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手起家的牛逼大佬们

  无论是王建被封的到底是通江还是广元,当时都是个山区荒僻贫穷(好地方早被别人占了)但再破再小再穷那也是他王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啊,他可以在这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施展拳脚创出一番作为。
  初来乍到的王建只想努力工作赚钱养家,但是他的上司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是杨复恭的义子,而王建又是田令孜的养子,所以杨守亮对王建的到来很是有敌意,屡次想把王建召去兴元收拾收拾都没有成功。(王建:我又不傻你让我去我就去?)但王建也知道无法长期维持目前的情况。公元887年,王建听从谋士周庠的建议,招募士兵攻取阆州(今四川阆中),并成功驱逐阆州刺史杨茂实。占据阆州后王建继续招兵买马,高举朝廷大旗网络人才并善待治下百姓,让杨守亮不敢善动。
  阆州靠近东川,而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和王建曾同在神策军,这让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坐立难安就向田令孜求助。田令孜贼心不死想将王建收为己用,于是写信给王建,看到信的王建满心欢喜的去见义父上令孜希望可以借此掌管更大的地盘。但是王建刚出发就被陈敬瑄拦下,陈敬瑄做梦也没想到王建仅凭两千人马攻破鹿头关,一路攻取了绵竹、汉州、德阳,直逼成都。这时候陈敬瑄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急忙把田令孜也请了出来希望王建可以退兵。
  王建还是很给田令孜面子的,带着手下的将领剃了光头跪拜向田令孜表示:“既然没有退路,不如去做流贼。”搞的田令孜也很尴尬。王建虽然一时攻不下成都,但西川十二州几乎洗劫了个遍,队伍也更加壮大。陈敬瑄向朝廷告急,但换来的却是唐昭宗任命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和任命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的诏书,并把西川的邛州、蜀州、黎州、雅州划给了王建的永平军。
  看到诏书陈敬瑄傻眼了,自然不会傻到乖乖奉诏,但是有名有份的王建正大光明的奉旨讨伐陈敬瑄。陈敬瑄兵败如山倒,手下将领和刺史纷纷向王建投降,眼见要大功告成朝廷却又下旨罢兵,这分明是想留陈敬瑄一口气以钳制王建独大。王建也不公然表示要抗旨,杀了朝廷派来的节度使韦昭度的亲随并当着他的面让手下表演吃“水煮人肉”,把韦昭度吓的当天就跑回了京城。韦昭度走后,王建派兵扼守剑门(今剑阁北),切断了中原与两川地区的联系。
  公元891年已经被围困两年多的陈敬瑄开门投降王建入驻成都,自称留后并找了个罪名将陈敬瑄和田令孜杀掉,朝廷只能委任王建为西川节度使。巴蜀三川的势力集团,以西川最强,东川与山南为弱。王建得到西川后,已手握二十万的庞大兵力。他一方面加强属地的管理,广纳直言,人尽其才,为了确保自己的手中大权不被分割杀了不少有功的将领。另一方面王建开始觊觎东川和山南。
  公元897年,王建发兵五万进攻东川,梓州城破,东川节度使顾彦晖(顾彦朗之弟)自杀。东川纳入王建地盘,王建任命王宗涤为东川留后。公元900年,被赐爵琅琊王。“即已得陇,必然望蜀”望蜀欲穿的王建终于等来了最佳时机。公元902年王建借中原李茂贞与朱温互掐的时机吞并了李茂贞的山南属地。三蜀兼并为一,当年的“贼王八”如今已成为三川霸主,进爵蜀王。
  公元904年,为防止王建站队朱温,李茂贞与王建修好并缔结婚姻之盟,王建将女儿(普慈公主)嫁给李茂贞的侄子李继崇。果然在当年8月朱温弑唐昭宗改元天祐时,王建没有站队朱温在蜀都继续使用天复年号,并在成都设立行台,自行任命官员。公元906年,王建攻取归州(今湖北秭归县),占有三峡之地。
  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王建拒不承认后梁王朝,三军缟素,誓师雪耻,传檄四方要征讨朱温,但无人响应。王建自认各方面都不在朱温之下,不甘屈于其下,60岁的王建于公元907年9月25日称皇,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公元911年1月,普慈公主与丈夫李继崇不和回了娘家,李茂贞因此大怒,发兵攻打蜀国边境,王建亲自出征将其击退。朱温因此派光禄卿卢玭出前蜀,并奉王建为兄,梁、蜀互致敌国礼。前蜀也是十国中唯一被中原政权视为同等地位敌国的国家。
  王建虽“目不识丁”(可能有点夸张,但是肯定也认不了几个字)但却尊重人才,善待文士在位期间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社会安宁,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前蜀富国民强。晚年后王建越发沉迷于女色,“年老昏聩的”的王建慢慢被嫔妃勾结宦官控制利用,在立嗣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立王宗衍为太子。
  公元918年6月1日,王建病故,终年72岁,太子王宗衍继位,改名王衍。王衍即位后,把国家政务都交给宦官,自己出游民间,日夜饮酒,荒淫无道,营建宫殿,爱好奢侈,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蜀地百姓不得安宁。太后、太妃亦卖官鬻爵,政治十分腐朽。公元925年后唐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王衍无能只好带着棺材自缚出降,却也未能幸免,死于被送赴洛阳途中,前蜀灭亡。前蜀历二主,共十八年。
  第二十章 三姓家奴——南平高季兴

  我知道大家看到看到“三姓家奴”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吕布。但是高季兴实在是比吕布更合适这个称呼。我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写高季兴。南平是五代十国之一,是十国中最小的政权,都城为荆州,割据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之地。共39年,历5王,共却从未称帝。南平地狭兵弱,却地处南北的交通要塞。高季兴这个家伙,那脸皮简直厚到另人发指的地步,把“有奶就是娘”诠释的那叫一个淋漓尽致,只要有人给钱,就是“爹,呸不对就是主”,见谁称臣,人送绰号“高赖子”。
  高季兴出生于公元858年,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和奴隶石勒的出身有的一拼,高季兴幼年时是汴州(今开封)商人李让的家奴,生父已不可考。都说人要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但是这人要走运起来也真是大山都挡不住。
  话说公元883年刚刚投降大唐的朱温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河南省东部)。李让一见新官上任很识时务的送上了大量的钱财,朱温见李让这么会眼色自然很高兴然后就将李让认为自己的养子,并为其改名朱友让。钱到位了,关系也有了自然就会常来常往,而高季兴作为家奴自然是免不了要跟着朱友让身边伺候,然后就被朱温看到了,觉得朱友让家的这个下人相貌不凡……让朱友让把高季兴也认了养子,改姓朱,这样呢高季兴朱温养子的养子……养孙?(两个人才差6岁)
  认朱温为父的朱友让我估计是真没借着朱温啥利,毕竟这会的朱温还不是啥大不了的人物。养子朱友让没借啥利,倒是养孙高季兴成了朱温的亲随牙将,然后慢慢升到了毅勇指挥使。
  公元902年,朱温派兵攻打李茂贞,因为对方一直坚守不出,朱温不想一直这样耗下去就想退兵了,高季兴却说敌人已经很疲惫了,只要一支敢死散布我们已经撤走的消息然后把敌人诱惑出城,我们乘机偷袭一定会大获成功。本就不甘心无功而返的朱温觉得高季兴说的有道理就派人前去,果然如高季兴所说朱温的队伍占领了城池,高季兴也因此在军中名声大振,此后一路升迁,任宋州刺史、颍州防御史等职。朱温攻破襄阳后把仅剩一座残破城池江陵交给了高季兴让他留守荆南地区。
  即使是孤城,那也是地盘啊,这和跟随朱温四处征战意义完全不同,有了地盘他就可以发展壮大,那么将来无论谁胜谁败起码他都有安身立命的本钱了。增长高季兴在江陵先大力抓捕盗贼以安民心、恢复生产、收买人心、招揽人才、提拔亲随,不断努力的壮大自己的势力。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后正式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并命高季兴与楚王马殷出兵讨伐武贞军节度使雷彦恭。公元908年高季兴手下秦彦晖攻破朗州,雷彦恭投奔淮南。朱温加封高季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早期的朱温也勉强可以算得上是然雄才大略了,但是后期实在是挺让人没眼看的。他这皇帝坐的,除了荒淫无度实在也没有啥词能更合适的形容他了,虽说建立了后梁,但是却被李存勖各种蹂躏。最后还被亲生儿子给杀了,本就内忧外患的后梁随时都都有倒塌的可能。
  高季兴见名义上的爷爷被杀了,后梁和李存勖的战争也节节败退,眼看着后梁也坚持不了几天了,他毫不犹豫的就和后梁断绝了一切关系。杀了亲爹的朱友珪在皇位上就被朱友贞弄死了。取代朱友珪坐上龙椅的朱友贞被李存勖打的满头疱自顾尚且无暇那里有空还去管高季兴。可惜想趁乱扩大自己地盘的高季兴攻打归州、峡州、襄州,但都铩羽而归,啥也没捞着。公元914年,朱友贞为了防止高季兴站队李存勖还是将已不向梁纳贡的高季兴封为渤海王。得了王位后高季兴心情大好,于是在公元917年又恢复了向后梁的贡赋。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后唐称帝。高季兴一看换天了,赶忙着就要跑去拜见新老大,手下官员梁震觉得他是梁朝旧臣,占据重镇又手握兵权,如果去了可能有危险。可是满心都等着向新老大表忠心的高季兴那里听得进去,屁颠屁颠的跑着去拜见唐庄宗。唐庄宗虽任命高季兴为中书令,但却不太想让他返回江陵,而是想将他扣留在京。好在因为郭崇韬和庄宗说:各诸侯只有高季兴是亲自来的,您应该表彰他让其他为其他的诸侯作为表率,这样才能让其他的诸侯归服于您。这样庄宗才将高季兴放回江陵。虽然高季兴前脚刚走庄宗就后悔让人去追,但是那里还能追上已被吓的魂不附体连夜跑回家的高季兴啊。
  回到江陵的高季兴拍着自己通通跳的心脏,这种险境他可不想再来一次。于是高季兴下令修缮城池,储备粮食,招纳梁朝散兵,以备不时之需。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封为高季兴为南平王,史称南平或荆南。随后高季兴趁后唐灭前蜀的机会得到了归、峡二州,南平割据势力范围基本形成。
  南平的地盘实在是小的可怜,不过好在地处长江要道,往北是中原,往南是楚粤,各路商贩、使节团队大都要经过此地。高季兴这货借地利之势直接干起拦路打劫的营生,拦截过往的使者、客商,劫留他们的财务以充实自己的府库。而且这货胆子是相当的大,连后唐“爸爸”玩命弄来的东西也敢劫,后唐军队灭前蜀,带回金帛四十多万。高季兴看到这么大一笔财物眼睛都发出了绿光啊,又得知后唐内乱,李嗣源代替了李存勖成为了后唐的皇帝。高季兴觉得这是简直是上天给他送来的礼物,如果不劫下这笔财物就太对不起老天的这番好意了,然后高季兴就杀了后唐负责运送的使者美美的接收了这笔巨款。初登帝位的李嗣源也真是没空理他,所以最后还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高季兴是打劫打的心理爽,可是被他打劫的那些人可是相当不爽,可是也没人愿意去征讨他,毕竟南平虽小却也不算太弱,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个时局没人愿意干这种很可能两败俱伤的事情。于是吃了苦头的其他藩镇送了高季兴一个臭名远扬的绰号——“高赖子”。高季兴很无所谓,你们爱叫啥就叫啥,你就在那骂破了天也不耽误我打劫,只要钱进了我的腰包,其他你们随意。
  高季兴吞了后唐一笔“巨款”见后唐没啥反应,很是有些膨胀和自得。又借机占了夔、忠、万等五州之地。唐明宗也同意了将夔州、峡州作为高季兴的属郡,但朝廷表示要委派刺史(以胁制高季兴)。高季兴好不容易才吃到嘴里的肉,怎么轻易肯吐出来。高季兴表示自己已派人过去了,就不用麻烦朝廷了。这是真把朝廷当傻瓜,把李嗣源当软杮子捏了。李嗣源当即罢黜了高季兴官爵,并派兵征讨。
  耍无赖高季兴是把好手,打仗还是差了点,被唐军队胖揍了一顿,五州丢了三州。高赖子很郁闷,明明已经吃到嘴又吐了出来。打不过他也哽不下去这口气,于是高季兴转头换了一个“爸爸”向南吴称臣,并被南吴封为秦王。要知道,这个时候南吴还木有称帝,也不过是个藩王,但是高季兴不在乎,只要肯给钱就都是“爸爸”。
  公元927年5月高季兴“拦路抢劫”照常营业,正好看到楚国使者史光宪携带着丰厚礼品从他门前路过。本着雁过拔毛的原则,高季兴将对方抢劫一空。正看着一堆东西想着怎么分的时候,马殷就拉着大部队打到他家门口了。高季兴万万没想到马殷会为了这么点东西真带兵来打他,吓的屁滚尿流赶,紧将人质财物送还,赔礼道歉,这才免了一难。已70高龄的高季兴被马殷这一吓估计是真受了不小的惊,第二年一月就一命呜呼了,享年71岁。
  高季兴这一生实在是活的挺憋屈,国小兵弱,才干一般,不得不在周边强国的夹缝里谋求生存之道,四处称臣,苦苦周旋,才可以保住那点可怜的基业。高季兴死后,长子高从诲继位,重向后唐称臣,后唐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并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赐谥号武信。
  最近实在是事情比较多,偶有漏更,大家见谅哈。我尽量不烂尾……
  高从诲在十国各“富二代”中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他在位期间,治理国家方面很有一套,重用良臣干吏,减轻赋税,剔除酷刑,普及教育,采取了保境安民发展经济的策略,使南平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直至公元948年,高从诲病逝时,南平国仍在实行着这一套政策,很得民心。高从诲在对外策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使用了他父亲的路子,在后唐、吴国、契丹、后蜀、闽国、南汉等几个国家中左右摇摆,称臣、纳贡、寻求赏赐,犹如吃家常便饭一样随意,以至于在哪个国家都没有落下好名声。把强国惹急了派兵来打时,高从诲更是有一套自己的对敌方法。打得过就打,打不过的时候,穿上简朴的素服装可伶,搞得其它国家的皇帝、国君们哭笑不得,没有一点脾气。
