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惩治贪腐最严厉的,不是雍正,是乾隆


⬆️点我 ⬆️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乾隆
01
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二月,紫禁城里一片繁忙景象。
再有几天,就是新春佳节了。
同时,乾隆也将正式举行“禅让”仪式,漫长的乾隆时代终于要走向尾声了。
八十五岁的乾隆,对自己执政的这六十年,做了一番回顾和思考。
荣耀与辉煌是少不了的:四库经典、五免赋税、六下江南、十全武功……
这些都是美好而骄傲的回忆。
当然,也有很多不快的回忆。
最让他感到无奈的,就是日趋腐败的吏治——
“各省督抚中结己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上下扶同之习,固结不解,各省皆然”
“是使朕竟无一可信之大臣”
……
是乾隆纵容贪腐、反腐不力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吗?
不是。
事实上,乾隆是清朝皇帝中惩治贪腐最严厉的一位。
雍正在位的时候,查处的贪官污吏不计其数,还得了个“抄家皇帝”的外号。
乾隆当时还觉得老爸对臣属过于严苛,做领导的,还是应该讲点人情才好。
于是,在他登上皇位之后,一改老爸时期的严厉手段,对官员比较宽大。
结果呢,雍正时期相对清明的吏治迅速开始腐化。
乾隆这才明白,惩治贪腐还是得下狠手,该判的判,该关的关,该杀的杀。
02
乾隆十四年(1749年),鄂乐舜在浙江巡抚任上的时候勒索了当地商人八千两银子,被人举报。这鄂乐舜的女儿是乾隆的鄂贵人。最后乾隆定夺:赐自尽。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云贵总督恒文被下属举报,乾隆赐其自尽。总督级别的高官因贪腐丢了性命,这在清代还是第一次。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山西巡抚和其衷被斩首。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湖南巡抚李因培被赐自尽。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大案。
犯事儿的是一个特殊身份的人物——高恒。
高恒的姐姐是乾隆的宠妃——慧贤皇贵妃高佳氏。
仗着这层关系,高恒得了两淮盐政的肥差,在任上肆意妄为,贪得无厌。
贪污三万多两银子,又盗卖官玉,获取暴利。
出事之后,刑部给高恒定了绞刑。
当时主持军机处的大学士傅恒曾向乾隆求情,要是把他杀了,皇贵妃该多伤心啊!
乾隆:“如皇后兄弟犯法,当如何?”
傅恒正是乾隆的皇后富察氏的亲弟弟。
最终高恒被处死。
乾隆朝最大的一次反贪案,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被揭发的甘肃腐败窝案。
甘肃巡抚王亶望利用陕甘总督勒尔谨的昏庸,谎报旱情,冒领赈济,然后全省官员参与分赃。

《乾隆王朝》中的王亶望
王亶望自己捞的最多,达三百多万两银子!
乾隆十分震怒,下旨处死勒尔谨、王亶望,其余涉案官员五十六人人也都被判死刑。
而在查抄王亶望的家产时,负责查案的闽浙总督陈辉祖竟昧了部分赃物,也被赐自尽。
一场反贪案,杀了两个总督、一个巡抚掉,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03
乾隆惩治贪腐的力度,实际上是超过雍正的。
雍正在位时,几乎没有因为贪腐杀过一二品的高官。
而乾隆杀的一二品贪官足有十几个,其他品级低些的更是不胜枚举。
那为啥乾隆朝的贪腐还是日甚一日呢?
这就要从乾隆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有这样一段评论:
“高宗谴诸贪吏,身大辟,家籍没,僇及於子孙。凡所连染,穷治不稍贷,可谓严矣!乃营私骫法,前后相望,岂以执政者尚贪侈,源浊流不能清欤?”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
乾隆对惩治贪官贪官毫不留情,可谓严厉。
可是腐败风气仍然日甚一日,为何呢?
我们都知道,乾隆是个非常奢侈的人,六下江南,每次都是极都豪华夸张的排场,修三山五园更是花钱如流水。
他过八十大寿时,从圆明园到北京城,沿途半里搭一个戏台,每个戏台连唱三天大戏。
为了收藏他母亲梳落的几根头发,他都能花上三千多两黄金造个“金发塔”!

