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湛:一件8世纪后半于阗语房产抵押契约释读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
一件8世纪后半于阗语
房产抵押契约释读

张 湛
内容提要
本文转写、翻译、注释了一件来自上海私人藏家的于阗语文书残片,暂定名为Shanghai1。这是一件房产抵押契约的后半部分,时代大致在8世纪后半,出自于阗六城州拔伽乡。这件文书严格遵循约定俗成的于阗语契约套语与格式,因此可通过与其他契约比对补全大部分残损之处。契约中的赎回条款规定,若其他人想从抵押权人手中购入被抵押房产,则需要付双倍价格。设置这一条款的目的是为了杜绝了其他人赎回土地的可能性,保障抵押人的赎回权益。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他类似的于阗语抵押契约。本文最后按年代顺序列出了所有已发表的于阗语契约文书。
这件于阗语文书写于纸上,宽25.5厘米,长11厘米,共7行,来自上海的私人收藏,暂定名为Shanghai 1(见下图)。这是一件房产抵押契约的后半部分,前半缺失。保留下来的部分基本完整,其中少量阙文可根据上下文并与其他契约比对而补充完整。从中我们得知,法藏寂法师和杨匀奴(音译)将一栋房子抵押给僧喜,等二人有钱后可用同等价格将房子赎回。若二人没钱,别人要从僧喜手中赎买这栋房子则要付双倍价格。可惜抵押房产的原因和金额等信息没有保存下来。契约最后列举了五名证人,并指明契约在法藏寂签名和杨匀奴画指后生效,签名和画指也没有保存下来。契约背面有两列于阗文,从上向下书写,从右向左换行,与汉文的书写惯例一致,内容是两笔账目。

转 写

转写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 ) 文书中有部分残损的字符,由笔者根据上下文和其他线索补全。
[ ] 文书中完全缺失的部分,由笔者根据上下文和其他线索补全。
x文书中缺失的一个字符,暂时无法补全。
× 文书中的插入符号,表示写在下面行间的部分在这里插入
\/ 插入的部分,写在文书行间,
1,2,……行号
§1,§2,……小节号,为编者所加,意在指明一句话从哪里开始。
正面

背面

译 文[1]

正面
§0 ……
§1从今起,这栋房子归僧喜所有。
§2 其他人(对此)再无权利。
§3 谁若更改这件准备、制作(完成)的契约,将按惯例受杖罚。
§4 此契约不可更改。
§5 若将来法藏寂法师和杨匀奴有钱了,为了男孩(?)可用相同价格将其赎回。
§6 但若他们没钱,其他人要赎回须付双倍(价钱)。
§7 以下是本契约的证人。证人:Lasąmälāṃ、拔伽的破沙Marṣa’、Ba’śai Mą̄mattī Yamadatta;证人:汉人的儿子… syęna、尹śeṃgä sīnä。
§8 本文书在法藏寂法师签字、杨匀奴画指后生效。
背面
§1 这个我的人给我用300文钱买了五斗śūra,
§2 于同月用500文钱买了五斗芝麻。
注 释

正面
§0 通过与其他契约比对,本契约的前半部分可大致复原如下[2]:
“于阗某王[3]在位的某年某月某日。于此时,本文书因以下缘故(而做):某地有法藏寂法师和杨匀奴。他们说:“现在,因为某种原因我们以若干文钱的价格卖出某处的一栋房屋。”僧喜付清了若干文钱。我法藏寂法师和杨匀奴收到了若干文钱。再无任何欠款。”
§1 īmaṃjsīna haḍā(na ṣṭā ṣa) bisa ttye saṃga(n)[aṃdä hīvya himya]“从今起,这栋房子归僧喜所有。”
īmaṃjsīna haḍā(na ṣṭā)“从今天起”,根据BH4-66底牍内侧第3行īmaṃjsīna haḍāna ṣṭā复原。(段晴2015a:69)
saṃga(n)[aṃdä hīvya himya] “归僧喜所有”,据BH5-2底牍外侧第5行ttye pūñadatti hīvya himya 复原。(段晴2015a:99)
saṃganaṃdä“僧喜”,人名,阳性单数属格。此人名也见于BH5-1 底牍内侧第7行(段晴2015a:82)和Or.6398/2 第3行(Skjærvø 2002:10)。BH5-1写于尉迟达5年,即732年,Or.6398/2写于尉迟曜5年,即771年,[4]二者相差近四十年,大概是同名的两个人。鉴于之后出现的人名Yamadatta也见于尉迟曜十一年(公元777年)的一件契约,[5]我倾向于认为这里的僧喜与Or.6398/2中出现的僧喜是同一个人。Or.6398/2属于 Archive 2,[6]出自丹丹乌里克,即唐代于阗六城州杰谢乡,年代在8世纪后半,[7]因此本契约应该也来自8世纪后半的杰谢。对契约年代的判断还考虑到契约是纸质而非木制,详见下文对§8 pīḍakä的注释。
§1整句是契约套语,出现在确认钱款付清的语句“无任何欠款遗留”之后,表示交易完成。复原参考了其他契约的类似语句:
XB17336/1[8]封牍内侧第11行到底牍内侧第1行īmu ha[ḍāna ā]stąna ṣa’ jsi[ca] khāha birgaṃdara bisai [naḍau puñau](sa)lä [hī](v)[ya] hi(mya) “从今以后,此女奴Khāha归拔伽男子Puñausala所有”(段晴、侯世新、李达2016:374页);XB17336/2封牍内侧第8~9行īmaṃjsūna haḍāna ṣa’jsica vimaupraba haṃtsa pūrna naḍaunä śudapuñä hīvya “从今天起,女奴Vimaupraba连同其子归男子Śudapuña所有”(段晴、侯世新、李达2016:376);BH4-66底牍内侧第3~4行īmaṃjsīna haḍāna ṣṭā ṣä āśärī ttū brātari kharsa paysā[9] paśāti“从今天起,法师将把Kharsa兄弟当作亲(兄弟)对待”(段晴2015a:69);BH5-2底牍外侧第4~5行īmäna haḍā pyaṃtsaṣṭa ṣā’ gāṭhya ttye pūñadatti hīvya himya “从今往后,这名家生女奴归裴捺所有”(段晴2015a:99)。
