杀呢,把我也杀了吧。这行为实在是比北魏的元子攸杀尔朱荣还要愚蠢,乱世实在是个英雄和蠢蛋都辈出的时代……。当然刘承祐是有计划要秘密谋杀郭威的,但很显然这个计划实在是太不周密了,郭威知道这个消息时还是比后汉隐帝的圣旨要早一些。(闹这么大动静不走露消息的可能性实在不是太大)悲痛欲绝的郭威,勉强平复了胸中已要喷涌而出的鲜血,听从了谋士魏仁浦策略杀掉送圣旨的使者然后伪造圣旨。把圣旨中的“诛杀郭威九族”几个字修改成了诛杀“郭威九族及其三千亲卫”。这个桥段是不是非常的熟悉?是的和高欢搞定尔朱兆如出一辙。虽然只改了几个字,但是作用却大不相同。三千亲卫本就是和郭威生死患难并肩作战的兄弟,如今他们为朝廷在外浴血奋战,朝廷却要将他们斩尽杀绝,大家同仇敌忾以清君侧的名义一路高歌猛进,杀入皇宫成功夺下了后汉政权。而刘承祐见郭威杀入皇宫惊恐万分,带着贴身侍卫仓皇逃命,遇到了前来营救的郭允明等人,可是慌乱中竟都以为对方是郭威的队伍,一片混战郭允明乱刀错将刘承祐砍死,反应过来后郭允明含泪自杀了。小皇帝仅在帝王位上坐了三年就糊里巴涂的死的,郭威虽已掌控了后汉的实际政权,却也没有代汉而立,依然拜见了李太后,让李太后临朝听政,并且与李太后商议选定由武宁节度使刘承赟[yūn]继承皇位,还建议由大臣冯道带人去徐州请刘承赟[yūn]来京即位。然后很巧合的是有人来报契丹南下(只是有个借口带兵离开京城),郭威表示要离京北阀契丹,刘承赟[yūn]则快马加鞭的兴冲冲奔京城而来。公元950年12月,郭威部队抵达澶州。准备上京继承帝位的刘承赟[yūn]派人来慰问郭威军队,郭威部下一见刘承赟[yūn]的人情绪非常的激动,纷纷对郭威表示如果由刘家的人继续当皇帝,我们怎么会有好下场,多番劝郭威代汉自立。但是郭威表示自己是忠于后汉的,几番推让最后属下们无奈翻墙而入,扯下一面黄旗裹到郭威的身上,众人拜伏拥郭威为帝。(是的赵匡胤是照着郭威一笔一画抄袭的)黄袍加身的郭威带兵返回了京师汴梁(也不北阀契丹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契丹南下这回事),由李太后下旨郭威“监国”公元951年1月,47岁的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广顺,史称后周。
  第十四章异姓传承——郭威

  长江后浪推前浪,必把前浪拍死沙滩上。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的建立者,是刘知远建立后汉的有力助攻。
  郭威是邢州尧山县人,出生于公元904年,父亲郭简曾任后晋政权的顺州刺史,刺史实在已经不是一个很小的职位了。可惜这是五代十国,给别人当儿子换来的后晋政权只维持了短暂国祚期间也能消停几天,郭威的父亲郭简死于刘仁恭攻破顺州城的战争中,剩下孤儿寡母,母亲王氏带着年幼的郭威投亲靠友。生逢乱世人命如草芥,母亲王氏在途中也过世了。我实在无法得知年幼的郭威是如何在母亲过世后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才最后被姨母韩氏收养,寄人篱下的生活不知郭威是否因此而格外机敏善于察言观色。
  十八岁已身材魁梧,壮硕有力(看来姨母一家对他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相貌也很出色。某日闲逛的郭威,巧遇横行霸道的屠夫欺压弱小,年轻气盛的郭威效仿鲁智深上演了一场“痛打镇关西”的片断——切肉动手(水浒是宋在这之后哈,关注情节,别纠结时间哈,严重怀疑鲁智深的戏份是抄袭了郭威,哈哈。)不同于水浒的桥断是郭威因此被抓入狱,一代明主肯定不会就此怨死狱中啊。郭威因祸得福,被自己的贵人潞州节度使李继韬青睐把郭威从大狱中捞了出来,然后如同其他几代政权的建立者同出一辙郭威在李继韬手下当兵,而且也有共同的问题“穷”,这是五代的特产啊!可惜郭威的伯乐李继韬未能如石敬唐和刘知远的伯乐那般直冲云霄,李继韬死被五代时期第一猛人李存勖给弄死了……。
  不过活下来的郭威很快又被李嗣源收编进自己的队伍,又因郭威身材相貌都出众的被挑选成为了“从马直”做了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禁军,成为禁军的郭威收入也有所提高,酒后闲来无事开始作起娶媳妇的美梦。可是还没等郭威实现自己娶个漂亮媳妇的美梦后唐就变天了,才坐了三年皇帝的李存勖被射死了,李嗣源坐上了皇位,禁军被解散,郭威下岗了。
  郭威挺郁闷的,好好的官二代却变成了孤儿,幸遇伯乐却连施展的机会也没有留给他就战死了,他只想好好当个禁军攒钱娶个媳妇……郭威低头看看这几年自己攒下的二两银子转身进了赌场……好吧现在不用愁媳妇了,因为他又身无分文了。郭威拍拍身上的灰尘,一身轻松,管它呢自己总不会饿死。好大的雨,难道这是老天要帮他洗洗身上的晦气吗?算了雨有点大,还是先躲躲吧。
  伸手擦一下脸上布满的雨水,郭威呆呆的看着小餐馆里一个略显狼狈的美女,身上也有些湿哒哒的,应该也是躲雨才跑进来的,这个美女好眼熟……不,不是套路,他真的认识,郭威记起这个美女是被射死的李存勖后宫里的一个嫔妃,应该是姓柴,叫什么他不知道,他做了三年的禁军自然应该是见过几次,想不到竟然会在这里巧遇她,她虽然有些狼狈,但是真的好漂亮……。看来她应该和自己一样,因皇帝李存勖的死被遣散出皇宫的。
  很快柴守玉(名字不一定对哈)美女也发现郭威目光灼灼的一直盯着她看,此时她已简单的将狼狈的自己收拾妥当,羞涩的看了郭威一眼脸红红的低下了头……这真是天赐良缘,此时的郭威已身无分文,而且又刚刚失业,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钱刚刚也全部留在了赌场,一场大雨竟给他送了个清亮媳妇,老天果然待他不薄,这雨是真的洗去了他的霉运。是的现代小说里的情节就这么神奇的发生在了郭威最落魄的时候,两人一见钟情,柴家可是此地有名的富豪世家,虽屡经政权与皇室的变更却并未影响柴氏的家业。柴父自是未看上穷小子郭威,且柴守玉曾为帝妃,郭威偏为禁军,凭柴家的势力女儿再嫁个节度安稳度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柴父最终也没能阻止住二人的结合,柴守玉嫁给了郭威。
  郭威不但娶到了漂亮媳妇、柴家丰厚的嫁妆、柴氏的人脉。更让郭威惊喜不已的是柴守玉不但貌美且十分聪慧,对当下乱世时局亦十分明了,常为郭威各种谋划。(这算吃软饭不,哈哈)郭威虽为官宦家庭,却因自小失去双亲未能对局势有所了解,虽当了几年兵见识有所增长,却不如柴氏对各股势力的了解。在柴氏一番透彻的分析下为郭威选了最合适的老大——刘知远,并以自己的嫁妆为资斡旋将郭威送到刘知远的手下成为了一名军校。
  五代十国被很多人笑称为站在风口猪都可以起飞的时代,但是即使真的是这样你也得先成为那只站对了队伍的猪,而且还要在成千上万只猪里可以冲到离风口最近的好位置才有飞起的可能,还得确保自己不会刚飞起就变成箭靶子,变成刺猬。郭威总算在第三次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时在贤妻的辅助下选对了队伍,虽然此时还是后唐政权,但是很快后唐皇帝的女婿石敬瑭就把认了契丹爹自己坐在了那把金灿灿的椅子上,而郭威的老大刘知远则因此成为了后晋的一号人物,郭威自然也水涨船高成了刘知远手下小有名气的将领,这个时代人才还是很容易被发现和认可的,能打又能活下来的都会有个还不错的前途,不过自然也要面对无尽的凶险和战争。
  石敬瑭卑躬屈膝换得的权势实在没能坚持几天,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契丹人乘机坐在了中原的宝座上,不过好在老大刘知远在建汉前无论是选择站队的眼光还是面对契丹的强势都做出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判断,使得在乱世中不但得以保存实力,更因在最佳时机的出击成为了那只在风口高高飞起的猪。郭威因助刘知远称帝有功,升戳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帅大军的将领,位至宰相。他虽未能高高飞起,但是郭威的能力和才干实在不是五代其他几位建立政权的老大所能比拟的,所以在郭威选对了站队后飞黄腾达实在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而郭威实在是一个相当懂得感恩之人,还在后晋朝时期,权臣杨光远十分欣赏郭威,多番拉拢,出征时屡次上表要求一定要带上郭威。但是都被郭威坚决拒绝,执意跟随势力远远不及杨光远但对自己有智育之恩的刘知远。刘知远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天下局势暗流涌动,像郭威这种知恩图报又能力卓越之人自然成为了后汉的国之“栋梁”。刘知远建立后汉后在皇帝宝座上连一年也没有坚持住就下线了,杀死前更是将自己的儿子和后汉都放心的交托给了郭威,希望郭威可以辅助自己的儿子巩固后汉政权,郭威成了新皇帝后汉隐帝刘承祐的四位国政顾命大臣之一。
  郭威实不负刘知远的提升和信任,满腔热血要为后汉刘氏的千秋大业鞠躬尽瘁,可惜新上位的小皇帝刘承祐对他们这些手握重兵之人格外的放心不下。公元948年1月刘知远病死,因为刘知远在位时间短,政权尚未巩固,建后汉后还开始犯二,四个辅政大臣一商量,为了稳定国势暂时隐瞒了刘知远的死讯,2月才发布了刘知远驾崩的消息,由刘承祐继位。可是即使是这样刘承祐屁股刚坐上龙椅,公元948年3月,河中节度使(今山西运城)李守贞、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今陕西宝鸡)王景崇三人相继反叛。郭威有感刘知远对他的提拔与信任,亲领大军出征平叛,公元949年7月郭威一举平定李守贞、王景崇、赵思绾的叛乱,威名大震。刚平定了中原叛乱,契丹见中原内乱马上也出兵南下,公元950年10月,辽世宗耶律阮亲自带兵南下,准备借此时机再夺中原之地,但他们遇到了强硬的对手—驻守邺都的郭威。郭威兜头给了契丹人狠狠的一击,让原本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契丹再不敢轻易南下攻打后汉。郭威本想就此与契丹大战一场,彻底解决契丹长期对中原造成的威胁,但是担心他功高震主的刘承祐却在郭威占尽优势之时喊了暂停,让其邺都留守,本就已是朝中重臣的郭威,此时更是身兼朝廷和地方多个职务,权力和责任也相应增大,郭威成为后汉政权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