  此外,高从诲也继承了他父亲的“打劫”事业,坚持不懈的继续劫掠各国的贡品。不过,高从诲比他父亲段位高了很多,该劫掠的时候毫不手软,遭到讨要时赶快送还,一点羞愧的意思都没有。所以高季兴被众人称为“高赖子”,而高从诲则被众人称为“高无赖”,这对父子算是跟“赖”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不断更替,可最小的割据政权南平却以“伏低做小,保持中立,周旋诸国”的方式在南方维持了半个世纪。势力和地盘最小,夹在各个强大的政权之间,稍有不慎都有灭亡的危险。可是这个高家建立起的南平小政权硬是撑着到了五代十国末期,公元963年才被赵匡胤派假道荆南,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高继冲纳地以归,南平灭亡。
  第二十一章 开闽大王——闽国王审知

  闽——福建的简称。华夏文明始于黄河流域,最早以河南和陕西一带为中心发展。唐宋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都是北方。自西晋灭亡后,东晋只能在江南立足,北方一直遭受战乱,江南地区得到了发展。
  即使这样,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依旧以北方为主。一直到了到了唐朝,官员们都还是宁死都不去南方上任。直到安史之乱后,唐统治者不得多次“南下”到唐晚期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不少军阀于乱世中在南方建立政权,南方也因此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逐渐在经济上追赶北方。
  福建因地处陆地版块最边缘,所以相较于其他省份发展更晚。先秦时期闽地越人多在此活动,闽越王无诸曾在此建立国家,被秦征服划为郡并设立“闽中郡”,不过因过于地处偏远,所以依然由越人自行统治,闽越郡仍然保持着它之前的所有传统。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把在闽地的越人迁移到江淮地区。此后福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属于史书上的空白期。一直到了东晋时期,不少百姓因躲避战乱才跑到福建避难,不过人数并不多,直到后来唐朝大规模南渡福建才逐渐得到发展。五代十国时期汉人王审知在乱世中于闽地建国,让福建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公元862年,王审知出生于河南固始县。据说曾祖父曾做过光州定城的县令,不过到了王审知祖父那一辈就迁居到了河南当了农民。王审知家境贫寒,共有兄弟三人:大哥王潮(又名王审潮)、二哥王审邽[guī]、老三王审知。
  公元885年,搭着黄巢起义的便车,寿州屠夫王绪和妹夫刘行全聚众造反,攻陷了寿州和光州一带,包括王氏兄弟所在的固始县。王氏兄弟虽然出身贫苦,在乡里却颇有名望,被乡邻们称为“王氏三龙”。大哥王潮当时刚好在固始县任捕头一职,所以占领固县之后王绪将王氏兄弟三人招入了自己的起义军队伍中。
  就在王绪占领光州时,秦宗权正在和朱温“决一死战”知道王绪占领光州后,秦宗权封王绪为光州刺史,命他为自己筹措粮草。王绪自己的粮食还不够吃拿什么给秦宗权送去,而秦宗权见王绪不肯听从自己的命令,二话不说直接派兵打王绪。王绪那里是吃人狂魔秦宗权的对手,于是很有自知之明的选择了跑路。
  带着队伍王绪选择南下福建,因此时福建尚未充分开发,所以王绪很快便轻松攻陷汀州、漳州,进兵泉州。而且一路下来王绪的起义军队伍也扩大至万余人。按正常的剧情呢应该是王绪入驻福建慢慢发展割据称王,但是王绪却偏偏不按剧情演出,非自作聪明的给自己改戏,为了节约粮食,王绪下令要杀掉军中将士的老弱妇孺的亲戚和父母……这脑回路之清奇也实在是让人咂舌!自己为王绪出生入死,而王绪却要杀了自己的一家老小?但凡脑子还有一丝正常的人也不会任凭这种事情发生啊,而王绪要杀的也不是一两个人的家眷,而且王绪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任何人,总是会找借口杀掉功劳大的将领,所以连和他一起聚众造反的妹夫刘行全也看不过去王绪的所作所为。在王潮号召刘行全配合下,众人共同拿下了王绪,推举王潮坐上了老大的位置,王审知为副统帅,刘行全为先锋。
  意外成为老大的王潮正不如如何让部众信服于他时,听说泉州刺史廖彦若贪鄙无能,残暴不仁。于是王潮听从三北王审知的建议打着“吊民伐罪”的大旗征讨泉州。
  而不得民心的廖彦没挣扎几下就被王氏兄弟打败。公元886年8月王氏兄弟占领了泉州,泉州可是天下闻名的通商口岸,财货汇集之地,占领泉州对王氏兄弟日后扎根福建、一统八闽、鼎建闽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氏兄弟是靠造反起家的,如今又是杀了朝廷官员才占领的泉州,但是王氏兄弟却并不想一直当个反贼,他们如今这点人马,朝廷要真派兵讨伐他们是无力抵抗的。所以占领了泉州之后王潮就去拜访福建当时的观察使陈岩。陈岩也早看廖彦不顺眼,所以就顺水推舟向朝廷上书任王潮为泉州刺史。
  有名有份的王潮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泉州的恢复和建设中,礼侍手下将士,安抚地方百姓。百姓们对比之前的廖彦简直如同从地狱到了天堂般,所以对王潮非常的认可。能力和口碑都表现不错的王潮也得到了上司陈岩的青睐,在陈岩病重之时将他招来福州,想将整个福建都交托给王潮,这一桥断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眼熟?是的所有的内容都和刘表想将荆州交托给刘备一毛一样,三国里出来坏刘备好事的是刘表的妻弟蔡瑁,在这坏王潮好事的则是陈岩的妻弟范晖,你看连两个搞破坏的人物关系都没有半点差异……编剧你是不是太能偷懒了?
  编剧偷懒但是我不能偷懒啊,陈岩没有能如愿将权柄交到自己看好的人手里。陈岩前脚刚闭眼,后脚范舅爷就派兵阻拦要进入福州的王潮,自称留后想接掌姐夫的家业。虽然没有曹操“兵临城下”但是王潮也不是刘备啊,他看上福建的五州之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再加上陈岩也有意将福建交予他手,他又怎么会让范晖抢走他嘴边的肥肉。
  既然不能和平接管,那就动手抢呗,公元892年2月,王潮派堂弟王彦复和三弟王审知出兵攻打福州。但因陈岩主政期间,将福州城池修缮的城高池深,且粮草充盈,王审知也无可奈何,一年都未能攻下福州城。
  虽然王审知一直攻城未果,但是范晖也压力山大,不得不派人向盘踞两浙的军阀董昌求援。王审知见自己久攻不下,如今董昌又派了五千兵马前来救援,就萌生了退兵之意,但王潮却一口回绝了王审知的提议,并回复王审知:“军队打光了,我再给你们招兵买马;大将战死了,我再提拔新将领;新将领再阵亡了,我就亲自上阵攻城。”看到王潮如此坚决,王审知也不再犹豫,带着手下不要命似的攻打福州城。公元893年,王审知终于攻下福州城池,范晖在弃城逃跑的路上被部将杀死。
  经过一年多的战火洗礼才占领福州城的王潮,进城后下令厚葬陈岩并抚恤其家属,王潮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陈岩的儿子,这些举措使陈岩旧部人心安稳,福州得以平稳过度。而福建的其他州县见王氏兄弟势大也纷纷来表示愿意听从王潮之令,自此王潮全部掌控闽、岭五州之地。朝廷也正式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承认了王氏兄弟掌控福建全境的合法身份。
  公元897年,51岁的王潮开始了生命倒计时,已感受到自己不久于人世的王潮做了一个很意外的决定,他虽有4个儿子,却将福建观察使的位置留给了三弟王审知,二弟王审邽[guī]则驻守泉州。众人虽然意外却无人不服,王审知这些年的表现实在可以称得上是秀外慧中的军政能人,素来平易近人、关心士卒,对百姓秋毫无犯,无论在军中还是地方都有很高的威望。各方面也都不错的王审邽也没有因此与三弟王审知明争暗斗,而是选择了退让团结。避免了王氏内部的自相残杀,这在五代十国的权力交接中是极少见的。
  王审知担任了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再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而王审知对于大哥的四个儿子也都给予了高官厚禄,更任命王潮长子王延兴为威武军节度副使,相当于王审知的第一接班人。王氏虽已在福建扎下根基,但是邻居杨行密发展迅速势不可挡,实力和地盘都不断的扩大,这让王审知颇为忧虑。于是王审知选择背靠大树好乘凉,向与杨行密敌方阵营的大佬朱温投怀送抱,防止福建地区被杨行密吞食。
  王审知接过大哥递过来的接力棒后,因闽国地瘠人少,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尽量避免战争,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最大程度使闽国得以暂时免受战乱的波及。公元907年朱温代唐建梁,公元909年,册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减轻徭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封王后王审知亦保持一贯的淳朴作风,从未纵情声色。在政治上王审知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无数的海外商人来福建进行贸易,阿拉伯以及波斯的商船穿梭于福建沿海,使原本土地相对贫瘠福建经济实力成为五代十国第一流的地区,成为远离战乱著名的世外桃源,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中原有名的士大夫南下福建,为王审知效命,为闽地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审知接班后并没有对外扩张,而是一直据守发展福建地区,无论徐温、钱镠还是刘岩都未能撼动王审知在福建的地位。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灭后梁,王审知改向后唐称臣,没有如周边邻居一般自立称帝,公元925年12月,王审知在福州病逝,时年64岁,长子王延翰继位,称威武留后。公元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向后唐称臣。但是,到了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史称闽嗣主。
  公元927年,王延钧被王延禀推戴为威武留后。同年五月,后唐明宗任命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琅琊王。同年七月,进封王延钧为闽王。公元933年,王延钧正式称帝,改元龙启,定国号“大闽”,立五庙,设立百官,以福州为都,名长乐府。王延钧是开闽王氏第一个正式称帝者。王延钧称帝之后,亲小人,远贤臣,甚残害贤良,极不得民心。
  公元935年,王延钧被长子王继鹏和皇城使李仿谋杀,王继鹏即位,王继鹏即位后改名王昶[chǎng],改元通文。公元939年,控鹤都将连重遇与拱宸都将朱文进合谋兵变,纵火焚烧闽国南宫,王昶[chǎng]仓惶出逃,后被其叔王延羲与侄王继业所杀,其家人也无一幸免。王延羲继帝位,改名王曦(又作王羲),公元944年,连重遇与朱文进再次发动兵变,杀害了王曦。在这场兵变之后,朱文进(禁军都指挥使)自行称帝,王延政联合王氏族人起兵反击,连重杀死朱文进后连重又被部下所杀。而在公元943年时,王审知之子,王延恭自立为王,称闽和帝,经过多次内战,闽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虽然恢复旧地,但是,此时的闽国已成强弩之末,不堪一击。公元945年南唐派兵攻打建州王延恭大败,投降南唐,闽自此灭亡国祚36年。王延恭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帝李璟封他为羽林大将军,公元947年改封为鄱阳王,公元951年王延恭去世,被追赠为福王,谥号恭懿。
  公元897年,51岁的王潮开始了生命倒计时,已感受到自己不久于人世的王潮做了一个很意外的决定,他虽有4个儿子,却将福建观察使的位置留给了三弟王审知,二弟王审邽[guī]则驻守泉州。众人虽然意外却无人不服,王审知这些年的表现实在可以称得上是秀外慧中的军政能人,素来平易近人、关心士卒,对百姓秋毫无犯,无论在军中还是地方都有很高的威望。各方面也都不错的王审邽也没有因此与三弟王审知明争暗斗,而是选择了退让团结。避免了王氏内部的自相残杀,这在五代十国的权力交接中是极少见的。
  王审知担任了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再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而王审知对于大哥的四个儿子也都给予了高官厚禄,更任命王潮长子王延兴为威武军节度副使,相当于王审知的第一接班人。王氏虽已在福建扎下根基,但是邻居杨行密发展迅速势不可挡,实力和地盘都不断的扩大,这让王审知颇为忧虑。于是王审知选择背靠大树好乘凉,向与杨行密敌方阵营的大佬朱温投怀送抱,防止福建地区被杨行密吞食。
  王审知接过大哥递过来的接力棒后,因闽国地瘠人少,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尽量避免战争,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最大程度使闽国得以暂时免受战乱的波及。公元907年朱温代唐建梁,公元909年,册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减轻徭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封王后王审知亦保持一贯的淳朴作风,从未纵情声色。在政治上王审知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无数的海外商人来福建进行贸易,阿拉伯以及波斯的商船穿梭于福建沿海,使原本土地相对贫瘠福建经济实力成为五代十国第一流的地区,成为远离战乱著名的世外桃源,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中原有名的士大夫南下福建,为王审知效命,为闽地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审知接班后并没有对外扩张,而是一直据守发展福建地区,无论徐温、钱镠还是刘岩都未能撼动王审知在福建的地位。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灭后梁,王审知改向后唐称臣,没有如周边邻居一般自立称帝,公元925年12月,王审知在福州病逝,时年64岁,长子王延翰继位,称威武留后。公元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向后唐称臣。但是,到了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史称闽嗣主。