§2 [ni ni] v[a]r[a] h[aṃdar]y[e dā] (a)[śtä]“其他人(对此)再无权利。”
dā dāa- < dāta-“法,权利”,阳性单数主格。
§2也是契约套语,虽然只残留了一点痕迹,但可以根据其他契约复原: 
WBH01底牍内侧第5行:ni ni vara haṃdarye dā aśtä “其他人(对此)再无权利”(段晴、王炳华1997:8);BH5-2底牍内侧第6行:ni ni vara haṃdarye dā aśtä“其他人(对此)再无权利”(段晴2015a:99);Qira 3[10] 底牍外侧第8行:ni nä vara haṃdarye dā a[śti]“其他人(对此)再无权利”(段晴2020:318)。
§1末尾和§2开头一共补了8个字符:naṃ di hī vya hi mya ni ni。相应的位置在第二行是vya sthą̄ na sa mī ni ni ṣi’,也是8个字符。
§3 [āna c]u [ttū śūstä] padeṃdä gvārä hamīhyī“谁若更改这件准备、制作(完成)的契约”
根据BH5-2/1 底牍内侧第2~3行āna cu ttū śūstä padeṃdä gvārä hamīyī补全,见段晴2015a:98。
śūstä śūh- “准备”,过去分词,阳性单数宾格。
padeṃdä padam- “制作”,过去分词,阳性单数宾格。
gvārä“案子,契约”,阳性单数宾格。这个词衍生自动词gvah- “说,宣称”(Βailey 1979:96),指的是双方说的话,即达成契约这件事,而不是指契约上的文字。这种理解有词源证据支持。BH5-1底牍内侧第2行gvārä jehyarä[11]释为“取消契约”即可,没有必要释为“清除字据”,见段晴2015a:93。gvāra还有一个用法,即:gvāri niśtä,表示某人与某事无关,再无瓜葛,在契约中相当于免责条款。比如:BH5-1底牍内侧第7~8行ni ni auśyakä haskabudäna aśtä gvārä u ni haskabudä auśyakäna “Auśyaka同Haskabuda再无瓜葛,Haskabuda同Auśyaka再无瓜葛”(段晴2015a:83);Or.6392/1第3~4行:u ci va vāra maṃgāra ṣaṃga īde ttyām brīyāsi u budarśaṃ’ chīyā yanīdä sīḍakä va gvārä näśtä “若尚欠有旧日粮税,由Brīyāsa和Budarśaṃ’处理,不关思略之事”(Skjærvø 2002:3);Or.6392/1第10~11行:ci vaña ustaṃ brīyāsi jaṃpha himāde budarśaṃ’-n-ī hā chīyā yīdä sīḍakä vagvārä näśta“从今往后,Brīyāsa若有异议,由Budarśaṃ’处理,不关思略之事”(Skjærvø 2002:3);SI P 94.7第3行:ni va mą̄dāśi gvāra niśtä“不关Mą̄dāśa之事”(Emmerick and Voroby’ëva-Desjatovskaja 1995:98);SI P 103.31第9行:spāta va gvāri niśtä“不关萨波之事”(Emmerick and Voroby’ëva-Desjatovskaja 1995:148)。
可以对比于阗出土的汉文契约中的免责条款,比如:Дх 18926+ SI P 93.22 + Дх 18928 第5~6行:“后有认识,一仰[卖主知当],不关买人之事”(张广达、荣新江2008:280)。
hamīhyī hamīh- “改变,更改”,祈愿式单数第三人称。
§3是惩罚条款的上半句,即触发惩罚的条件,也见于以下几件契约:
XB17333底牍内侧第2~3行:cu ttū gvārä śūstä padenyä[12] ṣṭāna ustaṃ hamīhī“以后谁若更改这件准备、制作(完成)的契约”(段晴、侯世新、李达2018:266);XB17335 底牍内侧第11行:cu ttuā jamā ustaṃ bāḍä hamīhī “以后谁若更改这起赔偿”(段晴、侯世新、李达2019:134);XB17336/2 底牍内侧第11-12行:cu ttū gvārä śūstä padeṃdä ṣṭāna ustaṃ bāḍä hamīhī “以后谁若更改这件准备、制作(完成)的契约”(段晴、侯世新、李达2016:376);BH5-2/1底牍内侧第2-3行:āna cu ttū śūstä padeṃdä gvārä hamīyī“以后谁若更改这件准备、制作(完成)的契约”(段晴 2015a:98);BH5-2/2底牍外侧第9行:c[u] ttū śūstä padeṃdi ṣṭāṃ gvārä hamīyī“以后谁若更改这件准备、制作(完成)的契约”(段晴2015a:99);Or.9268B底牍内侧第6行:cu ttū śūstä pedäṣāna[13] gvārä hamīhyī“以后谁若更改这件准备、制作(完成)的契约”(Skjærvø 2002:68)。