  新帝登基的刘承祐本就对带兵将领心存芥蒂,再加上外戚势力宣徽使李业(刘承祐的舅舅)等人的挑唆,小皇帝对一干辅政顾命大臣已一天都无法容忍了。小皇帝这行政的速度那真是相当的惊人,方式也格外的惊人,竟然在在早朝时直接命令武士除掉了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此时郭威正领兵在外所以逃过一劫,但是仅有他一人逃过此劫,他的所有家人全部被杀。这实在是晴天霹雳,悍地惊雷啊,听闻这个消息郭威没一命呜呼实在也算命大了。
  刘承祐的想法和顾虑我能理解,但他这做法我是想破头也理解不了啊,是非曲直在这个时代连空气都不如,可以不去管他,可是你杀人夺权也得考虑下后果吧,不说斩草除根你也不能人在外带兵还没回来你就动手吧?但凡正常一点都应该是先找个理由借口什么的把人先骗回来,这可倒连个借口都不找,直接杀了别人一家,留下那个带兵又最能打的,这种情况不造反还能干啥?难道会自己洗好脖子也送回去说还有我一个你没杀呢,把我也杀了吧。这行为实在是比北魏的元子攸杀尔朱荣还要愚蠢,乱世实在是个英雄和蠢蛋都辈出的时代……。当然刘承祐是有计划要秘密谋杀郭威的,但很显然这个计划实在是太不周密了,郭威知道这个消息时还是比后汉隐帝的圣旨要早一些。(闹这么大动静不走露消息的可能性实在不是太大)
  悲痛欲绝的郭威,勉强平复了胸中已要喷涌而出的鲜血,听从了谋士魏仁浦策略杀掉送圣旨的使者然后伪造圣旨。把圣旨中的“诛杀郭威九族”几个字修改成了诛杀“郭威九族及其三千亲卫”。这个桥段是不是非常的熟悉?是的和高欢搞定尔朱兆如出一辙。虽然只改了几个字,但是作用却大不相同。三千亲卫本就是和郭威生死患难并肩作战的兄弟,如今他们为朝廷在外浴血奋战,朝廷却要将他们斩尽杀绝,大家同仇敌忾以清君侧的名义一路高歌猛进,杀入皇宫成功夺下了后汉政权。而刘承祐见郭威杀入皇宫惊恐万分,带着贴身侍卫仓皇逃命,遇到了前来营救的郭允明等人,可是慌乱中竟都以为对方是郭威的队伍,一片混战郭允明乱刀错将刘承祐砍死,反应过来后郭允明含泪自杀了。
  小皇帝仅在帝王位上坐了三年就糊里巴涂的死的,郭威虽已掌控了后汉的实际政权,却也没有代汉而立,依然拜见了李太后,让李太后临朝听政,并且与李太后商议选定由武宁节度使刘承赟[yūn]继承皇位,还建议由大臣冯道带人去徐州请刘承赟[yūn]来京即位。然后很巧合的是有人来报契丹南下(只是有个借口带兵离开京城),郭威表示要离京北阀契丹,刘赟[yūn]则快马加鞭的兴冲冲奔京城而来。
  公元950年12月,郭威部队抵达澶州。准备上京继承帝位的刘赟[yūn]派人来慰问郭威军队,郭威部下一见刘赟[yūn]的人情绪非常的激动,纷纷对郭威表示如果由刘家的人继续当皇帝,我们怎么会有好下场,多番劝郭威代汉自立。但是郭威表示自己是忠于后汉的,几番推让最后属下们无奈翻墙而入,扯下一面黄旗裹到郭威的身上,众人拜伏拥郭威为帝。(是的赵匡胤是照着郭威一笔一画抄袭的)黄袍加身的郭威带兵返回了京师汴梁(也不北阀契丹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契丹南下这回事),由李太后下旨郭威“监国”公元951年1月,47岁的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广顺,史称后周。
  建立后周政权后郭威更加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才能,在群魔乱舞,妖兽横行的五代中鹤立鸡群,独树一帜,更突显出其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和治理国家方面的卓越能力。郭威登基后他对宰相王峻说道:“朕出身贫寒,尝尽人间疾苦,也历经国家灾难,如今成为皇帝,怎么敢为自己的私欲,而拖累天下百姓?”并以身作则,崇尚节俭,仁爱百姓。一再减免百姓的赋税,将宫中珍玩宝器和豪华用具全部打碎以此来杜绝奢华,并压缩朝廷经费,开源节流,停止地方向中央敬献各种玩物,精简各种娱乐消费。对于连年战乱,他知道百姓已名不聊生,下令免除三年苛捐杂税,停止层层盘剥,赦免落草为寇的流民,恢复生产。后周还废除严苛的从朝廷法令,禁止名目繁多的酷刑,实行宽大政策。对耗费国家钱财的一些岗位予以削减,节约开支。。郭威虽出身军旅却重用文官,他对大臣们说道:“朕出身行伍,没有学问,也没有治国的才能,治理国家,只能依靠你们。你们有利国利民的良策,就直接上书,千万不要只写粉饰太平的无用话。”在后周太祖郭威的治理下,后周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得以在乱世中得以安稳度日,竟初现国富民强的良好迹象。
  公元952年,郭威消灭慕容彦超(刘知远同母异父弟),进驻兖州,祭拜孔子。是唐末以来第二位拜尊孔子的皇帝(第一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也是第一位遵崇孔子的汉人皇帝。可惜天妒英才,公元954年2月建后周仅三年,51岁的郭威因病离世,而因膝下无子,将皇位传给了与柴皇后收养的义子(柴后侄子)柴荣,后周以异姓传承皇位而延续壮大和发展。登基时郭威年仅47岁,仅有的两个儿子也死于刘承祐之手,而此时已为一国之尊的郭威膝下尚无子嗣竟没有急于延续皇室血脉充盈后宫。郭威一生仅娶了四个女人,(都是寡妇)第一任妻子柴守玉,她在郭威最落魄时下嫁郭威,并为郭威之后走上成功之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两个人也感情深厚,可惜柴氏嫁给郭威后没几年就离世,而郭威因对柴皇后(追封)的真挚爱情执意追封早已过世且并没有为他生下一儿半女的妻子柴氏为圣穆皇后。第二任妻子杨氏,真定少尹杨宏裕之女,第一任丈夫赵王王镕,第二任丈夫石光辅,第三任丈夫郭威,据说杨氏当时还愿意嫁给郭威,是在郭威的威逼下才无奈嫁过去……可惜也能活着看到郭威大展宏图就香消玉殒了,郭威登基后追册杨氏为淑妃。杨氏去世后郭威又娶了第三任妻子张氏,本为官宦世家。祖父张记,成德军节度判官、检校兵部尚书。父亲张同芝,本州谘呈官、检校工部尚书,是赵王王镕的部下。张文礼杀掉王镕后,张家没落。张氏被幽州偏将武从谏领回家中,给自己儿子做了媳妇,杨氏过世时,张氏已为寡妇,于是郭威娶了张氏为妻,刘知称帝郭威成为后汉重臣,张氏被封为吴国夫人,可惜刘承祐继位后诛杀顾命大臣,张氏和郭威儿子及一众亲眷皆死于这场劫难,仅有郭威姐姐福庆长公主和两个女儿寿安公主和永宁公主劫下偷生。第四位是董氏,第一任丈夫是董氏刘进超,死于契丹攻津之战,与郭威第二任妻子杨氏为同乡,郭威进洛阳后纳董氏为侧室,当时已娶正妻张氏,她是唯一活到郭威登基的一个,郭威登基后,因中宫空虚将侧室董氏封为德妃,后宫再无她人。公元953年,郭威出征兖海,年仅39的德妃董氏病逝,郭威悲痛,辍朝三日,郭威未再纳娶其他妃嫔。郭威的心胸和智慧实在已超出那个时代太过遥远,47岁的郭威完全有能力重新延续子嗣承继大统,但是他却深知乱世之下幼子无法足的道理,竟豁达到干脆放弃血脉之缘,毫不犹豫的将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其时除了柴荣还有他的女婿张永德一直跟随在郭威身边都指挥使等重要职位,及外甥李重进(郭威姐姐的儿子)一直在郭威麾下担任将军之位,如果按血缘亲疏柴荣不会是第一继承人,他身上是完全没有郭家血脉的,但是在皇位继承上郭威是没有任何纠结和犹豫的,直接让张永德和李重进给柴荣行了君臣大礼,断了二人所有念像。到柴荣后来的表现也足以证明郭威看人用人的眼光,可惜后周两代明主未及建立不世功勋便早早离世,柴荣死时年仅38岁,登基仅4年便意外早亡,不然又怎会有赵匡胤建立大宋的机会……历史有时候真的是让人无可奈何啊。两代明君英主在位时间虽短,所作所为却堪称典范,并为日后一统中原打下了牢固基础,才使得赵匡胤有了建立大一统的宋机会,结束了这吃人的动荡乱世。
  第四卷 平民们的小王国——十国

  第十五章 为人做嫁——南吴杨行密


  写杨行密之前,咱得先来点前奏,简单介绍一下十国哈。
  十国(902年—979年 )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北方一个为北汉。
  江南以南吴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立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国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于979年统一除交州与幽云十六州外的中国本土地区,十国结束。
  写完了人吃人的五代各位老大,我们还得再重新回顾一下这三十几年的乱套历史写一下与五代并存的非中原主要地域的政权十国的建立者们的故事。五代因短命和政权建立者作为等各种原因所以在历史中的存在敢很低,那么并存的更为偏远割据面积较小与五代并的十国则几乎被大部分人都直接忽略,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十国是哪些国吧,更不要说这些小国政权的建立者了,如果从面积上看他们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省长吧,不过这些小国还是很多是由中下层阶级所建立起来的,既然我们以白手起家为线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串连起来,自然也不能忽视了十国中的平民大佬。如果单从时间轴上看被称为十国第一人的南吴奠基人杨行密(为区别三国东吴,南吴亦称杨吴)杨行密被封吴王是公元902年,但杨吴政权实际上是由公元892年开始由杨行密被拜为淮南节度使,割据江淮开始的。而朱温称帝是已是公元907年,但在公元919年前杨吴名义上仍奉唐朝为正朔,为唐朝藩镇,使用大唐年号。从公元919年到公元921年杨吴开始政权独立,改元建制但并未称帝,这一时期杨吴君主为国王,直到公元921年杨吴睿帝杨溥上位才改称为帝,但仅十年便被迫各禅位徐知诰后杨吴灭亡。十国出场的人数也挺多的,时间上可能有点乱,大家对付看吧。下面咱就先来聊聊十国第一人,江南最强的南吴政权奠基人杨行密。
