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
内容提要
莫尔寺遗址是我国最西部的大型佛寺遗址之一,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较早的寺庙。2019~2021年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发现了2处僧舍、2个“回”字形佛殿、1处大佛殿等大型建筑基址,清理出2号塔的基座及相关设施,出土了包括1万余件石膏佛像残件在内的珍贵文物,初步确定了遗址的范围和文物构成,揭示了遗址的寺院结构布局和建筑特点,初步探明了遗址的年代和废弃的原因。莫尔寺遗址的发掘表明,该遗址既有早期印度佛教的特点,又有后期汉传佛教重要影响。
一
遗址概况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东北直线距离约4公里,地处喀什噶尔河流域冲积平原的东北边缘,天山支脉古玛塔格山东南部一处剥蚀台地上,西南距喀什市中心约33公里,南距恰克玛克河约3.5公里(图一),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一 莫尔寺遗址位置与自然环境图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莫尔寺遗址就引起了外国探险家的注意,多支探险队曾来此作短暂探察,其中斯坦因探险队绘制了首张莫尔寺遗址地形图,图中标出了编号为A-F的6处遗迹分布情况,并且明确标明A为窣堵波即佛塔,B标为废土墩,另外4处为佛殿和房屋遗迹。他没有找到任何能够说明莫尔寺遗址年代的证据。[1]法国探险家伯希和曾到此进行短暂发掘,获得一些文物后就离开了。他们都认为这不是个值得花时间的地方。1990年和2008年第二、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也仅采集到一些陶片等标本。[2]由于长期以来莫尔寺遗址考古工作较少,对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堆积、文物构成、年代等问题一直不是特别明确。
受自然侵蚀影响,遗址破坏较严重,所在台地冲沟密布,许多地方已降低到原地表以下很深,地面遗迹已经消失或趋于消失。保存相对较好的北部方塔,也已严重损毁,原状难辨,四周地面堆满了从上部塔身坍塌下来的土坯碎块和泥土。南部圆塔为具有三重方形塔基的覆钵塔,百年前斯坦因考察时表面尚可观察到装饰有白色石灰面,如今已剥落得不见踪影。两塔之间的地段,地面仅能追踪到3处几乎快要消失的建筑遗迹。圆形塔东南部的小台地上的建筑遗迹被雨水冲得满是冲沟和坑洞。
为加强遗址保护、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喀什地区文物局、喀什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协助下,于2019年开始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经过3年的发掘工作,清理出4座大型建筑基址和方塔的基座,出土陶、石、石膏、木、骨、炼渣、纺织品、钱币等各类遗物约1万余件,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二
地层堆积
遗址位于台地东南端,紧靠西侧陡崖分布。一条大致呈东西向的侵蚀沟将台地切分为西北部和东南部两部分,佛塔等主要遗迹分布于西北部,少量遗迹分布于东南部小土丘上。地面可见的遗迹包括南部的圆形佛塔(编号为1号塔)、北部的方形塔(编号为2号塔),以及两塔之间和东南小土丘上的4处建筑废墟。台地上和台地断崖之下的地面可见散布零星陶片。
发掘区界于两塔之间,大部分探方只有2层地层堆积。第1层为表土层,灰色或灰褐色,多砂石子,厚2~5厘米。第2层为黄褐色土,颗粒较粗,土质松软,包含木炭灰、红烧土粒、碎草桔杆、木块、细树枝等建筑遗物残留,也有少量陶片,各处厚薄不均,长度5~25厘米不等。部分地方第2层下还有第3层,为灰黑色烧灰,厚约5~10厘米。其下为包含白硝的黄色砂土,即生土。遗迹开口于第2层下,突起较高处则直接开口于第1层下或出露于地表。建筑遗址中的墙上和房间里面,往往堆积倒塌下来后又板结的土坯和大范围分布的烧灰,可能曾被火烧过建筑倒塌后,各种建筑材料塌落下来经过长期风吹日晒和雨淋,在建筑遗迹上形成板结紧密的侵蚀层。有些房间里填满了草料、畜粪等多层遗弃物,说明可能在废弃之后仍被后期继续使用过。
