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队友可以有多坑?


⬆️点我 ⬆️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老年朱元璋
01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
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极度悲痛。
出于补偿心理,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既然把孙子扶上马了,就要带一带。
在正式宣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不久,朱元璋就对其谈起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我把功臣集团都料理的差不多了,而防御北虏和防患于未然的事情都交给了你的叔叔们,由他们保护你,你们要精诚团结,天下就一定会太平康乐。”
朱允炆问朱元璋:“有了边患,叔叔们可以顶上去;如果叔叔们想造反,那我该怎么办?”
朱元璋愣了很久,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朱允炆:“你说该怎么办?”
其实朱允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给一个中规中矩的回答:“用道德去感化他们,用礼教去约束他们,再不听话只有削藩了。”
(等于废话。)
朱元璋听了这话,也只好说:“是的,只能这么办。”
毕竟,向功臣开刀容易,让他把屠刀挥向自己的儿子,这是不可能的。
尹守衡《皇明史窃》载:
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
02
朱元璋大封诸子为王这件事情,在洪武朝早期来看,是有必要的。
因为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是被明军所逼,主动撤出大都的,所以其主要军事力量并未在战争中耗尽。
从兵力上来看,
先期退守陕甘,后来北奔元上都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赵敏他哥)手下兵力不下十五、六万;
辽东纳哈出部有兵二十余万;
云南梁王部也拥众十余万;
元顺帝自己的直属部众大概也不比上述这些人少多少。
从地盘来看,当时的辽东、陕西、甘肃、岭北、云南还在蒙古势力的掌控之下。

在这种形势下,要从根本上消除蒙古的威胁,单纯用军事手段进行远距离攻击,显然是不合适的。
攻取大都时,明军的攻击目标是点,而出兵蒙古地区,攻击目标变成了面。
兵力一旦分散,蒙古人就可以趁机逐个击破。
而长期出塞进行大规模作战,就明初的经济而言也是承受不住的,到时候别北元没消灭干净,自己家里先冒出一堆造反的伙计。
所以朱元璋经过综合考量,就决定采取防守战略,在北方集结重兵集团,以应对蒙古人南下。
但是这些兵又交给什么人去带呢?
功臣集团不要想。
朱元璋一辈子防的就是这帮老哥们儿。
只有自己的儿子最贴心。
所以,朱元璋就让诸子就藩。
到朱标去世时,大明北方的边境线,除了秦王、晋王、燕王之外,还有代王、肃王、辽王、宁王、庆王等强藩。
但朱元璋的这番操作,无形中却给朱允炆制造了一个随时都会爆的定时炸弹......
03
功臣是不会造反了。
但在诸位藩王眼中,朱标是大哥,凡事听大哥的,倒也说的过去。
但面对年轻的大侄子,各人的心思就不大一样了。
凭什么皇位就得交给老大一家坐?
凭什么我们就不能坐?
当然,老头子还在世,这些想法他们绝对不敢透出半个字。
但如果老头子不在了呢?
对于这种情况,朱允炆忧心忡忡。

朱允炆剧照
一天,朱允炆在皇宫的东角门遇到了伴读的翰林黄子澄。
黄子澄见他满腹苦闷的样子,就问:“殿下有什么心事吗?”
朱允炆叹了口气,悄悄地对黄子澄说出了自己的心事:“诸王都是我的长辈,各拥重兵,所作所为多有不法之处。现在虽然没有出事,但是等到我皇祖父驾崩之后,我又该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黄子澄倒是胸有成竹,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事不难处置。诸王的护卫军没有多少,仅仅只够他们自卫而已,而朝廷的大军却有很多,诸王若有异常举动,只要派大军出征,谁能抵挡?之前汉朝有七国之乱,谋反的力量都不弱,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被消灭了。这便是以大制小、以强制弱的道理。”
朱允炆听了这话,觉得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于是,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削藩大戏拉开了帷幕......
《明史·黄子澄传》载: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
04
主要的工作内容确定了,但是关于具体的工作方法,也就是怎么样削藩,建文君臣却迟迟确定不下来。
兵部尚书齐泰提出了“擒贼先擒王”的主意:秦、晋二王已经去世,诸王中以燕王朱棣最强,如果先把他削了,那其他藩王也就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了。
但黄子澄却反对这个计划。
他认为燕王这时候没犯什么错,只因为势力强大,朝廷就要先拿燕王开刀,传出去别人少不了要议论。