这里在文书第一行末尾一共补了12个字符:haṃ da rye dā a śtä ā na cu ttū śū stä。相应的位置在第2行是rä ha mi tti u khu tā u staṃ bā ḍä ā,也是12个字符。
§3 tta tta daṃḍä nāsti khu vyasthą̄na samī“将按惯例受杖罚。”
daṃḍä daṃḍa-来自梵文daṇḍa-,“棍子”。
nāsti nā- “受,拿”,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
daṃḍä nāsti 字面意思是“挨棍子”,和daṃḍä braśtä “棍子落下”意思相同,即“受杖罚”。
vyasthą̄na“惯例”,单数工具格,也见于Or.11344/7 第5行nva vyasthāṃ garkhi āri daṃḍi byehi“按惯例,你会受严重错误的杖罚”(Skjærvø 2002:111)。
samī sam- “(与某事)相一致”,祈愿式单数第三人称。
这是惩罚条款的下半句,即惩罚方式,类似的语句见于以下几件契约:
XB17333底牍内侧第3~5行:mūrä ñauysdä[14] 2000 u tta tta daṃḍä braśtä khu kṣīrū dāna samī “他要出2000文钱,并按国法受杖罚”(段晴、侯世新、李达2018:266);XB17335封牍内侧第11行到底牍内侧第1行:ṣä hve’ śau dva[15] pīhya ñauysdä u tta tta dąṇḍä brraśtä khu kṣīrrū dāna samī“此人出两倍价钱,并按国法受杖罚”(段晴、侯世新、李达2019:134~135);XB17336/2封牍第12~13行:ṣä hve’ śau dva pīhya ñauysdä u tta tta daṃḍä braśtä khu kṣīrū dāna samī“此人出两倍价钱,并按国法受杖罚”(段晴、侯世新、李达2016:376);Urumqi 1 底牍内侧第1行:tta tta daṃḍä braśtä khu kṣīrū dāna samī“(此人将)按国法受杖罚”(Skjærvø 1991:275);BH5-2/1底牍内侧第3行:tta tta pīhya heḍä khu kṣīrū dāna samī“(此人将)按国法交款”(段晴2015a:98);BH5-2/2底牍外侧第9~10行:tta tta daṃḍä byehi khu kṣīrū dāna samī“(此人将)按国法受杖罚”(段晴 2015a:99)。
§4 ni ni ṣi’ gvārä hamitti“此契约不可更改。”
hamitti hamih- 现在时主动态单数第三人称。这里期待的是中动态hamitte。
其他契约中类似的语句有:WBH01底牍内侧第6行:ṣi’ gvārä bilsäṃgna śūstä ne’hvastä padindä ni ni hamitte“这件由僧众准备、了结、制作的契约不可更改。”这里的hamitte即为现在时中动态单数第三人称。(段晴、王炳华1997:8)
§5 u khu tā ustaṃ bāḍä (ā)śi’rī dharmā(ka)[ra](ś)āṃtä u yāṃ gvinä dū hīye mūri himāṃde ttī-y-īṃ iysą̄ñe va iysgirye yanīdä u śā mūra śā x-ī x teṃ“若将来法藏寂法师和杨匀奴有钱了,为了男孩(?)可用相同价格将其(即抵押的房子)赎回。”
(ā)śi’rī dharmā(ka)[ra](ś)āṃtä“法藏寂法师”,根据第六行(ā)śi’rī dharmākaraśāṃttä补全。此人名仅见于本契约。
yāṃ gvinä dū 汉人名,姑且还原为“杨匀奴”,其中古汉语拟音为jiaŋ yn nuə̆(Pulleyblank 1991:360,389,227)。此人名仅见于本契约。
himāṃde系动词,虚拟式中动态复数第三人称。
iysą̄ñe alysānaa-“年轻的;男孩”。不大清楚这个男孩指谁,应该跟法藏寂和杨匀奴抵押这栋房子的原因有关,今已不存的契约前半部分中应该会提到。
iysgirye yanīdä iysgin- “赎回”,能动结构(potentialis)现在时复数第三人称。
śā mūra śā,“(以)一(文钱换)一文钱”,即“以相同价格”,对比下文śā mūra dvī “(以)二(文钱换)一文钱”,即“以双倍价格”。
本条款指明抵押人法藏寂法师和杨匀奴有权优先赎回抵押的房产,但未规定时限。可以想见,抵押期间抵押权人僧喜拥有房产的使用权,相当于抵押的利息。
其他契约中类似的语句有:XB17334底牍内侧第5~6行:cu bāḍä vā naḍaunä viśkhulä mūrä himādä ttū vā cukulä biśāṣṭa uysgeṃdä[16]“什么时候男子Viśkhula有钱了,他(就可以)把这个孩子赎回家。”( 段晴、侯世新、李达 2019:132);Qira 4 底牍内侧第2~3行:khu pā puñadattä u yamadattä mūri himāde ttāvā[17] bisa u [śaṃdā] uysginār(e)[18]“裴捺和阎捺[19]又有钱时,将赎回房子和地。”(段晴、策勒县文管所2013:125~126)。