  公元927年,王延钧被王延禀推戴为威武留后。同年五月,后唐明宗任命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琅琊王。同年七月,进封王延钧为闽王。公元933年,王延钧正式称帝,改元龙启,定国号“大闽”,立五庙,设立百官,以福州为都,名长乐府。王延钧是开闽王氏第一个正式称帝者。王延钧称帝之后,亲小人,远贤臣,甚残害贤良,极不得民心。
  公元935年,王延钧被长子王继鹏和皇城使李仿谋杀,王继鹏即位,王继鹏即位后改名王昶[chǎng],改元通文。公元939年,控鹤都将连重遇与拱宸都将朱文进合谋兵变,纵火焚烧闽国南宫,王昶[chǎng]仓惶出逃,后被其叔王延羲与侄王继业所杀,其家人也无一幸免。王延羲继帝位,改名王曦(又作王羲),公元944年,连重遇与朱文进再次发动兵变,杀害了王曦。在这场兵变之后,朱文进(禁军都指挥使)自行称帝,王延政联合王氏族人起兵反击,连重杀死朱文进后连重又被部下所杀。而在公元943年时,王审知之子,王延恭自立为王,称闽和帝,经过多次内战,闽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虽然恢复旧地,但是,此时的闽国已成强弩之末,不堪一击。公元945年南唐派兵攻打建州王延恭大败,投降南唐,闽自此灭亡国祚36年。王延恭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帝李璟封他为羽林大将军,公元947年改封为鄱阳王,公元951年王延恭去世,被追赠为福王,谥号恭懿。
  第二十二章 认个叔叔——北汉刘崇

  前有石敬塘甘愿为契丹之儿,后有刘崇认契丹为叔,石敬塘比耶律德光大十岁却认了耶律德光当爹,而刘崇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比辽世宗耶律阮大了整整三十四岁,却认了耶律阮当叔……这辈份我也不知道是咋论的了,反正这五代十国是真不缺没羞没臊脸皮厚到可以当鞋底的人物就是了,只要有权有势,辈份不辈份的也实在是无所谓了。
  刘崇生于公元895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据说刘崇“目有双瞳,颔下一把美须髯”,可惜空有一副好皮囊却只不过是个终日流连赌场的市井无赖,投军入伍又因罪被黥面。可是这样一个兵痞无赖却是一一代枭雄刘知远的亲弟弟,所以跟在刘知远身边刘崇也一步步升迁到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了。而等到刘知远建立后汉时,则把弟弟刘崇留在自己的"起源之地"做了河东节度使。后汉这国祚如同流星般一闪而过,刘承祐逼反了郭威,自己也死在乱军之中。
  郭威对后汉还是很忠心的,刘承祐新君上任三把火对资深老臣又是打压又是杀的,郭威也被刘承祐各种打压、排挤、降职,可是念在刘知远对他的知遇提拔信任托付的情感下郭威是一忍再忍,一让再让,但是刘承祐步步紧逼,杀光了郭威全家老小。想我郭威为后汉江山两肋插刀,结果却换来你插我两刀?“是可忍孰不可忍,叔能忍婶也忍不了了。”的郭威这才以“清君侧”之名直闯后汉皇宫,刘承祐死了,郭威并没有一屁股坐在皇位上,而是以太后的名义立了刘崇的长子刘赟[yūn]来继承帝位,这让原本要举兵南下的刘崇喜不自禁,“乃罢兵”,兴奋得大喊:“吾儿为帝矣,何患!”刘崇欢天喜地的把刘赟[yūn]送到了开封,坐等儿子称帝,自己成为太上皇。
  刘崇正在做着白日梦,传来的却是郭威建立后周称帝的消息,自己的儿子刘赟[yūn]已被废为湘阴公,等刘崇派人想去开封接回儿子时,刘赟[yūn]已一命呜呼。呆若木鸡的刘崇肠子都悔青了。他想起了被自己处死的李骧对他的劝诫:“郭威连刘承祐都杀了又怎么会立您的儿子为帝?现在您的儿子刘赟[yūn]作为第一合法继承人是郭威称帝最大的障碍,您把儿子送去岂不是送羊入虎口?”刘崇的耳边无限循环播放李骧死前的那句:“我为一个傻子出谋划策,死也活该。”
  得不偿失的刘崇咬碎了满口牙齿,攥裂了手指的骨缝,强忍悲痛(自找的)决心要把郭威挫骨扬灰。郭威在公元951年1月称帝,刘崇紧接着在公元951年2月在晋阳(今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并继续沿用乾祐(后汉)年号,史称北汉。称帝并不能解刘崇心中之恨,刘崇用尽了一切办法反攻后周,想入主中原。但仅凭北汉治下十二个州的国力对后周就如蚍蜉撼树。憋气窝火却毫无办法的刘崇突然想起眼前一亮,他为何不效仿石敬塘向契丹求援?豁然开朗的刘崇以重金求援于契丹并对契丹极尽卑躬屈膝之态。经过刘崇“讨价还价”后以年岁输钱十万缗[mín],刘崇称侄为条件被辽世宗册封为英武皇帝。
  刘崇为巴结契丹真可谓丑态百出,或派遣使者向契丹乞兵为援,或派人以重金贿赂契丹,每次都以标准的“侄皇帝致书于叔天授皇帝”作为开头。后来耶律述律弑杀辽世宗称辽穆宗后,刘崇便又迫不及待派特使祝贺,对年仅21岁的辽穆宗毫无廉耻的继续叫叔叔,并请求穆宗派兵支援。在刘崇不遗余力的各种“跪舔”下,契丹终于很大方的同意借五千骑兵给刘崇。
  公元951年9月,得了契丹相助的刘崇满心欢喜的带兵与契丹援兵共同合攻晋州,可惜刘崇并无将帅之才,带兵无方,两个多月还是一无所获,又听说后周调派兵马前来支援,吓得刘崇烧了营寨就往回跑,结果时值隆冬,天降大雪,撤军回去的一路上都没能抢到多少粮食,等返回太原的人带出来的人也就剩了一半多。
  刘崇不甘心啊,他偏不相信自己无法在后周那讨得一点好处。公元952年,春天刘崇又带兵攻打府州(今陕西府谷),结果府州(今陕西府谷)防御使折德扆不仅击退汉军,还趁势夺取了北汉刘崇治下的岢岚军(治今山西岢岚)……,难道每次硬碰后周都会偷鸡不成蚀把米然后再赔了夫人又折兵吗?
  被后周虐的体无完肤的刘崇再也不敢大举入侵后周,而是改以防守为主。可是他忘了他还认了个契丹叔叔呢,所以刘崇即要供养军队,又要对契丹进贡,所以刘崇只能不断提高自己治下的赋税,弄的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往后周境内。
  公元954年,刘崇终于听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郭威死了”。刘崇觉得自己翻盘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绝对不能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刘崇举倾国之力又叫上自己的契丹叔叔向后周发起了总攻。然而……接班的柴荣比之郭威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高平大战中北汉完败,刘崇差点连小命都丢了,撒丫子就往家跑,结果柴荣可没有郭威那般好说话,对刘崇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太原城下,将刘崇围困了整整两个月。好在刘崇的契丹叔叔没有坐视,在忻口(在今山西忻州)击败后周军队,迫使柴荣撤军。
  柴荣虽然退兵,北汉也已经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无力南下。刘崇也因此战而忧愤成疾,一病不起。公元954年,刘崇病逝,享年59岁,次子刘承钧即位。对于刘崇而言,金碧辉煌的开封曾是他刘氏的都城,北方秀丽的山河,肥沃的土地都曾经为他刘家所有。他从一个市井地痞变成了“皇帝”,满心想的都是重回刘氏的巅峰时代,然而终究不过成为了历史中一个搞笑的小丑。
  随着刘崇的死,五代十国时代也到了晚期,中原大地再一次统一,只不过不同于以往的大一统王朝的强大,高度文化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武力值却格外孱弱的宋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作为地理文盲的我弄了一张五代十国后周时期的地图作为章节的结束。
  
  第五卷 不一样的平民——都是人才啊

  第二十三章 陈桥兵变——赵匡胤

  赵匡胤出于生公元927年3月21日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他是标准的军人家庭,家中世代为官,他的父亲赵弘殷在后唐官至护圣都指挥使。而且不同于其他白手起家的官二代们因提前丧父早年沦落贫寒,赵匡胤的父亲并未死于兵荒马乱的战火中,直到公元956年7月26日去世,享年57岁,去世后,被追赠太尉、武清军节度使,由此可见赵父没有官场失意。而公元960年,赵父过世仅仅4年赵匡胤已经建宋称帝。那么我为什么会将赵匡胤写到这部白手起家的人物里呢,大家别急,咱慢慢说。
  咱先看赵匡胤出生的公元927年,这会天下刚刚改姓李没有几天。然后后唐老李家就窝里反了,这一年是李嗣源于兴教门之变登基的第二年。大家还记得郭威是李存勖禁军的一员而下岗的事吧?是的当时的郭威正是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手下。赵匡胤的父亲是后唐庄宗留于洛阳掌管禁军任禁军指挥使,所以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他有多尴尬了吧。
  我呢是把赵弘殷作为赵匡胤的周边进行很简单的了解的,大概知道的就是他曾经是石敬塘的手下,后来作为后唐的一员和石敬塘打过,然后又作为后晋也和契丹打过并成了刘知远的部下,然后遇到自己当年的手下如今却显赫的郭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哎吗啊这五代史可太乱了)。总之虽然一直都在当官,但是这一路从后唐到后晋再到后汉身份还是挺尴尬的……所以官N代赵匡胤并没有能借助到自己家世的帮扶,虽不至贫寒但是年轻时也不过是一介布衣,据说还在少林寺学过艺“太祖长拳”应该有听说过的吧,单论个人武力值赵匡胤应该能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保守点也能排进前十吧。
  又弄了这么长一堆前奏……哈哈!入正题入正题哈!公元948年,21岁的赵匡胤投奔时任枢密使的郭威,虽然没有具体几月份但是应该已经是刘承祐当皇帝了,毕竟刘知远是当年正月就过世了。大家都知道小刘刚上位郭威就不得不出去替他平李守贞的叛乱,而刚刚入伍热血沸腾的赵匡胤自然也跟随郭威一起出征了,自带主角光环再有“少林绝艺”加持(有木有点小说的味道?),赵小哥屡立战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郭威称帝后,赵匡胤晋升为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跟着五代十国最厉害的两个老大“郭威、柴荣”赵匡胤想不威风凛凛都不行,为了让大家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后周在五代十国的实力,我特意在网上找了张图(我这地理文盲也真是不知道真假)大家对付着看哈。
  公元953年准继承人柴荣把赵匡胤调到自己身边,任开封府马直军使,管理后周首都开封府的骑兵,自此赵匡胤成了柴荣的左膀右臂。公元954年柴荣即帝位,赵匡胤执掌禁军,成为了禁军中的一名中级将领(他爹也是禁军将领)。
  柴荣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收拾北汉的刘崇,高平之战刘崇举倾国之力勾结契丹企图入侵后周,在这一战中两军将要展开战斗的时候,后周宁江军节度使樊爱能等人率先逃跑,导致后周军的情况出现波动。在此紧要关头,赵匡胤率麾下精兵纵马冲锋力挽狂澜,一下子鼓舞了后周军的士气,北汉军队大败溃逃。
  凭此战赵匡胤以有勇有谋名扬后周军中,也因此在军中结识其他将领有了“结义社十兄弟”。后周军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在后周军中已属中高级将领。
  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南唐,赵弘殷、赵匡胤父子都随同出征。赵匡胤首战告捷,在涡口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南唐奉化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等率军号称十五万,驻扎在清流关,赵匡胤领兵将他们击败。赵匡胤亲自上阵,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并将姚凤也一起擒获。
  北周定武军节度使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军又来争夺,韩令坤主张退兵,后周世宗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增援。为了打消韩令坤退兵的念头,赵匡胤命手下广泛散布自己的命令:“扬州兵敢有过六合者,断其足!”韩令坤要从扬州撤退,肯定要经过六合,可赵匡胤却要把退到六合的人砍脚,这就使得韩令坤没了想法,坚决固守扬州。不久,赵匡胤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诸道兵马元帅中书令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
  班师回开封后,后周世宗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禁军最高统帅),不久又加封为定国军节度使。其父赵弘殷官至检校司徒,封爵天水县男。此时的赵匡胤己权势显赫。当年七月,赵弘殷去世,后周世宗追赠他为太尉、武清军节度使。
  公元957年春,赵匡胤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公元957年冬,赵匡胤再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南唐队伍在十八里滩扎寨,赵匡胤率先单骑横渡而过部下骑兵紧随其后渡河,一举攻破南唐军寨。用从南唐缴获的战舰乘胜攻克泗州。