乾隆为收藏母亲头发而造的“金发塔”
皇帝带头大兴奢靡之风,必然上行下效。
再加上乾隆时代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最为繁荣发达的时期,所以整个官场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即使有官员洁身自好,不愿意过这种奢靡的生活,也很容易被同僚和上司视为“不合时宜”,加以排挤。
奢靡的生活就需要大把的银子。
清代官员的俸禄是很微薄的,即使加上养廉银,也还是很难满足他们对奢侈生活的要求。
所以,贪污受贿就成了必然现象。
因为过于奢侈了,乾隆作为皇帝也时常缺钱花。
于是他就想出各种办法来搞钱。
比如大搞“捐输”,就是让人出钱买官职、买功名。

清咸丰八年的一张捐输凭证
这种搞钱的方法从清初就一直有,但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库的不足,规模是比较有限的。
但到了乾隆时代,“捐输”规模越搞越大,其收入占到了财政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有钱就能买官儿,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就无可避免地走向腐化了。
04
除了大搞“捐输”,乾隆还在和珅的倡导下大搞“议罪银”。
什么是“议罪银”?
通俗地说,就是对犯错的官员进行罚款。
这本来也是古已有之的处罚手段。
但乾隆却当成了他个人捞钱的手段。
随便找官员们的茬儿,然后大开“罚单”。
比如,乾隆认为某督抚失职,判令交罚款;认为某督抚政绩不佳,判令交罚款;认为某督抚没有及时发现腐败现象,判令交罚款;
……
甚至奏折有错别字,也要交罚款。
而且“罚单”开得还特别大,一般是一万两银子起步,多的三五万,七八万,甚至十几二十万两,最多的一次,居然高达三十八万两!
按清朝俸禄制度,一个一品总督一年俸禄加养廉银也不过一万多两。
乾隆随便找个茬儿就几万几万的开“罚单”,这谁能受得了?
不贪污受贿行吗?
不想办法捞钱行吗?
搞着搞着,大家也都认准了乾隆的心理——皇上不就是要钱吗?
行!咱给就是了。
只要钱到位,皇上开心了,啥罪都好办了。
就这样,大家开始从被动交罚款,到主动交银子。
比如,河南巡抚毕沅因“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两万两;
内务府总管西宁以“办理不善、亏空甚多”自请罪银八万两;
两广总督巴延三因“失察民人自缢”自请罚银八万两;
浙江巡抚李质颖以“关税短亏”自请罚银十四万两……
最搞笑的当属河南巡抚何裕城,他给乾隆写奏折时不小心把奏折弄脏了,立刻主动向乾隆认罚三万两银子。
如此“慷慨”,弄得乾隆都不好意思了,批复说,这事儿没那么严重,你交一万就得了。
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短短的十三年,有据可查的自交“议罪银”案件就达到了六十七起之多。
粗略估算,官员们交上的“议罪银”大概有八百万两之多。
这么多的钱,一分没进国库,全进了小金库。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举行庆典花了一百多万两银子,没有用国库一两银子,全部来自于“议罪银”收入。
乾隆说自己“庆万寿而不费国帑”。

《乾隆八旬万寿图卷》局部
05
乾隆搂的钱越多,官场越腐败。
十一月,刚过完八十大寿的乾隆,意外收到了一份奏折——
内阁学士尹壮图,直指和珅首倡的"议罪银制度"的弊端,认为这个制度和地方财政亏空不无关系,容易滋生地方腐败习气。
尹壮图还结合自己的回乡所见,断言整个帝国已经从上到下烂透.....
乾隆大怒,并说自己“自谓勤政爱民,可告无愧于天下”。
尹壮图被革职下狱,直到嘉庆亲政之后才被平反。
看到尹壮图的下场后,再没有人敢就“议罪银”的问题提意见了。
就这样,乾隆一边大杀贪官,强力反腐,一边自己“贪”、“侈”,身边养着最大贪官......
大清王朝不可避免地朝着深渊滑下去......
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高宗实录》、《清史列传》、《乾隆帝及其时代》、《论乾隆时期议罪银制度与罚俸制度的区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