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豪门的覆灭...


⬆️点我 ⬆️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配图与文无关
01
公元前576年,在权臣华元主导下,戴族的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庄族的仲氏,桓族的向氏联手瓜分了宋国朝政。
六卿中,以华氏势力最为强大,一直担任正卿。
到了公元前556年,华氏家族爆发了内乱,宋国诸卿抓住机会,驱逐了华氏当家人华臣,并推举向氏当家人向戌担任正卿,主持宋国朝政。
一时间向氏一族势力大涨。
但华氏从150多年前宋戴公之孙华督(孔子的老祖宗就是被他赶到的鲁国)开始,就是宋国豪门。
华氏当权时间为春秋各国豪门之最。
虽然眼下经历一些挫折,依旧是宋国最强豪门。
华氏和向氏都很聪明,知道对方势力强大,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因此华氏和向氏结成了盟友。
向戌死后,由华元之孙华亥担任一把手(右师);向戌之子向宁担任二把手(左师),华向两族继续共掌宋国大权。
02
有人开心就有人难过。
谁呢?
当然是宋国国君,宋元公。
宋元公已经继位十年了。
但这十年来,宋国大事小情一向都由华向两族说了算。
宋元公非常不满,就经常不择手段的借机从华向两族当中挖墙脚,争权夺利。
政治斗争,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
宋国君臣矛盾急剧激化。
华氏当家人华定、华亥兄弟找到向宁,商议:
“再这样下去,咱们早晚都得死在国君手里。我们何不先发制人?即使失败了还可以流亡,流亡总比死要强吧。”
“亡愈于死,先诸?”
三人打定主意,决定来个先发制人。
华亥就诈称得了重病,不能上班了。
一把手生病了,群臣自然要来探望。
宋元公的兄弟子侄都赶紧来拍华亥马屁。
没想到,这些公子们一到华府,立即被华亥给抓了起来。
宋元公初闻惊变,为了化解此次争端,避免宋国大乱,亲自前往华亥家中求和,为公子们求情。
其实,华亥已将来前来探病的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孙援、公孙丁全部杀死。
只是,宋元公不知道。
华亥自然拒绝了宋元公的请求,然后把宋元公给扣押了起来。
不过,华亥和向宁也不好悍然弑君,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
两人与宋元公达成协议:宋元公保证维护华向两家的既得利益,华向两家则继续效忠于宋元公。
为了取信,宋元公把自己三个儿子(太子栾、公子辰、公子地)送来做人质;
华向两家则把华亥之子华无戚、向宁之子向罗、华定之子华启三人做人质。
但不久,华亥的肠子就悔青了。
他既要承认宋元公的地位,又要以臣子的身份扣押国君的儿子做人质。
这哪是三个人质,而是三个打不得,骂不得,拿不住,又不能放烫手的山芋。
为了尽力消除负面影响,华亥和他的妻子,一定要盥洗干净、伺候三个人质公子吃完饭,自己才去吃饭。
宋元公也知道,自己丢的只是面子,华向却在遭受非议和舆论的谴责。
他每天都要和夫人跑到华府,亲眼看这儿子们吃完饭才肯回去。
这一招实在是厉害,不仅让华亥感到压力巨大,也提醒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宋国臣民:看啊,国君儿子都做了臣子的人质,这也太过分了。
搞得华亥头大。
华亥思前想后,就想要放三个人质回去。
找来向宁商议。向宁马上就表示反对,正因为宋元公这人不讲信用,所以要把他的儿子作为人质。现在放回去,华向两家就死定了。
华亥只能无奈作罢。