  南唐在清口驻军,赵匡胤随柴荣兵分两路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擒获南唐都应援使陈承昭,于公元958年1月攻下楚州。柴荣南下扬州,赵匡胤在瓜步(今江苏扬州南)连破南唐军。南唐被迫求和,割让江北于后周,柴荣这才罢兵北归,赵匡胤官至忠武军节度使。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击退契丹骑兵平定关南。柴荣在行军的路上偶得一“点检作天子”的小木板感到十分奇怪。随后柴荣就身染重病不得不班师回朝,回京后柴荣卧病不起,已隐感自己时日无多,又想起“点检作天子”之事更觉不妥,而当时任殿前都点检一职的是张永德,于是柴荣命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之职。说实话我是不知道此事到底是真是假,又掺杂了多少水份,如果真有此事也只能叹息一声“天意如此”了。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带着未能一统中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39岁。我们只能仰天叹息一声“英年早逝”,年仅6岁的四子柴宗训即位登基。公元960年边关传来消息称“契丹联合北汉要南下进攻周”,宰相范质等一众朝臣竟未辨真伪,就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要知道柴荣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北汉的刘崇,而且高平一役虽未能一举歼灭北汉,却也将北汉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仅能勉强维持自保。
  北汉和契丹勾结已久,契丹并无入主中原之意图,对北汉的支持更多的也仅限于让中原大乱,他好乘机打劫财物,契丹与北汉联盟后也并未能在与后周的战争中讨得便宜,败多胜少,所得仅有北汉对契丹的纳贡,柴荣虽过世,但是后周实力不容小觑,毕竟郭威过世时北汉举倾国之力联系契丹却以大败告终。而且刘承钧继位后对契丹也并不如其父刘崇一般恭敬,所以契丹对北汉的兵力支援也大不如前。如后周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质疑北汉与契丹出兵攻周的消息虚实,实在是不合常理。
  而实际上契丹与北汉完全没有进攻后周之意,刘承钧即位后,勤政爱民,礼敬士大夫,任用郭无为为相,并减少南侵,全力保境内安定,怎会冒险忽然与契丹合攻后周呢。这个消息仅是赵匡胤可以带兵出京的计策而已,而且还是抄袭郭威的方式,丝毫没有加以改变。反正我是不信没有一个人看破,我只能说彼此赵匡胤手握重兵,权倾朝野,所以倒朝臣也都本着“看破不说破”日后好相见的想法任由赵匡胤自导自演带兵离京。
  公元960年,赵匡胤带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再次抄袭了郭威的“作业”。赵匡胤的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然后手下部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听说赵匡胤兵变成功二话不说直接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赵匡胤是不血刃就完全控制了都城开封,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胁迫周恭帝柴宗训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即帝位,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故事并没有因为赵匡胤的登基而结束,因为赵匡胤实在是个太传奇的人物,登基后的他还有一堆的传奇故事,我这么八卦怎么可能让我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呢。咋也得聊会欺负“孤儿寡母”的老赵的坐上皇帝后的那些骚操作啊。
  登基后赵匡胤先是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发动的叛乱,巩固了政权(没人再敢质疑老赵的得位不光彩了)。961年7月居安思危的赵匡胤经过三思后的权衡利弊,为防止自己抄郭威“作业”的情况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设了个“鸿门宴”,将石守信等手握重兵的将领宴请至宫中,一番推杯换盏之后威逼利诱软软硬兼施,许下良田豪宅,钱财美女,为让这些将领安心还让皇室与之缔结姻亲,使将领们相信自身安全有保障后再迫使将领们其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一方面赵匡胤将这些重要职位换上新人,因手下部众对新人不会完全信服,从而可以大大减少重兵“逼宫”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赵匡胤设立三司,实施三权分立,有效的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以文员抑制武将手中权利,解决了乱世中藩镇做大逐步割据的情况,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权力的相互制约使得宋朝从未曾发生过较大的内部动荡。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安内方略。但是赵匡胤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是难免矫枉过正,违背军事规律,导致兵权分散,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做了两年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当朝局基本稳定后,赵匡胤决定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顺序把周边的小国一个一个的收拾掉。
  公元962年9月,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契丹)、北汉南掠;一面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准备开始统一战争。公元963年2月,宋军突破三江口(今湖南岳阳北),3月,宋军占领朗州,湖南划入宋领土范围。公元964年11月,赵匡胤命分兵两路进兵后蜀,有着剑阁天险的四川仅仅阻挡了宋军两个月965年1月,北路宋军突破剑门关,大败蜀军,随后宋军势如破竹,连克后蜀州县, 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赵匡胤灭蜀地可以说是一箭双雕。首先后蜀是天府之国,可以给军队提供粮草辎重,其次蜀地可以驻兵防备西夏。
  公元970年9月,赵匡胤命潭州防御使潘美率十州兵长驱南下攻打南汉刘鋹[chǎng]。同年12月,宋军以强弓劲弩破阵,占领韶州(今广东韶关)。公元971年1月,宋军攻陷兴王府,刘鋹[chǎng]投降,南汉灭亡。在灭南汉的同时赵匡胤采取采取刚柔并济的手段一方面出师不愿臣服的南汉,一方面向南唐和吴越招降,典型的“杀鸡给猴看”,再唐和吴越两只“猴”很识相的上表臣服。
  已经臣服的南唐早已去帝号称“江南国主”的南唐并没有借长江天险得以偏安一隅。公元974年9月已经灭了南汉的赵匡胤命宣徽南院使曹彬、偕都监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调调吴越军出杭州北上策应,剑指南唐。公元975年,宋军在长江上搭建起了横跨两岸的浮桥,十万宋兵就这样度过了长江,江宁城破,一代词帝李煜无奈投降,南唐灭亡。
  这一年赵匡胤才48岁,至此统一天下的大业已经完成了一半,南方基本上已经统一,只剩下了北汉还不在宋朝的势力范围内。北汉经二世刘承钧十多年的勤政爱以民、礼敬士大夫、保境安民等措施得以恢复一些南平之役中的损失,刘继恩仅坐了60天的皇帝就死于非命,公元969年郭无为迎立刘继元登基为帝,赵匡胤认为北汉内部政事混乱根本不足为患,于是带兵亲征北汉,然而刘继元继位后马上恢复了与辽的往来缓和了与辽的关系,在辽的援助下赵匡胤久攻不下,最后只能无奈退兵。如今江南已经统一赵匡胤怎会放任北汉“为辽做伥”成为他统一天下的绊脚石呢。
  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赵匡胤连太子都还没有立,他还年轻,他还有统一天下的大业要完成,刘邦47岁才开始打天下,他不过才刚刚48岁天下已有半数纳入他的囊中,他怎会想到在灭南唐一年多后他就要和这个世界说拜拜了呢……。公元976年11月年仅49的赵匡胤不明不白的聚在了和弟弟赵光义喝酒的过程中,一个“斧声烛影”的成语就此诞生,引得后人无限猜测与遐想,然而如真如史书所说,赵光义一斧子下去又是如何掩盖尸体上必然“触目惊心”的伤疤?若并无此事,那为何赵光义赴兄长宴请会只带了一个身份为“医生”的程德玄?赵匡胤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早已成人,但而遗留之迹的赵匡胤却仅见了弟弟赵光义,还把帝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一世英名的赵匡胤确打着孝敬母亲之名,一直未立太子,而且对两个儿子也并未如接班人那样培养。但是从赵匡胤借口临时迁都洛阳,赵光义在朝堂上一句“天子在德不在险。”已可见兄弟二人在皇权上争斗之势,赵匡胤之所以一直未立太子我个人认为是因为赵光义势大不可轻动,历史书上有过赵匡胤短时间内连续三次去三弟赵廷美的家里。
  的记载,我认为他是想扶持三弟制衡二弟。他还不到50岁,而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都已成人,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扶自己的儿子一把,何愁皇位旁落他人之手?可是赵光义也不是傻子,赵匡胤的种种行为都让他无法“坐以待毙”他不能再等下去,只能主动出击,于是有了“斧声烛影”的故事,我相信这个故事虽然不是事情的真像,但是所差也不会太大。
  可怜赵匡胤想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在赵光义的身上,却不知自己早已落入赵光义的圈套而不自知,几杯“毒”酒下肚,自己死的不明不白。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不但与皇位无缘,连生命也没有得到保障。赵匡胤死时仅余腻子,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赵德昭在赵匡胤死后仅三年的公元979年竟然因为受宋太宗训斥,自杀而死,死时年仅28岁。四子赵德芳就是各类小说影视剧中的明星人物“八贤王”,可惜的是历史上的赵德芳并无影视剧中的“八贤王”那般尊贵,公元981年,年仅22岁的赵德芳病逝,生前仅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并未封王。死后才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
  风水轮流转,赵匡胤不明不白的就死了,北宋由此落入赵光义这一脉手中,直到“靖康耻”北宋灭亡,仅余赵构一支以长江天险为屏偏安江南建立南宋,靖康之难虽未亡赵光义一脉,然天却绝了他们的传承,赵构无后,南宋不得不交回赵匡胤血脉赵昚[shèn](赵德芳后代)之手,自此南宋皆由赵匡胤子孙统治。
  第二十四章 乞丐之王——朱元璋

  终于写到平民皇帝里人气最高的朱元璋了!写到这,平民甚至比平民身份却一路拼杀至王侯将相之人实在不算少数,但是第一个白手起家开创天地的是刘邦,身份最低微的是石勒,和朱元璋经历最类似的是李昪,我都在考虑是不是应该以李昪魂穿晚元来写朱元璋了,最惨的是郭威,全家被杀,搞的连个有血缘的继承人都木有传位养子还被赵匡胤而篡位了。
  那么我为什么会说朱元璋是平民帝王里人气最高的呢?首先写到朱元璋已经出场二十多位大佬了,但是真正开天辟地又做到统一的只有刘邦、赵匡胤和本章的主人公朱元璋。刘秀虽然也已是个种地的农民而且也很快统一天下,但是他还是借了汉室宗亲很多便宜才能那么顺利的走到那个至高的顶点之上的。而其他大佬或短命、或生不逢时虽也称王称帝却都只是区域政权,而且其所建立的王朝都统一短命。
  而在三个统一政权中,赵匡胤得位还是很被后人诟病的,而且其出身虽未能给他提供太大帮助,但至少赵匡胤家境殷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父虽然一直在跳槽,但是其一直未脱离军旅,赵匡胤至小耳濡目染,这赵匡胤从军并迅速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赵匡胤比刘邦和朱元璋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那么又为什么我会认为朱元璋为比刘邦拥有更高的人气呢?一刘邦虽然也出身农家,但是混迹市井后好歹是个正儿八经的“国家公务员”在平民眼里也是“官老爷”,而且从刘邦父亲续弦一事上可以看出刘邦家应该起码个是个“小康之家”,这比八辈贫农全家饿死的朱元璋还是好的不是一点半点了。再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朱元璋推翻的是以侵略方式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这要比刘邦推翻暴秦更得民心,类似于近代驱逐西方列强和日本侵略者一样,这在天下人的心中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而且在元朝汉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元前期是内部各种打各种掐,一个比一个凶悍,都想当老大。等到了元晚期,皇帝整天就光想着吃喝玩乐,搞的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所以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在劳苦大众的眼里那就是上天派来拯救他们于水火的神啊。所以我才说朱元璋是平民帝王里人气最高的。
  写朱元璋说实话我有点心虚,毕竟有《明朝那些事》珠玉在前,但是我写白手起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丐帮帮主的啊,内容上肯定会有些和明朝那些事重复……毕竟这本书看了两遍还意犹未尽,所以……大家将就点吧!
