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为读者Epiphany投稿,由敖让编辑发表,稿酬收益为888元+100%打赏,有投稿意向的朋友请:坐电梯
正文
毛泽东本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展示。众所周知,毛泽东本人将资治通鉴读了数十遍。
本文试图利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的方法具体分析资治通鉴中的案例。这篇文章是毛日后一切行动的行动基础。
一、毛选分析
【毛选原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话极其关键。提纲挈领,是全文的主线。全文都在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指出失败原因,总结教训。]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立足我方实际,突出革命党的作用。进一步指出失败是因为革命党未能分清敌友,因而领错了路。]
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回扣开头,指出方法论。两大手段:团结朋友,打击敌人。]
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说明回答问题的前提,铺垫下文。]
【解析】:毛选本身具有三个鲜明的特性:鲜明的逻辑性、深厚的经验性、惊人的预见力,以上几点共同构成强大的说服力。这是毛选一切文风的总特点。这三个特点在首尾两段体现得尤为明显。此段环环相扣,说明了几点:
1、分清敌友,有效打击是取得胜利的一般规律。(说明规律)
2、此前革命的失败是因为革命党没有分清敌友,因而领错了路。(总结教训)
3、想要分清敌友,首先必须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分析。(说明方法论)
(中间具体分析略)
【毛选原文】: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真正的敌人。]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注意此处对朋友内部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中间阶级情况我方态度。]
【解析】:结尾总结全文,完整、详尽地回答了开头的问题,并提出方法论。考察此后的历史,会发现文章中的预言全部实现。
总结:毛选第一篇,表面上写的是对中国各阶层的分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问题:如何借助群体实现自己目标?以下是思维模型。
定理一:任何群体(系统)都不是高度同质化的一块铁板。其内部必然存在利益分化,并形成各个阶层(或势力集团)。
不能把一个群体看成个体的简单集合,而应看作个体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势力集团。
阶层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阶层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系统整体局势的发展。
方法一:实事求是,对群体本身情况进行具体详尽的调查研究。这是以下一切分析判断的根本前提。
没有客观的调查,一切分析都无从成立。如果分析都不对,提出的解决措施就不可能成功。
反之,如果调研翔实、分析缜密,正确的措施、决策就水到渠成。调研—分析—措施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调研问题、分析问题就是解决问题。调研方法详见《寻乌调查》。
定理二:一个群体(或个人)从属于什么阶层,主要由其经济地位和利害关系决定。
方法二:屁股决定态度。通过利益关系寻找和绑定真正的同盟、明确真正的敌人。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幻想团结一切、四处讨好没有任何效果。有限的资源必须投到最宝贵的地方。
只有这样,做事才算有章法。否则就要犯四面出击、乱打一气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错误,或是但求和气、不求斗争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定理三:由于(一)(二),对于任何的主张,群体内部都会出现明显的态度分化。我们可以根据成员对主张的态度,将群体划分为敌人、朋友和中间派。
每一派别内部还可以再分,直至无法细分为止。具体地说,对于政策的改变:
既得利益者往往反对政策;
中间派摇摆不定;
受压迫者支持改变。
方法三:团结大法。凡是群体,必然能分出敌友。首先,划定最铁的朋友和最死的敌人。然后,自亲而疏尽可能团结朋友,以孤立和打击敌人。
同时,分化瓦解敌人内部,从而使敌人极端孤立,我方极端强势。自此,我方占据局势主动权,完全主导局势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个措施推广到极致,就成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此条是毛以后一切措施的总路线,具有根本性意义。
以上千言万语,皆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分清敌友,携友击敌。
这,也就是所谓的“群众路线”的真实价值。天下来服,自然稳坐钓鱼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问天下谁能敌?!
二、通鉴案例分析
1、成功案例分析:刘秀收铜马
刘秀收河北比较复杂,在此先分析收服铜马的过程。
铜马食尽,夜遁,萧王追击于馆陶,大破之。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馀众合。
萧王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诸将未能信贼,降者亦不自安。
王知其意,敕令降者各归营勒兵,自乘轻骑按行部陈。
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以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
1、我方有什么?