§6 haḍi mūrä ni himāṃde haṃ[da]rye va-t-ī iysgināṃde ttī śā mūra dvī hau[r]ī[d]ä‖“但若他们没钱,其他人要赎回须付双倍。”
iysgināṃde iysgin- “赎回”,虚拟式中动态复数第三人称。
śā mūra dvī “(以)二(文钱换)一文钱”,即“以双倍价格”。类似的表达法也见于其他契约,包括:XB17335封牍内侧第11行到底牍内侧第1行:ṣä hve’ śau dva pīhya ñauysdä“此人出两倍价钱”(段晴、侯世新、李达2019:134~135);XB17336/2封牍第12~13行:ṣä hve’ śau dva pīhya ñauysdä“此人出两倍价钱”(段晴、侯世新、李达2016:376);Or.9268A 封牍外侧第11行mūri śau dva heḍä“他付双倍的钱”(Skjærvø 2002:67;段晴2015a:121);Or.9268B[20]底牍内侧第6~8行:rruī va mūri 300 heḍi u 50 daulaṃ nāstä u prahänaji śā mūra 5 heḍä“(改动此契约者要)付国王300文钱,挨50仗,付五倍收养费”(Skjærvø 2002:68~69);IOL Khot Wood 1/1 封牍内侧第6行:ttī mī phar ṣa visauna mų̄rä paji(stä) śau dvana“破沙Visauna要两倍的钱”(Skjærvø 2002:557)。
这一表达法有时简化为śau dva hime “一变二”。施杰我(Emmerick and Skjærvø 1997:150)把这个词组理解为“少一文两文也可以”,但理解为翻倍更合理,我们来看看他搜集的例子和我的翻译:
Or.6394/1第4~5行:khu parau pvīrau tti mūri haḍā-haṃgi puṣa hauḍa haṃtsa ysaṃthina khu śau dvana ni dāśīdä himye“当你们听到命令,立刻连同利息把钱付清,以免最后一变二(=欠债翻倍)”(Skjærvø 2002:5);Hedin 4第4行:khu śau dva himāte“如果一变了二(=欠债翻倍)”(Bailey 1961:24);Or.11344/14第2行:tti mūri nāti dasau ysā’ca śau dvana“他收了10000文,翻倍的钱。”(Skjærvø 2002:114);IOL Khot 44/5 (M.T.i.17) 第7行:śau dvana mūri śtāka“需要两倍的钱”(Skjærvø 2002:275);SI M 25第4行:ttītī śau dva hijuo[21]“一会变二(?)”(Emmerick and Voroby’ëva-Desjatovskaja 1995:217)。
这些例子中,前两个意思比较清楚,后三个不是特别清楚。除此之外,还有意思比较清楚的一例:SI P 103.11 第2~3行:kīrarā yaṃdūṣi’[22] khattīnai śe hvaṃḍye hirä[23] puḍä ye u śau dva-tt-ū himya“工人Yaṃdūṣa’的Khattīnai欠了一人的税,一已变二(=欠债已翻倍)。”(Emmerick and Voroby’ëva-Desjatovskaja 1995:139)。
hau[r]ī[d]ä haur- “给,付(钱)”,现在时复数第三人称。
本条款说明,若抵押人无钱赎回,其他人想要赎买这栋房子需要付双倍价格。没有规定时限的原因大概是不会有人愿意出双倍价钱买这栋房子。契约中把其他人买下抵押房产的价格规定到远超市场价格的水平相当于为抵押人无限期保留了赎回抵押物的权利。
其他契约中类似的语句有:Or.9268A[24]封牍外侧第10~11行[25]:u haṃda hve’ himāte cu pyaḍa ūtca uysgināte mūri śau dva heḍä “如果有其他人要赎回引走的水,要出两倍价格。”(Skjærvø 2002:67;段晴2015a:121)在底牍内侧第5~6行,这一条款则表述为:vina pharṣa[26] bara haḍi vina phaṃnājāṃ yagurä mūri ni nāsti“不是破沙Bara 或潘野人的钱,Yagura不收。”明确规定了抵押人无限期享有赎回抵押物的权利。规定其他人要出两倍价钱的目的与此类似。
§7 tti buru ttiña (gv)[era byą̄]na ya‖bye lasąmälāṃ‖u birgaṃdarajä pharṣṣa marṣä’‖u ba’śai mą̄mattī yamadattä‖u bye caigä pūrä x x syęnä‖u yvęnä śeṃgä sīnä“以下是本案的证人:证人Lasąmälāṃ;拔伽的破沙Marṣa’;Ba’śai Mą̄mattī Yamadatta;证人:汉人的儿子…syęna、伊śeṃgä sīnä”
tti buru ttiña (gv)[era byą̄]na ya “以下是本案的证人”。这是标准的引出证人名单的套语,根据其他契约中类似的语句补齐,例如:17336/2底牍内侧第10行:tti burä vara ttiña gvera byānä vya “以下是本案的证人”(段晴、侯世新、李达 2016:376);Qira 4 底牍内侧第5行:[tt]i bura vara ttiña gvera byānä ya “以下是本案的证人”(段晴、策勒县文管所2013:126);BH4-66封牍外侧下方第4~5行:ttä buri va ttäña gvera byānä vya “以下是本案的证人”(段晴2015a:68)。