  公元1328年10月21日本章的主人公出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的八辈贫农朱五四家里,元朝的平民百姓一般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因为朱元璋在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就取名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后来投奔郭子兴时取的。。喜得贵子,添丁进口实在让农民朱五四高兴不起来,家里穷的就快揭不开锅了,他已经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了,如今又多了张嘴要吃饭,朱五四觉得身上的担子已经压得他快喘不过气了,他只能更加卖力的种田,希望地里可以多长出两颗粮食,他已经不奢求吃饱,他只求不要把他的孩子们都饿死就好。
  小小年纪的朱重八靠给地主家放牛来帮助家里维持生计,也许是实在太饿了,终于有一天小朱重八一个没忍住,联合一群小伙伴杀了地主家的牛,美美的享用了一顿牛肉大餐,然后将牛尾挂在悬崖边缘告诉地主,牛掉到悬崖下面去了。在古代杀牛是犯法的,但是朱元璋凭借这样一个大胆的谎言,最终是仅以一顿胖揍抵偿了这头牛命。
  公元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农民朱五四家徒四壁,一无所有,连家中仅剩的谷种也被官吏抢走,一家人连仅存的期盼也被掐灭。然而老天似乎觉得还不够,挨过了苦寒的冬天,万物复苏的春天带来的不是生命的气息,而是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活活饿死。棺材?朱家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奢侈的物品呢!别说棺材了,朱家连草席也没有一张完整的。朱重八和二哥朱重六(后改名朱兴盛朱重八的三哥是没有记载的,应该是死的更早一些。两个姐姐已经嫁人。)只能找了几件家里的破将父母和兄长的尸体裹好,草草埋葬在邻居刘继祖给他们的一块坟地。
  眼泪都已是奢侈的,少流几滴眼泪他们才会有更多活下去的可能。为了有更多活下去的机率,朱重八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重八一路流浪来到 了皇觉寺,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剃度当了和尚,每天在寺里扫地、上香、击鼓敲钟、烧饭洗衣,每日从早忙到晚却还是会受到老和尚斥责,只要有口饭吃,这些完全不重要。然而生逢战乱年代,寺庙里的和尚也不是人人都有饭吃,因当地闹饥荒,寺庙里得到的施舍越来越少,住持只好不断打发和尚们四处化缘,17岁的朱重八只得离开寺院托钵乞讨渡日。
  我们一般形容没出息都会说“以后只能要饭”可是要饭远没有我们想像般那么简单,比如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富人更多,自然就更容易乞讨到东西。但是这些地方并不是谁想去乞讨就可以去的,乞丐也是有地盘的。同理出来化缘的和尚也是划分了区域的,不然都在一个郡县,一群和尚天天都在那几个富户化缘,每个小时都有人来敲门,一开门就是一个拿着钵化缘的和尚……那场面想想都吓人。而没有根基又初来乍到的条重八自然不到“分派”到富饶地区去化缘,所以他只能向更远的地方流浪。朱重八一路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回到亳州,这一圈下来他整整走了三年于公元1348年才再次回到了皇觉寺。
  这三年的被迫流浪彻底改变了农民朱重八的一生,这三年他不仅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不再是那个只吃土里刨食,给人放牛的无知小民。在流浪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各类起义,听到了广为流传的“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知道了白莲教,也知道除了种地、放牛、乞讨,人还有另外一种活下去的方式。再次回到皇觉寺的朱重八虽然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汹涌澎湃,这三年的乞讨流浪让他结识了不少和他同样出身低微,历经苦难但却身怀异能的奇人异士,他也想有一番作为,不再如此苟延残喘的苟活于世,但是回到寺庙后的“安逸”平淡生活又令他不愿去尝试那凶险的未知生活。
  公元1351年5月,在韩山童、刘福通的带领下,一群头裹红巾的汉子在颍州揭竿而起,号称“红巾军”,紧接着蕲州徐寿辉、徐州的彭大、李二等也纷纷响应,几个月内全国各地都燃烧着起义之火,和尚朱重八的心也随着战火蠢蠢欲动,可是想到随时都会没命的刀光剑影他又退缩了。每日撞钟虽然平凡又枯燥,但是只要可以平安的活下去,他愿意就这样平凡又枯燥的一直活着。
  公元1352年定远县土豪郭子兴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郭那兴带领起义军攻下濠州自称元帅。而当年和朱重八一起在山上放牛、杀牛、吃牛肉的小伙伴汤和就在郭子兴的起义军队伍里并且担任千户一职,他知道朱重八在皇觉寺里当和尚就来信邀请他一起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历史并没有给朱重八犹豫和选择的空间,他刚一收到小伙伴汤和的信就有人要告发他私通叛军,此时只剩逃跑和造反两个选择的朱重25岁的朱重八依然没有能下定决心走上造反的不归路,彷徨无助的朱元璋找来了周德兴替他占卜吉凶,然后得到的结果是“逃则不吉,凶而不妨”既然上天已经替他做了决定,他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去当叛军总好过留在这被抓啊,朱重八按占卜结果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了。写这封信的汤和成为了陪伴他走完全程的伙伴。
  @海州书生 2022-09-14 17:10:45
  写的好。
  -----------------------------
  感谢支持
  跋山涉水的朱重八来到了濠州城门,然而和汤和信中不同的是郭子兴并没有意气风发,而是在他的元帅府里皱成了包子脸,因为他已经被元军围困很久了,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他正一筹莫展,手下竟禀告他说“抓到了奸细。”他都快成“瓮中之鳖”了竟然还会奸细?一时好奇的郭子兴顺口多问了两句,听说这个奸细竟然自称是来投军的,这个时候来投军是等着元军破城当炮灰吗?闲着也是闲着,他就也跟着出去看看这个“借口”都没编好的奸细是个什么样的二货。然后他就看到了一个长得像把“月牙铲”一样的人,这相貌当奸细实在不太合适啊,辨识度也太高了点吧,这突出的额头就不怕在送情报出去时先于情报被人发现?
  闲的肝疼的郭子兴想吓吓这个“相貌清奇”的奸细,让他把他推下去直接杀了,可是该配合他演出的朱重八丝毫不给郭子兴面子,面上竟未露丝毫惊惧之色。郭子兴对这个长得像个“月牙铲”的人有了更多的兴趣,他耐下心来详细询问,发现这个叫朱重八的人竟真的是来投军的,不过郭子兴没有把朱重八编入汤和的队伍,而是将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当了亲卫,如果大家一路跟着我的小说看下来,是否有发现过很多大佬于都是给老板当亲卫起家的?虽然亲卫也只是个兵,但是亲卫整天都是转着老板干活,近水楼台这种事想没有都不行。
  我估计肯定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是看过《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的,我引用一段书中的原文哈“朱重八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农民兵士,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注意这个特点),而且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加上他的同乡汤和帮忙,他在当士兵两个月后,被提拔为九人长,这是他的第一个官职。
  作为郭子兴的亲兵长,朱重八是很称职的,他不像其他的士兵,从不贪图财物,每次得到战利品,就献给郭子兴,如果得到赏赐,就分给士兵,由于他很有天赋,自学过一些字,分析问题准确,郭子兴渐渐把他当成自己的智囊,朱重八在军中的地位也逐渐重要起来。
  也就在此时,朱重八将他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这个朱元璋实际上就是诛元璋,朱重八把他自己比成诛灭元朝的利器,而这一利器正是元朝的统治者自己铸造出来的。在今后的二十年里,他们都将畏惧这个名字。”
  其实我很好奇,赤贫出身,应该从来都没有骑过马才对啊?都沦落到当和尚要饭的朱元璋为什么会骑马打仗?不但能打,还作战勇猛?这要饭吃不可能要出八块腹肌吧?元末这盔甲应该也不轻了吧?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迅速会骑马的?要知道骑马可是个技术活,我玩了很多很多次也才能勉强在马儿跑起来的情况下不掉下来,半小时从马上下来两条腿都是抖的,而且那是一片青紫啊……而骑马打仗是要顶盔冠甲的,那玩意绝对不止二十斤重,再加上马上兵刃都是大家伙,你拿个小刀片肯定不行啊,还离挺远就被人家的长兵器挑于马下了啊,所以骑兵手里的家伙至少也得二十斤以上。什么?朱元璋可以是步兵?大哥他是老大的亲卫,亲卫啊!这个岗位最重要的不是工作就是要保护老大好么,低着老大骑马在前边冲,你离二里地在后面跑???你总不会说要让老大也不骑马吧?所以毫无疑朱重八只能骑马,绝对没有当步兵的可能。
  好了,不管他了,反正自带主角光环的也不是朱重八自己……人家就是天赋异禀啊,不然能开局一个碗就打下若大的天下?感谢偶像明月把朱重八转变为朱元璋的蜕变写的简约而不简单,深刻却不啰嗦,向明月致敬,期待更多佳作。
  有《明朝那些事》珠玉在前,我这有点不会写了,实在是明月写的太透彻了。我这级别实在是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啊,可是不写吧又觉得小说缺了点睛之笔,哎!我太难了。我随便写写,大家随便看看哈,也请明月对于我引用您原文的行为给予谅解(虽然您根本就不知道,哈哈)。朱元璋的出色让郭子兴两眼直冒小星星,乱世实在不缺勇猛的将领,但是却很缺有头脑有谋略之人,那个时代能读得起书的实在没有几个,天才文盲实在并不多见,郭子兴这送上门来一个怎么会不两眼冒小星星,于是为了拉拢这个难得一见的人才,而且朱元璋不知道散发了什么样的魅力让郭子兴的二夫人对其青睐有加,每天吹枕头风要招朱元璋为婿,然后郭子兴将自己的养女马姑娘嫁给了朱元璋,大家可不要小看了养女,前边诸多大佬可是有养子继承天下的哦。朱元璋就这样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的“乘龙快婿”。
  朱元璋实在是个很讲原则的人,初上位“总经理助理”职位的朱元璋对待工作那是相当的认真,是个相当负责任的“财务”那些乱报销公帐的,无论是谁都被他无情的挡了回去,他的眼里是容不下贪污腐败的。因为朱元璋确确实实做到了一视同仁,所以那些被朱元璋拦了财路的人纵使不满也实在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不代表什么都不干,很快队伍里的几个人合谋想来一招“釜底抽薪”绑架了朱元璋仰仗的靠山郭子兴,虽然朱元璋将郭子兴救了出来,可是每每在被“绑架”的日子里各种被虐让郭子兴看朱元璋时两眼冒出的不再是小星星,而是厌恶——不是这个朱元璋瞎搞,他怎么会受这份罪,到处得罪人,害得他替他受罪。什么狗屁人才……!现在郭子兴只要一看到朱元璋就会想起自己受辱的那些痛苦画面,终于郭子兴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煎熬,他将朱元璋也关了起来,并且不许人给他送饭,他要让朱元璋也尝尝自己受过的苦。“干”岳父要拿朱元璋泄愤,但是养女马氏却很是心疼自己的老公,每天偷偷到牢里给朱元璋送饭,直到郭子兴消气将朱元璋放出为止。
  走出牢笼,重见天日的朱元璋表示自己在狱中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悔不当初,如今已翻然悔悟,他要为回乡募兵将功赎罪。郭子兴一脸的懵“这小子是不是在狱里吃坏了什么东西?不对啊,我不许人给他送饭的啊!难道是饿了几天,想明白了?。”不过募兵这事郭子兴实在是无法拒绝啊,想了想郭子兴大手一挥“能想明白是好事,待你募兵归来定有封赏。”
  就这样朱元璋孤身一人,两手空空回了自己的老家,当年一起放牛,一起吃牛肉的小伙伴们见朱元璋回来便拉着亲朋好友前来投效,很快就招集了700多人的队伍带回了濠州。郭子兴见朱元璋竟真的带着队伍回来了,还是很高兴的,也没有忘记自己之前的承诺,给了朱元璋一个镇抚的头衔,朱元璋这才算有了官职,类似于从领导秘书成为科长。
  我又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片断,孙权用玉玺从袁术手里换了4个人,然后才有了东吴的江东基业。这罗贯中比朱元璋还小了好几岁,这时候应该还没有写完《三国演义》啊,而且就算已经写完了,朱元璋不识字也看不了啊。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的朱元璋却玩的比孙权还漂亮,他虽然没有玉玺保,也成功的从郭子兴手里带走了24个人。这这些人将是他未来“大明公司”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我们来看看这份大明高管名单: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 、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常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铨、周德兴。
  但凡看过明史的应该都会知道徐达、汤和、常遇春的威名吧,尤其徐达基本上各种排名都位列第一,常遇春有多能打也不用我多说了吧!汤和为朱元璋打天下又出了多少力?我都怀疑朱元璋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因为这24人的名单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独当一面,要说朱元璋是靠这24个人打天下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这24人的功劳占大明江山1/3应该不太为过吧?郭子兴竟然毫不犹豫的放走了这些奇才。不过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的特殊才能才激发出这些人内在的潜能成为一代名将也犹未可知。
  1353年6月朱元璋带着未来“大明公司”的高管们出发了。曾经仅凭一个碗活命的朱元璋已经今非昔比,募兵对于朱元璋已经驾轻就熟,很快朱元璋就招募了一千多人的队伍。虽然说队伍的数量确实少了点,不过这对朱元璋来说根本不是事。大家还记得建立南楚马殷吗?带着几千人的队伍一路逃亡南下,连逃连收编逃亡路上的队伍,然后就滚雪球滚出了十万大军。朱元璋肯定是没想过带着自己的队伍流浪,不过他也可以收编其他的队伍啊。
  朱元璋先礼后兵设了个“鸿门宴”先收编了张家堡三千多人的队伍。然后在手下还不到五千人的情况下,就打起了横涧山有两万人队伍的缪大亨的主意,而且是直接来硬的。五千对两万却毫不费力就以夜袭的方式完胜。
  最近一直写历史,经常也会和14岁的女儿聊两句,可惜她对历史不太感冒。前段时间偶然的说起了奴隶出身的石勒,然后我告诉女儿就算给他十万人的部队然后再人手一把AK47,他也搞不定奴隶娃子石勒。她不信,我就又给他聊了下毛爷爷上学时期,百十个手无寸铁的学生搞定了三千全副武装的正规军的事情。我是真的相信打仗这事脑子远比武器和人数更重要。真不是现代人带着高科技穿越回去就可以如之何的,现在这穿越小说不知道王莽看了会不会泪流满面的说一句“作者,你给我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的台词呢?我这小说写的,是没事就跑个题,想来大家也习惯了吧?哈哈!