  杨行密生于公元852年,原名杨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省长丰县)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到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儿子。中国历史上很多下层阶级得势后或都会有其出生时异像的记录,不得不佩服这些人想像力的丰富能创造出那么多不同的异像景象……杨行密虽然后来晋升吴王,不过也没弄出点什么出生时的异像,可能主要是因为还是藩镇不好弄的太夸张吧。不过杨行密是真的有天生的与众不同之处,一天生神力可单手轻松举起百斤重物;二他还是个飞毛腿,可日行三百里,不是骑马就靠两只脚哈。(没机会参加奥运会好可惜)老杨同志这体格加入复仇者联盟绝对不是问题,感觉和浩克也有的一拼了……(开个玩笑……)。可惜当时不仅没有复仇者联盟,连建筑工地和快递也没有不然老杨绝对是最优秀的员工。按说这一身的力气和速度养活自己肯定没问题,虽然没有建筑工地可以搬砖,但是干个苦力还是可以的,不过穷光蛋杨行密却不愿意当个卖力气的苦力,他志向远大……于是他靠着自己飞毛腿的本事靠偷盗度日(这职业实在和志向扯不上一点钱的关系)。公元874年江淮地区流民起义,22岁的飞贼杨行密毫不犹豫的就参加了起义军队伍,可惜和朱温同年生人的老杨同志运气比朱温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没能借起义军给自己弄个一官半职反而被抓进了庐州的大牢,虽说唐律比较宽松,但是老杨同志可是造反啊,就算不掉脑袋不出意外吃一辈子牢饭都是轻的了。
  不过庐州刺史郑棨[qǐ]大人竟和他用木头做成名字(棨[qǐ]:古代官吏出行时用来证明身份的东西。用木头做成,像戟的样子。)完全相反,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后来黄巢进攻淮南时,郑大人写了一道虚张声势的檄文,请黄巢不要侵犯自己的州境。黄巢看了这檄文觉得好笑,可最终竟然真的放过了庐州,使此城百姓免于兵戈之祸。有趣的郑大人一见老杨同志这壮硕如牛的体格觉得杀了实在可惜,当然做贼造反更可惜,生起一股爱惜(幸好不是爱情……哈哈)之情,于是苦口婆心的给老杨上了一堂政治课,劝他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然后不但放了老杨同志还给他发了一套制服把他变成了国家正规军队(真是乱世一切皆有可能啊),虽然成了国家正规军,不过杨行密同志的岗位不是和其他军旅发家的大佬一般成为伯乐的近卫侍从什么的,而是成了没人愿意干的戍边兵。不过老杨同志的心态还是很好的,没有叫苦喊累,而是认真工作,积极上进,所以很快就从兵变成小队长,虽说是个蝇头小官,可是蚂蚱腿也是肉啊是不是。而且老杨同志才当兵两个月就得了这个蝇头官位的小队长相比于那些干了三年五年还是大头兵十年八年才混到大队长的人他这升迁速度就如他“飞毛腿”的异能一样快了。因为戍边的工作即辛苦又没油水,所以谁都不愿意干,朝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按规定是轮流戍边的。杨行密刚从军就被派来戍边,正常到期是要返回换别人来戍边,不过他过于突出的表现和“飞毛腿”的升迁速度还是让某些人很不爽的(老杨同志很郁闷,别人的伯乐都是把千里马留身边,为啥我的伯乐不一样。别人表现突出都是各种晋升,为啥我个蚂蚱腿的小队长都有人看不顺眼?我这命是不是太苦了?……别急更苦的黄连还在后面呢!)而这些看杨行密不爽的人里就有庐州的监军大人(太监),为了整一下杨行密他让杨行密带的这个小队返回边境继续戍边,而且还一脸假笑的“杨老弟为国家尽忠职守辛苦了,咱家一定为你请功,如有所需尽管提,咱家一定尽力满足。”杨行密看着死太监的一张脸气就不打一处来,这些人饭不干人事的家伙一天天对上拍马奉迎,对下贪污索贿。越想越气他可不是韩信才不会白白受辱,伸手挥刀直接砍了这个监军的脑袋,然后拎着死太监的的脑袋对大家说道:“咱们为朝廷流血流汗,却要看这种小人的脸色,老子受不了这个鸟气,老子自己干,有没有愿意跟着我一起干的?”底下静默了片刻之后有几个平时和杨行密关系好的老兵带头,大部分人都表示愿意跟随杨行密。公元883年,杨行密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说干就干,反正又不是没造反过,起兵造反。当时任庐州刺史的已经不是郑棨[qǐ]了,而是郎幼复,一看杨行密带人造反,自己保命要紧于是弃城逃走,杨行密很顺利就占领了庐州。虽说很顺利就有了一块地盘,但是此时的杨行密是翻不了大风流的,毕竟孤木难成林,他不过一时头脑发热,手下只有一点人马实在难成大事。不过杨行密这次的时机还是相当不错,他实在是得了黄巢起义和朱温刚刚投降唐的益,唐朱温的投降而收复了不少失地,但是起义的战火依然在熊熊燃烧,唐僖宗李儇望眼欲穿不知何时才能重回长安,所以也无瑕理会造反的占据庐州的杨行密。不过杨行密能有日后的发展就不得不提一个比黄巢和朱温更重要的人——高骈骈[pián],他才是老杨同志可以一争天下的真正领路人。
  黄巢打跑了大唐皇帝自己坐进了金碧辉煌的皇宫当起了皇帝,虽然没臭美两天就坐不住那把烫屁股的龙椅,但是烽烟四起的大唐撩动了名将高骈[pián]野心,他也想尝尝万人之上的滋味。黄巢起义他屡立战功,曾大破峰州蛮、收复交趾、镇守安南,如今黄巢已现败势,但各州府都借机吞并扩充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他自然也不能放弃如此大好良机,如今听说杨行密占据庐州仅为孤军于是他立刻向杨行密抛出了橄榄枝,并向朝廷奏请任杨行密为庐州刺史。三方都一拍即合,朝廷根本没空理会小小的杨行密,而杨行密占据庐州也深知自己孤军无援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所以欣然投入高骈[pián]的怀抱哦不是麾下。
  如果按照高骈[pián]的剧本,应该是杨行密负责为他开疆拓土,他在江南割据称霸一方。可不知是不是被自己的美梦中的意境冲昏了头脑,年轻时英明神武的高骈,到了人生的后半程却是昏招迭出。先是对黄巢攻长安准确判断出结果,然后身为淮南节度使高骈的在整个唐与黄巢的对战中“不做事就不会错的”保存了强大的实力。虽然朱温倒戈黄巢自尽唐收复了不少的失地,但是天下大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观,正是他可以壮大自己势力的绝佳良机,于是高骈开始一方面网罗人才招兵买马,好蓄势待发,另一方面竭尽所能将手伸向皇宫。
  方式实在是没有错,可惜高骈驾驭人的本事都差的有点多。高骈招揽来的人才最有名的肯定是方士吕用之,高骈本是想借用鬼神之事让自己可以在唐的宫廷中得以达到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借方士之口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顺带铲除对大唐忠心的将领,想的是真不错,一箭三雕。高骈万万没想到剧情竟和与自己当初设想背道而驰的方向去了,不知道吕用之给他的丹药有什么神奇的功效,还是他自己先信了自己设下的棋局沉迷修仙无法自拔,然后是高骈虽然没有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却被吕用之挟持以令部属,高骈成了吕用之的傀儡。
  然后高骈还收了黄巢旧将毕师铎,这哥们就更夸张了,他见吕用之挟持了高骈想自己当老大二话不说直接灭了吕用之把高骈抢来,而且他即不是要救高骈也不是想学吕用之挟持高骈,他一个黄巢旧部挟持了高骈也号令不动那些唐将啊。没事他不行不是还有最后投入高骈怀抱呸是麾下的杨行密呢么,老杨同志一看老大变成人质了,那自己不能无视啊,老大对可是把自己从第二次叛逆反贼的路上拉变成了有编制的官员啊。这大恩他岂能不报,于是杨行密带着少于毕师铎几倍的人数队伍就冲了上去,结局那是相当的完美,不但以少胜多的搞定了毕师铎,毕师铎还很会办事的跑之前先挤时间把高骈亲自送到地府。打跑了毕师铎抢回了老大的尸体,杨行密大哭三天为老大好好办了一场丧礼,顺便接收了一些高骈的地盘和人马。
  原本高骈经营多年已在晚唐众藩镇中实力屈指可数的江南地区,如今变成了三足鼎立局面。老杨同志熬了这么多年了,刚熬出点头看到点曙光,自然不会放弃这天赐良机。不就是打仗吗,论打仗难道他老杨会怕?撸胳膊挽袖子就开始干。老杨同志虽然是个粗人,却外粗内细,占了扬州之后很有礼数的向名义上的淮南节度使朱温打了个报告,自请为“淮南留后”(节度使缺位时代理职称),虽说战乱后的扬州已如人间地狱般,那朱温也不愿便宜了杨行密啊,好歹是块不小的地盘呢不是,于是朱温一面和杨行密打太极一面派自己的人过去接收扬州。老杨一看软的不行就只能动拳头了,打跑了朱温的人自己占了扬州。朱温自然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死对头李克用和后冒出来的李茂贞身上,杨行密还如今是排不上号的,所以就承认了杨行密的“淮南留后”(节度使缺位时代理职称)地位。
  虽说大佬朱温承认了他的地位,但是这是个连亲妈都能不认的时代,朱温承认实在解决不了啥问题,一群人该抢还是抢,反正谁抢到手地盘就是谁的。生吃活人的秦宗权也派了手下孙儒来抢扬州,杨行密远远看到一群食人族呲着就牙过来了,实在有点起鸡皮疙瘩,权衡了一下选择暂避放弃扬州退守庐州。然后在孙儒得意洋洋进残垣断壁的扬州城之后,杨行密则迅速攻取了宣州、苏州、常州、楚州,势力一下扩大了几倍,标准的舍小取大成功案例。现在孙儒虽还占领扬州,但是杨行密已将扬州三面包围,你就吃人他也有吃完的时候吧,总不能吃完的人还能再长出来让你继续吃吧。果然没用几天孙儒那就坚持不住了,不光吃的紧缺,城内还闹起了温疫(生吃人肉没不生病才怪了)连孙儒都未能幸免的病倒了。杨行密没费多大力气就搞定了孙儒,重新占领了扬州,挑挑选选收编了孙儒手下几千人命名为“黑云都”,而这支“黑云都”在杨行密之后的战役中成了“驱之即战,靡不争先”的主力军。
  重新占领扬州城的杨行密已和第一次截然不同,势力和地盘都已翻了不止一倍,现在的他虽然还不如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等的势力,但也已经不容小觑,几个大佬也都更加关注他的动态。杨行密昂首挺胸带着浩浩荡荡的得胜之军骑马慢慢享受扬州城雨后湿润的空气,他的目光被一个衣衫褴褛流着鼻涕缩在角度里幼小的身影所吸引,恍惚中“哇,不得了啊不得了,老杨同志看到一股灵光从那弱小身影的天灵盖喷出来?这难道就是传说中年纪轻轻的就有一身衡练的筋骨,百年一见的奇才吗,如果有一天让他打通任督二脉,那还不飞龙上天吗,难道这是上天送给我帮助除奸惩恶的奇兵吗?既然老天对我如此厚爱,我保证努力完成任务。于是杨行密将这个“上天赐予”的奇兵带回了家。虽然儿子们无法接受他“天降奇兵”的说词,让他不得不把这个孩子转交给自己最得利的手下抚养长大,这个“奇兵”当然是属于他杨行密的,而且果真是上天恩赐,很快唐廷任他为淮南节度使。