三
遗迹
发现僧舍、佛殿等建筑基址4处,清理出2号塔的部分基座和第二层,初步探明了遗址的平面布局和这些遗迹的结构特点。(图二)
图二 遗迹分布局
1.Ⅰ号建筑基址
Ⅰ号建筑基址(图三)位于两塔之间中部偏东位置,整个建筑以土坯修筑而成,墙面抹白色石灰面。平面大致呈长方形,西北至东南走向,面朝东南。西北至东南长16.2米,西南至东北宽12.1米,面积约196平方米。依地势而建,西南方向地势较高,其余三面地势较低,砌筑房屋时,先将西南部下挖,形成平整的建筑区地面,然后开挖基槽,再在基槽内砌筑房屋的土坯墙,因此建筑物的西南墙外面的地面相对于墙内地面高,西南墙相对于墙外地面残高约4厘米,最高处相对于室内地面残高69厘米。西南墙是Ⅰ号建筑保存较高的一面墙壁,其余三面墙大多只在基槽底部残存1~2层土坯,Ⅰ号建筑上部墙体多已不存,西北角和东北角基槽也基本不存,仅能根据其余墙体的基槽走向判断其原位置。
图三 Ⅰ、Ⅲ号建筑布局图
Ⅰ号建筑现存西南墙基保存较完整,长16.2米,最高处残高约0.69米,宽约0.7米,基槽向外宽出约5厘米。墙体为两排土坯顺坯错缝平砌,土坯规格为33×35×10厘米。土坯与土坯上下之间填以9厘米的黄色粘合剂。其余诸墙所用土坯及砌筑方法与此相同。西北墙现存墙基长约5.2米,宽0.75米,最高处残高约13厘米。东北墙现存墙基长约13.7米,宽约0.7米,残高约5厘米。东南墙现存墙基长约12米,现存基槽宽约1.2米,基槽内残存土坯墙为两排土坯错缝平砌,宽约0.7米,残高约5.6~8厘米。Ⅰ号建筑疑在东南墙中部开门。
Ⅰ号建筑内部分为6个房间,左右对称式布局。进门后第1个房间F1呈“凸”字形,为前厅。F1左右各开一门通两侧房间F4、F5,F4向里直通F3,F5向里分别通中心房间F6和左后部F2。F4、F5、F2各有一个大柱洞。F2内设灶台,有堆积很厚的烧灰。F2、F3内堆积厚层动物排泄物,疑废弃后被后期作为畜圈使用过。各房间内出土陶纺轮、木篦、小铜钱、动物骨骼、谷物等遗物。
2021年又在紧靠Ⅰ号建筑东南墙外新发掘出长方形居住面,可能是Ⅰ号建筑的前院,其西南墙与Ⅰ号建筑基址的西南墙相接,东南墙与Ⅰ号建筑基址东南墙平行,单排土坯砌筑,宽约36厘米,残高约10厘米,东半段已被风雨冲蚀掉。该墙一直向西南延伸为Ⅲ号建筑里佛殿南部房间的东南墙,由此可知其与Ⅲ号建筑里佛殿南部房间是同时修建的。“前院”当与Ⅰ号建筑等宽或略大,进深6.5米。
综合判断,Ⅰ号建筑基址可能为僧舍遗址。
2.Ⅲ号建筑基址
Ⅲ号建筑基址位于Ⅰ号建筑前院西南侧(图三),由“回”字形佛殿和周围房间组成,平面呈长方形,长约10.3米,宽约7.5米,面积77.25平方米。其东北墙紧靠Ⅰ号建筑基址西南墙,两者有共用墙体,东南墙与Ⅰ号建筑基址前院东南墙连成一体,西南段尚未完全清理出来。建筑墙体均为两排土坯顺坯错缝平砌,土坯之间填以黄色粘合料,内外墙面抹以白石灰。
“回”字型佛殿位于Ⅲ建筑西北部,平面呈方形,长5.5、宽5米,面积27.5平方米,门朝西南。四面墙体均为土坯错缝平砌,现存两层,每层两排土坯,土坯之间填以黄色粘合料。各面墙体内壁长均为4.1米,除西墙厚75厘米外,其余各面墙厚70厘米。砌墙所用土坯规格不一,厚度有35×20×6厘米、35×35×10厘米、28~38×38×10厘米、30~36×20×10厘米几种规格。
正中心为土坯砌筑的长方形的像座,残高约3~10厘米,像座四壁有壁画残迹,据此判断原来绘有壁画。像座与佛殿四壁之间为回廊,从回廊地面清理出少量佛殿内壁脱落的带壁画痕迹的草抹泥墙面,推断佛殿内壁原来绘有壁画。像座上和回廊里均出土石膏佛像残块。“回”字形佛殿东北墙与Ⅲ号建筑的东北墙之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房间,出土“开元通宝”铜钱。“回”字形佛殿东南邻接两个并排的房间,房间长约4.1米,宽分别约为3.2、3.05米,深1米,西北端均有土坯砌的台子。(图三)
3.Ⅱ号建筑基址