  有点跑题哈,咱继续聊朱元璋。收编了缪大亨的队伍后朱元璋带着两万多人的队伍南下滁州,还顺路收编了定远名人李善长为自己的幕府的书记,让他干起了维持员工关系的工作,毕竟一群大老粗在一起总是抡拳头解决问题太阻碍和谐了。
  公元1353年朱元璋很顺利的攻下了滁州,然后很自然的还活着的各种远亲近邻的一群孤儿纷纷前来投奔。在前来投奔的人群中,朱元璋见到了自己唯一的至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也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李文忠)前来投奔。朱元璋将侄子朱文正、外甥保儿、定远孤儿沐英收为养子,又在一群孩子中收了二十几个为义子。刚刚安顿好穷亲戚,贫邻居们的朱元璋还来得及喘口气,郭子兴竟然也前来投奔。
  当年朱元璋就是觉得几般势力整天在濠州城明争暗斗不思进取他才出来单干的,结果他前刚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联合起来将排挤郭子兴,搞的郭子兴憋气又窝火。如今没见朱元璋得了滁州城,郭子兴再不愿留在濠州受夹板气了,巴巴的跑来投奔。朱元璋不但全无芥蒂的迎郭子兴进城,还一并交出了兵权,将高统帅的位置拱手让给了郭子兴。惊喜来的有点突然,自己仅从濠州城带了一万人的队伍,如今朱元璋竟送了他三万多人的队伍,郭子兴笑的合不拢嘴,掰掰手指数数自己的四万大军,郭子兴很是威风的仿效赵君用的“永义王”头衔,给自己封了个“滁州王”的名号。
  郭子兴在滁州城继续过着称王的瘾,朱元璋却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公元1355年正月,朱元璋带领队伍一举攻克了和州,郭子兴任命朱元璋总兵官,负责镇守和州。以郭子兴的智商,是理解不了朱元璋所作所为的。朱元璋眼见郭子兴坐在自己打下的滁州城中,却对自己百般防备,不但将队伍一分为二分由自己和其妻弟张天祐分别统领。如今见自己攻克和州,郭子兴竟专程从滁州赶来“欲督错”。
  朱元璋看破不说破,默默在和州城中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朱元璋召集众将,整顿军纪,严禁扰民滋事,掳掠妇女,下令归还军中的有夫之妇,让和城中妻离子散的家庭得以团聚,一番操作下来,朱元璋体恤爱民之说广为传颂深得民心。
  公元1355年2月,刘福通将在(江苏)砀山县夹河镇找到的韩山童遗孤韩林儿,拉到(安徽)毫州,披了件龙袍将韩林儿立为皇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然后下“圣旨”封郭子兴为“都元帅”,朱元璋与张天佑被封为左右副元帅。朱元璋看着这群做事不走大脑的人,只能无奈的摇头叹息。
  不出所料刘福通这边刚刚称帝,元朝立马调兵遣将前来讨伐(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也应该知道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才有玩到最后的可能啊),如今的元朝军队这战斗力实在已不及当年蒙古铁骑之万分一。号称十万精兵,两个多月也没有能攻下和州城池后元朝军队无奈退兵。
  不出所料刘福通这边刚刚称帝,元朝立马调兵遣将前来讨伐(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也应该知道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才有玩到最后的可能啊),如今的元朝军队这战斗力实在已不及当年蒙古铁骑之万分一。号称十万精兵,两个多月也没有能攻下和州城池后元朝军队无奈退兵。
  元朝刚退兵,这边立马开始内部斗殴,占据濠州的孙德崖缺衣少吃,带着部队到和州请朱元璋帮忙。郭子兴听说后,立马也带人往和州跑,准备火拼孙德崖,出一出当年他们联合排挤自己的气。郭子兴虽然抓住了孙德崖,但是对方手里也有个朱元璋,心中万分的不愿也只能互换人质。白忙一场的郭子兴回到滁州便一病不起,没几天就领了盒饭,将“都元帅”的位置留给了儿子郭天叙。
  滁州王也好,元帅也罢,这些不过是个虚无的头衔,就算一国之君,如果没有实力也会被拉下马。如今朱元璋的实力,岂是郭天叙一个“都元帅”头衔就能hold的住的?
  如今的这支队伍,大部分都是朱元璋招募收编而来。当年郭子兴为防备他将队伍一分为二 ,如今他想要的可不止是自己手里的一半兵力,而是全部。
  朱元璋恭敬的让郭天叙顶着元帅的头衔坐在一号人物那把金灿灿的椅子上,没有半分怨言的让张天佑以右副元帅的头衔成为二号人物,自己则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以三号头领的身份担任左副元帅之帜。公元1355年6月起义军攻占了太平路,方山寨的民兵元帅陈埜[yě]先带着自己的民兵前来攻打,几番血战后起义军大败方山民兵,并生擒了陈埜[yě]先。但是朱元璋却并没有杀了陈埜[yě]先,而是表示希望陈埜[yě]先可以加入起义军,陈埜[yě]先很配合,方山寨的大小头领也很配合的率众前来归降。
  双方虽然都在内心打着自己的算盘,但是依然很敬业的演完了歃血为盟,结拜为兄弟的戏码,然后约定以陈埜[yě]先作为接着,他们合兵共同攻取集庆(今南京)。9月份陈埜[yě]先果然如约写信邀请郭天叙、张天佑、朱元璋三人和自己一起攻打集庆,接到信后的朱元璋笑的高深莫测,不往他处心积虑的一番安排,如今好戏终于就要上演了。
  郭天叙和张天佑二人那是相当的配合,快马加鞭的赴陈埜[yě]先之约去合攻集庆。
  陈埜[yě]先这把利刃果然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一举斩杀了郭天叙,生擒了张天佑带回献给了元南台御史大夫福寿。
  一部“借刀杀人”的好戏杀死了郭天叙和张天佑,但是朱元璋还是无法名正言顺的成为唯一继承人,因为郭子兴还有一个年幼的儿子郭天爵,他这个“养”女婿更有资格成为继承人,而且也还有郭氏的旧部邵容、赵继祖等将领不在他的掌控之中。大戏既然已经拉开序幕,自然要好戏连台,他这个总导演早已为郭天爵安排好了“欲加之罪”的剧本,公元1358年7月,朱元璋以“谋叛”的剧情杀了郭天爵。
  总导演朱元璋按剧情从男三号晋升为闪亮的男主角,刚要将郭氏的旧部仅剩的邵容、赵继祖铲除,为自己的头顶增添主角光环上演完美结局时,却发围观的人群里散发出阵阵阴森的光芒,不怀好意的打量着他刚刚到手的男主王冠。
  朱元璋冷静的分析了一下周边的情况,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胸无大志,不思进取;陈友定只想割据一方;这两个人可以忽略不计,在对付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先后顺序上,朱元璋力排众议的否决了众人的“先挑软杮子捏”先攻张士诚的提议,面对满脸问号的众人朱元璋不得不耐心解释一下:“陈友谅阴险又傲骄,张士诚自私又目光短浅,如果先打张士诚,阴险的陈友谅定会在背后出手,那样自己就将成为夹心饼干中的那层夹心,被共同用力的两方压扁挤碎。如果先打陈友谅,自私又目光短浅的张士诚则不会发力,而是想坐收渔利。”
  一片“夹心饼干”又收获无数目露崇拜粉丝的朱元璋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让这出大戏更加精彩,出身穷苦的他一定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万万浪费不得。朱元璋决定给郭氏残余的两个男配加加戏,让他们可以为剧情更加精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邵容、赵继祖眼见朱元璋 “借刀杀人后、欲加之罪” 轻松的从男三号成为男一号的二人内心即震惊,又不安。毕竟自己是刚刚倒下去的男一号和男二号的跟班,如今成功上位的朱元璋会不会斩草除根连他们也一并清除?如今以他们两个人的实力是无法与朱元璋抗衡的。
  朱元璋满脸人畜无害的向二人走来,和蔼可亲的拉着邵容、赵继祖二人的手,让他们安心。看着二人疑虑的眼神朱元璋表示会用实际行动以安二人之心。朱元璋首先奏请小明王为二人封为“行枢密院同佥”(地方军事负责人),使二人和朱元璋之间成为同事关系,而不是上下直属上下级。果然和朱元璋成为同事关系的二人没有了之前的紧张戒备。
  见二人松了一口气,朱元璋又开始调整组织架构,在行中书省名下设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并将徐达、常遇春等自己人安排到各个重要的岗位上。在将自己的人都安排好后,朱元璋又以小明的名义,升邵容为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赵继祖为参政,朱元璋自己则进位行中书省丞相。
  二人自然不会真的对朱元璋毫无戒备,见朱元璋一顿忙乎,一会这个部,一会那个司的,把手下几个亲近之人各种安排调动。就在二人以为朱元璋想借夺走他们手中兵权的时候,朱元璋却只是给他们又晋升了职位,虽然朱元璋自己也官升中书省丞相,但却并没有削弱半分他们对直属军队的控制权利。
  在满脑子里只有枪杆子才是王道的思维下, 二人一直觉得朱元璋要想除掉他们必定是要先控制他们手中的队伍。一头雾水的二人,完全并没有发现自己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同事变成了上下级。
  参照元朝制度,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权力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但亲兵都指挥使司设置后,统兵权被分割,朱元璋作为中书丞相是可以管理行枢密院和亲兵都指挥使司两处军事机构的,朱元璋要的是可以合理调配邵容、赵继祖二人手下中下层军官的权利。
  朱元璋见二人没啥反应,又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负责节制内外军事,首任大都督为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然后将邵容、赵继祖二人以升迁的方式先后在大都督府和行中书省任职。二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从实际上的独立军司令变成朱元璋大部队的里的名义副统帅的实质改变意义。
  搞定了两个郭氏残余势力,保证他们不但无法给自己添乱,还将随时成为自己对付陈友谅的利刃后。朱元璋开始全力以赴对付自己头号劲敌陈友谅,对方不但人比自己多,力量比自己大。在地理位置上陈友谅占据长江上游,自己则位居长江下游,自己已经失了优势,更要命的是二人共饮长江之水,这决定了二人要之间的胜负对决将以水战为主。看看自己没比渔船好那里去的小船,再看看陈友谅的超级战舰,这不是明摆着要以己之短和对方之长的相遇吗,朱元璋第一次感到了头疼。
  更让他头疼的是常遇春,这家伙平时屠城杀降也就算了,他这边是一拖再拖,尽量拖延二军硬钢的时间,总不能让他坐着渔船去自杀式撞击陈友谅的超级战舰吧?而且就算他愿意用自杀式也撞不沉对方的所有的大船啊!朱元璋正在绞尽脑汁拖延时间,常遇春却急不可待的捅了马蜂窝,不但私自活埋了陈友谅军的三千俘虏,还留了个活口带话陈友谅:“老子常遇春在这等着你。”
  傲骄的陈友谅岂能容忍这样的挑衅,二话不说拉着他的地表最强水军阵容: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浩浩荡荡就出发了,在那个年代陈友谅的这支水军阵容绝对可以媲美如今的美国海军了。这些战船足有三层楼高,各种火炮齐备,不用打,一船撞过去朱元璋的小船就粉身碎骨了。等朱元璋得到消息的时候陈友谅的十万水军已经在太平府城外排好战斗队形了。因为事前毫无准备,作为应天最重要的屏障太平府只有三千士兵。
