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变迁——从唐朝开始说起

  “管理大师”是舒服了,后世就要哭了。教育的落后,必然会反过来导致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必然会导致社会方方面面都落后。
  所以,精英群体要重“文”,平民群体要重“理”,学“文”以仰望星空,学“理”以致用。没有思想的大发展,社会的大发展就无从谈起。
  当然,落后并不可怕。要论落后和黑暗,中世纪的欧洲要远甚于中国秦朝以来的任何朝代。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中世纪的欧洲即将走到尽头,意大利已经开始文艺复兴,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在酝酿V2.0时代,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而同期的明朝,却背道而驰,走入了不可思议的“八股”时代,这是一条没有未来的黑胡同。
  “管理大师”明太祖,这么一番操作下来,有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应该说大部分目的是达到了。有没有防住有人来抢夺皇位呢?然并卵,马上就有人来抢了,那就是朱棣,当然,他抢的是朱允炆的皇位。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1398年,朱允炆即皇帝位。朱允炆延续了其父朱标的宽大仁厚政策,当然,这个是针对官员和百姓的。
  对藩王,又是另外的政策——削藩。下属有的建议先削诸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有人认为应该先削有不法行为的诸王。从道义角度,后者的建议是对的,从策略的角度,前者的建议是对的。因为先削其他诸王会引燕王的警惕,做好准备工作。
  当然,缺乏执政经验的朱允炆选择了后者的建议,给了身经百战的燕王朱棣可乘之机,做梦都要笑醒,为了麻痹朝廷,还装痴了一段时间。当一个合格的领导真是不容易,二选一都错,关键是选错了连命都保不住。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起兵,发起“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姜还是老的辣,燕军最终攻入南京,叔父朱棣夺走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成了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明成祖。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真的是慈不能掌兵,书生气害死人。
  客观来讲,朱棣就是一新版朱元璋,各方面都很类似。少年时期就开始征战四方,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杀伐果断,都是雄才大略型,综合能力远强于朱允炆。
  他在位时期,明朝出现“永乐盛世”,国力达到明朝的鼎盛时期。明朝调整了元朝的邦交理念,希望构建一个以大明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世界。
  郑和下西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造船业的发展,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
  从明朝的邦交理念来推导,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宣扬国威,建立朝贡体系。“寻找建文帝”之说经不起推敲。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耗费巨大,回报却有限,相当于打了几轮天价广告。不过,历史开了一次玩笑,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回到国内之后80年,葡萄牙人来到澳门,逐步建立殖民地,人家可不是来打广告的,是要获得实际利益。
  郑和下西洋这个事情,当然有积极的一面,至少广告效应还是有的。但是负面影响也不小,免不了要被打上好大喜功的板子。可是,方孝孺这个案子,怎么讲,都是负面的。
  姚广孝曾告诫朱棣,大意是说方孝孺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声望极高,不要杀他。朱棣觉得这是小事一桩,点头应承。
  姚广孝一片好心,是为了救方孝孺,却间接害了他。朱棣觉得方孝孺声望这么高,让他来起草即位诏书,利于让天下读书人归心。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痛大哭。朱棣亲自慰问,催促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没想到方孝孺是个硬茬,把笔掷到地上,宁死也不写。两个倔脾气的人碰到一起,很难有回旋的余地。方孝孺家族很多人被株连,死得真是冤枉,很不值!
  不管这么说,方孝孺铁骨铮铮,为政治思想殉道。朱棣对功臣算是善待,好于其父,但对于政治对手,嗜杀的本性却暴露无遗。
  然而,方孝孺的牺牲,值不值得?很难说得清楚,毕竟牵连了太多的无辜者!本来应该是道德楷模,然而,后续的大明臣子,学方孝孺却学偏了,臣子们只要觉得不对,不管什么场景和事情,也不管轻重缓急,都要抬上一杠。简单来说,就是干啥啥不行,抬杠第一名,明朝真是一个花样百出的朝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葩的情况呢?这个事情是有理论支撑,有制度保障。
  明太祖觉得程朱理学里面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等很不错。于是便大力倡导程朱理学。然而,程朱理学同时也要求臣子要坚守气节,气节比生命还重要。这个气节就是要敢于坚持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真理,即使皇帝砍了脑袋,也要坚持。
  一直被算计的大明臣子,这回终于扳回一局。就这一局,把大明拖进万丈深渊!