  公元895年,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冯弘铎来附,他又派田頵等攻掠各地,于是,“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之”。杨行密已具备与几个势力比较大的诸侯一争长短的形式,南吴政权已初具雏形。枪打出头鸟是绝对的真理,斗志昂扬的杨行密重新选择了一下阵营,他联合李克用、李茂贞,共同把矛头对准了风头最盛的朱温。
  公元897年,杨行密令都将瞿章先据守黄州(今黄冈),坐等朱友恭,南渡固守武昌寨(今武汉),为保险起见杨行密又派马珣以精兵5000助守,可还是被朱友恭和杜洪打得大败,瞿章等3000余人被俘。
  朱温一看以前仰自己鼻息的杨行密已今非昔,而且竟然调转阵营联合自己的死对头一起把枪口对准自己。上一次虽然小胜,但不足以震慑那些墙头草,他要好好教训一下杨行密让其他摇摆不定的人好知道谁才是老大。公元897年8月,朱温派葛从周率步骑万人从霍丘(今属安徽)渡淮河为西路,庞师古率大军驻营于清口(今江苏淮阴)为东路,自北向南发起进攻。刚刚吃过朱温亏的杨行密先打东路,一面用决堰纵水的办法水淹敌军,另一面又令朱瑾率精锐突袭,使得汴军大败,朱温手下名将庞师古被杀。而西路的葛从周得知东路失败,也从濠梁(今安徽凤阳)撤军,退到淠河又遭伏击,各军勉强北归,这一仗朱温完败,对江南的杨行密只能听之任之。
  公元900年,杨行密意外生了眼疾,视物模糊不清,久治未愈,部属流亡传播,外戚朱延寿有所异动。为稳定军心眼疾稍愈未待痊愈,公元901年,杨行密派李神福南攻,在临安(今浙江临安北)大败钱镠,生擒其将领顾全武后回师,骚动表面平息。公元902年3月,唐昭宗任命杨行密为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今晋封吴王,并下旨要他出兵讨伐朱温。如今各势力以朱温、李克用、李茂贞和杨行密最为势大。杨行密已从藩镇成长到王国看似风光无限,不过杨行密深知自己以自己目前的实力是无法搞定朱温的,于是只将军部展开至宿州(今安徽宿具)后又退回,尽量避免与朱全忠的直接对抗。已过50的杨行密最近有些深感无力,他虽已成称霸江南吴王,但是手下也是暗流涌动,儿子们狗咬狗一嘴毛的都想将来可以继承他王位。老婆朱氏对他怨恨已深,小舅子朱延寿蠢蠢欲动已有反意。自己送给徐温的那个“天赐奇兵”的养子,果然出类拔萃远超常人,为他割据江南由藩到王出力不浅,徐温也因此得势,风头已盖过其他“三十五英雄”有一枝独秀之像,自己年事已高不得不为将来早做安排。
  杨行密决定要先铲除对他威胁最大,已蠢蠢欲动的朱延寿,但是他为正妻朱氏之弟,自己稍有异动,朱氏就会通风报信。杨行密对外宣称自己眼疾复发,已目不能视物,这样即可以让朱延寿以为可以取而代之暂缓反叛之举,二来可以让朱氏放松对他的警惕,露出更多马脚。听闻杨行密眼疾发作且比之前更加严重,朱延寿早有觊觎之心,只是一直不敢轻举妄动,他已在谋划聚众叛乱,姐姐朱氏传来密信杨行密眼疾严重,颇有倚重他的意思。据传为了确定杨行密的病情,朱延寿多番试探后又让姐姐朱氏当着杨行密的面与人偷情试探虚实。可是这种是个男人都不能忍的事情,已贵为吴王的杨行密却隐忍多时。(额……不会是有啥特殊爱好吧?我没开车不要诬陷他哈……)
  公元903年,杨行密命李神福西攻鄂州的杜洪,在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打了胜仗。同年,朱温攻打青州(今山东益都),王师范派人向他求救,杨行密派王茂章率众往援,大败汴军,杀朱温之子朱友宁。
  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后,杨行密决定要处理内部隐患朱延寿了,杨行密表面一副已无能为力的样子,暗地里却安排那些对朱延寿不满的将士假意投靠,然后私下接触平日与朱延寿走动密切之人提示他们远离朱延寿。终于万事俱备,杨行密又自导自演了最后的谢幕大戏,让朱氏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有意将江南和儿子托付给朱延寿。朱延寿果然上当满心欢喜飞奔到杨行密为他织好的天罗地网,没有任何意外的自寻了死路。不过杨行密没有将朱氏一并处死,而是将她流放成为弃妇。
  解决了最大的毒瘤杨行密依然心中不安,徐温在“天赐奇兵”养子的助攻下实力迅猛扩大,他已有操控不住之感,而在他铲除朱延寿的过程中,徐温功不可没。但是徐温也借此在一众一路跟随他打天下的将领中独领风骚,权势已经大到杨行密感到了助威和不安,不过眼前大局为重,暂时还不能动徐温,慢慢来吧。
  公元905年,杨行密派刘存再次攻打鄂州,终于活捉杜洪,控制了长江中游这一军事重镇。身穿铠甲站在鄂州的城头,俯瞰夕阳下鄂州经过战火洗礼尚有血迹未干的残破的街市突然生出一股凄凉之感,他出身微寒,少年莽撞多经波折,征战几十年终于打下这江南之地,如果可以再多给他一点时间,未必不可与朱温等人一较长短,可如今他眼前景象模糊不清,胸中翻滚起伏,他自知时日无多,但是他还有太多的事要做,还要……一口鲜血喷涌而出,杨行密倒在鄂州城头。生命已走到尽头,杨行密命人将他抬回了扬州,并召回长子杨渥,希望他可以守护他穷尽毕生打下的江南之地。公元905年11月,杨行密病死于扬州,终年54岁,长子杨渥继吴王位。
  杨行密虽出身微寒,又以武起家,但是江南之地在他执政期间,不断选拔贤才,整顿内部,招集流亡农民定居耕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得以复苏。为日后的南唐奠定经济文化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使代杨吴而起的南唐成为南方最为重要的割据政权,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中心以南唐为起点逐步开始向南移动。为后来社会的强劲发展提供了前瞻、新鲜的要素。杨行密虽仅为江淮藩王,实为十国第一人。可惜他偶得的“天降奇兵”着实出奇,无论是他,还是徐温都不过是为此子缝制嫁衣而已,杨行密死后,南吴尽落徐氏之手,然徐氏亦与杨行密同出一辙,把南吴改成了南唐。
  第16章乞丐皇帝——南唐李昪
  看到乞丐皇帝大家是不是都想到的是朱元璋,不过时间还早,还没轮到丐帮帮主老朱同志的出场时间。本章的主人公是十国时期南唐政权的建立者李昪[biàn]。南唐虽小,但是却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亡国之君——李煜[yù],他的名气不但盖过了南唐政权的建立者李昪[biàn],其风头甚至超过了建立大宋的赵匡胤……实在是有趣的很啊
  历史实在是有趣的很,我们形容一件事很夸张的时候常常会说“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真实的历史实在是比电视剧有趣太多了。我们不得承认历史中有太多的巧合,小说中那些开挂的人生及出生就自带的天赋异禀竟是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中……。
  李昪[biàn]出生于公元889年1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大唐终结者朱温是生于公元852年,朱温的权势在公元888年僖宗李儇死后达到顶峰状态的。(我这个人对时间实在是不太敏感,光知道有这么个事,但是老记不住具体哪年……)从这个时间上我们可以知道李昪[biàn]出生时正是大唐临终前最的最后几年,天下大乱的废话咱就不多说了哈,这乱世弄的我我都快没词用了……。
  史料记载李昪[biàn]出身微贱(金字塔最低层的那种),徐州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人,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估计是死了没找到尸体),不久不久母亲刘氏也去世了,由伯父李球带到濠州(今安徽凤阳),然后在濠州、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流浪,主要在濠州开元寺好像还做了小和尚,应该是穿着小和尚的装扮更容易要到吃的吧。(我严重怀疑这是朱元璋的前世,但是我没有证据)。我特意在前奏里写一下杨行密成为淮南节度使的时间,实在是因为李昪[biàn]这传奇的一生和杨行密有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按说已经是封疆大吏的杨行密实在和流着鼻涕的流浪儿李昪[biàn]实在是连一毛钱的关系都不会有,但是历史这位总导演偏偏安排了两人的相遇,还相当狗血的安排了一个“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的桥段。
  公元895年(乾宁二年),杨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这个时间真是再早一点点两人都遇不上,晚一点呢小李昪[biàn]就得多流浪几天,这时间简直就是为了男主特意安排的一样(6岁父亲失踪才流浪的,这一年也就刚开始流浪)。威风凛凛万众瞩目的杨行密偏偏被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衣衫褴褛的流浪儿所吸引,这种事情没点主角光环是真不行啊!然后就将这个自带主角光环叫彭奴的流浪儿带回了家中想将其收为养子(额……要不杨大佬也看看我这卟啉卟啉闪光着24K金光的大眼睛把我也一起收养了吧!)。为了让故事,呸不对是历史更加有趣好看总导演历史没有让小彭奴太过顺利,而是安排了男配们出场——杨行密的儿子们。
  这时候杨行密虽然还没有封王,但是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了,这个权势让家里的儿子们已经斗的不可开交,眼见老爹又弄回个养子,这岂不是又来个要和自己抢食的竞争者?儿子们虽不高兴,但是做不了老爹的主啊,于是杨行密的儿子们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联合起来挤兑这个新来的流浪儿,并非常成功的将小流浪儿挤出了自己的家门,杨行密无奈把彭奴交给了部将徐温抚养。