  太平府的三千士兵连铠甲都没有来得及穿戴整齐,陈友谅的大军已经占领了太平府。应天犹如一个不着寸缕的裸女般呈现在陈友谅眼里。陈友谅露出了嗜血的微笑,在他眼里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和待宰的羔羊一般无二。陈友谅正在缓缓举起手中的屠刀,应天城内人心惶惶,不是要弃守就是要退守的。主角怎么可能就这样领盒饭呢,主角光环自会让男一号朱元璋绝处逢生。刘基就是那个在绝境中让朱元璋逢生的关键人物,什么?你没听说过刘基?那我换个名字你就会听说了,这个刘基就是历史名人刘伯温。他瞥了一眼早已收拾好金银细软随时准备跑道的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告诉大家,陈友谅是可以被打败的,而且就是在应天城外的龙湾。
  朱元璋从踏上从军之路就再也没有想过有后退的可能,他将在刘伯温为他挑选的地点打败这个比他强大的对手陈友谅。既然自己不擅长水战,那他为什么不让陈友谅上岸来和他打呢。
  我实在不法不怀疑罗惯中是跟在朱元璋身边写的《三国演义》,朱元璋派人诈降,邀请陈友谅攻击应天,自己会在江东桥作为内应与陈友谅会合。陈友谅实在是个好演员,他没有提任何要求就愉快的配合演出,并且完全按照朱元璋设计好的每一个剧情需要全力配合,整场演出竟然都没有出现一次NG。
  公元1360年6月23陈友谅站在他超级战舰的船头凝望着近在眼前的应天城上方的夜空,他即将成为这座城池的新主人。然而当战船开江东桥大声喊出“天王盖地虎”却没有得到“宝塔镇河妖”的回应,难道是自己喊的声音太小,对方没有听到?咬了咬牙又喊了几声,还是没有人接下句。陈友谅一身冷汗的以为自己中计了,然而寂静的夜晚也并没有出现伏击的敌兵。满脸懵逼的陈友谅正要下令撤退,却接到自己的先头部队已经在龙湾登陆,并成功打败对方守将,于是下令将船也开到龙湾弃舟登岸。然后陈友谅就发现自己完全处于朱元璋的包围圈圆心的位置上。
  惊慌失措的陈友谅飞奔向自己的越级战舰,然而巍峨的大船竟因为退潮导致寸步难行,陈友谅不顾一切的坐上小船苍惶逃命,将士兵和越级战舰全部留给了朱元璋。而张士诚也果然如朱元璋所料并没有发兵配合陈友谅。
  逃回大营的陈友谅浑身都散发着暴戾,他无法忍受这个已经躺在他砧板上的朱元璋将他打败的事实。人命在他眼里如同草芥,船没了他也可以再造更高更大的。他势必要连本带利把这次受到的耻辱从朱元璋身上讨回。
  公元1361年,陈友谅驾着自己设计制造,锃光瓦亮的“超级战舰PUSS”多次完虐朱元璋的水军,没事就让下游的朱元璋喝点自己的洗脚水,以解龙湾战败之辱。被陈友谅“超级战舰PUSS”多次碾压的朱元璋决定安排郭氏残余旧部的两位演员出场,是时候让他们替自己分忧解难了,这是他们两个发挥自己功效的最好时机。公元1361年8月朱元璋令邵容、赵继祖带兵沿江向西,二人不负重望的大破陈友谅。公元1362年3月领命前往平定金华的苗军的叛乱,再次立下大功。
  陈友谅大军压境,实力对比悬殊,应天势力集团内部屡屡发生叛乱,邵容、赵继祖二人在对战与平叛中屡立战功,虽然名义上二人已为自己下属,但是朱元璋还是担心继续如此下去二人会逐渐壮大到脱离他预先安排好的剧情,于是朱元璋很“体贴”的安排二人去领盒饭。公元1362年7月,朱元璋给邵容、赵继祖安排了个和郭天爵一样的结局,“平章邵容、参政赵继祖谋反,伏诛”。
  现在朱元璋唯一要做的就是打败陈友谅,男一号的主角光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将吸引更多的人在黑暗中向他走去。公元1363年镇守洪都的将领投降了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的陈友谅青筋暴起,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将领背叛自己而选择朱元璋。然而一向傲骄的陈友谅竟没有立即行动,因为他想要一个可以一举歼灭朱元璋的时机。
  公元1363年2月,已经降元的张士诚打着元朝正规军的大旗,高喊讨逆平叛的口号,向安丰(今安徽寿县)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因为朱元璋名义上的老大皇帝韩林儿和比皇帝还有实权的刘福通就在城中。盐贩子张士诚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非常有气势的喊着“代表元朝消灭”你的威武口号向安丰步步紧逼。刘福通非常真诚的忏悔了自己当年没有封朱元璋为元帅绝对是自己眼瞎,瑟瑟发抖的向朱元璋发出求救信号,祈祷着朱元璋不会因为自己当时的眼瞎而见死不救。
  面对刘福通发出的求救信,在龙湾之战新晋升的首席智囊——刘伯温表达的意思是“皇帝死于张士诚之手,日后你再打败张士详,那个位置顺理成章就是你的。”朱元璋却以安丰是集庆(今南京)的门户,唇亡齿寒,韩林儿名义上是皇帝,自己是臣子不可不救的理由非常固执己见的要救驾。额……我这智商是理解不了天才朱元璋的思维方式,难道又是看了《三国演义》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罗贯中真的不是跟在朱元璋的行军大帐中写的《三国演义》?
  虽然刘伯温死死拉着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去救援安丰,然而朱元璋的固执怎是区区一个刘伯温能拉得住的。公元1363年3月朱元璋率领20万大军出发救援安丰,十几天后朱元璋以三战三捷的优异成绩杀到安丰时,刘福通已经战死,安丰城也已经失守。唯一的收获是救出了皇帝韩林儿。不知道看着自己唯一的“战利品”时朱元璋会不会在风中凌乱一会呢?
  朱元璋倾巢而出救援安丰这么好的时机陈友谅竟没有抓住……当然也很可能是那个介于天才与疯子之间的陈友谅觉得这个契机还不够完美吧,疯子的思维岂是我等凡人能理解的?总之陈友谅并没有在朱元璋去救援安丰的时候发动进攻。
  我向来不太相信命运和奇迹,但是神奇的却又真实的历史有时候又令我不得不相信“天助”这种玄幻的事情。陈友谅虽然按兵不动,但是盐贩子张士诚却并未因得了安丰而对朱元璋视而不见,不过张士诚并是不会去和朱元璋拼命的,而是玩起了“敌疲我扰,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术。这种打一枪就跑的方式让一向沉稳的朱元璋也失去了理智,本应急速返回的朱元璋临时改变行程,决定要攻占庐州(今安徽合肥)。
  “老大,你是不是因为对方打黑枪这几天没睡好,所以才会说胡话?”徐达一脸的惊恐。“庐州城的左君弼,在庐州十几年了,不是轻易就能打下来的。别忘了还有个陈友谅呢!”此时朱元璋似乎忘记了自己夹心饼干理论“我救援安丰陈友谅都没有任何行动,看来此人见识也不过如此。没点像样的战利品回去见到刘伯温我脸往那里放?”刘伯温没有能拦住朱元璋救安丰,徐达也同样没能拦住朱元璋改路打庐州。
  不得不说庐州城对于朱元璋来说是有很重要的战略意思,不仅可以为之后消灭张士诚提前打下江浙一带的道路,还因为庐州城内的马场,这将是朱元璋增强骑兵部队的关键所在。可是如果与陈友谅之间他如果成为失败的一方,那么庐州城有再大的好处也于事无补了。被常遇春围困整整三个月后守将张焕因粮草殆尽,出城投降。
  就在朱元璋围困庐州的三个月里,陈友谅也带着自己的60万军队对着洪都城发动着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而洪都城仅有不到三万的兵力,负责守城的则是终日花天酒地、脑门上刻着“纨绔子弟”四个大字的朱文正。
  朱元璋用三个月时间得到了庐州城,同样的三个月那个在陈友谅眼里不堪一击的朱文正却以1:25的悬殊差异生生守住了洪都城池。从公元1363年6月5日到8月28日整整85天,陈友谅的60万大军竟未能攻克一座小小的洪都城,当然在这期间肯定也会有其他的事情去牵扯陈友谅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洪都守卫战对战双方实力对比和最后的胜败结局,实在算得上是“旷古烁今”的一场奇迹了。
  可以说朱文正的洪都守卫战是朱元璋称帝之路最关键的一战,朱文正坚守洪都的85天为朱元璋守住来了走向胜利的康庄大道,终于拿下庐州的朱元璋统兵二十万,回援洪都。陈友谅的汉军归路已被朱元璋切断,粮草也消耗殆尽,现在的陈友谅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可以做的就是放弃洪都城然后与朱元璋决一胜负。
  鄱阳湖成为了陈友谅与朱元璋最后决战的场地,鄱阳湖水战从8月29日开始,陈友谅将自己地表最强的水军在康郎山(亦称抗浪山,为鄱阳湖中一岛屿)排列的整整齐齐。陈友谅的战舰各个威武霸气,再看看朱元璋这边,好吧稍微看得过去眼的几艘船都是从龙湾之战中缴获的汉军战船。如果单看战船的话,陈友谅绝对可以碾压朱元璋,然而战船再大的优势也没能让陈友谅胜利,为了对付陈友谅的超级战舰,朱元璋用铠甲、衣服、各种火器等乱七八糟的用丝麻、纸布之类缠成一个大球,平时挂在桅杆上,两船交接的时候就弄断悬挂的绳子,让这个“大炸弹”在敌船上开花,而敌人唯一能做出的反应只有徒呼奈何而将其命名为“没奈何”。
  朱元璋这边远施火器,靠近放箭,短兵相接则用“没奈何”连炸带烧始终保持密集火力攻击。徐达冲锋在前,击败汉军前锋,歼敌1500人,获巨船一艘。俞通海紧随其后,顺风开炮轰击,烧毁汉军战舰20余艘。双方交战自不会仅一方受损,徐达战舰起火,朱元璋派舰增援,然而朱元璋的舰艇也未能幸免,欲驾舰败退竟因驾驶技艺太差而搁浅了……疯狂的汉军一拥而上,将朱元璋舰艇围了个里外三层,最后是指挥使韩成穿上帅服投水自杀才暂时缓解汉军的攻势,给了紧急赶来的常遇春、俞通海和廖永忠救援的时间。
  决战第二天,陈友谅将战船并排用铁链连接起来,巨舰如乌云盖顶般袭来,应天军面对如此庞然大物,无人应战,连续斩杀不战而败退之人也无法制止。看过赤壁之战的不需要问结局了吧?大火映红了天空,汉军的血染红了鄱阳湖。
  决战第三天,陈友谅原本的计划是“斩首行动”可是原本只有朱元璋指挥舰为白色桅杆的应天军全员“一夜白杆”,指挥舰隐匿其中,斩首计划流产,应天军充分利用小船优势穿梭于汉军超级战舰夹缝之间再次大胜。
  三战皆负,丧气的陈友谅舰队退至潴矶(今星子南70里处),避战三天,战火虽暂停,损兵折将却停不下来。左右金吾将军转投朱元璋。朱元璋很地道的写了 告知陈友谅。估计书信内容比较刺激,火冒三丈的陈友谅扣压使者并下令日后所有应天军俘虏一律杀无赦。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不是在陈友谅那边安装了高科技的监听设备,陈友谅这边要对应天军杀无赦后朱元璋却给自己这边抓到的汉军俘虏治伤,治好之后就让这群汉军俘虏活蹦乱跳的回去了!然后还很贴心的设了个祭坛祭奠陈友谅战死的弟弟和将领,顺带又给陈友谅写了封信,至于内容,大家自行脑补哈!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接到信后陈友谅差点原地爆炸。朱元璋这操作666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军别说打仗了,饿的就差啃船板了。陈友谅不得孤注一掷的带着剩下的百余艘楼船冲向南湖觜,迎接他的是朱元璋为他准备的各种火舟、火筏。战况异常激烈,事关生死陈友谅再也无法淡定的坐在指挥舰里,他推开了舰船的舷窗,探出脑袋,想查看一下战况,顺带指挥战局。就这推窗的短短瞬间,仅探出头颅的陈友谅被应天军射出的飞箭贯穿了左太阳穴和一只眼睛,倒在舷窗上再没有起来。
  战争虽然没有因为陈友谅的死亡而结束,但是群龙无首的汉军主力尽没,大势已去。
  公元1363年10月3日持续了36天的大决战结束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成功逃回武昌继承帝位。
  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1363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史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公元1364年3月常遇春在武昌城外将张必先斩首示众,陈理出城投降,移居应天,获封归德侯。陈友谅死了,陈理投降了,江南已是朱元璋的囊中之物,但对外依然俸韩林儿为主,实际上朱元璋不过是借傀儡小明王的名义,来完成从军事集团到国家政权的改造。
  加精?被推荐为红脸是啥意思?