lasąmälāṃ证人名字,仅见于此处。
birgaṃdarajä pharṣṣa marṣä’“拔伽破沙 Marṣa’”。拔伽是隶属于质罗—六城州的一个乡,位置可能在今新疆和田策勒县达玛沟乡境内的巴拉瓦斯特(Balawaste)遗址。[27]破沙是于阗乡一级的官员,比相当于乡长的萨波(spāta)略低[28]。Marṣa’在Archive 3中(公元798~802年)出现了7次,那时他已升至萨波[29]。这从侧面说明本契约年代在8世纪下半。
ba’śai mą̄mattī某种头衔,具体意义不明。该头衔也见于IOL Wood 1底牍外侧第2~3行:ba’śai[30] māmattī upadatti birgamdaraji dūmesalā bradāysai u virsa u brīyakä hamīḍa ṣṭą̄na hīvī pājä pārä pāsti pīhya ve mūri 1000 “Ba’śai Māmattī Upadatta 付清了拔伽(乡)Dūmesala(村)的Bradāysai、Virsa、Brīyaka 等人的特殊债务,金额为1000文。”(Skjærvø 2002:558-559)
yamadattä人名,可音译为“阎捺”,裴捺(Puñadatta)之子,父子二人曾于尉迟曜十一年(公元777年)将一栋房子和一块土地抵押给思略等三人换得600文钱。[31]这说明本契约年代在777年前后。
caigä pūrä“汉人的儿子”。
yvęnä śeṃgä sīnä 汉人名,yvęnä有可能是尹,中古汉语拟音为jwin。(Pulleyblank 1991:373)
§8 ttī ra ṣi’ pīḍakä prrąmāṃ himi khu [h]ā (ā)śi’rī dharmākaraśāṃttä akṣarä vi[śt]i u yāṃ gvi [n]ä[dū haṃ]guśti [v]iś[t]i“此文书在法藏寂法师签字、杨匀奴画指后生效。”
pīḍakä“文书”,指这件纸质契约文书本身。与之相对,木制契约称作pāḍa。目前发现的木制契约年代都较早,年代最早的两件分别作于伏阇信38年(公元663年以前)[32]和49年(公元674年以前),[33]最晚的两件分别作于尉迟曜11年(公元777年)[34]和17年(783年),[35]而纸质契约年代略晚,年代最早的两件分别作于尉迟曜1年(公元767年),[36]尉迟曜7年(公元773年),[37]最晚的两件作于尉迟曜22年(公元788年)。[38]目前发现的所有有明确纪年的于阗文纸质契约年代都落在尉迟曜在位的前中期。因此,本契约大概也来自这一时代,即公元767~790年间。
akṣarä“字符”,指签名,唐代于阗语文书中地位最高的官员用单个汉字签名,比如于阗王尉迟曜的签名是单独一个“曜”字,[39]质罗六城州刺史尉迟信的签名是单独一个“信”字,[40]地位略低官员把自己于阗文名字中的几个字符自由排列,设计成一个类似汉字的符号当签名用,比如萨波Sudārrjam的签名类似汉字“副”,[41]Ṣṣanīraka的签名则类似汉字“洛”。[42]施杰我(Skjærvø 2009:131-134)讨论了于阗文书中的这几种签署方式。普通平民没有签名,只是画指。可惜这件契约结尾残缺,看不到法藏寂的签名。由契约一方签字或画指使契约生效是纸质契约的特点。契约由未签字一方持有,即本件契约在僧喜手中,房产未被赎回。房产若被赎回,契约会被销毁,类似今天的借条。木制案牍契约的生效方式是官员(而非契约任何一方)在案牍泥封上加印。比如:XB17334底牍内侧第8~9行:ttī ṣā pāḍa prrąmą̄na khvī pa’ja parramā pyaysīndä “本案牍在帕(Pa’)城众巡捕封印后生效”(段晴、侯世新、李达2019:132);XB17336/2底牍内侧第13~14行:ttī ṣe’ pāḍä prrąmāna himi khvī pharṣa āṣṭärakä pyaśdä“本案牍在破沙Āṣṭäraka封印后生效”(段晴、侯世新、李达2016:376);WBH01底牍内侧第6~7行:ttī ra ṣā’ paḍa prrąmāna hime kuī kryādarä āśirya bilsaṃgya āna pyaysīdä saṃgamudraṇa“此案牍在众执事法师在众僧面前用僧伽印封印之后生效”(段晴、王炳华1997:8)。
个别契约写在封印好的案牍外侧,不具备封印的条件,只好用画指来使契约生效,如:IOL Khot Wood 1/2 底牍外侧第14~15行:ttī ra ṣe drąmāja-vāḍi pāḍa prąmāṃdara himi khu hā virsa u brīyaki haṃguṣṭi viśtāri“此抵押契约案牍在Virsa和Brīyaka画指后生效”(Skjærvø 2002:559)。
背面
§1 ṣe’ vā naraṃ mūrä draise śūra gärya paṃjsa ṣaṃga“这个我的人给我用300文钱买了五斗śūra”
vā“向我,给我”。
naraṃ“我的人”。
gärya“买”,过去式单数第三人称,我们期待的形式是gärye,可能是写错了。§2中的girye就没问题。
śūra一种作物,具体意义不明。
§2 mūrä paṃse kāṃjsa girye paṃjsa ṣaṃga haña māśta“于同月用500文钱买了五斗芝麻。”