  看似磨难,实际上却是历史导演给他安排的完美外挂。徐温是最早和杨行密一起闯天下的“三十六英雄”之一,因为才华过人所以深得杨行密的信任,杨行密给李昪找的这个爹—徐温,可是绝对炙手可热的人物。没有上帝视角的小彭奴自是无法如我们一样未卜先知,不过徐温对彭奴视如己出,并为他取名“徐知诰”。父母双亡流浪街头,突然如中了五百万大奖般被达官显贵收养,(还好自己是个男娃)然而就在自己刚要接过百万大奖支票的一刻却发现只是一场梦,已经到了手边的五百万支票又被人拿了回去,不过好在自己又被告知自己还是得奖了,只不过是奖金不是五百万而是十万奖金,虽然奖金的数量差异巨大,但是小彭奴哦不,已经是徐知诰了,依然小心翼翼,害怕又是一场空欢喜,某天惊醒只是一场梦。所以徐知诰尽量谨小慎微不出披露,可是即使这样徐温的儿子们也并不喜欢这个突如其来的外人,毕竟他们的父亲有着诱人的权势,这是属于他们的。好在徐知诰并没有因此再被送出徐府,而且徐温待他如己出,(毕竟是自己老大看上转托自己的孩子)让他读书写字,教他骑马射箭,倾囊相教绝无藏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徐知诰已显现出过人的天赋,远超徐温的六个亲生儿子徐知训、徐知询、徐知诲、徐知谏、徐知证、徐知谔,也因此深得徐温的认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势徐温将徐知诰派往升州,希望可以为自己在朝中扩大势力助势,徐知诰空果然不负所,在升州干的风生水起,贤人雅士争相来投,一时间名远扬。
  公元902年杨行密晋封吴王,南吴已颇具规模,徐温在徐知诰的得利助攻下在杨吴权势日盛官至杨吴丞相一职。而杨行密也开始对徐温掌控大权心生不满,当年跟随杨行密一起打拼的“三十六英雄”很多都比徐温资格老更早跟随杨行密,且很多也都手握重兵,大将李遇尤其不满常常对众人说“徐温何许人也,我和大王起兵之时,他还在家和泥呢,现在为吴国丞相,真是气煞老子。”徐温知道后让李遇回扬州,李遇自然不肯,留在宣州据城自守。徐温直接派兵征讨,久攻不下直接绑了李遇的小儿子威胁诱降了李遇,结果投降的李遇全家被杀,自此南吴朝中无人再敢和徐州作对。
  徐温已在南吴权倾朝野,徐知诰名声在外这让徐温的长子徐知训大为不满,他担心将来自己会大权旁落,于是买通徐温身边人诋毁徐知诰。众口铄金,徐温将徐知诰调离升州派往润州,由徐温自己坐镇升州,任命长子徐知训为淮南节度副使,负责扬州城内的一切事务以为将来继承自己班早早打下基础。
  可惜徐知训和杨行密的长子杨渥二人都只是个坑爹的官二代,文不成武不就,空有野心却难当大任,此次初掌大权便一心想除掉徐知诰,计划借家宴之机除掉徐知诰以绝后患,可惜被精明警惕的徐知诰察觉异常,借“尿遁”逃走,计谋未成,徐知诰又格外警惕徐知训再也没有机会对徐知诰下手。
  公元905年,54岁的杨行密离世,由长子杨渥继位,军政大权掌握在张颢、徐温二人手中。公元908年杨渥继位两年多便被徐温、张颢密谋杀害,对外则宣称杨渥是暴病而死,由其弟12岁的杨隆演继承王位。此后徐温设计杀死张颢,徐温为大丞相,齐国公,两浙招讨使,独掌南吴军政大权。徐知训认为吴王不过傀儡而已开始胡作非为,愈发骄横,对杨隆演肆意侮辱,百官朝贺徐知训突然要即兴表演,不但自己亲自出演,还让吴王杨隆演饰他的奴仆,假借演戏当众对杨渥又打又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年幼的杨隆演十分窝囊敢怒不敢言只会背地偷偷掉眼泪,徐知训自然万分得意但他却不知已有人在暗暗谋划将他铲除,很快徐知训就被朱瑾在设计在朱府中砍下人头。
  徐温伤心欲绝,召徐知诰命他带兵为长子徐知训报仇,徐知诰能力出众,无论是带兵还是养兵,他都很出色,很快就带兵围剿,朱瑾自刎,徐知诰将朱瑾满门抄斩。此后徐温任命徐知诰为淮南副使,总镇扬州,他又回到升州,改升州为金陵。公元920年窝囊废杨隆演终于窝囊死了年仅24岁,徐温拥立年仅11岁的杨溥继位,徐温实际上已经成为杨吴的实际掌握人,而徐知诰的权势越来越大了,大有超越徐温之势。徐温已现年老多病,几个儿子又都不成器,徐温发现自己竟已难以控制徐知诰了,于是派自己的儿子们去分徐知诰的权利,徐知诰表面顺从徐温安排,实际行动上却一拖再拖。
  五代十国时期人格魅力行不通啊,李克用活着的时候始终被朱温压一头,他儿子可以算五代十国第一猛人了,可惜实在有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几天就挂了,不然也轮不到石敬瑭啊
  同志们有没有谁知道写老毛学的比较详细的?正史野史都行?
  公元927年,徐温一边逼吴王杨溥称帝,为自己篡位后可以登基称帝做准备,另一方面杨调兵遣将想废黜养子徐知诰,以确保自己百年后可以传位给自己的亲儿子。但两边都还没有行动起来徐温的身体就突然发病,且来势凶猛,弥留之际徐温无奈暂停了一切行动,召回次子徐知询接掌大权。这个徐知询更是废物点心一块,当权后先是放逐了自己的几个亲兄弟,然后高高在上的自我感觉良好,自认正统,认为徐知诰不敢对自己怎么样,却不知徐知诰见徐温已死自然更不会交出手中权利,更利用徐知询放逐亲兄弟的机会夺取权势,继承了徐温的所有政治资源,成为了吴皇之下的第一权臣,徐知询徒承虚名仅剩空壳。
  公元930年徐知诰让已经被他逼着称帝的皇帝杨溥下旨让徐知询来扬州朝见,参军周延望劝阻徐知询不可前往扬州,徐知询不听,刚到扬州,就被扣上“阴谋造反”的大帽子,软禁起来,又下令金陵府兵尽归皇帝杨溥麾下,杨吴政权已尽落徐知诰之手。
  公元935年,徐知诰封齐王建齐国,加快了篡权步伐。937年,杨溥禅位徐知诰南吴国灭,徐知诰称帝建齐国,自此那个当年瑟瑟发抖流着鼻涕的彭奴完成了从流浪儿到君王的逆袭,因其承袭徐家之势,所以称帝后仍用徐知诰之名,并将徐温追封为太祖,直至两年后认为时机已成熟,对外宣称自己是唐朝皇室遗脉,隐忍多年只为复国,后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恢复本姓更名为李昪[biàn]。
  李昪[biàn]称帝后,因其自身生贫寒,幼年便颠沛流离历史经底层的生活,又经历了尔虞我诈而崛起,所以虽然身居高位后非常爱惜民力,没有擅挑战事乘机开疆拓土,而是以保境安民为主。另一方面他格外重视民间的教育,其他势力狼烟四起刀兵扑杀,他却广藏书籍,大兴书院,教化万民。李昪[biàn]自己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是为人礼贤下士尤其注重儒士的招揽,不拘泥于地域而只重才能,大力实行文人政治,极力扭转自安史之乱以来的武夫藩镇专权局面,对于整个五代以及北宋政治都是有影响的。同时,李昪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南唐国内经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改善百姓生活增强国力。对外则团结周边的吴越、南汉、闽国、荆南等小国,共同对付来自中原王朝的军事威胁(联吴抗曹一个意思)。李昪[biàn]实在是这乱世中难得一见的名君,可惜公元943年,李昪[biàn]在位仅7年就因服用丹药,导致背上生疮而病死,享年55岁。李昪[biàn]死后,南唐百姓哭泣于道并为之“辍食”,陆游也称赞他“有古贤主之风”。
  在军事上李璟一改其父的稳健政策,大肆对南方割据小国用兵,灭掉闽国、南楚,但是由于用人不当等原因,对于所占之地没有消化,最终得不偿失、劳民伤财。947年,契丹南下灭掉后晋,随后又仓皇而去,中原顿时一片混乱,留下权力真空。李昪一直期待的中原有事机会来了,但南唐却因为兵力和财力被消耗,无力北上争雄,失去千载难逢的机会。李璟后期,北方后周崛起,不世出的柴荣开始横扫天下,南唐成为他的主要目标。从955年到958年,柴荣几次亲征尽取淮南之地,李璟去帝号称江南国主。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在那里病死。在位9年,终年46岁。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基因突变,李昪[biàn]死后,其子李璟算是个文人很有点儒雅的风范,可惜好的没学成竟玩奢侈的表面功夫了,国内一片贪腐之像,加上对南方小国的征战使得经济繁荣的南唐如昙花一现失去了光彩,中原后周柴荣崛起,南唐不得不割让大片土地去除帝号改称国主,而失去产盐之地后的南唐百姓连基础的生活已难保障(盐都得高价进口,还受限制),南唐国力更加衰败,可是皇室内部却斗争激烈,狗咬狗一嘴毛,最后竟鬼使神差的让千古第一词帝坐上了南唐国主之位,生生创造了一个响彻历史的别样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不同于其他的亡国君主,这位绝世才子以其文学才华和凄凉结局,李煜虽有才华亡国之前词句仅是男欢女爱与宫廷奢华,而亡国之后巨大的落差和境遇和有口难言成却使得他词风大变,使他和他那些伤感的词句与大小周后的爱情故事共同流传千古。
  南唐两帝一君虽仅维持了38年,却绝非碌碌无为,而因李昪[biàn]的高远谋略治国之策使得南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天下大乱战火不断,南唐却如世外桃源般经济繁荣大有盛世之像,李昪[biàn]的中央集权统治强势而有效,南唐在李昪[biàn]的统治下欣欣向荣繁花锦簇,如果李昪[biàn]不死定大有做为,若柴荣也不亡,两人定有一场龙争虎斗……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探索与遐想。
  第17章 陵墓被挖——吴越钱镠[liú]
  写钱镠[li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用什么题目,他身上实在是有不少很鲜明的特点。想了很久我才决定以陵墓被盗为题,不为别的反正我知道这个名人是因为他被人“挖坟掘墓”了。
  我最早对历史是兴趣是因为武侠小说中的一些历史背景的好奇,后来是因为一些古装剧,所以从开始接触历史就很跳跃,即使后来沦陷在历史的怀抱中也没有把哪个时代和朝代从头看到尾的……我实在是个很懒很懒的人。一般我都是看一些影响比较大的人物和事件,偶尔也会扒一扒这些人的周边……。看历史吗,肯定都是以大一统的王朝为主,可以看到的资料也比较多,所以我看历史时是忽略乱世的,本来我就对时间额外的不敏感,乱世各种时间穿插我实在是看得头痛。早几年我也只知道有十国是和五代并存的,根本不知道具体有哪十国,连国都不知道就更别说国王了。当然也不是都不知道,比如李煜应该很少有人不知道他吧?
