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刘邦'偷'过的男人...


⬆️点我 ⬆️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汉王刘邦
01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
一辆来自齐地的马车,自称使者,驶入了广武的汉军大营。
已经和项羽对峙了很长时间的刘邦听说这件事,喜出望外。
因为不久前他得到消息,大将军韩信在潍水击破了楚将龙且的二十万军队,齐地已经被平定。
这时候韩信派使臣来,肯定是来和刘邦通气,商议怎么样干掉项羽。
可当来人呈上书信后,刘邦脸上的笑容却随着字迹间游移的目光渐渐凝固,又从凝固变为失落,进而生出扭曲。
因为韩信的信里,不仅没有向刘邦想象的那样和他商量什么时候来解决项羽,还向刘邦提出了一个令他难以接受的要求:请刘邦批准他暂代齐王的职务,好安抚新征服的齐地。
当着使者的面,刘邦将书信扔在地上,高声骂道:“老子被困在这儿,日夜盼着他韩信来支援支援我,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跟我讲条件,这是趁火打劫!”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02
这封信,历来被人们视作是韩信在对刘邦落井下石。
但其实,为了对付项羽,封韩信等人为王,是刘邦自己一开始的构想。
早在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56万联军在彭城兵败如山倒,刘邦本人狼狈西逃,因为觉得车不够快,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被刘邦踹下车三次。
为了摆脱失败的命运,刘邦曾经问计于张良:“我现在想找几个合伙人,只要他们能打败项羽,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我都可以封给他们!你觉得哪些人合适?”
张良的眼光毒辣,一下就给刘邦抓到了争天下的三枚关键棋子:韩信、彭越、英布。
《史记·留侯世家》载: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联络英布,拉拢彭越,又让韩信单独领兵,进而破代灭赵,降燕伐齐。
现在才过去两年不到的时间,韩信的功劳足够封王了,而项羽也还有能力把刘邦一脚踹翻,在天下未定的关键时刻,如果不给韩信“代理齐王”的名号,很有可能导致战局在顷刻之间逆转。
这些刘邦不会不清楚,那韩信刺痛的是刘邦的哪根神经呢?
03
我们后人在看楚汉战争的历史时经常会有一种误解:汉军在对楚作战时的兵力消耗,完全依赖于萧何在关中地区的经营作为补充。
虽然萧何在战后因为及时输送粮草、稳定后方,而被刘邦称为第一功臣。
但是我们不得不深究,这个“第一功臣”的水分有多大?
因为有一个基本的大环境长期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刘邦此时控制着的关中地区,实际上是个空壳子。
首先,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秦军四处灭火,除了关中,别的地方无粮可征,对关中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其次,项羽在巨鹿战后,一次坑杀秦卒二十万人,给关中带来了毁灭性的伤害。
秦朝灭亡后,刘邦又为了突破包围圈,和章邯司马欣等人打得不可开交。
几番蹂躏之后,等到汉二年五月,刘邦让萧何征兵补充兵员缺口的时候,萧何没办法,把不符合征兵年龄的老人和孩子全部打包送到了前线。
《汉书·高帝纪》载:
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
如果再多几次的话,刘邦迟早后院起火。
到时候项羽都不需要全力进攻,刘邦自己就吃不消了。
所以,全部指望萧何搞定后援支持?不能够。
那刘邦的生力军又从什么地方来呢?
答案是:从韩信那里。
刘邦经常领着夏侯婴,两个人一辆车,诈称自己是“汉王的使者”,在韩信还在营帐中呼呼大睡的时候,把韩信的调兵虎符拿走,随便去调韩信的兵给自己用。
这种招数刘邦屡试不爽。
何况萧何征发的有可能是刚扔下锄头的农民,而从韩信那里调用的都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
所以,就是靠着吸韩信的血,尽管在与项羽的战事中屡战屡败,但刘邦可以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迅速再集中力量对付项羽。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这段对话未找到出处 倒是挺应景 哈哈哈哈哈
04
可一旦韩信做了假齐王,刘邦的这种征兵福利就没有了。
为什么呢?