舂陵军,被更始帝刘玄要走了。嫡系丧失。
刘汉皇族的名号,天下正统,民心所向;
“刘秀当为天子”的传言。精神buff++;
极高的威望。
刚打胜仗,胜利之威。
粮食。
2、我方目的是什么?
冒险发展铜马,使之成为自己的嫡系。
3、对方有什么?
饿到发晕铜马部队。
4、对方目的是什么?
找到组织,活下去。前途。
5、刘秀做了什么?
敏锐洞察到了铜马的需求,顺应了人心。以自己犯险阅兵为筹码交换铜马降将的忠心。唯天下之至诚,能得天下之人心。这就叫做团结,叫做化敌为友。
“当流寇名不正言不顺的有什么前途?刘秀是皇族,上应图谶之命,下得民心拥戴,又携昆阳大战的威名,铜马众将又感于刘秀孤身探营的推心置腹。
这时候刘秀的小命就捏在铜马众将的手上,只要手一挥,刘秀立刻就可以被砍成肉泥。但是,面对刘秀的至诚,岂有舍九叶天子不跟而流落草莽为寇的道理?”
我不是英雄史观的支持者,但是关键人物的关键决定,确实能够左右历史走向。
倘若刘秀不收服铜马,或许被铜马乱军杀死,或许回去被刘玄杀死,横竖都是一个死,倒不如趁胜利之威赌一把。
如果赌赢了,便能够攻取天下。由此看来,刘秀确实是兵行险招,只是赌对了,大胜而归。
他从更始王朝一个吉祥物摇身一变拥兵数万挥师南下,实在是天意。
只是要注意,由于刘秀日后获取河北太过轻易,导致河北地区各种势力没有遭到清算,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没有化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薄弱,东汉王朝先天不足、根基不稳,埋下了覆灭的祸根。
2、失败案例分析:十八路诸侯讨董
之前敖大对董卓之败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故此处仅应用上述模板作粗略分析。
卓议大发兵以讨山东。
尚书郑泰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
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
我们来分析一下董卓为何失败。
(1)、董卓到底代表谁的利益?
凉州军事集团。
这个集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共同的理想、明确的纲领,实际上就是一个军阀集团,是军阀中的军阀。
他们进城后,就必然洗劫首都。而这又必定导致其与士族的矛盾彻底激化。
吕布(后来反水)。
董卓的势力极端孤立。
(2)、谁是董卓的敌人?
在朝的士大夫、满地公卿(以王允为代表)。
地方的士族(以袁绍为领袖)。
当地的人民。
(3)、董卓做了什么?
靠军权挟制汉帝,强行上台;
彻底激化与士族的矛盾,导致关东十八路诸侯讨董;
盗掘帝陵,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无人支持的情况下,痴心妄想,妄图攫取皇位;
对军队控制力薄弱,洗劫洛阳;
在当地大办冤案。
看来看去,把能得罪的都得罪了遍。董卓统战方法,可谓劣矣!
明白了以上三点,董卓失败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董卓的兵,用于对抗洛阳城内无人保护的士族,确实是多的;
可是用于对抗全天下人(尤其还被士族组织起来),却是少的。
好了,以羸弱的凉州之乱众,敌天下人之怒,却仍想修筑郿坞自保,这与1948年的国民党又何其相似?
世界是人的世界,不是物的世界。须知郿坞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世界上只有一个郿坞,却有千千万万个反抗董卓的人!
如果我们细致分析,他的死,从他进城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董卓不死,天理难容!
不管是在军事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没有以弱胜强,从来只有以强胜弱。所谓的以弱胜强,
要么就是没有考虑士气、地形等有利因素的人数决定论,要么就是把强敌分割成若干弱敌并分而治之,实际上还是以强胜弱。
除此之外,就是有组织军队攻击无组织军队,仍然是以强胜弱。在一切通往强大的路径中,团结多数、化敌为友,是阳谋,是大道。
正人先正己。为此,必须先从自身开始修养,这样,才能服众。
绝对不要做相反的事,以我为主、唯我是从,把本来能够成为朋友或保持中立的,全部变成反对、憎恶自己的敌人,使自己处于极端孤立和被动的地位。
如果反响热烈,我会写一写团结的术、写一写毛选中的分析调研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通鉴网:www.dushiwudao.com 获取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