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我 ⬆️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
01
公元944年的一个夏夜,三更时分。
福建泉州,几十个黑影爬上了城墙,杀了哨兵,进入了城内。
一行人身背刀剑,躲躲藏藏,直奔泉州刺史黄绍颇的府邸。
这群人是做什么的?
为什么要直奔黄绍颇的府邸呢?
劫财?
害命?
报仇?
难道黄绍颇和他们有什么仇恨?
都不是。
这群人的首领,是一个姓留的裨将,叫做留从效。
他们的目的,是让他们曾经的主人,王氏家族,重新回到泉州当泉州的主人。
所谓王氏家族,就是当时的闽国皇帝王审知家族。
02
王审知是河南固始人。
他们兄弟三人在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里加入了安徽寿州一个杀猪的,叫王绪,率领的起义军。
他们就在河南一带扩大队伍,广招民士,当时中原各路军阀都很强大。
王绪打不过李克用、朱温等等一帮牛人,只得带领王审知兄弟南下。
一直跑到福建,才算站稳脚跟,后又一举攻克了漳州、泉州,福州。
到了王审知这一代,终于建立基业,在福建称王。
此时,朱温灭了唐朝,建立了后梁,便以中央名义任命王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死后,几个儿子为了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直到第九子王延羲,被当时掌握实权的拱宸都指挥使朱文进所杀。
然后,朱文进派其心腹黄绍颇进驻泉州。
本文的主人公,留从效,就是当时驻扎泉州城外的一名裨将。
听说黄绍颇已率军进了泉州,留从效便找到两个好朋友张汉思、董思安,商量除掉黄绍颇,迎回曾经的主人王审知的后代。
他们在自己部队里面挑选了52名勇士。
这支特种兵部队的头,是陈洪进。
这支特种兵小队,杀了黄绍颇,占领了泉州城,便立即通知王氏家族的当家人王延政。
王延政立即派自己的侄子王继勋当刺史,统领泉州。
留从效、张汉思、董思安等人为偏将。
然,天有不测风云。
第二年,整个闽国大祸临头了。
03
南唐李璟刚刚继承帝位,正是年轻人奋发图强、开疆拓土的年纪,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闽国。
公元946年,他派遣心腹,著名的“南唐五鬼”之一的查文徽攻克了建、汀、泉、漳四州,王延政战败,闽国灭亡。
王继勋也跟着叔叔投降。
李璟将以王延政为首的王氏家族迁到南唐首都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国破家亡之际,留从效又一次展现他的胆略。
他再次召集了那支特种兵小队的几个首领,张汉思、董思安、陈洪进等人,同心协力击败了李璟的部将李宏通数万部队。
然后,留从效又给李璟写信,表示臣服于南唐。
李璟无奈借坡下驴,任命留从效为泉州刺史,董思安为漳州刺史。
就这样,漳州泉州都成了留从效以及其手下的地盘。
不久,留从效毒杀了董思安,全部占有了漳泉二州,李璟只得封其为晋江王,表示南唐对留从效割据漳泉二州的承认。
请大家注意,留从效、张汉思、董思安、陈洪进这四个人,现在只剩下三个了。
04
留从效本身也是穷苦人出身,在他治理漳泉二州时,尽量为百姓考虑,消除了诸多的苛捐杂税。
尤其是他命令士兵垦田,召游民种地,围垦海滩,兴修水利,从此,泉州漳州有“仓满岁丰”之称。
特别是漳泉二州的手工业,尤其用于对外贸易的陶瓷、冶炼业以及丝织业等,由于留从效的重视,也都变得非常发达。
留从效十分重视海外交通贸易,令人在城内“开通衢,构云屋”,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
当时从泉州运往东南亚、阿拉伯和非洲东部等地的货物有陶瓷器、铜铁器等手工业品。
从海外运回的有象牙、犀角、玳瑁、明珠、浮香、樟脑等货物,以至于泉州城内货物充盈,商业繁盛,号称“云屋万家,楼雉数里”。
留从效还特别重视教育,每年秋天都举行考试,取明经、进士,谓之“秋堂”。
他的重视教育,还体现在对自己家族的严格管教,督促读书的家规。
05
留从效去世前,由于没有儿子,便过继了哥哥的儿子留绍镃继承了晋江王封号,依然保留对漳泉二州的统治。
但权利逐渐被张汉思、陈洪进二人把持。
尤其是陈洪进,年轻力壮,有勇有谋,做事狠辣。
张汉思、陈洪进首先密谋劫持了晋江王留绍镃,诬陷他要勾结吴越国,然后直接将他送到了南唐首都金陵,从此不知下落。
张汉思成为了漳泉二州的节度使、陈洪进为节度副使。
张汉思就想办法要杀了陈洪进,独自鲸吞漳泉二州。
一天,张汉思在官邸大摆筵席,召集各个部门的领导前来参加。
在幕后埋伏了大量士兵,就等陈洪进来喝酒。
陈洪进也没有防备。
张汉思眼看喝的差不多了,就挥手示意,准备行动。
哪知就在这一刻,大地传来一阵阵震动,整个官邸东摇西晃,房顶的砖头瓦块纷纷掉落。
泉州发生了大地震。
幕后躲藏的士兵也都惊呆了,纷纷逃跑,谁也顾不上刺杀陈洪进了。
这时,才有人偷偷告诉陈洪进,这些人是张汉思安排的要杀你的刺客。
06
陈洪进恍然大悟,转头回家了。
几天之后,陈洪进弄了一把大锁,穿著平常服装进入司令部,喝退了值勤卫兵,直奔张汉思办公室,将张汉思办公室反锁。