  明朝中后期,慢慢形成内阁制,文官压制武将,权力逐渐转移到文官手中,他们不惧生死,不惧惩罚,以死谏为荣。
  你看看,抬杠虽然有风险,但是可以获得名声、地位和权力,很多人还是愿意冒这个风险的。
  于是,大明的朝堂上,逐渐形成了一言不合就抬杠的风气。
  朝堂上也越来越热闹,各路人马轮番登场,各领风骚。有的皇帝烦透了,眼不见为尽,干脆就不上朝。有的皇帝受不了这些人,就拿板子抽他们——廷杖,无济于事,等着挨抽的臣子多呢!
  这些臣子,不管哪一路,大部分人都上了一门必修课——贪污。说话都是一个德行,引经据典,针贬时弊;他们往往气势如虹,一会儿义正词严,一会儿痛哭流涕。
  1449年八月,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偕同太监王振率军御驾亲征。此次出征,准备工作不足,非常混乱。英宗虽然名为亲征,但军务大事皆由监军太监王振决定,将领处处受王振节制指挥,王振瞎整,明军自然是屡战屡败。
  结局是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被俘,大明王朝遭遇严重危机。京城大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幸亏有于谦等坚决反对,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 于谦与将士们率军坚决抵抗瓦剌军,最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于谦算是劳苦而功高吧!那结果又怎样呢? “杠臣”开始行动了,弹劾他。北京保卫战一般般啦,谎报战绩啦,贪生怕死的人领赏啦,什么自己互砍啦,反正是吧啦吧啦问题一大堆,句句也属实。感觉北京保卫战不是打赢的,是瓦剌军千里迢迢过来,看了一场表演就走了。
  这像什么?就像是在职场上,你做了很多,错误难免也多,天天挨吊,有些务虚之徒,什么错误也没犯,天天揪别人的小辫子,打小报告。
  最后,于谦还是被诬告贪污等事情,通过“夺门之变”二次登基的明英宗,以这个作为理由杀了于谦并抄家。最后发现于谦家里也没什么财物,明英宗被气了个半死。
  1464年,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来陆续平反了于谦等冤案。明景帝曾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明宪宗也没计较,恢复景帝帝号,博得了朝野一片称颂之声。
  明宪宗闪亮登场,即位之初算是树立了明君的形象。平心而论,明宪宗也是想好好作为一番的。只是谁也想不到,剧本急转直下,这哥们成了“朱家宅男”的开山祖师,这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呢,让一个人性情突然大变?
  明朝中后期,皇帝的类型可以归类:
  一, 勤政型,普遍寿命不长,比如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明穆宗;
  二, “宅男”型,明宪宗是开山祖师,嘉靖帝是“旷一代”,万历皇帝是“旷二代”。
  玩得比较HIGH的,寿命短些,悠着点的寿命长些。
  出现一个可能是偶然,出现一类一定是必然。原因呢?不好下结论,只能试着解析一下,未必能解析到位。
  朝堂上吵吵嚷嚷,抬起杠来,没完没了,明宪宗见了就心烦。皇帝又不是语言大师,被那些杠臣抓住什么把柄,还不得使劲杠。干脆就不说话,那又来干什么呢?以后干脆少来。
  回到后宫多好,后宫有他心爱的万贵妃,他们那可是真爱呀!
  这就像一个富二代,爹妈给找了一份工作,内卷得要死。得了,还是回家花天酒地去,不受这个窝囊气!