  忘记盗墓小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了,我也跟风看了一些,而且当时的兴致还是很高的,所以也初略的了解了一下。历史上被“挖坟掘墓”的君王将相达官贵人实在不在少数,枭雄曹操竟然把盗墓贼,生生给弄到自己的组织架构里去了,添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实在也是很清奇的脑回路。近代历最有名的应该是孙殿英把慈禧给挖出来了吧……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盗墓好像消失了,再能看到的都是考古消息了……我对这个实在兴趣缺缺。
  正在我对盗墓好奇心最强烈的时候,竟听到了新时代的盗墓新闻。这次盗墓不但发生在2019年,而且比小说还夸张的是竟然不是发生在荒郊野岭未开发的隐秘村落,被盗的墓竟然坐落在杭州市临安区的闹市中,而且距离临安区政府仅百米,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被盗的还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从省、市、区各级都有相应保护单位,有完善的保护体系和专人看守的一座帝王陵墓,就在文保单位的眼皮子底下被盗了,而且墓葬被盗之后将近一年时间里,文保单位竟然没有发现墓葬被盗了。
  听到这个新闻我简直两眼喷发出了小星星啊,带着一颗好奇的八卦之心,我认识了本章的主人公——吴越钱镠[liú]。我这老跑题的毛病是改不了了,所以咱就不聊两名盗墓是咋创造的奇迹了哈。聊正题,被挖出来的盐贩子钱镠的发家史。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或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中国唐代吴越王,被当时两浙百姓称为“海龙王”。
  公元852年,杭州临安一普通的田渔之家,朴实打渔汉子钱宽不停的搓着手,时不时的惦起脚尖企图可以看到被遮挡严实的屋内情境。他脸上有焦急、有期盼、有喜悦,因为他马上要当爹了,这是他的第一孩子,他很难不激动。忽然屋内传来了邻家帮忙接生阿婆的惊呼声,他正要犹豫着要不要冲进去看看的时候,又传来了阿婆有些变调的声音:“生了,是个男孩,母子平安。”紧接着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和屋内忙碌杂乱的声音。屋内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出了什么意外?,可是阿婆又说“母子平安”婆娘和孩子都平安还能出什么意外?又等了好一会,婆子才让他进去。屋内人的表情好似都怪怪的,阿婆怀里抱着已经包裹好的婴儿,婆娘虽然看着有些虚弱,发迹凌乱,汗渍未退,但是气色尚可,只是表情怪异。阿婆将婴孩塞到他的怀里转身出去,走了几步似有话要说,但是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钱宽有些莫名其妙,呆了好一会才低头看向怀里的婴儿,这一看他也满脸的惊吓,他似已无法确定这是婴孩,这相貌实在“颇怪之”分明是“不详之兆”钱宽抱着孩子冲出房间就把孩子扔到后院的井里,刚刚帮忙接生的阿婆并未走远,见钱宽如此赶忙上前劝阻,钱镠[liú]这才得以保住小命,并因此得“婆留”。
  丑到连亲爹都嫌弃的钱镠[liú]在老爹眼里是个标准的“熊孩子”经常恨自己一时心软让这小子活了下来,现在整天给他闯祸,长的身强体壮,但却不事生产,整日舞枪弄棒,横行乡里。钱宽在想现在把钱镠[liú]扔井里不知道还来得及不,但是看看钱镠[liú]那一身的肌肉和手里的刀就放弃了这个想法。郁闷的钱宽很快就更郁闷了,因为19岁的钱镠[liú]竟然去当起了私盐贩子,要知道,这是个抓到要判死刑的勾当啊。可是管又管不了,钱宽也只能对钱镠[liú]听之任之,而且钱镠[liú]贩盐后确实解决了他们一大家子的生计问题。
  唐朝晚期贩盐虽刑罚加重,但是私盐成风,无法禁止,而且贩私盐的很多都是官商勾结,所以虽表面看来官府经常围剿打压,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唐晚期最著名的黄巢也是以贩私盐起家的。当时很多私盐贩子都势力庞大,手下人才济济,暗中与朝廷高官互通往来,彼此得益。而这样的环境却非常适合钱镠[liú],很快善射与槊,骁勇绝伦”在贩私盐的过程中结交了一批豪杰。
  黄巢起义,引发了全国的骚乱,浙西王郢[yǐng]攻掠浙东、浙西诸州。当地豪强董昌招募乡勇抵御,钱镠[liú]也投身到了董昌的队伍中,很快董昌因讨伐王郢[yǐng]有功,被朝廷封赏为石镜镇将,他手下的乡勇士兵也随着变成国家的正规军,而在讨伐战斗中表现出色的钱镠[liú]也从犯死刑的私盐贩子摇身成为有国家编制的正规干部,钱镠[liú]被董昌任命为自己的偏将。战乱自不会因王郢[yǐng]被讨平而停息,各朝代末期最不缺的就是战争,似乎永远都有打不完的仗一样。
  公元878年,钱镠[liú]奉命率军征讨,宣州(今安徽宣城)、歙州(今安徽黄山)一带的盗寇。因功被授予石镜镇衙内知兵马使、镇海军右职。公元879年,黄巢起义军劫掠浙东,进犯临安。钱镠分析形势,采用伏击与虚张声势等战术,以少胜多,击败起义军先头部队,而后又设下疑兵计,使得黄巢不敢进攻杭州。淮南节度使高骈听闻,对钱镠称赞不已。公元880年,董昌聚集杭州各县乡兵,组建八都兵(即临安县石镜都、余杭县清平都、于潜县于潜都、盐官县盐官都、新城县武安都、唐山县唐山都、富阳县富春都、龙泉县龙泉都),并以钱镠为石镜都副将。
  刚刚收了杨行密的高骈心情很好的把董昌叫到了金陵,但董昌见高骈只想借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并不是想去平起义军,就又回了杭州。高骈并没有因此不高兴,反而表奏董昌为杭州刺史,钱镠为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以为将来收归自用铺好路。
  公元882年,董昌与越州观察使刘汉宏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刘汉宏派弟弟刘汉宥与都虞候辛约进驻西陵(今萧山西北),欲吞并浙西。董昌也派钱镠[liú]率八都兵渡江迎战,公元886年已经持续四年的相互攻伐终于结束了,钱镠[liú]击败了刘汉宏,并亲自在会稽(今苏州)命人砍下了刘汉宏的脑袋结束。这一仗的胜利对董昌和钱镠[liú]都相当不同,算得上是两个人的一个转折点。吞并了刘汉宏的地盘后,董昌雀占鸠巢把自己的治府迁到了越州,而他先前的大本营杭州则被当成胜利之后的奖赏留给了钱镠[liú]。887年,董昌被任命为越州观察使,钱镠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自此,钱镠[liú]尽管在名义上还是董昌的部下,但实际上他已正式成为一方的小诸侯,而此时的钱镠不过才35岁。
  董昌割据两浙,占据杭州。野心勃勃的高骈却轮为了毕师铎阶下囚,导致淮南道大乱。杨行密乘势占据淮南,夺取润州,而钱镠也借机夺下了苏州和常州。公元890年,朝廷在越州设置威胜军,在杭州设置武胜军,并任命董昌为威胜军节度使、陇西郡王,封爵陇西郡王。钱镠为武胜军都团练使。被封了郡王的董昌开始表现出“穷人咋富腆胸叠肚”的状态,假托神灵,为自己了立生祠,仅因门客将其与吴隐之相提并论就将门客分尸。
  最初董昌在封地取消了盐的专卖政策,土地内的百姓能丰衣足食。但随着他地盘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董昌日渐残暴,法规日渐严酷,刑场血流成河赤地千里。董昌却说:“谁能孝顺我,就免谁死。”董昌的野心越来越大,朝廷很无奈,一董昌并未公开造反,二董昌如今手握重兵,割据一方。而此时天下大乱,朝廷并无力抑制董昌,于是朝廷以迂回的方式来解决董昌之患。公元893,朝廷升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公元894年,钱镠又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封开国公,地位逐渐与董昌平起平坐。
  董昌眼见昔日自己的手下如今竟与自己并驾齐驱,怎么善罢甘休,于是向朝廷要求将自己进封越王,朝廷自然不会允准。董昌火更大了“朝廷有负于我,我奉献的财物数不清,为什么还舍不得把越王给我?你不给,我就自己去取。”下边的人一看赶紧顺风接屁劝董昌称帝。公元895年二月,董昌据越州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自称“圣人”,铸“顺天治国之印”,改元顺天,设置官吏,任命前杭州刺史李邈、前婺州刺史蒋瑰、两浙盐铁副使杜郢、前屯田郎中李瑜为宰相,以吴瑶等人为翰林学士、李畅之等人为大将军,并任命手下头号大将-镇海军节度使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
  董昌自己作死不够,还要接上钱镠一起。他二钱镠可不二,别说两派指挥使,就是再大的名头钱镠也不会丧失理智和他一起作死啊。于是钱镠来信劝告,认为董昌“与其闭门作天子,不如开门作节度使。”董昌那里听得进去,自然不肯。钱镠于是率兵三万直抵越州城下,在迎恩门会见董昌,再次奉劝董昌不要舍安就危。钱镠对当今局势的深刻分析如一盆冷水让董昌清醒了过来,于是出钱犒军并表示要向天子上表谢罪。
  本来唐昭宗仍念董昌之之前的功劳是要宽赦董昌的,但是钱镠却说董昌不可赦,于是昭宗下诏削董昌官爵,并命钱镠去讨伐董昌。董昌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出钱二百万犒劳钱镠的军士换来的却是钱镠奉旨名正言顺来讨伐他。傻子是能想到原因了,除了打再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董昌那里会是钱镠的对手,被钱镠围困在越州的董昌向吴王杨行密求援,杨行密派遣泗州防御使台蒙攻击苏州以为救援,另命宁国节度使田頵、润州团练使安仁义攻杭州各戍,企图迫使钱镠回救,董昌也命大将徐淑会同杨行密的将领魏约共围嘉兴,但都被钱镠军队击败。