Ⅱ号建筑基址(图四)位于1、2号塔之间,靠近遗址区西南部断崖边缘,走向与断崖平行,推测该建筑的修建利用了台地地形地势。Ⅱ号建筑北距2号塔10余米,南抵1号塔北面方形台基。东北侧因自然侵蚀的影响,地势降低,因而这一侧的一些建筑遗迹所剩无几。西南角有两个被洪水冲出来的深坑,该部位的建筑被破坏。东南角的建筑遗迹还在向外扩展,有待以后清理。
图四 Ⅱ、Ⅳ号建筑布局图
从已清理出的遗迹情况看,Ⅱ号建筑是一处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建筑,已发掘出包括佛殿在内的17个房间。主体部分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以一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主墙为中轴线,将整个遗址分为西南和东北两部分,现存中轴主墙长23.9米。该建筑已发掘部分长25.7米,宽21.7米。西北角、西南角还有一些附属建筑。中轴线东侧为佛殿,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其中心大殿长近11米,宽近8米,室内中部有两根粗大的柱子,现已腐朽,仅剩柱础部分。北、西两面靠墙砌土台,可能用于放置佛像。大殿内出土大量石膏像残件以及陶器等遗物,并有烧灰层。大殿北端东西向并列两个房间,西侧房间中有土坯台子,可能曾经供奉佛像,东侧房间土坯铺地。两个房间均出土大量石膏像残块,疑为小佛堂。与之相对的南端也有两个东西并列的房间,其中西侧的房间有3层地面,说明曾被反复修整过。室内堆积大量炭、烧灰,出土陶灯盏等遗物,该房间疑被火烧毁过。东侧房间也用土坯铺地,房间一角铺地土坯之下盖着一口陶罐,可能有某种特殊意义。大殿东面开门,门南侧有门房,门外有道路和院子遗迹。
中轴墙西侧部分是一所僧舍,与东侧大殿等房间共用中轴主墙,总体形制布局和Ⅰ号建筑几乎相同,东北角房间内有一口地窖,地窖内未发现有价值的遗物。僧舍墙壁和地面抹有白石灰面。僧舍的北墙外有个房屋,屋内外地面也有石灰面。该房屋以北发现有两级台阶,台阶下有一条单独的墙向西北方向延伸。紧靠中轴主墙南端西壁为Ⅳ号建筑。
4.Ⅳ号建筑基址
Ⅳ号建筑基址(图四、图五)位于Ⅱ号建筑基址西南角、中轴主墙南端西侧,土坯砌筑,现存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墙体,东北墙与中轴主墙相靠并为一墙,西北墙构成Ⅱ号建筑基址西南侧僧舍前院的东南院墙,西南墙南端和东南墙被雨水冲刷形成的沟、坑破坏,仅可辨出墙基的大致痕迹,据此可复原该建筑外墙,可知Ⅳ号建筑平面呈长方形,西北至东南长约7米,西南至东北宽约4.3米,东南向开门。
图五 Ⅳ号建筑基址
建筑内西北半部正中有一个近方形台基,土坯砌筑,长1.5、宽1.25米。台基东南壁即朝向门的墙壁两端各用粘土塑砌半圆形壁柱一根,壁柱之间的台基底部塑出装饰边条。台基与外墙之间为回廊,总体形成“回”字形平面布局。台基高于回廊地面10~20厘米,高于建筑内地面54厘米。
台基使用的土坯规格不一,有32×40×8厘米、40×40×10厘米、30×40×10厘米、24×40×10厘米等不同尺寸。
台基东南左前方和右前方各有一组由1根主木柱和1根附木柱组成的柱组,根据其位置,推测左、右木柱组之间应设有门或台阶之类设施。
整个建筑墙壁的内外壁面,回廊、台基的地面和壁面原来均涂抹草拌泥,草拌泥表面涂白石灰。西南墙的壁面被火烧成红色,中心台基及四周也有被烧红的灰烬。
5.2号塔
2号塔(图六)位于遗址所在台地西北部,根据调查勘探,这里也是遗址区的最北部(图二)。斯坦因曾认为,2号塔外观已完全毁坏,不可能绘制复原图和复原其原来的尺寸,也无法确定其原来的特征和用途,从保存相对较好的东南面观察,大致有三层,且有壁龛痕迹,高10.36米,底部西南至东北长约26.2、宽21.6米。[3]根据上世纪90年代二普的调查资料,该塔高约13米,底部东西(西南—东北)24.4米,南北宽24.7米。[4]由于塔底附近地面有大量从上部塔体塌落的土坯块等堆积物,无法确定原塔的底边,不同的人选取的测量点会有差别,因此测得数据也会不同,更不用说复原其原来的形状和尺寸了。我们实测,现存2号塔平面略呈方形,顶小底大,顶部平整。发掘前测量的尺寸为:塔顶东北面长13米,西北面长13.6米,西南面长12米,东南面长13.9米,同方位底部尺寸分别为24、22.6、21.5、22.8米。
图六 2号塔发掘后鸟瞰
