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3)


⬆️点我 ⬆️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01
万历帝的懒政是明代历史上最出名的。
万历末期,内阁就只有首辅方从哲一个人。
老头儿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先后N次请求增加内阁成员,但朱翊钧就是不加人。
方从哲:你不给我加人,我就辞职走人!
朱翊钧这才勉为其难的同意:加加加。
方从哲就推荐两个人:
一个是吏部右侍郎史继偕;
一个是南京礼部侍郎沈㴶。
但一直到朱翊钧驾崩,史继偕和沈㴶一直是等待分配工作的状态。
是真懒!
相比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是个勤快人,一上台就让沈㴶和史继偕转了正。
新一届内阁班子也很快组建完毕。
成员还有叶向高、刘一燝、韩爌等人。
(东林党“众正盈朝”的时代来临了~)
不过,内阁成员还没到位,就接到了一份丧报:朱常洛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吃了两颗红丸,把自己吃死了。
死皇帝的旨意也是旨意啊,各位大人擦干眼泪,继续进京履职。
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新一届内阁班子成员终于开上了第一次碰头会。
此时的大明朝正是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
山海关外辽东巡抚驻地辽阳城失陷、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
大家应该通力合作。
但是内阁+外廷的这帮东林党人,不这么想。
他们看沈㴶和史继偕,怎么都不顺眼。
原因很简单,这俩人是浙党人方从哲推荐入阁的。
尤其沈㴶,还是浙江人。
所以在东林党眼里,沈㴶就是方从哲的接班人,无论如何都要斗下去。
02
话说,为了给新皇帝朱由校留下一个好印象,沈㴶在入阁的第五天就上了一封奏疏。
奏疏里说,为了挽救关外日渐糜烂的局势,沈大人在来京就职之前,在家乡的东阳、义乌等县,以及沿途的扬州、淮安等地,召募了400多人,希望朝廷能够查验数量,可以补充进边军队伍。
义乌在大明,名气很大。
不是因为小商品,而是因为一时天下无双的戚家军主力就是义乌人!
朱由校一看,这可是正儿八经为朝廷分忧的大好事啊,下诏嘉奖,晋升沈㴶为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只不过,好经,也怕歪嘴和尚去念。
眼见着沈㴶募兵得到了实惠,包括襄城伯、恭顺侯等老牌勋贵,甚至驸马王昺都看中了这块肥肉。
纷纷上疏,说自己也可以贡献点人手,大家一起合力,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一时之间,京城募兵处的门槛就快让人踩破了。
就是这时,东林党的老爷们开始粉墨登场了。
03
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初二,吏科给事中周朝瑞(后来的东林六君子之一)等人上疏,疏中称:
沈大学士募兵的四百多号人,不是说要去辽东打努尔哈赤吗?
现在却赖在京城不走了,整日游手好闲,一年空耗朝廷六七万两银子!
沈大学士是何居心?
另外,听说驸马也干上了募兵的买卖,这在大明历史上可不多见。
招这么多兵,想干嘛呢?
面对弹劾,沈㴶和王驸马一前一后,赶紧上疏替自己辩解。
两人都有相当多的证据,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具体怎么辩解的,就不细说了。
因为东林党的大爷们根本也不会听他们的解释。
而且对二人这一前一后的奏疏,还有了新的解读:王昺的奏疏是沈㴶教他写的,这两人早就狼狈为奸。沈㴶人虽然在内阁上班,心思却野的很,想插手兵事了!
听到这个消息,沈㴶鼻子都气歪了:老子好歹是堂堂内阁大学士,用的着和一个无职无权的空头驸马搅在一起吗?老子要找同党也得找个品级相当的吧。
04
气归气,沈㴶知道,和东林党斗法,还得找人才好使。
沈㴶是以南京礼部侍郎的品衔入阁,但在外调南京之前,他是搞教育出身——在内书堂里教宦官读书。
而且他教的这一批宦官里,还有个名太监。
谁呢?
李进忠(别名魏忠贤)。
《明史·沈㴶传》载:
故事,词臣教习内书堂,所教内竖执弟子礼。李进忠、刘朝皆纮弟子。李进忠者,魏忠贤始名也。
于是,沈㴶就联系上了魏忠贤,主要希望魏忠贤能在天启面前给自己挡挡灾。
但此时的魏忠贤想的可没这么简单,他刚刚斗倒了王安,正想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外廷。
沈㴶的这一举动无疑是给瞌睡的魏忠贤送上了枕头。