  公元896年,1月,杨行密再派安仁义率军攻击湖州,钱镠也派武勇都指挥使顾全武、都知兵马使许再思守卫西陵,安仁义无法渡河只得退回。2月杨行密朝廷建议赦免董昌被允准,可钱镠就当不知道该咋打还咋打。董昌军大溃,董昌无奈去帝号,复称节度使,也没有能让钱镠停下攻陷越州的脚步。走投无路的董昌只能布衣出城投降,在被押赴杭州的途中被斩(一说投江自杀),一家三百余口和一百多名“大越罗平国”的官员也被全部杀死。
  而钱镠则因平定董昌有功,平定董昌叛乱,受封镇海、镇东节度使,获赐“免死金牌”(丹书铁券)。钱镠已全据浙东浙西十四州之地,囊括今天浙江省、上海市全部以及江苏省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一带。钱鏐觉得朝廷的封赏还是不太够,于是要求册封自己为吴越王。才刚灭了一个董昌的朝廷自然不肯同意钱镠的请求。不过在朱温的运作下还是封了钱镠一个吴王。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为拉拢钱鏐,册封钱镠为吴越王。看似钱镠成为了朱温的臣子,可实际上,两浙十三州就是钱镠的独立王国。公元908年,朱温又加封钱镠为守中书令。公元909年,钱镠加封守太保。公元911年,钱镠加守尚书令,兼淮南、宣润等道四面行营都统。公元912年,郢王朱友珪弑父篡位,尊钱镠为尚父。公元916年,钱镠派安抚判官皮光业入贡中原,被加封为诸道兵马元帅。公元917年,朱友贞加封钱镠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并准其设立元帅府。此时,西川(前蜀)、淮南(南吴)、岭南(南汉)、福建(闽)等地统治者先后称帝,都劝钱镠据吴越称帝,钱镠却笑道:“这些人一个个主动坐上火炉,还想将我也拉上去烤?”
  公元923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设立百官,一切礼制皆按照皇帝的规格。不久,晋王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后唐,改元同光。钱镠又遣使进贡,并求取玉册,李存勖赐予钱镠玉册、金印。后唐内乱李嗣源登基后钱镠也被波及削爵但很快又将其恢复爵位。932年,钱镠病重,召集臣下择贤而立,臣下推举钱元瓘,钱镠于是立钱元瓘为继承人。不久钱镠去世,终年八十一岁。临终前给子孙留下一句遗训“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管中原王朝谁当皇帝,钱氏子孙都务必要世世代代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后来中原王朝几度改弦更张,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钱氏子孙奉行钱镠的祖训,一直坚持与中原王朝的君臣地位。
  北宋建立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那些自立门户的割据政权纷纷被攻灭。钱镠之孙、第五代吴越国君钱俶自知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因此选择了纳土归宋。北宋皇帝为表彰钱俶这种主动归降的行为,给予钱俶及其子孙各种优待。钱俶在富贵荣华中安享余生,他的儿孙们也个个成为大宋朝廷上的栋梁之才。钱俶的孙子钱暧、钱晦分别娶了宋仁宗郭皇后的妹妹和宋太宗第九女献穆大长公主之女;曾孙钱景臻娶了宋仁宗之女庆寿公主。随着钱家的不断提高,钱氏家族从显宦变成了外戚,地位进一步提高。
  钱镠钱鏐在内政建设上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修筑海塘和疏浚内湖上。钱塘江海潮一直是杭州城面临的超级大难题,历代主政杭州的地方官都因财力、物力有限而对此问题无可奈何。钱镠在位期间发动大批民夫,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了捍海石塘,形成坚固的海堤,从而使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而且石塘的蓄水功能还为江边农田带来了灌溉便利。在疏浚内湖方面,钱镠设置“撩湖军”专门负责钱塘湖(今西湖)的治理。经过一番努力,钱塘湖得游览、灌溉两利,杭城百姓的民生得以极大改善。
  第18章 木匠从军——南楚马殷
  说到木匠除了祖师爷鲁班,最出名的应该是明朝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吧。其实除了朱由校还有一位木匠也开创了一份不小的家业,他就是本章的主角马殷。
  中国有句古话:“纵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可惜生逢乱世无论是有良田万顷还是有一技在身都不足以保证温饱甚至生命。生于公元852年的马殷,是个有一技之长的木匠可是他的技能已经不能让他吃饱饭了。而真是不需要任何的纠结和犹豫,因为除了当兵基本上再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于是饿了好几天的马殷为了可以吃饱肚子投军了。
  跑个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公元852年,这实在是神奇的一年。朱温生于这一年、杨行密生于这一年、钱镠也生于这一年、马殷还是生于这一年。当然了这一年除了他们四个肯定还有无数个孩子,但是这四位大哥可是都实打实的建立了一个“国”啊。应该没有其他哪一年同时有这么多开“国”的大佬了吧,“国”虽小点,那也是个国啊。回正题哈继续聊小木匠马殷,额……不对是中年大叔马殷,马殷投军大约是公元884年在那个年代三十多应该被孩子们叫大叔了吧。而和他同年出生的几个大佬早都已经战功累累了,朱温在公元882年已经成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了,可是马大叔在之后两年才刚投军,而且只能是个最低层的小兵啊。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饿昏了头,马大叔竟然投到了“食人族长佬”秦宗权军中,想想马大叔第一次吃“人肉寿司”……我这胃里有点翻腾。马大叔被分到了孙儒的手下,又被孙儒扒拉到刘建锋手里当小弟。只想吃饭的马大叔对这些完全无所谓,只要给饭吃跟谁还不一样(食人族就是不缺肉)。其实还真不一样,孙儒投靠秦宗权本来就很不爽,他觉得自己是比秦宗权牛的,如今形式比人强,只能仰人鼻息很是不甘心,到了淮南就更是看秦宗权不顺眼了。就在孙儒看秦宗权就心烦的时候,朱温带人围殴秦宗权,秦宗权被打的嗷嗷叫着向孙儒回军挥手求援,孙儒瞥了鼻青脸肿的秦宗权一眼:不好意思老子这两天腿疼,动不了,要不你再等等我腿好了的!被孙儒抛弃的秦宗权很快就被朱温灭了。而在关键时刻腿疼的孙儒借此搭上了朱温的车,受封“淮南节度使”,和老杨同志杨行密抢地盘。而在孙儒和老杨互欧的这一段时间里马大叔的老大刘建锋成为了孙儒手下头排马仔,马大叔也水涨船高的从小兵提干了。
  孙儒这孙子实在是不行,败多胜少,竟然连“人肉寿司”都断货了,饿着肚子不说还温疫横行,公元892年,坚持了三年的孙儒被老杨同志活捉后斩杀,部众大都投靠杨行密。刘建锋没有选择投靠杨行密,而是收拢了7000余孙儒残部自封“武安军节度使”,封马大叔为“先锋指挥使”,马大叔也可算个级别不低的军官了。可惜再大的名头都没用,两个人被老杨同志各种胖揍,为了不被老杨同志活活虐死,两个人选择流浪南下跨过长江,一路转战豫章(江西)和醴陵(湖南)。没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群被迫流浪的小队伍,一路走一路打,不到一年时间走到豫章(今江西南昌),的时候,原本只有七千人的队伍滚雪球般膨胀到十几万人,这真是博一博单车变摩托。
  博一博单车变摩托公元894年,刘建锋等人进入湖南,驻扎在醴陵,用计骗开潭州(今湖南长沙)城门斩杀邓处讷后刘建锋自称“武安军留后”。895年,唐昭宗任命刘建锋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武安军节度使,张佶为行军司马,马殷为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不久蒋勋向刘建锋求取邵州刺史,被拒绝后,便与邓继崇一同起兵攻打湘潭。公元896年,刘建锋派马殷率兵平定蒋勋之乱。
  这时候以刘建锋为首张佶和马殷为次这支队伍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如果刘建锋脑子里不都是浆糊的话,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先割据一方,发展民生,慢慢建立政权,不说争天下吧,做个一方霸主是完全没问题的。可惜这货的脑子里实在是只有浆糊。
  成了坐拥十几万大军的一把手的刘建锋,走到繁花似锦的江南满脑子只剩下“饱暖思淫欲”了,要说刘建锋“穷人乍富挺胸叠肚”想找点乐子享受享受也实在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脑子里除了浆糊还是浆糊的刘建锋放着满大街水灵的江南妹子一个都没看上,偏偏看上了自己下属陈瞻的老婆,然后还被陈瞻当场捉奸在床,我只能说狗熊它妈都被刘建锋笨死了,被当场捉奸的刘建锋成了“平顶候”。
  马大叔心好累,为口饭投军,结果好日子没过几天老板就挂了,一路流浪刚看到点希望的曙光新老大又挂了,这么大个队伍没有老大只能散架,为了不让队伍散架大家以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了军司马张佶成为新一任的老大。