看到陈洪进,张汉思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陈洪进警告张汉思,把所有印信交出来,然后滚蛋。
张汉思乖乖地交出了印信,连忙收拾金银细软,携家带口回了老家,再也不出来了。
从此,陈洪进被李煜任命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州观察使,割据泉、漳二州。
一直到北宋赵光义时期,陈洪进非常识时务,率族人来到开封,将泉漳二州的土地、士兵、钱粮,登记造册,献给了赵光义。
公元981年,陈洪进被封杞国公。984年再被进封为岐国公。
此时他已年过七旬,请求退休,宋太宗因此免其朝请。
985年,陈洪进因病去世,宋太宗为此罢朝二日,并赠中书令,谥忠顺,追封南康郡王。
07
而留从效的族人,则自此流落民间。
时间流逝,慢慢地,二百年过去了。
斗转星移,王朝变迁,北宋已经灭亡,赵构建立了南宋。
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即公元1143年,一个广东惠州人考中了进士,他的名字叫留正,祖籍福建泉州永春。
这个留正,就是当年留从效的后人,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他们家的家训,一直都是以努力读书为第一要务。
留正从南恩州阳江尉这个官职开始干起,后来任清海军节度判官之职,第一个欣赏他的人是宰相潘茂良。
当时,潘茂良驻守广东番禺,留正是他的属下,经常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潘茂良觉得窝在他这里有些屈才,就把他的档案推荐给赵构。
后来,孝宗皇帝赵眘登基,在宰相虞允文的大力推荐下,开始重用留正。
留正的办事能力非常强,以至于宋孝宗常常对人说,要把留正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发给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去执行。
由于工作勤恳,处事老成,加上宰相虞允文的力荐,留正升迁很快,没几年时间,就官拜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兵部侍郎,又拜为给事中。
在虞允文离职之后,宋孝宗后期,主要依靠的就是留正,以及留正提拔的赵汝愚。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留正和赵汝愚处理的公务,不仅仅是宋孝宗,包括百官,都是很放心的。
而留正也是一个心思细密之人。
他的功劳之一就是蜀地的安抚工作。
自靖康之变以后,宋高宗赵构一直漂泊四海,根本顾不上蜀地。
而南宋之所以能一直保持着陕西南部以及四川、四川以南,主要依靠的就是吴璘吴玠兄弟。
可以不夸张地说,吴氏兄弟一直坚守着南宋的半壁江山,其功劳,堪比岳飞韩世忠二人。
但也因此,造成吴氏兄弟的家族,一直在四川周围蔓延着极大的权力。
这种在四川一家独大的局面,让留正忧心忡忡。
后来他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兼任成都府知府。
匆匆赶赴四川,在哪里他使四蜀折租价得以稳定,每年减去酒税三十八万。
乾道初年,羌族首领奴儿结渡过大渡河,占据了安静砦,侵占了汉族几百里的土地。
留正秘密授给各将方略,抓住了奴儿结,把他的党徒全部捕俘,羌族被平。
但是,他一直关注的却是吴璘的儿子,吴挺。
他一直主张将吴挺调出四川,到其他地方任职。
在他强烈建议下,吴挺被调到杭州任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乾道八年又出任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
08
到了淳熙元年(1174年),吴挺再次回到四川,领定江军节度使,并出任兴州诸军都统制。
吴氏重又掌握四川的主要兵权。
这一切,都为后来吴挺儿子吴曦叛宋称王埋下了伏笔,也是南宋朝廷不听留正的主张造成的恶果。
历史上,留正被称为“三朝元老”或者“三朝宰相”,是南宋中期的中流砥柱。
尤其是解决了南宋皇室难言之隐,但也因此留下骂名,一世英名被毁,从此默默无闻。
这个难言之隐的源头,要从宋孝宗说起。
宋孝宗之所以被称为孝宗,是因为他当了多年的老太子而无怨无悔,在宋高宗禅位之后,依然对太上皇赵构恭谨有加,每当出游,必带上太上皇赵构。
然而,孝宗自己,却没那么好运了。
孝宗的儿子是光宗赵惇。
赵惇二十多岁被立为太子,熬了近二十年,却始终接不了父亲的班,不免着急,尤其是他妻子李凤娘,脾气刁钻,蛮横霸道。
上面父亲不肯交班,中间妻子恶言相向,赵惇只得常年忍气吞声,性格越来越怪癖。
逐渐地,就得了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时好时坏。
公元1189年,宋孝宗终于决定禅位给儿子。
赵惇继位,是为宋光宗。
09
宋光宗继位之后,头几个月还马马虎虎,半年之后,就彻底不搭理宋孝宗了。
按规矩,他应该每天早晨先去孝宗那儿问安的,但他一连好多天都不去。
在讲究理学的南宋时期,如果皇帝都如此不孝,国家不都乱套了吗?