haña= haṃña hama- “同样的”,单数方位格。
māśta māsti- “月”,期待的形式是māśtä,可能漏写了元音符号。这里的śta写得也不规范。
背面这两句话跟正面的契约无关,是契约完成之后某人在背面空白处随手记的一些账目。其文字采用了类似汉文的竖排格式,而不是一般于阗文所使用的横排格式。
小 结

本文书是一件房产抵押契约后半部分,书写规范,内容完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书,对于我们了解于阗语抵押契约的格式和用语,特别是木制案牍契约向纸质契约的过渡有很大帮助。从19世纪末起直到近些年,和田地区陆陆续续发现了不少写于木制案牍和纸上的于阗语契约,与本契约或多或少都有些关联。通过上文对这些契约中固定套语的比对可以看出,这些契约,尤其是书写于木质案牍上的契约,基本都遵循固定的格式和套语,说明于阗社会中流传着一套完善的契约书写惯例以及对书吏的训练,使得即使相差上百年的契约,其语句也基本吻合。下一步的工作是系统考察于阗语契约的固定格式和套语,追溯其来源,并与尼雅出土的犍陀罗语文书和阿富汗北部出土的大夏语文书做比较。
最后,为方便学者研究于阗语契约,我把已发表的所有于阗语契约按年代排序,列表如下[43]:
表1 木质案牍于阗语契约

表2 纸质于阗文契约

参考文献
段晴
——2014《于阗故地的诉说》,上海博物馆编:《于阗六篇: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学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7~121页。
—— 2015a《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于阗语卷(一)》,中西书局。
—— 2015b《裴捺的人生轨迹》,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主编:《西域—中亚语文学研究:2012年中央民族大学主办西域—中亚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0~89页。
—— 2020《买卖僧房舍契约》,《敦煌学》第36期,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第315~328页。
—— 2022a《浸没的家产——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于阗语案牍BH4-68研究》,朱玉麒等主编:《坚固万岁人民喜——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第362~372页。
—— 2022b《关于古代于阗“税”的辩考——基于策勒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于阗语案牍所做观察》,荣新江主编:《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商务印书馆,第254~276页。
段晴、策勒县文管所2013
《尉迟曜11年裴捺卖地案牍》,《西域文史》第7辑,第123~137页。
段晴、和田地区博物馆2009
《和田博物馆藏于阗语租赁契约研究——重识于阗之“桑”》,《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第29~44页。
段晴、侯世新、李达2016
《于阗语大案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初唐案牍研究》,《唐研究》第22卷,第371~400页。
—— 2018《石汗那的婴儿——新疆博物馆藏一件新出于阗语案牍》,《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8卷,第265~278页。
—— 2019《于阗伏阇雄时代的两件契约》,荣新江,朱玉麒主编:《丝绸之路新探索:考古、文献与学术史》,凤凰出版社,2019,第131~142页。
段晴、王炳华1997
《新疆新出土于阗文木牍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第1~12页。
吉田豊2006
『コータン出土8-9世紀のコータン語世俗文書に関する覚え書き』,神户:神户市外国语大学。
——2009《有关和田出土8-9世纪于阗世俗文书的札记(二)》,《西域文史》第3辑,第79~108页。
——2012《有关和田出土8-9世纪于阗世俗文书的札记(三)上》,《敦煌学辑刊》2012年第1期,第143~158页。
文欣
—— 2008a《于阗国官号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第121~146页。
—— 2008b《于阗国“六城”(kṣa au)新考》,《西域文史》第3辑,第109~126页。
张广达、荣新江2008
《于阗史丛考》(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丽双2021
《Pe’mīna thau:古代于阗的毛织布》,《西域研究》2021年第2期,第87~98页。
Bailey,Harold W.1961
Khotanese Texts IV:Saka Texts from Khotan in the Hedin Collection.Cambridge.