  这个张佶可和刘建锋不同,绝对是个即有眼光又有韬略的人才,由他坐老大的位置还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但是不知道这个张佶是不是传说中“穿上龙袍都当不了太子”的命,竟然在被众人簇拥着准备进入节度使衙门时发生了相当诡异的一幕——张佶的马和发了疯一样,不但把张佶从马背上掀下来,而且还对张佶连踩带咬,要不是人多反应快,张佶估计都不一定能活下来。命虽然还是保住了,腿却废了。残疾人张佶望着众人表示自己是真的没有当老大的命,然后突然间主角的聚光灯就照到了马大叔的头顶上,在张佶的建议下,马殷接任老大的位置,开始迈向人生巅峰。而接管了军权的马大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唐廷表示忠心,公元896年,唐昭宗任命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当年的落魄中年木匠,如今已经是官方认证的一方军政首脑。
  坐上头把交椅的马殷,如同主角光环加身一般,用扬州人高郁为谋主,确定了"上奉天子,下抚士民,训卒厉兵,以修霸业"的基本方针。马殷率部不断征伐,拿下湖南全境,和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地区,合潭、衡、永、道、郴、邵、岳等24州。后来又攻占了岭南的桂、宜、岩、柳、象等5州之地。
  公元907年,朱温代唐建梁,马殷再次采纳谋士高郁的建议向梁进贡称臣求封爵,朱温封马殷为楚王。朱温为了牵制当时势力最强的南吴,对马殷的楚和钱镠的吴越非常重视。相对安定后马殷开始笼络人才,而马殷招揽的这一批人才也确实为湖南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然在自我发展的同时马殷也不忘随时关注中原的时局,在发现后梁快挺不住的时候,马殷开始暗中勾搭李存勖。这一步棋果然走对了,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马殷虽然立刻就派出使者,前往向中原新任统治者表忠心,可是李存勖却没有对马殷回馈友好的微笑。
  马殷心中隐隐不安,新朝廷虽未表明要征伐他的楚地,但是也没有承认他的意思。公元925年,正在马殷如雾里看花一般猜测李存勖态度的时候,前蜀被灭。马殷已经坐立不安了,这前蜀可是他的邻居。后唐平定蜀地,如果顺江而下,那岂不是要平定他的江南?马殷自问还无力敌抗李存勖的进攻。马殷立刻上表李存勖表示自己要退休,以试探李存勖对他的态度。
  就在马殷如坐针毡般等待回信时后唐政变李嗣源登基称帝,而且表明态度,只要臣服就封大官,927年6月,李嗣源封马殷为楚王。一块称坨终于下了肚,马殷再也不用小心翼翼的做人了,帝王他是做不得,但可以仿天子之制,立百官,除了称帝,楚国实际已是独立的王国。公元930年11月,马殷死于长沙宫中,次子马希声继位。
  马殷是不幸的,30多岁为了能吃饱饭才不得不投军做最低等的士兵,而且所加入的队伍也屡遭重创,老板、合伙人都相继被灭。在大多数人都选择投靠新老板的时候马殷选择成为少数的流亡派。却又意外建立起一支庞大队伍,并成为这支庞大队伍中的重要人员。马殷实在又是相当幸运的,命运之神将冲锋陷阵为老大拼命的男配三成功上位成第一主角,这实在是个太意外的惊喜。马殷实在没有什么雄图壮志,知道自己地广人稀,各方面都不如中原势力,他只想守住湘楚之地,因此他只能向中原称臣。李嗣源宽泛的态度让马殷再不用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马殷脾气越来越大,臣子们也因此不如之前般谏言。也因此造成了他在接班人问题上的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马殷死后,马氏兄弟内争导致马楚政权走向滑坡,最终被南唐灭国。
  在五代十国扎堆出现的枭雄中,马殷并不耀眼,除了自身的实力马殷也确实幸运的连“中大奖”。马殷在历史中实在算不得明君,各方面表现都不够突出,但也绝不是没有作为。马殷在位时期奖励农桑、发展茶叶、倡导纺织、重视贸易,使楚国经济得以发展。采取“令民自造茶”、“听民售茶北客”的宽松政策促进茶叶的生产与贸易。商业货栈(回图务),以湖南所产的茶叶换取中原的丝绸、战马。利用湖南地处南方各政权中心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与中原和周边的商业贸易,采取免收关税,鼓励进出口贸易,招徕各国商人。为了发展纺织业,马殷命令百姓可以用帛代替钱交纳赋税,促进了湖南的桑蚕业的发展。
  第19章王八称霸——前蜀王建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实在是不缺少各种各样的人才,而白手起家称王称帝的也不算凤毛麟角,有市井无赖、小商小贩、要饭乞丐、私盐贩子、甚至还有小偷和认爹的。但是称王称帝前被人叫成“贼王八”的还是仅此一位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位被乡邻咬牙切齿称为"贼王八"的前蜀高祖皇帝王建。
  王建出生于公元847年的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家里以卖烧饼为生(为啥我突然想起了武大郎……),好歹是做主食生意的,虽然不富余,但是也不至于吃不饱。但是并不缺饭吃的王建却不务正业(感觉这些白手起家的就没有几个是务正业的哈)是个标准的地痞流氓,经常偷乡邻的牛和驴杀了卖,也干贩卖私盐勾当。因为他姓王又刚好在家里排行第八,所以饱受王建之苦的乡邻们就叫他“贼王八”。
  父亲去世后王建和同样不务正业的晋晖(后官至前蜀太师)搭伙,在许昌以偷盗为生。这种事情干的多了被抓是难免的,所以王建也很快被官府抓住下狱,有想到杨行密的了是吧!不过王建这会的遭遇还不如杨行密,好歹杨行密是被大官看上了,而王建则是因为狱卒觉得他外貌清奇不同凡响就把他放了……(更大可能是行贿了)。咋从府衙大狱中出来的已经不重要了,反正脱险之后王建跑到武当山躲了起来。据说是受到和尚的指点后王建顿时醒悟拉上自己不务正业的小伙伴晋晖一起去当兵了。
  因为王建是河南人,而且也一直都在河南,所以他就投到了今河南淮阳区后节度使杜审权的“忠武军”中。公元874年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于长垣起兵,王建和好友晋晖随杜审权征讨王仙芝,二人凭借作战勇武得到节度使杜审权赏识,被提拔为列校,后来均名列“忠武八都”。
  我实在是觉得五代十国这些建功立业的平民们应该好好感谢一下黄巢,没有黄巢起义怎么会有这么多平民的崛起呢。黄巢带着屡试未中的满腔怨恨带着起义军攻城掠地,直入长安,然后各地要么起义要么征兵讨伐。公元880年12月,黄巢起义军攻陷了长安,唐僖宗逃往巴蜀。“忠武八都”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庞师古)每人都一千兵马,跟随忠武军监军杨复光进攻黄巢,击败了黄巢将领朱温,攻克邓州。
  进长安坐皇帝的黄巢实在没能乐呵几天,公元882年9月黄巢手下大将朱温降唐,公元883年4月黄巢兵败,退出长安。6月杨复光病逝,老大虽然死了,但是"救驾"之功该抢还得抢啊,于是八都之首鹿晏弘率领其余七都前往,一路上打着尊皇的旗号扩充兵力,劫掠财物。公元884年鹿晏弘到达汉中,然后鹿晏弘就相中了汉中不想走了,把原本此地的山南西道节度使赶走,把汉中变成了自己的地盘。唐僖宗自顾不暇那里有空管谁打了谁,谁又被谁打了,只要不反唐地盘谁有本事是谁地。于是鹿晏弘也得了唐僖宗的册封成了正儿八经的山南西道节度使。
  这实在是件好事,可是鹿晏弘对其余“忠武七都”很是忌惮猜疑,不愿将实权和地盘分给众人,为了能安抚众人他给了“忠武七都”巡内刺史官衔。可是这些人更多已经不能满足于虚衔和一点财物小利了,他们想要更大的封赏,不想窝在汉中。正巧大太监田令孜有意收买,于是王建挑头窜的了晋晖、韩建、张造、李师泰,五人和鹿晏弘分道扬镳,各自率领本部人马跟随大太监田令孜继续入蜀在利州(四川广元)迎驾唐僖宗。
  “正愁没人教,天上掉下粘豆包”流亡的僖宗看到有生力军自然高兴,将五人的部队并入田令孜麾下,赐号“随驾五都”,官拜卫将军,田令孜将五人收为养子。公元885年,唐僖宗终于重返长安,为了表达自己光复大唐的决心他改年号为光启,封王建为禁军神策军将领,王建从此成为了僖宗的亲近侍卫。
  如果改个年号就能复兴那这皇帝可太好当了,回到长安后僖宗还没找回大唐帝王的感脚大太监田令孜却看上了王重荣家的盐池,想借天子名义据为己有。可惜啊别说他是个太监,现在就算是天子诏令又有几个人会绝对听从呢。王重荣可不是个好捏的软杮子,敢抢我家的东西,不想活了吧?带兵就冲向长安。田令孜一见王重荣玩真的,自己那里打得过,只能跑路了。想了想觉得一个人跑太无聊就把皇上也一起又拉出了长安,好给自己路上做个伴。
  逃跑的路上王建的表现实在是让田令孜相当满意,即勇猛又忠诚,于是任命王建为“清道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有敌杀敌,没敌就负责抱着皇帝的玉玺。王建这一路让人感动,他不但冒着被烧死的风险牵着皇帝的马突围而出,更在风餐露宿的夜晚现期出自己的大腿给皇帝当了枕头让惊魂未定的僖宗可以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安全。醒来后僖宗热泪盈眶,脱下身上的龙袍赐给了王建,这成了王建日后的政治宣传的最佳本钱。公元886年3月,唐僖宗到了兴元后,想到危难时王建带给他的那丝温暖,赐王建遥领壁州(今四川通江)另说利州(四川广元)刺史,开创了将帅遥领州镇的先河。
  田令孜已成众矢之的,僖宗也被田令孜连累变成了“太上元皇圣帝”,为保命田令孜被迫推荐宦官杨复恭上位,自求外放西川监军,投靠同母异父的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去了。杨复恭上台后,开始驱逐田令孜的党羽,王建因已遥领刺史之职,所以杨复恭上台后他不能再“遥领”而是要到属地上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