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疆是个好地方”微信公众号
前言
![]()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历来是中西交通要冲和中华文明向西开放门户,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几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历远芳晴翠,涉大漠广川,起文物于地下,飨世人以华章,不仅构建了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实证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历史,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
1995年迄今,新疆已有10项考古发现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项目上及远古文明曙光,下至汉唐宋元遗韵,涵盖洞穴、聚落、城址、石窟、墓葬等场景,是新疆历年考古发现的代表与缩影。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篇
【吉木乃通天洞遗址】
考古成果
![]()
通天洞遗址是位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南的一处花岗岩洞穴遗址。地处准噶尔盆地北缘、额尔齐斯河南岸、萨吾尔山北麓。该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现在是放牧的优良牧场,古代也是适宜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地区。遗址周围发现有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代遗存。遗址有三处大小不一的洞穴,最大的洞穴长22.5米,进深16.6米,高58米,洞穴与山顶上下相通,通天洞由此得名。2016年-2020年,对通天洞遗址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41平方米,出土石器、铜器、铁器等文物及各类编号标本约3000件。通天洞遗址首次提供了本地区旧石器-铜石并用—青铜—早铁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对了解新疆地区古人类演化发展过程、确立区域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有非常重要意义。通天洞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遗存为进一步探讨更新世亚欧大陆东西两侧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交流、扩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探讨古人类适应方式、生计行为、石料来源、古环境研究、年代学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与学术价值。
![]()
通天洞遗址外景
专家评价
![]()
通天洞遗址是新疆地区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完整保存着从旧石器时代到2500年前古人类生活、居住的遗存,不但是旧石器考古的重要收获,也是新疆北部史前考古文化序列构建的重大突破。
![]()
通天洞遗址内景
![]()
连续的地层
![]()
通天洞遗址洞穴堆积较厚,发掘区最深处距地表约3米,已发掘部分划分出为14个地层单位,分为4组。1、2A层分别为早期铁器时期时代和青铜时代地层,2B层出土有很少量的具有细石器技术特点的石制品,他们属于上部文化层。3-5层为自然堆积的粗砂和花岗岩角砾,不见文化遗物。6A、6B、7、8A、8B、9层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出土有大量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化石,并有原位埋藏的火塘等明确的遗迹现象。10层及以下为自然沉积的黄沙和花岗岩角砾层,尚未见底。
![]()
探方北壁剖面
![]()
勒瓦娄哇-莫斯特文化的旧石器
![]()
旧石器文化层中出土的遗物包括编号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约占2/3,动物骨骼化石约占1/3。此外还筛选出细小的动物化石及石制品标本万余件,筛选标本中以动物化石尤其是小型动物化石为主。石制品种类十分丰富,包括勒瓦娄哇石核、盘状石核、勒瓦娄哇尖状器、各类刮削器与莫斯特尖状器等典型的勒瓦娄哇—莫斯特文化的石制品。总体显示出较明显的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特征,在国内同时期遗址中十分独特,填补了中国缺少典型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类型的空白。
![]()
通天洞遗址出土石制品
![]()
四万五千年前的动物群落
![]()
动物骨骼破碎程度较高,有明显的切割、灼烧、敲击等痕迹,可鉴定种属包括食肉类、兔类、羊、驴、犀牛、棕熊以及鸟类等大量小动物骨骼,这个四万五千年前的动物群落为探讨这一时期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遗址环境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动物化石的初步判断
![]()
保存较好的用火遗迹
![]()
旧石器文化层中还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原位埋藏的3个灰堆,呈较规整边界清晰的圆形,直径50-70厘米。如此清晰规整的用火遗迹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非常罕见。灰烬堆积以及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遗存表明,通天洞遗址为当时古人类生活居住之所。经对动物化石的14C测定,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的年代约为距今4.5万年。
![]()
灰堆遗迹
![]()
黍麦相逢
![]()
晚期地层中浮选得到了距今5200年的碳化大麦、小麦颗粒和黍颗粒,源自于西方的大小麦和源自于我国华北地区的黍相遇在这里,扩展了研究早期农作物交流的视野,对研究早期社会人群的生计方式及农业交流传播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图6 碳化黍.jpg]()
碳化黍
![图7 碳化青稞.jpg]()
碳化青稞
![图8 碳化小麦.jpg]()
碳化小麦
![]()
锡青铜等遗物
![]()
早期铁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地层中发现的遗物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石磨盘等,主要属于切木尔切克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二号洞口的探方中还发现了锡青铜残件、烧流的岩石、矿渣等。
![图9 陶片.JPG]()