不过,华亥打算放人质的消息传到宋元公耳中,宋元公就坐不住了:
华亥之前对太子栾等人这么好,现在又要放走,他该不会要翻脸,准备弄死自己,改立太子栾吧。
宋元公终于忍不了了,决定撕破脸皮,大干一场。
03
宋元公知道,仅凭自己弄不死华向组合。
必须找帮手。
宋元公想来想去,大司马华费遂。
宋元公找的这人很准。
华费遂德高望重,公忠体国,一向支持自己。
更重要的是,华费遂也出自华氏,家中地位仅次于华亥,而且他是宋国朝堂,仅次于华亥和向宁之后的三号人物。
听到宋元公的请求,华费遂马上答应。
十月,宋元公率先杀死自己手中的三个人质,随即派华费遂攻打华向两家。后院起火,华亥、华定、向宁被宋元公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仓皇出逃到陈国。
向宁想杀死太子栾三人,出出心中的恶气。华亥阻止道:我们得罪了国君,又杀死他儿子,还有谁接纳我们?杀了他们也于事无补,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于是华亥派自己的哥哥、少司寇华牼带着三个人质请功。
至此华向之乱第一阶段就此结束,宋元公胜。
如果华向之乱就此结束,那这场内乱也就不值得一说了。
很快,一个人的出现,将这场内乱又推向了高潮。
这个人就是大司马华费遂的二儿子。
华费遂有三个儿子:
长子华貙担任宋国少司马;
次子华多僚担任御士,是宋元公的司机加保镖;
三子华登是华向死党,此时已经逃亡到吴国。
老大老二兄弟关系极差,恨不得将对方除之而后快的那种。
华多僚就仗着和宋元公关系亲密,不停地在宋元公面前诬陷哥哥华貙,意图借宋元公之手铲除华貙。
04
公元前521年,华多僚又诬陷大哥华貙要接纳华向叛党。说得多了,宋元公也就将信将疑了,但他又摸不准华费遂的态度。
宋元公假惺惺地说:“司马(指华费遂)由于我的缘故,让他的儿子(指华登)逃亡在外。我不能再让他的儿子(华貙)逃亡了。”
华多僚是个人精,见宋元公已经有点相信自己的鬼话,继续煽风点火。终于,宋元公召来华费遂的心腹宜僚,让他出面请求华费遂驱逐华貙。
华费遂一伤心欲绝:“这一定是老二搞的鬼......我该怎么办?”
怎么办,国君有了命令,凉拌。
华费遂就和宋元公商量驱逐华貙。
事情进行得极其严密,本来不应该发生意外。
但宋元公觉得对不住华貙,于是就请华貙喝酒,还送给华貙很多礼物;
而华费遂出于愧疚之心,也像宋元公一样,派宜僚送了很多东西,补偿华貙。华貙的心腹张匄感到奇怪,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其中一定有鬼。他让华貙抓了宜僚,逼问。
宜僚为了保命,就把宋元公和华费遂将驱逐华貙的事情全给抖落了出来。
华貙和手下人,火冒三丈,就想要杀死背后的始作俑者华多僚。
但被华貙劝阻了:“我爹已经年老,老三逃亡已经很伤他的心了,我要是杀了老二,他会更伤心,我还不如逃亡。
这年五月十四日,华貙准备见过父亲就走。结果正好看见华多僚为华费遂驾车,准备上朝,小人得志,难免眉飞色舞,言语张狂。
华貙的另外一个心腹张牼,看到华多僚这得意洋洋的样子,气不打一出来。
要不是你这个王八蛋,我们至于逃亡吗?
张牼越想越气,没控制住,就杀了华多僚。
事情闹大了。
华貙等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劫持了华费遂,发动叛变。
然后又召集逃亡在外华向两族之人,回国主持朝政,共同攻打宋元公。
宋国顿时再次陷入一片混战当中。
事发突然,华向叛党势力很快攻占都城郊外的卢门。
好在当时诸侯的都城并非如后世那样只是方方正正。
以宋国商丘为例,商丘由许多相互独立的南里、横城、旧鄘、桑林这些小城散落拱卫。
因此,宋元公才得以才得以撤退和喘息,避免了迅速崩溃的噩运。
双方一直打了5个月,战局丝毫不见有明朗的趋势。
很快事情又起了变化......