  公元前1365年朱元璋以各类罪名将徐达、常遇春、朱文正等主要人物罢免官职(这次主要是为了削兵权,这些人还有用,后面还会出来),军务交由4名大都督府断事官负责,调兵、统兵权就此分离。然后朱元璋再次调整组织架构,在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基础上,分设类似机构,即后来之卫所。建立系统的政务机构。将新占领区改路为府,设大都督分府。以文人儒士充实各地军、政机构,政权颇具雏形。
  内部组织架构改造基本完成后朱元璋面前仅剩下张士诚和傀儡韩林儿两个绊脚石。公元1366年5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11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搞定张士诚的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了小明王韩林儿,公元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入主应天府,途径瓜洲时,韩林儿毫无意外的顺应天意沉江而亡。公元1367年,朱元璋改龙凤纪年为吴元年。
  平江城内早已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张士诚拒不投降死守平江,以老鼠、枯草为食;以瓦砾、碎石为弹。公元1367年9月初8平江城破东吴灭亡,,张士诚被乱棍打死张士诚,享年47岁。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曾经吃不饱饭的他只能给地主家放牛,灾荒之年至亲几乎全部饿死,为活命他入寺为僧托钵乞讨,战乱之时出生入死,是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让他又活了下来。他从一个流浪汉到如今坐拥江南半壁,他不会就手停下前进的脚步,他还有更大的理想等待他去完成。
  公元1367年10月,朱元璋自己坐镇汴梁,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大明公司正式挂牌上市,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年号洪武。
  公元1368年7月,大明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27日明军攻占通州,1368年8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六院、皇太子等逃出大都,弃守居庸关逃往上都。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的军阀,面对明军全无抵抗之意,四散奔逃。长城以内地区在被蒙古统治98年后,终于重归汉族统治。
  穷苦出身的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公元1398年6月24日,70岁的朱元璋,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皇太孙允炆继位登基。
  大家猜猜还有没有人出场了?
  第二十五章 土匪元帅——张作霖

  最早对张作霖最初的认知是儿时单田芳老师的评书《乱世枭雄》,那时候的我对历史别说兴趣,连最起码的认知都是没有的。但是因为算得是张作霖的老乡,所以那时候对他就很是有些兴趣,不过那个时候的我实在是没有任何一个渠道可以对他进行深入的了解。成年后偶然再次听到《乱世枭雄》片断引发了我对他的深挖兴趣。
  公元1875年3月19日(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奉天海城县西90华里北小洼村的张有财有了第三个儿子——张作霖。因为一直经营着一间杂货铺,所以生活还得还可以。平淡的生活随着不务正业的父亲张有财沉迷赌博戛然而止,才在私塾先生杨景镇那里学习三个月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家种地。好赌的父亲没有迷途知返,而是越陷越深,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赌徒张有财在赌场被人活活打死。
  14岁的张作霖不知道从那里借来了一枝土枪,拉着二哥张作孚翻墙进入仇人王三家里替父报仇。张作霖没有能打死王三,却在混乱中打死了那个发现他们的女佣。官府很快就查到张有财家里来抓人了,自带主角光环的张作霖跑了,二哥张作孚被当场抓获。张作孚被判刑10年,张作霖则成为了通缉犯。
  变成通缉犯的张作霖自然是不敢回家,他一路卖烧饼、学木匠、当货郎然后又流落到高坎镇(今辽宁营口大石桥市高坎镇)路边一家大车店找到了一份做起了打杂的工作。在这里张作霖和照顾牲口的伙计学了些兽医知识后在高坎镇开了一家专门给牲口治病的店铺,成为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兽医。
  那个时代地处山海关外的东三省土匪横行,马是土匪可以肆意横行的重要工具,身为兽医的张作霖因此和土匪们有了交集。自身也是个通缉犯的张作霖很乐于结交这些土匪,而土匪们也因为对兽医这个他们有迫切需求的“技术工种”而对张作霖很是尊重。与土匪们的友谊让张作霖的生意格外的红火,没有被土匪连累的张作霖却贪婪朝廷官员榨干至关门闭店。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大量招兵买马。无业游民张作霖选择从军以混口饭吃,成为了宋庆的毅军中一名普通的骑兵。和大部分白手起家的平民大佬们一样,张作霖因为作战勇敢,很快被提升为班长,之后又升为排长。然而张作霖并没能延续住升迁这条阳关大道,清军在旅顺的全线崩溃,士兵们四散奔逃。
  经历过逃亡、拼命、溃败的张作霖带着自己的军饷回了老家,娶了赵家庙地主赵占元的二女儿赵春桂,开始过起了相对平淡的生活。平淡注定与张作霖无缘,新婚燕尔的张作霖当年的仇家王三举报到官府。再次成为通缉犯的张作霖不得不拉着老婆跑到岳父赵占元家避避风头。
  被战火洗礼后的东北黑土地上随处可见溃散的散兵游勇和占山为王的大小土匪。为了活命自保各村庄镇县纷纷开始组建“保安队”,赵家庙也组建了一支二十几个人的“保安队”,当过正规军排长的张作霖成为了赵家庙保安队队长。保安队名义上喊的是“保境安民”的口号,暗地里却同样也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不过兔子不吃窝边草,而且张作霖颇有军事才能,多次打败了前来骚扰的小股土匪。随着张作霖的名声越来越大,周边村庄闻声而动,纷纷加入了张作霖的保安队,队伍扩大到一百多人。
  人多力量大,麻烦也自然会变大,张作霖的保安队和有名的悍匪金寿山之前发生了激战。寡不敌众的张作霖惨败,带着已经身怀六甲的老婆赵春桂逃亡,张学良就出生在这次逃亡的马车上。原本想投靠冯德麟的张作霖在途经集镇八角台时张景惠将自己的土匪队伍交给了张作霖,至此张作霖在八角台开启了自己的土匪生涯,不过张作霖对外仍以“保安队”为名。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张作霖的保安队已经扩大到500多人和相当数量的枪支弹药。他们向周边的村庄收取“保护费”也保证周边的村庄不受其他土匪的抢掠,其形式和港片黑帮还是很像的。
  势力越来越大,那么自然要上演抢地盘的黑帮大戏。海沙子不但比张作霖人多枪多,更有辽西巨匪杜立三作为靠山。有了被金寿山实力碾压教训的张作霖,聪明的利用了海沙子的骄傲,以“面子”和“江湖规矩”让海沙子放弃了自己人多枪多的明显优势,同意了张作霖单挑的提议。最后张作霖以手臂中弹的代价击中了海沙子的头部赢得了这场决斗的胜利。
  按江湖规矩海沙子的队伍由张作霖接管,作为海沙子的副手汤玉麟就是这个时候成为张作霖得力手下的。兵强马壮的的张作霖跃升为辽西四大巨匪,号称“北霸天”。一时间“张小个子”成为土匪中响亮的名号。
  匪的名号再大都无法满足张作霖的野心,保安队伍的数量再多也不过是个民团。张作霖要把自己“漂白”为正规军,“枪杆子不认官与民,土匪做大了,就是皇帝。” 张作霖准备主动向朝廷官员伸出橄榄枝,请求招安。
  并无达官显贵门路的张作霖设计了个英雄救美的桥断,让汤玉麟带人打劫途经此地的盛京将军增祺的沈三姨太,然后自己再去把人救下来。张作霖不但送钱送珠宝,还亲自护送沈三姨太回盛京,顺带表达了自己弃暗投明的报国之志。回到盛京的沈三姨太自然而然在增祺的身边为张作霖吹吹枕头风。公元1902年,增祺下令新民府知府增韫收编张作霖部。增祺任命张作霖为巡防马步游击队管带(营长)驻扎新民府。
  驻扎在新民府的张作霖与同在新民的日本宪兵队发生冲突死了两个手下,要求杀人偿命的张作霖却只得到了日本宪兵队的1000两银子。拿着银票的张作霖马上让手下在街上杀了三个日本兵给日本宪兵队送去1500两银子还以颜色。事后张作霖被迫离开新民府,改在其他地区驻扎
  公元1904年,日本与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利益,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战争,也就是历史上的日俄战争。张作霖看到了机会,暗中帮忙德国对抗日本从中获利,直至被日军俘虏,险些丧命。被日军俘虏后的张作霖变成了“双面间谍”从日俄双方都捞取了大量的好处。公元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时,张作霖的部队已经扩充为马步五营,他本人也被任命为五营统带(相当于团长)。
  日俄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再次下令清剿肆虐东北的土匪武装,土匪出身的张作霖被委以重任。公元1906年初张作霖首先击溃了辽西巨匪田玉本,将其手下1000多人全部收编为己用。
  接下来张作霖要面对的是他靠剿匪升官敛财之路上的最大阻碍——杜立三,张作霖不禁回想起当年他一枪结果了海沙子后,杜立三对他从除之后快,到惺惺相惜,如今他却要亲手铲除杜立三,这个自己的结拜大哥。他这个结拜大哥可与其他土匪不同,杜家已经几代为匪,垄断了辽河的水上运输,手下数千之众,不但有人、更有钱、有枪、有实力,横行于辽河两岸无人敢捋其虎须。
  既然自己已经走上了正规军的漂白之路,自然必须要割舍惜年的江湖情谊,做大事者自不可拘泥小结,但是他也不想得个水泊梁山讨方腊的惨痛结局。几番思索后,张作霖向杜立三抛出了招安的诱饵,见杜立三对诱饵一副即想要又怀疑的反应,张作霖找来了杜立三十分信任的同宗叔叔杜泮林,巧舌如簧的让杜泮林相信了朝廷招安的诚意,亲手给杜立三写了 ,劝他投诚,这一招果然奏效骗得杜立三放下戒备亲自前来商议招安之事,早已埋伏好的汤玉麟带人将杜立三一行人一举擒获,当场处死。张景惠则带人趁机猛攻杜立三的巢穴,一举将击溃群龙无首的杜立老巢。
  搞定杜立三之后张作霖的剿匪之路走的越发轻松愉快,到公元1907年时,张作霖已经剿20余股土匪,而每次剿匪后不但有大量的财物收益,手下的队伍人数也不断增多。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张作霖手下已经有1万多人马,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