建文帝要削藩王地形图
现在要削藩,得先有个由头,所以可以先拿周王下手,他是燕王的同母兄弟,削了他等于剪了燕王的手足。
最终,朱允炆也怕朱棣的势力太大,一旦闹起来不怎么好收场。
听从了黄子澄的意见。
《明史·黄子澄传》载:
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但事实证明,黄子澄即使不是小内,也是一个猪队友。
抓周王这件事其实做得并不高明。
周王倒霉,并不是因为他是诸王当中最罪大恶极的人,而仅仅是因为他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
对此,朱棣心知肚明。
面对随时会落下的悬顶之剑,任何人都不会坐以待毙。
如果说朱棣之前对皇位没什么想法的话,那他现在为了自己的小命,也不得不反了!
其实,当时的建文朝廷内部不是没有明白人。
比如吏部的高巍就向朱允炆建议:现在不用急着削藩,可以先采取移藩的策略,把北边诸王的子弟分封到南方去,南方诸王的子弟分封到北方来。
这样,既可以拔除诸王在地方上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又可以让天下人都挑不出毛病来。
但,或许是初登大宝,心智不全,朱允炆对高巍的建议只有点头而已。
这种软刀子的办法,朱允炆不会用,也没有实际的动作。
《明史·高巍传》载:
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书奏,帝颔之。

建文帝画像
05
朱允炆最大的性格弱点:幼稚、优柔寡断,此时暴露无遗。
在连削了周、齐、湘、代、岷五王之后,朱允炆削藩的动作又停了。
因为他又有了新的顾虑。
“我刚即位不长时间,已经削了好几个藩王,如今再削燕王,我该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
他不知道,只要削藩这场战争开始启动,就注定了尸横遍野不死不休。
建文君臣总是以汉景帝刘启平定七国之乱为自我期许,但是现实和想象相差太远。
刘启当年,一旦看准朝野形势,就毅然舍弃了自己的近臣晁错;派遣周亚夫、窦婴等赶赴洛阳积极抗击吴王刘濞。
整个过程,丝毫没有拖泥带水。
反观朱允炆,削藩的第一步就没有进行好。
面对朱允炆的疑虑,黄子澄看不下去了:“陛下如果不早下决心,恐怕要为人所制。”
可是不管怎么说,朱允炆就是不同意立刻动朱棣,只同意先看看风向。
朱允炆把原工部侍郎张昺派到了北平,当了北平布政使;又让谢贵、张信两人做了北平都指挥使。
这三个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密切注意燕王朱棣的举动,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向朝廷报告。
06
为了躲避朝廷的监视,朱棣无奈使出了绝招——
于是北平城的大街上出现了一个精神病人,浑身脏兮兮的,看见饭就吃,吃饱了直接躺在路上呼呼大睡。
这下全北平的人都知道,燕王让朝廷逼疯了。

朱棣装疯
张昺和谢贵听说了这个情况,决定借口探病,先去燕王府探探虚实。
两人见到了朱棣。
这个时候刚好是大夏天。
却只见朱棣旁若无人的坐在火炉边上,也不冒汗,身上还裹着被单,浑身打哆嗦,一个劲儿地喊冷。
张昺和谢贵就此认为朱棣是真疯了。
不过,燕王府里也有忠心朱允炆的人,长史葛诚唯恐张昺和谢贵上当,等二人离开王府后,葛诚就跟了出来,透露了朱棣装疯的事实。
就在此时,燕王府的一个百户因为形迹可疑,被齐泰抓住了,经过严刑拷打,此人供称,朱棣在北平日夜都在准备造反。
齐泰向朱允炆汇报之后,朱允炆才下定最后的决心,命令都指挥使张信逮捕燕王。
但,谁都没有想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信掉链子了......
07
说起来,张信是个大孝子,他接到命令之后,就把这个要命的事儿告诉了他母亲。
张信的母亲反对他去抓朱棣,理由很搞笑,因为她觉得朱棣有帝王之气,抓了朱棣,张家恐怕有灭门之祸。
张信也听从了母亲的话,向朱棣投诚,告知了朱棣朝廷准备捉拿他的计划。
对于朱棣来说,再不起兵,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不装疯了,朱棣当机立断,指挥燕王府护卫,先抓住了张昺、谢贵和葛诚,又下令指挥佥事张玉、千户朱能等攻占了北平九门。
随后,打出了自己的“正义旗号”——
封藩,是太祖朱元璋的决定;
削藩,自然也就违逆了祖宗的安排。

朱棣剧照
“我这次起兵,是因为受到了齐泰和黄子澄的迫害,我要遵循朱元璋的祖训,兵发南京,诛除奸恶。”
《奉天靖难记》载: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绪无穷。一旦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予躬,实欲求死,不得已也。义与奸恶不共戴天,必奉天行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鉴予心。”
至此,靖难之役,正式打响......
PS:
朱棣虽然在北平就藩,但北平军政大权都在朝廷手里,一开始朱棣能发动的只有自己的府兵,所以怎么看朱允炆都没有失败的可能。
但就是因为他自己的优柔寡断浪费了太多的机会,以致于让朱棣翻盘成功。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朱允炆会重复这种操作,直到最后自己丢掉皇位......
-未完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