魏忠贤
于是,魏忠贤就跑去劝明熹宗朱由校:
东林党们不是说沈㴶招的兵游手好闲吗?
那把这批人转个性质。
现在不用去辽东打努尔哈赤了,改成内操军队(由内廷太监直接控制的军队),充实京城的防卫力量。
朱由校觉得挺好玩儿,立即批复,同意。
魏忠贤这么改,
一是卖个人情给沈㴶;
二是练兵地点就在皇城内,方便自己摆功劳。
三是直接增长了自己的直属力量。
就这样,天启朝臭名昭著的内操组建行动正式启动!
内操军成立,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
首先一条,就是再行扩招。
沈㴶又是最卖力气的一个。
他的一位叫颜思忠的门客一下子就给内操军拉来了一万多人。
(说实话,老王看不懂朱由校为什么能蠢的如此完美,魏忠贤已经都在自己的基地爆兵了,朱由校却一点也不担心皇位不稳)
05
消息传出,东林党的正人君子们炸了锅。
他们嗅出了危险,但不是皇帝的,而是他们自己的危险——
这场内操闹剧是由外廷阁臣牵线搭桥、外戚招兵买马,外加内廷宦官练兵。
东林党跟这三方已经打的头破血流了,现在他们竟然联合起来了!
于是,一场挫败内外勾结,图谋不轨的“正义行动”正式开演。
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十三日,礼科给事中惠世扬等人再次联名弹劾沈㴶。
大意是:如果沈大学士之前募兵只是为了升官,那现在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是想勾结内廷,架空皇权了!
招兵一万的颜思忠,是沈㴶的门客;
李进忠(魏忠贤)和南海子净军提督刘朝(干掉王安的具体执行人)都是沈㴶的内线。
至于王驸马,更不用说,早就和沈奸相穿一条裤子了。
陛下啊,你看看现在这个形势,恐怕不等努尔哈赤打过山海关,北京就化为一片焦土了!
对于东林党的疯狂进攻,沈㴶第一个怀疑的,是次辅刘一燝在背后策划。
内阁里的东林党不止刘一燝一个人。
为什么沈㴶只怀疑刘一燝呢?
因为沈㴶和刘一燝除了“公斗”之外,还有“私仇”。
沈㴶是万历二十年壬辰科同进士出身,刘一燝是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同进士出身,也就是说,沈㴶比刘一燝早登科三年。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沈㴶调任南京礼部侍郎,就是三品了。
而刘一燝,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升任国子监祭酒,也才是个四品。
到了万历四十八年,明光宗朱常洛钦点刘一燝为内阁大学士,所以虽然方从哲先推荐的沈㴶,但刘一燝通过任命书的先后发放顺序打了沈㴶的时间差,弯道超车成了内阁次辅。
所以,在沈㴶眼里,刘一燝屁股下面的位置原本应该是属于自己的!
“刘一燝,我们新账老账一起算!”
《明史·刘一燝传》载:
及言官交章论沈㴶,㴶疑一燝主之,与忠贤等比,而齮一燝。
06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山海关外辽西重镇广宁城失陷,全军覆没。
广宁巡抚王化贞逃跑,和辽东经略熊廷弼率领5000老弱病残退回关内,关外土地被全部放弃。
这俩人下狱、论死罪是免不了的。
但还必须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
刚好熊廷弼的推荐人,是刘一燝。
那就没啥可说的,不弹死你丫的,老子就不姓沈!
与此同时,在内廷,魏忠贤也发动了对刘一燝的攻击。
除了策应同党之外,魏公公和熊廷弼之间也有私仇。
熊廷弼在下狱之前,曾经托中书舍人汪文言找到魏忠贤。
凭客奶妈和皇帝的关系,熊廷弼有罪没罪,就是一句话的事。
魏忠贤答应了,开价四万两银子,拍着胸脯向汪文言保证,熊廷弼最次也能落个削职为民。
但到了收钱环节,熊廷弼却给不起这个钱。
魏忠贤感觉自己被熊廷弼耍了,就发誓一定要剁了他。
《明史·熊廷弼传》载:
廷弼、化贞并论死。后当行刑,廷弼令汪文言贿内廷四万金祈缓,既而背之。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
刘一燝本来想跟着熊廷弼拣功劳,现在却吃了瓜落,黯然下台。
刘一燝是核心的东林系,他的下台代表着魏忠贤和东林党,之后永远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只能内斗,不死不休。
大明朝廷也在内斗的深渊中加速滑向了灭亡......

狗儿:看累了~
扩展阅读>>>
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1)
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2)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