为配合莫尔寺遗址核心区保护工程,我们对2号塔东南、东北、西北三面底部堆积进行了清理。塔的底部附近有很厚的坍塌堆积物,由于这些堆积物的保护,完整保留了塔底的结构。塔底之下有一个大型基座,保存相对完整。据此可测得其精确尺寸,这使复原2号塔底部形制结构和建造方法成为可能。
基座利用自然台地,先修整出上部平整、平面呈方形的生土台子,再围绕台子四壁垒砌土坯墙。基座东北面的土坯墙内侧长37.31米,外壁长39.7米,厚约86厘米,现存最高2.3米。紧靠东北面土坯墙中部外壁用土坯修筑台阶(?),中心为凹坑,内填砂石子,两侧为土坯修砌的台阶,因受侵蚀破坏,已呈斜坡状,通达地面。土坯墙外的地面有夯窝,铺填较纯净的红褐色土。西北面土坯墙形制较复杂,厚约1米。基座东北面和东南角土坯墙外还用较纯净的黄土垒砌斜坡式护墙。
基座顶部中心用土坯砌筑方形塔身,根据清理出的塔底部分和上部塔身表面痕迹判断,基座之上应还有四层,连同基座本身,共为5层,由基座往上,逐层缩小。第一层为新发掘出的大型基座,为土坯墙包砌的生土台。基座之上为新清理出的第二层,土坯砌筑,东北面长约29.2米。发掘前该面底部长为24米,其位置比清理出的第二层塔内缩了约3米。西北面内缩约2.6米,南面内缩约2米。这说明侵蚀作用使该塔这些部分的体量大幅度缩小了。
经清理,第三层的东南角保存基本完整。该塔的东南面保存也相对较好,特别是第三层的壁面,仍然保留有较清楚的原壁面痕迹。据此,基本上可复原该塔东南面第三层的平面位置和尺寸,其长约24米。这一面的第四、五层长度推断大致为20.9、17.9米。
四
遗物
这一阶段莫尔寺遗址发掘出土有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织物及其残片,以及铜钱、石膏塑像残件和动、植物等遗存,共计1万余件。
石器多为残件,可辨器形有石磨、石球、器盖等。其中一件玉纺轮,通体磨制,圆形,剖面近似梯形,底部平直,饰以四个扇形圆弧,呈十字形排布,最外侧一周饰三角纹。陶制品除个别陶罐、陶壶、陶盏、陶纺轮外,多为碎片,有夹细砂红陶、夹粗砂红陶、泥质红陶,部分有黄色陶衣,大部分无纹饰。木器数量多,残损,多为建筑构件,如榫卯、楔子、木柱等,其中部分木构件带有彩绘。出土的木篦、木梳残件比较有特征。出土一件门框残件,一侧还插着长方形榫头,应为某个房间倒塌后的遗留,表面有菱形纹饰。骨器有骨针、骨簪等,其中骨针制作精致,用动物肢骨磨制而成,尖端十分光滑。横截面呈圆形,顶端残损,针尖锋利。骨簪制作精致,用动物肢骨磨制而成,一端圆平,一端残缺呈尖状,横截面呈椭圆形。纺织品主要为棉、麻、绢以及毛织物等,部分尚带有颜色。麻布残片表面黄色,带有红色染斑,经纬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16经、15纬。绢残片表面黄色,平纹组织,单经单纬,每平方厘米40经、40纬。出土数量最多的是石膏佛像残片,初步统计有1万余件,可辨识出有脸、眼、手掌、手指、脚、衣纹、头发等部位。部分残片上贴金。出土的铜钱锈蚀较重,多数串在一起,大小不一,可能属于龟兹小钱一类。其中也有“开元通宝”。个别可能是“五铢”,但因表面锈蚀,有待进一步确认。
五
初步认识
莫尔寺遗址是我国最西部的大型佛寺遗址之一,一直以来,因为其保存下来的遗迹较少,除圆形佛塔和方形土坯塔之外,地面仅见数处破坏殆尽的建筑残迹和零星散落的碎陶片,因而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古代喀什是丝绸之路西出中亚、南亚的交通枢纽,印度佛教东传中国的第一站,莫尔寺遗址又是喀什绿洲目前所见最大的独立佛教寺院遗址,其在佛教传播史中的意义不言而喻。我国佛教寺院建筑和佛教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演变,我国汉唐王朝对西域的治理和宗教管理,都可以追溯到这里。莫尔寺遗址是古代喀什地区佛教信仰的最好例证。