宋孝宗每天被晾在那里,更是尴尬万分,然而他什么也做不了,已经无权了。
于是,文武百官纷纷劝谏光宗,但宋光宗始终置之不理,后来干脆不上朝,不理政事。
那一段时期,从官员到百姓,都有一种末日来临的感觉,而大家的精神支柱,就是当时的宰相留正。
只要留正在,大家心里还踏实一些。
留正则每天继续处理大量政务,百忙之中,抽空还要去光宗那里,劝说他去孝宗那里问安。
这种尴尬气氛一直持续到1194年,宋孝宗病重,宋光宗依然置之不理,不仅不去探望病情,甚至继续在内宫喝酒宴饮,这都是大逆不道的罪名啊。
大家都无法容忍了。
宰相留正和赵汝愚率领百官前去恳请皇帝去探望一下弥留的父亲。
宋光宗眼看托不过去,只得答应去看看。
不料,临出门,皇后李凤娘来了,一听要看望太上皇,立即撒泼,坚决不允许丈夫去探望太上皇。
光宗转身就回了宫,再也不出来了。
10
病重的宋孝宗,望穿秋水。
他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了。
一直挨到6月8日夜,宋孝宗终于挨不下去了,一命呜呼。
至死也没盼到自己的儿子。
而宋光宗,依然是宴饮如故,没事人一样。
百官沸腾,群情滔滔。
好多官员干脆辞职,以表高洁。
留正和赵汝愚无奈,只得继续硬着头皮请宋光宗给父亲办理丧事,最起码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装装样子也行啊。
但是,宋光宗赵惇谁也不见,也不出门。
宋孝宗的丧事就没法办,遗体就一直放在那里。
连留正和赵汝愚也要崩溃了。
最终,他俩请出了太皇太后,也就是赵构妻子,已经八十岁的吴氏。
吴氏让留正给大家一个合理解释,那就是,宋光宗赵惇由于哀伤过度,也病了。
然后,他们一起商量了一个折衷的办法,那就是请立太子。
如果有太子代为出面,这个事情还算是可以继续往前走,不至于一直就这样僵持在死胡同。
11
光宗赵惇虽然是精神病,却不傻,他立即理解这个请立太子的含义了。
不同意,坚决不同意。
留正和赵汝愚强忍着内心的狂躁,继续给光宗皇帝写条子,请求册立太子:
“皇子嘉王应早正储位,安定人心。”
几天之后,宫内传给留正一张纸条,上书两个字:甚好。
留正和赵汝愚以及太皇太后吴氏都很欣喜,看来,事情有转机了。
不料,半夜宫里又传出来一张纸条,是给留正的,上写八个字: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诡异的就是这八个字!
诡异到,次日百官聚会,发现留正居然连夜收拾家当,彻底消失,回老家了。
更诡异的是,他跑的时候,身上还带着那个条子,那个写着“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的条子。
老王仔细比对了几种资料,倾向于这八个字,很有可能是太皇太后吴氏,和他外甥韩侂胄,一起拟定的,很有可能瞒过了宋光宗。
但是他们必须得到首席宰相留正的支持和首肯,才是名正言顺的禅位。
这样做是担着极大的风险的,一旦不成功,毫无疑问就是谋反的罪名。
所以,留正思前想后,既不敢同意立嘉王为皇帝,又无法解当前死局。
留了辞职信:昨晚上我摔了一跤,腿疼,回老家休息了。
自己批准自己,直接跑路了。
只剩下赵汝愚。
赵汝愚没有跑。
他很果断地支持了太皇太后和韩侂胄的决定,率领百官,扶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
因为经过这一系列的风波,终于安定下来了,所以,为宁宗。
12
宋宁宗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回留正,继续担任宰相。
只是大家看他的眼光和过去不一样了。
没多久,就有御史弹劾留正,说他有弃国之罪。
这个罪名真的很适合他。
被贬官为建康府判官。
临走前还要完成一件事,就是把那个写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的纸条,交给档案馆。
不过,念留正一生功劳,宁宗皇帝还是不忍心他一直在外地,最终还是让他回来了。
嘉泰元年(1201),留正进封为魏国公,恢复少师、观文殿大学士之职。
开禧二年(1206)七月,留正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
以留从效开头,尽管留从效认不得几个字,却敢作敢为,最终割据一方,成为造福福建一方的晋江王。
以留正跑路为结尾,虽然满腹经纶,文治武功,可惜缺乏关键时刻的杀伐果断,最终逃避责任,变成了千载的笑谈。
老王:留正的做法也不一定错,对读书人来说造反风险太大。反过来说,书读的越多了,胆子确实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