05
十月,流亡吴国的华登,说服吴王僚,出动大军支援华向叛党。
这是吴国首次派兵掺和到中原内乱。
吴军以善战著称,与城内的先头部队遥相呼应,打得宋元公节节败退。
宋元公被迫紧急向各国发出救援,助宋平乱。其实宋元公最想的就是老大哥晋国出马。
因为吴国也是晋国的小弟,只要晋国发话,吴国就会退兵。
况且晋国是天下的霸主,小弟出事了,他不能不管。
但不知为啥,晋国却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表示。
这时,要和晋国争霸的齐景公,见缝插针,马上派大将乌枝鸣领着齐军进驻宋国。
宋人热烈欢迎,齐大哥也是大哥,来了就行。
但面对如狼似虎的吴军,齐军队有些战战兢兢,决心保守应战,
这时宋国的厨人濮义正言辞道:我们何不先发制人,趁对方长途劳累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机主动出击?如果放任他们进来站稳脚跟,安定军心,华叛党的力量就更强大了,到时候我们一定后悔莫及。
齐宋联军马上采纳这个建议。
结果,齐、宋联军一战把吴国打得七荤八素。
但华登毫不气馁,收拾吴军残部,发起反击。
齐宋联军大战得胜,正骄傲呢,于是被华登打得大败。华登乘胜追击,一举攻入宋国国都商丘。
宋元公彻底崩溃了,这天阴的太快了,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吧,就准备弃城逃跑。
关键时刻,又是厨人濮出来打气,随即在军中巡行鼓动:“愿意为国君战斗的,挥舞旗帜举起来!”众人受到感染,纷纷摇旗呐喊。
这下宋元公也来了精神,跟着一番鼓动之下,齐宋联军这支残兵又变为一支敢死队,向敌人扑去。
双方展开了最惨烈的肉搏战。
齐宋联军更拼命、更不怕死,吴军渐渐不支,退却。
这时,厨人濮用裙子包着一颗砍下的脑袋,扛在肩上,扯开嗓子大声喊道:华登被杀了!!华登被杀了!!!
听闻主帅身死,吴军顿时崩溃,乱做一团,被杀得大败。
华登只得收拾残兵,去与华亥会合。
06
宋元公毕竟是宋国国君,占据大义名分。
华向叛党和吴军只是乱臣贼子,陷入了被动局面。
随后,齐景公又派大夫苑何忌率兵增援。
逃亡晋国的公子城也搬来了晋国救兵。晋国还拉上小弟曹国和卫国一起出兵救援宋国。
有了晋国领导的诸侯联军,联军在数量上占据明显的优势。
一场大战下来,华氏大败,再无翻盘的可能。
华亥绝望了。
华貙赶紧劝他,不要慌,我们还有希望!
希望在哪?
希望在楚国。
天下四强秦晋楚齐,秦国是春秋宅男,很少踏步中原;齐晋就不要想了;但楚国还没表态啊,可以争取。
华亥恍然大悟,马上派华登到楚国搬兵。
楚平王立即同意援助。
至此,华向之乱正式演变为搅动天下局势的大内乱。
有意思的是,吴楚两个势不两立的死敌世仇,站在了支持华氏的同一条战壕里;
而面和心不和的晋国和齐国,也都支持宋元公。
然而,晋楚吴齐四国也不愿为一个宋国打的你死我活,但谁也不愿意低头。
战事就这样僵持了下来。
公元前520年二月,僵持三个月之后,楚国的蒍越代表楚平王向联军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双方各退一步,吴楚不再帮华向叛军,作为条件,宋元公必须答应让华向等人逃亡楚国。
但宋元公态度很坚决,想让我们放虎归山,没门。
楚国也不松口,我兴师动众的出兵一场,最后什么也没得到,颜面何存?
这时,晋、齐、曹、卫四国联军马上凑在一起来商议,因为他们都不想没完没了的打下去,和吴楚两国开战,实在得不偿失。
都认为楚国这个提议挺好,双方都有台阶下,何乐为不为呢?
四国联军就统一口径,向宋国施压。
宋元公心中就是一万个不愿意,他也不敢再硬下去了,万一惹恼了各国,各国调转枪头支持华向叛军,那乐子可就大了。
宋元公无奈答应了联军的请求。晋、楚、齐、吴、卫、曹六国随即从宋国撤军。
一场为期三年,牵动天下的大内战终于宣告平息。
华向叛军重要头目臣子逃奔楚国,辉煌两百多年的华氏家族基本从宋国政坛销声匿迹。
真理永远在大炮射程之内,尊严只存在剑锋之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