  那长期不上朝,政事怎么办呢?这不有内阁嘛,通过内阁,可以私下小范围接见,决策一些事情。至于谁想干些危及朱家江山社稷的事情,也没那么容易,有东厂西厂,还有专权的宦官呢。
  如此说来,君臣倒也相安无事,你忙你的,我玩我的,有事没事少来打扰我,明朝撑下去问题不大。只是,走向衰落,在所难免。
  所以,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江山社稷怎么样,就看帝王家的运气,生个像样的继承人,就好点,反之,则越来越差,直至江山不保,这是世袭制解决不了的问题。
  凑巧,明宪宗生了一个好儿子,那就是明孝宗。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清除奸臣,任用贤臣,明朝再度中兴。
  明孝宗是明朝皇帝里面的另外一个极端,对自己要求特别严,一生只有一个皇后,没有妃子,据说也没有找“小三”。对文人比较宽容,被明朝人奉为千古一帝。
  有权有势,还如此专一,自控能力不是一般地强!不知道历史上还有没有其它例子。当然,在明朝那样的环境下,他这么个干法,撑不了多久,果然36岁就累死了。
  明孝宗死之前不知道有没有发出感慨:做点事情为什么就这么难?不做能行吗?不行啊,不做朱家估计就要破产了,再坚持坚持吧。
  当然,经过他这么一整顿,大明的寿命又延长了,他那个不像样的儿子又可以多折腾几年了。
  明孝宗的儿子明武宗,走向了与他父亲完全相反的方向,建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豹房”,长时间待在里面娱乐,不出来,让那些杠臣的长篇大论找不到发挥的对象。
  当然,这哥们玩这么HIGH,肯定撑不了多久,30来岁就挂了,明朝的皇帝太会玩了,玩出了新天际!
  奇葩皇帝明武宗刚走,旷一代——嘉靖帝开始走马上任。一开始,他也是一副明君的派头,只是越干越委屈,越干越窝火。他越来越觉得他太爷爷的选择是对的。
  嘉靖帝满腹委屈: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旷工,我也是被逼的啊!他们那帮人太难缠了,太能扯了,再与他们纠缠下去,能不能活过30岁都难说。
  就为了一个谁为皇考的问题,杠臣们一杠就是17年,无不无聊!虽然最终还是我胜利了,但也被这帮人伤透了心。24年总共只打了3次卡,能怨我吗?
  当然了,别看我不上朝,大权还是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怎么掌控?这个简单,用奸臣,让严嵩来当内阁首辅。严嵩嘛,能力是有的,品行是不行的,威信是不高的,内斗是必须的。这样我就能四两拨千斤了。至于国家治理的怎么样,懒得管它,今朝有酒今朝醉。
  既然皇权不会旁落,我闲得也没啥事干,那就来研究一下长生不老吧,万一成功了呢!人生总得有点梦想吧!不过没想到这事也危险,得罪了宫女,差点被她们勒死,吓死个人!
  内部的事情好摆平,只是外敌不给面子。尤其是倭寇,宋朝那么弱,你们都不敢来,现在来凑什么热闹?太不给我面子,不过戚继光还算不错,应该能摆平倭寇,只是苦了东南百姓。
  只是蒙古让人心烦,不断骚扰我边塞,甚至派兵一度包围京城,还好,把他们忽悠走了。至于河套平原,丢了就丢了,这事情就不要再提了。
  “旷一代”——嘉靖帝不怎么上班,玩起来也不算疯,寿命自然长一些,活了61岁。
  接下来继位的明穆宗眼看着国将不国了,不得不认真上班工作,结果呢,35岁那年就累死了。
  “旷二代”——万历皇帝,又玩出了新的记录,连续30年不上班。国家的事情有张居正帮他撑着,一时还垮不了,但是离垮台也不远了。万历皇帝悠闲地活了57岁。
  除了最后面那位,剩下的越来越没啥说的了,明光宗充电30分钟,开机就黑屏。明熹宗醉心木匠,开机没几天也黑屏了。
  终于,伴随着老天的惩罚——天灾,大明所有的矛盾集中爆发,一起压向年轻的末代皇帝——崇祯。
  1627年,不足18岁的朱由检从他大哥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
  1644年,煤山上,默默看了索套一眼,决意自杀的崇祯皇帝,思绪万千。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
  前半句有一定道理,崇祯皇帝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都不一样,他一生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绝非骄奢淫逸之徒。