在当上假齐王之前,韩信虽然自领一军,有很强的独立性,但韩信对外的身份仍然是汉王刘邦的大将军,是正儿八经的刘邦属下。
那作为汉军的最高统帅,刘邦自然有权直接征调韩信的兵马。
可做了假齐王,有了自己独立的封国,那韩信和刘邦之间就不再是同一个利益团体的人,手底下的人马就只会单认韩信这个齐王。
就像英布。
英布原来是项羽手下第一大将,但当英布成为九江王之后,对项羽的要求变得爱搭不理,阳奉阴违。
他只是想借助强大的项羽来保护自己,别的履行义务的事他是不会干的。
只要不把手伸到他英布的地头上,就算刘邦在彭城再打上18次,英布也会坚守自己吃瓜群众的本职工作。
《史记·黥布列传》载:
随何曰:“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军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汉王战于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骚淮南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
而韩信呢?
在灭齐之后,韩信的兵力达到了三十万,总人数超过了当时刘邦可以指挥得动的汉军数量。
这个时候,自然有人跳出来给韩信谋划后面的事业。
比如蒯通就劝说韩信要在楚、汉之间保持中立,不要再做刘邦的臣属。
你这个分公司的产值已经比集团总部的产值还要高了,干脆自己当老板算了,你现在不单飞,功高震主,大祸临头的日子在后面!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05
那当上齐王之后,韩信真的有想过自立门户,造刘邦的反吗?
没有。
因为韩信的志向并不是自己当老大,而是成为雄霸一方的诸侯王。
这是韩信给自己的心理定位。
低于这个段位,韩信就会不停的改换门庭。
比如,项羽让他做执戟郎中,他要跑;
刘邦让他做治粟都尉,他也要跑;
只有萧何看得最清楚,除非刘邦有一统天下的野心,给予韩信裂土分王的高位,否则谁也留不住他。
而一旦第一异姓诸侯王的名位到手,韩信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无论谁来劝他看清形势,坐山观虎斗,他也不会听。
这大概就是韩信的士人风骨。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不过,虽然韩信拒绝了蒯通的意见,没有单飞,但也不代表他心里就对刘邦完全忠诚,没有自己的盘算。
在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意见,忍气吞声封韩信为齐王之后,韩信还是没有立即动身去支援刘邦。
而是又提高了价码,逼得刘邦承诺把原秦朝的陈郡、泗水郡和东海郡划作韩信的战后封地,韩信这才不紧不慢的命令灌婴率领精锐骑兵南下参加对楚作战,并一举在垓下奠定楚汉战争的胜局。
06
站在刘邦的角度上看,刘邦这辈子都怕极了项羽,刘邦能赢项羽,靠的是吸血韩信外加彭越的敌后骚扰,以及英布的侧翼牵制才成功把项羽给耗死,并不是刘邦本身的军事才能稳压项羽。
而韩信在垓下一战,却跟项羽玩起了正面对冲,还成功消灭了项羽。
有这样的韩信在身侧,你不后怕?
所以项羽刚死,刘邦就剥夺了韩信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齐王也不让他做了。
挪个位置,楚地比齐地大,你就做楚王吧。
做楚王和当齐王时不可同日而语,韩信等于被束之高阁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07
韩信后来被废为淮阴侯,软禁长安。
如果是萧何,一定会给自己再泼一盆脏水;
如果是张良,早就一溜烟跑的没影去修仙了。
但韩信怀念的,永远是自己做齐王时的高光时刻;
他怨恨的,也是刘邦拿下了他的王爵。




这段对话也未找到出处
做齐王的时候,韩信没想过造刘邦的反,可是被软禁长安5年之后呢?
-今日之未完待续,老王已经提前填好喽-
赶紧点击阅读吧>>>
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
哎,虽然用标题党(也不完全是)骗了你
但你学了知识啊~
我真是越来越喜欢老王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