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少不知愁,酒后求欢写下第一首词,如今已成少女学坏的借口


似水流年,时光一去不复返,恍惚间,我们已经失去了生命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穿过千年的岁月,梦回大宋,那年陌上花开,桃花离谢,山东章丘明水镇的一个大户人家出生了一位女婴,晓菏风细,云淡风轻,似乎没人会注意到这位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女娃娃。
明水湖清澈见底,小亭台迎风而立,雨入潇湘,激起了阵阵涟漪,好似章丘的水已经感受到了襁褓中出生的那位女婴的不凡。

多年以后,她长成一位容貌清丽,才情传世的奇女子,滋润了那枯燥的流年,惊艳了那庸俗的红尘,留下了那传奇的过往,响彻云间。
这女子名叫李清照,被世人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才高八斗,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大时代,李清照能在能人辈出的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便是值得夸耀的地方。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大户人家,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大文豪苏轼的得意门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他尤爱读书,也爱收藏书,对于在士大夫中流行的词章也颇为精通。
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有身份地位的李格非自然不会娶个一般的女子,他的夫人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另一说宰相王珪长女),两人志同道合,对文学都相当热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李格非夫妇对于文学的追求,自然深深影响了李清照,家庭条件优越的她年少也不知忧愁的滋味,酒后寻欢写下了她灿烂人生中的第一首词。
李清照的这首小令知名度很高,一度成为了语文教材中的必备诗词,不过却有些人说这首词放在教材中不合时宜,甚至认为这首词如今已成了少女学坏的借口。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
李清照早年的优越生活
李清照出生于公元1084年,此时正值北宋的高光时刻,京都汴京的大街上车如流水马如龙,只不过年幼的李清照根本想不到,她的人生不仅会经历北宋的繁荣,还会亲眼瞧见北宋的灭亡。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虽然身处官场却时时刻刻坚守自己的原则,誓死守贫,两袖清风,耿直的性格自然会得罪权贵,李格非和无数文人大家一样,被贬外放。

李清照就是在李格非被贬郓州做官时出生的,他对李清照十分宠爱,完美诠释了现在的养育女儿的要旨:富养。
李清照在一天天长大,而她的才情也在逐日累积,家中的藏书伴随了她的枯燥童年,而这正是她才艺压群雄的重要条件。
李格非思想开放,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他却让自己的爱女饱读诗书,这份远见在当时已属难得。
李格非是个文化人,身边自然也有很多文人朋友,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与李格非交情很深,他对友人之女大为赞赏,认为李清照才情出众。

文人自有风骨,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李清照自幼便也沾染了文人应有的气息,而当同龄的其她女子只能在家做女红的时候,李清照却得以外出郊游,甚至还能时常喝酒,并喝得醉醺醺。
李清照酒后寻欢
女子时常喝醉,给人的感觉十分不好,但是李清照根本不管这些,仗着父亲的宠爱,她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忧愁,她总是任性而为,肆意而归。
铅华过尽,染指流年,李清照承受着父母给予的爱,享受着平静的人生,她时常提笔写下段段文字,记录自己的欢乐。

在李清照十六岁那年,她外出游玩,可是玩着玩着却忘记了时间,她泛舟湖上寻欢,身边还有些早已经喝完的空酒壶。
眼瞅着夜幕降临,李清照却一点也不担心,一直玩到了尽兴,才想起了回家的时间到了,于是她便坐着小舟返回,结果却走错了路,小船冲进了湖中的深处,平静的湖面上荡起阵阵涟漪。
此情此景,原本已经醉醺醺的李清照也清醒了一些,毕竟她还是个少女,或许湖中迷路让她有些害怕,她只好抓紧时间往外划船,结果没成想却惊起了原本在湖中已经休息的鸥鹭。
后来李清照历经波折还是回到了家中,她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于是她提笔写下了人生中第一首词——《如梦令》,词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过这首词,想必我们的脑海中便能浮现出一位妙龄少女在湖中争渡的可笑模样,令人怜惜的同时,也被眼前的美景佳人深深吸引。
李清照的放荡行为
少时的流光,尚且不用背负那一生的纸短情长,此时的李清照笔下尽显灵动,无所谓哀愁,睡梦中仍旧回忆着这场沉醉,多么美好。
犹记得,当我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毕竟它很短,也很容易背诵,至于这首词背后的历史,我想并没有多少人去追究。

但是如果了解了背后的历史后,有些人就觉得,当时的李清照只有16岁,沉醉不知归路的行为是放荡不羁的,是不能让现在的女孩子效仿的。
现如今,有些少女在这个年纪就学会了抽烟喝酒,甚至夜不归宿,而她们自然也觉得古代的李清照都可以,为何现在的她们不可以?
对此,我想李清照或许会很无语,千年之后的李清照,竟然成为了少女们学坏的借口,这着实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其实,这并不能怪李清照,因为当时的十六岁和现在的十六岁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古人的寿命总体偏短,她们的婚嫁年龄也偏早,宋朝规定女子年满13周岁便达到了法定的最低结婚年龄。

当时李清照泛舟的时候,早已经超过了这个最低的结婚年龄,如果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当时的李清照已经是成年人了,她完完全全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来负责了。
所以,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年龄来定义古人的年龄,更不能以他们的一些行为来为自己的不优秀找借口。
至于认为将这首词放在教材中不合时宜的说法,我认为也是这些人过分担忧了,毕竟学生们的思想很单纯,涉世未深的他们又怎么会想那么多?
参考文献:《李清照词传》、《宋史》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