![图10 陶片.JPG]()
![图11 陶片.JPG]()
陶片
![图14 铁镞.JPG]()
铁镞(左),铁刀(右)
![图13 铜锥.JPG]()
铜锥(左)铁锥(右)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
![]()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
前言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历来是中西交通要冲和中华文明向西开放门户,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几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历远芳晴翠,涉大漠广川,起文物于地下,飨世人以华章,不仅构建了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实证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历史,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
1995年迄今,新疆已有10项考古发现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项目上及远古文明曙光,下至汉唐宋元遗韵,涵盖洞穴、聚落、城址、石窟、墓葬等场景,是新疆历年考古发现的代表与缩影。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篇
【吉木乃通天洞遗址】
考古成果
通天洞遗址是位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南的一处花岗岩洞穴遗址。地处准噶尔盆地北缘、额尔齐斯河南岸、萨吾尔山北麓。该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现在是放牧的优良牧场,古代也是适宜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地区。遗址周围发现有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代遗存。遗址有三处大小不一的洞穴,最大的洞穴长22.5米,进深16.6米,高58米,洞穴与山顶上下相通,通天洞由此得名。2016年-2020年,对通天洞遗址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41平方米,出土石器、铜器、铁器等文物及各类编号标本约3000件。通天洞遗址首次提供了本地区旧石器-铜石并用—青铜—早铁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对了解新疆地区古人类演化发展过程、确立区域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有非常重要意义。通天洞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遗存为进一步探讨更新世亚欧大陆东西两侧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交流、扩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探讨古人类适应方式、生计行为、石料来源、古环境研究、年代学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与学术价值。
通天洞遗址外景
专家评价
通天洞遗址是新疆地区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完整保存着从旧石器时代到2500年前古人类生活、居住的遗存,不但是旧石器考古的重要收获,也是新疆北部史前考古文化序列构建的重大突破。
通天洞遗址内景
连续的地层
通天洞遗址洞穴堆积较厚,发掘区最深处距地表约3米,已发掘部分划分出为14个地层单位,分为4组。1、2A层分别为早期铁器时期时代和青铜时代地层,2B层出土有很少量的具有细石器技术特点的石制品,他们属于上部文化层。3-5层为自然堆积的粗砂和花岗岩角砾,不见文化遗物。6A、6B、7、8A、8B、9层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出土有大量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化石,并有原位埋藏的火塘等明确的遗迹现象。10层及以下为自然沉积的黄沙和花岗岩角砾层,尚未见底。
探方北壁剖面
勒瓦娄哇-莫斯特文化的旧石器
旧石器文化层中出土的遗物包括编号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约占2/3,动物骨骼化石约占1/3。此外还筛选出细小的动物化石及石制品标本万余件,筛选标本中以动物化石尤其是小型动物化石为主。石制品种类十分丰富,包括勒瓦娄哇石核、盘状石核、勒瓦娄哇尖状器、各类刮削器与莫斯特尖状器等典型的勒瓦娄哇—莫斯特文化的石制品。总体显示出较明显的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特征,在国内同时期遗址中十分独特,填补了中国缺少典型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类型的空白。
通天洞遗址出土石制品
四万五千年前的动物群落
动物骨骼破碎程度较高,有明显的切割、灼烧、敲击等痕迹,可鉴定种属包括食肉类、兔类、羊、驴、犀牛、棕熊以及鸟类等大量小动物骨骼,这个四万五千年前的动物群落为探讨这一时期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遗址环境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动物化石的初步判断
保存较好的用火遗迹
旧石器文化层中还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原位埋藏的3个灰堆,呈较规整边界清晰的圆形,直径50-70厘米。如此清晰规整的用火遗迹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非常罕见。灰烬堆积以及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遗存表明,通天洞遗址为当时古人类生活居住之所。经对动物化石的14C测定,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的年代约为距今4.5万年。
灰堆遗迹
黍麦相逢
晚期地层中浮选得到了距今5200年的碳化大麦、小麦颗粒和黍颗粒,源自于西方的大小麦和源自于我国华北地区的黍相遇在这里,扩展了研究早期农作物交流的视野,对研究早期社会人群的生计方式及农业交流传播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碳化黍
碳化青稞
碳化小麦
锡青铜等遗物
早期铁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地层中发现的遗物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石磨盘等,主要属于切木尔切克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二号洞口的探方中还发现了锡青铜残件、烧流的岩石、矿渣等。
陶片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