—— 1979.Dictionary of Khotan Saka.Cambridge.
Duan Qing 2014
“Puñadatta’s Contract of Sale of an Estate.”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17 (2014):349-363.
Emmerick,Ronald Eric and M.Voroby’ëva-Desjatovskaja 1995
Saka Documents Text Volume III:The St.Petersburg Collections.London.
Emmerick,R.E.and P.Oktor Skjærvø 1997
Studies in the Vocabulary of Khotanese III.Vienna.
Kumamoto,Hiroshi 2001
“Sino-Hvatanica Petersburgensia,Part I.” Manuscripta Orientalia: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Oriental Manuscript Research 7.1 (2001):3-9.
Pulleyblank,Edwin G.1991
Lexicon of Reconstructed Pronunciation in Early Middle Chinese,Late Middle Chinese,and Early Mandarin.Vancouver.
Skjærvø ,Prod Oktor 1991
“Kings of Khotan in the Eighth Century.” Histoire et cultes de l’Asie centrale préislamique:sources écrites et documents archéologiques.Actes du Colloque international du CNRS,Paris,22-28 novembre 1988,eds.Paul Bernard and Frantz Grenet.Paris.255-278.
—— 2002.Khotanese Manuscrip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in the British Library.A Complete Catalogue with Texts and Translation,with Contributions by Ursula Sims-Williams.London.
—— 2009.“The End of Eighth-Century Khotan in Its Texts.” 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3 (2008)[2009]:119-144.
Zhang Zhan 2016
Between China and Tibet: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Khotan in the Late Eighth and Early Ninth Century.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
—— 2017.“Kings of Khota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27 (2013)[2017],151-161.
—— 2018.“Secular Khotanese Document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Khotan.”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28 (2014)[2018],57-98.
—— 2019.“Sogdians in Khotan.”The Silk Road Journal 16 (2018)[2019],30-43.
 注释
滑动查阅
[1]译文按小节编排,不按照原文书的行编排。这是有别于通行惯例的一种做法,意在更明确每句话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另外,本文书前半部分缺失,用 §0 …… 表示前面还有内容。
[2]与本契约最接近的契约是 Qira 4,也是一件房产抵押契约,其开头是:“于阗王尉迟曜11年5月11日。于此时, ṣau官Aśauka(当值)之年,本买卖案牍因以下缘故(而做):有Khaśara村人Brranamda和思略。他们说:‘现在,我们从裴捺和及其子Yamadatta手中购入一处房产,(包括)名叫Bakinara的房屋一栋,带围墙的门楼两座,边长400 rī的土地一块。’Brranamda和思略付清了600文。我裴捺和Yamadatta收到了。再无任何欠款。” 中英文译文见段晴、策勒县文管所 2013:127、Duan Qing 2014:351。本文中所有于阗语段落的汉译都是我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原文译出的,与已发表的汉译或英译略有不同。
[3]大概率是尉迟曜,理由见下文对 §1 saṃganaṃdä 的注释。
[4]关于唐代于阗国王汉文与于阗文名字的对应关系及其在位年代表,见 Zhang Zhan 2017:157。
[5]见下文对 §7 yamadattä 的注释。
[6]吉田豊根据出土地点和年代将和田周边出土的于阗语世俗文书分成了Archive 0-4 共五组。简单地说,Archive 0 是750年以前的各类文书,大多出自达玛沟,Archive 1 主要是赫定收集品中的木简,来自8世纪下半的达玛沟,Archive 2 来自8世纪下半的丹丹乌里克,Archive 3 来自800年前后的达玛沟,Archive 4 来自9世纪初的麻扎塔格山。见吉田豊 2006:50-65,汉译见吉田豊 2009:79-90。我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分组,明确了每组的文书,并增加了一组 Archive 5,是来自哈达里克寺院的文书。见 Zhang Zhan 2016:47-48。
[7]关于Archive 2的出土地点和年代,见吉田豊 2006:54-57,汉译见吉田豊 2009:82-84。
[8] XB17336是一件比较特殊的案牍,上面先写了一件契约,之后有人把这件契约的字迹抹去,在这件案牍上又写了一件新的契约,不过之前那件的字迹依然隐约可见。这情形类似羊皮卷上的重写本(palimpsest)。我把先写上去后来被涂掉的那件称作XB17336/1,后写上去比较清楚的那件称作XB17336/2。