  后半句却错了,临死之前,还是没有正确的认知。
  前因早已种下,一切皆是因果报应而已!大明的五脏六肺早已严重受损,你不去修复内伤,却天天去治疗皮肤。
  让崇祯这个“外科医生”去治疗内伤严重的病人,最终只能将其治死,结局早就注定。
  崇祯上任伊始,首先就面临魏忠贤这道坎坷。魏忠贤权倾朝野,称九千岁,显然有挑战皇权的气味。魏忠贤专权时期,客观上做了一些利于社稷的实事,然而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祸害无辜的事情也干了不少。用好了,是一把对付宵小之辈的好刀,用不好,这把刀会砍向自己。
  君臣双方互有试探,最终,崇祯决定销毁这把刀,魏忠贤先是被流放,后被逼自缢身亡。从斗争的过程来看,年仅18岁的崇祯,有勇有谋,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
  然而,崇祯对魏忠贤的了解并不全面,很厌恶他恶的一面,低估了他管用的一面,这方面崇祯的大哥了解得更深刻一些。现在这把刀没了,刀伤人的一面不用担心了,然而“刀切菜”的功能,又有谁来替代呢?显然,年轻的崇祯并没有考虑成熟,他觉得自己能行。
  搬开了魏忠贤的巨大身影,崇祯看到是更大的三座大山:复杂而庞大的文官集团,正在崛起的满清,烽烟四起的农民起义。任何一座大山,都足以压死崇祯,他不禁仰天长叹!现实是如此残酷!
  这个文官集团的产生、危害都是来源于朱元璋创立的治理体制,前面已有大量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农民起义是因为活不下去了,不得不造反。农民走到这一步,有天灾的因素,主要还是人祸,是朱元璋创立的治理体制导致的。压制商业,文官地主阶层不纳税,庞大的啃食皇族群体,税收压力几乎都在农民身上。朱元璋主观上体恤农民,体制上却坑苦了农民。
  文官集团的危害被掩藏在水下,朝廷不得不面临这么个局面:让一个问题很大的文官集团去应付满清和农民。从理论上来讲,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集体低智陷阱”。明朝皇帝大多数都知道文官集团问题严重,他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用厂卫、宦官、奸臣来平衡他们,形成所谓的“恶平衡”局面。就没有想过,在“恶平衡”时,再从体制层面去纠错,明朝中前期他们是有这个实力的。
  崇祯以雷霆手段,打破了“恶平衡”,却要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老天这个时候也来凑热闹。
  1628年,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尤其是陕西,连续10多年大旱,饥荒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有些县域甚至饿死过半。接下来又是瘟疫传染,人间成了炼狱。
  下岗在家的李自成等顺势带领灾民造反。要说李自成军事能力,还真是很一般,其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弱,明朝打败他的优秀将领多的是。
  崇祯九年,卢象升率军在七顶山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几乎被全歼。此时辽东情势危急,卢象升北上戍卫京城。
  李自成不久又组织起庞大的起义军。崇祯十一年,洪承畴、孙传庭在潼关再次击溃农民军,李自成只带着十几个人逃入山中。
  李自成屡战屡败,为什么很快又能重新站起来呢?因为李自成喊出了非常实用的口号:“迎闯王,不纳粮”。你看看崇祯在干什么?为了筹钱,开征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上天灾,百姓还有活路吗?既然活不下去,还不如跟着闯王去闯一闯。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么,崇祯有没有其它筹钱路径?有,只是他已经做不到了。那就是找大户筹钱,但是大户不会答应的。这个时候,崇祯才后悔杀魏忠贤了,魏忠贤如果还在,一定有手段和实力对付那些大户人家。
  这里有个问题,富裕阶层就不担心农民军打进来抢掠吗?毕竟他们在已经打下的地方都是这样干的。这就是所谓的“集体低智陷阱”,这样的事情反反复复发生。
  李自成率军最终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