这一阶段莫尔寺遗址的发掘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1.初步明确了遗址的范围、文化堆积和文物构成特点。此前的各种材料并未对莫尔寺遗址的范围作出明确界定,仅提出核心区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通过我们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基本确认莫尔寺遗址包括寺院区和寺院外围区两部分。寺院区包括佛塔所在台地和佛塔东南的小台地两部分,依地形地势规划寺院布局,以台地四周的陡崖作为寺院的边界,不另设围墙。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区面积近2万平方米。遗址区为侵蚀地貌,多风雨,地表沙土被风雨冲蚀,较重的砂石被保留下来,地面形成一层砂石层。原来建于地面上的建筑难逃风雨破坏,多数地方仅保留原建筑墙壁的基槽。由于倒塌下来的土坯具有较强的粘性,对基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除露出在地表上的寺塔建筑遗迹外,地下遗迹多开口于砂石层下,主要为建筑遗址,最深2米以上。寺院外围区包括遗址所在台地西南侧断崖下的坎儿井和自南延伸至西北方向的整条坎儿井,以及这条坎儿井西南的农田遗址即莫尔遗址。由于未经发掘,坎儿井的年代现在还不确定,但断崖下的坎儿井紧邻遗址,这个位置似乎表明其与遗址存在联系。田地遗址中散布大量陶片和釉陶片,调查中采集到喀喇汗钱币,表明其年代可能早到10世纪前后,不排除更早的可能。
2.初步明确了寺院布局、建筑类型和结构特点。莫尔寺遗址主要建筑包括双塔、僧舍、佛殿等,依台地西南断崖边缘而建,各建筑相互毗连,密集分布。目前发掘出大型建筑基址4个,分为两处。一处位于圆塔即1号塔东北,包括僧舍和“回”字形佛殿各一所,二者利用同一堵屋墙修建。僧舍门朝东南开,前面有院子。“回”字形佛殿门朝西南开,中间置佛像,东北、东南有房子。另一处位于方塔东南,包括大佛殿、僧舍和小佛殿。大佛殿门朝东北开,又包括多间小佛堂和其他功能性房间,殿内置佛像。僧舍背靠大佛殿西南侧,门朝东南开,形制结构与圆形佛塔东面的僧舍基本相同。小佛殿为“回”字形佛殿,门朝东南开,但未见佛像残存。全部建筑用土坯砌筑。建筑布局样式复杂多样,可能与不同时期修建有关。
3.确定了方塔的结构,为5层土坯塔。
4.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年代。圆塔东北的僧舍出土100余枚铜钱,可能是龟兹小钱,个别似为剪轮五铢钱。而大佛殿和圆形佛塔东北的“回”字形佛殿则出土“开元通宝”。可以推断遗址的年代可能早到东汉末或魏晋时期,晚到唐代。碳十四测年结果早到3世纪前期,晚至10世纪前后。
5.基本确定莫尔寺遗址废弃的原因。全部建筑物室内外堆积中都发现大范围的烧灰层,说明寺院很可能最后是被火烧毁的。
(遗址图和照片:汪勇、肖小勇、史浩成,文物照片:刘玉生)
滑动查阅
[1] M.A.Stein,Ancient Khotan:Detailed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Turkestan,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07,Vol.I,pp.81-85.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喀什地区文物普查队:《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喀什市不可移动文物》,内部资料,2011年,第10~11页。
[3] M.A.Stein,Ancient Khotan:Detailed Report of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Turkestan,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07,Vol.I,p.84.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喀什地区文物普查队:《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页。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编排:杨春红
审核:陈 霞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