[9] paysā “同父同母的”。段晴(2015a:69)把这个词读作 māysā。
[10]近年来在和田地区策勒县发现了四件木制案牍契约,按其年代顺序分别称作 Qira 1、Qira 2、Qira 3、Qira 4,图版于2012年在《策勒达玛沟——佛法汇集之地》一书中发表。Qira 4 的释读首先发表于段晴、策勒县文管所 2013,改进后发表于 Duan Qing 2014。Qira 3 发表于段晴 2020。Qira 2 即将发表于段晴 2022b。Qira 1 尚未正式发表,段晴(2014:115)曾发表过局部照片,并讨论了于阗数字符号“万”的写法与汉文中卍字读音之间的关联。
[11] jeh- “清除”,命令式复数第二人称。
[12] padenyä 是 padeṃdä 的晚期形式。段晴、侯世新、李达(2018:266)把这个词读作 padettä。
[13] Skjærvø (2002:68)把这个词读作 pedaṃ dina。 pedä ṣāna 应该是 padeṃdä 的某种形式或者误写,我目前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这个词,但这里应该读作 ṣā 而不是 di。
[14] ñauysdä 是现在时主动态单数第三人称,与 brraśtä 一致。之后的例子中也出现了这两个动词形式。ñauys- 此处是“损失,出(罚金)”的意思。段晴、侯世新、李达(2018:266)把这个词读作 ñauysdo。
[15] śau “一” dva “二” 是个词组,表示“两倍”。详见下文对 §6 śā mūra dvī 的注释。
[16] uysgeṃdä uysgen- 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段晴、侯世新、李达(2019:132)读作 uysgaidä。
[17] ttāvā “那么”,等同于 ttāvai,引导条件句的主句。这里应解为一个词,而不是ttā vā两个词。
[18] uysginār(e) uysgin- “赎回”,现在时中动态第三人称复数。段晴、策勒县文管所(2013)读作 uysgināri,我读作 uysginār(e)。r(e) 这个元音有点模糊,但我们期待的是 re 而不是 ri 。
[19] “裴捺”和“阎捺”是人名Puñadatta 和 Yamadatta 的音译,也可意译为“功德赐”和“阎魔赐”,二人是父子关系,后者是本契约的证人之一。
[20]这是一份收养契约。裴捺把儿子过继给 Aśnadāysa 夫妇,并收取500文钱现金和价值300文钱的生丝,此即收养费(prahanaja)。
[21]这个词意义不明,有可能是写错了。这里期待的是 hime。这件契约后半段有:āśi’rī nāgiśvarasidä rrūsa jiste śau kūsä páśi’ dva kūsa hiḍä “Nāgiśvarasida 法师借了一石大麦,到秋天还两石。” 也是加倍偿还。jiste 的意思是“借”,见 Zhang Zhan 2019:31-34.
[22] Yaṃdūṣi’是修饰 Khattīnai 的,并非人名。如果是人名二者之间应该有 u “和”,两个人也不应该欠一个人的税。这个词看上去像是来自汉文,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个词。
[23] hirä,原意是“东西”,转意指实物税。见吉田豊 2006:100-101,汉译见吉田豊 2012:146。
[24]这是一件用水权利抵押契约,潘野的破沙 Bara 和居民将潘野湖三分之一的水作价2500文钱抵押给 Yagura,为期一年。
[25]第十一行实际上已经写到了底牍边缘上。
[26]此处模糊不清,Skjærvø (2002) 读作 vi pharṣṣa,段晴(2015)读作 vi [pharṣṣa],引用了Skjærvø (2002)的读法,并指出字迹不清楚。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此处实际上有三个字符,vina 的 na 还算比较清楚。pharṣa 两个字符挤在了一起,而且有点模糊。这里我的理解与我两位老师的理解偏差较大。
[27]相关讨论见文欣 2008b:121~122,Zhang Zhan 2018:73-74。我最近释读了一件之前被忽略的英藏于阗语—汉语双语文书残片 Or.8212/702 (Balaw.0160),出自 Balawaste 遗址,见朱丽双 2021:96。
[28]相关讨论见文欣 2008a:139~143以及Zhang Zhan 2018:76。
[29]见Zhang Zhan 2018:75。
[30]此处文字有点模糊,Skjærvø 读作buśai,可据本契约改为 ba’śai,具体意义不明。
[31] Qira 4,段晴、策勒县文管所 2013。关于一系列与裴捺有关的于阗语文书,见段晴 2015b。注意,该文讨论的几件文书时代跨度长达78年(705~783年),783年那件(Or.9268B)还提到裴捺有个三岁的儿子,这些裴捺不可能都是同一个人。
[32] XB17336/1(段晴、侯世新、李达 2016:374)。
[33] XB17333(段晴、侯世新、李达 2018:266)。
[34] Qira 4(段晴、策勒县文管所 2013:127)。
[35] Or.9268B (Skjærvø 2002:69),契约中没有提到王名,但是根据契约中提到的人名,当时的于阗国王应该是尉迟曜。
[36] Or.6393/2,Skjærvø 2002:4-5.
[37] Hedin 26,Bailey 1961:140.
[38] SI P 103.31 (Emmerick and Voroby’ëva-Desjatovskaja 1995:148),Or.6395/1 (Skjærvø 2002:6).
[39] Hedin 21,图版见Skjærvø 2009:141。
[40] Hedin 2,图版见Skjærvø 2009:144。
[41] Hedin 20,图版见Skjærvø 2009:143。
[42] Or.6394/2,图片见国际敦煌项目(IDP)的网站。
[43]关于于阗王的纪年,见Zhang Zhan 2017:157;俄藏纸质文献的缀合都是由P.Oktor Skjærvø 教授做出的,这些成果是首次发表的。
(作者系牛津大学东方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编校:杨春红
审校:宋 俐
审核:陈 霞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