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就是土?成都厦门4个案例这样回答...



编者按///
城市更新、建筑/空间设计中常被讨论的“在地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多年来旅居各国的知名作家张朴而言,“如果没有丰富生动的「在地性」存在,城市与旅行目的地将变得毫无二致。”
本期专栏,张朴将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始,带我们去探访他旅行中所记录的4个“在地化”案例:
一个根植厦门的文化“饭局”
一个装满古早闽南文化的鼓浪屿老店
一个以“水”为灵感的都江堰城市文创系列
一个知名艺术家在成都玉林的街头工作室
“在地化”可以有多少种可能性?什么样的“在地化”是有效的?一起随张朴出发~

*以下文字由张朴撰写

《文化苦旅》,
可以启示我们什么?

旅行,对于我来讲,有部分是挖掘文化,探访文明,以文化角度去认识和走进一个旅行目的地。初中时候,看过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除了文字描写的优美浩荡,隐藏在大好河山中的深邃文化与智慧是这本书的精髓,这大约也是《文化苦旅》在当年成为一代爱书人的美好记忆的原因。
在那个年代,国内城市开始急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旅行(主要是国内游)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休闲活动;旅行还不知不觉成为了一种可以和审美、怡情、娱人、提升内心感知、找寻创作灵感等等挂钩的生活方式。


在路上 / 上图摄影:舒月;下图摄影:忧忧
因为余秋雨的笔力和眼力,那些散落在时空深处的遗珠,历史考据,略带伤痕的故园之思引发了我们的嗟叹和感怀。
《文化苦旅》没有把笔墨浪费在吃喝玩乐与风光记录之上,而是聚焦“在地文化”与“在地历史文明”。这样的关照自然带来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伤怀。在九十年代,余秋雨的写作似乎是顺接了八十年代“伤痕文学”的余韵,以旅行写文化,以时空交错的穿行映照被遗忘的本土文化。

旅行中极具本土特质的居民区 / 摄影:忧忧
从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的视角来看,余秋雨在那个年代的写作,偶尔亦充满着现实的关照,我觉得不同时代,都有人做着类似的事,大家借助不同媒介(可以是书籍、影像、艺术创作、建筑)复活和复原在地文化,让我们看到它们珍贵和面临濒危的命运,并对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和不断更迭的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一个参照:现代城市发展的千篇一律在曾经丰饶浩瀚的历史文明中显得如此单薄和片面。

 大雁塔下的中阮/ 摄影:舒月©一筑一事
如果没有丰富生动的“在地性”存在,城市与旅行目的地将变得毫无二致。由此可见,挖掘在地文化,了解一方水土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无论对于写作者本身,还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多元,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厦间饭局,
城市文化的“饕餮盛宴”

近日,去厦门参加了一个聚焦和放大“在地化”文化的“饭局”:厦间饭局。饭局的主理人是澳门城市大学博士学位候选人吴东骏。他借美食,带领我们在厦门进行了一次挖掘本地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旅行。


饭局时,每道菜都以一个华夏文字为谜面
吴东骏曾在美国纽约留学,感知世界精彩、异邦文明与文化撞击,却也眷恋故土,对厦门始终保有一份浓郁的乡愁之思。
2015年底,他策划导演了厦门美食纪录片《留学生的乡愁,厦门的家乡味》。在纪录片中,他以一个留学生的视角,记录在厦门老街巷弄中那些面临消失的古早烟火与美食味道,以自己的探索和努力,捡拾和悉心呵护着这份故土情思,唤醒在地文化,链接过去和现在。
点击观看《留学生的乡愁,厦门的家乡味》/ 视频来自吴东骏
围绕此次饭局,我们前往了厦门最为市井的八市海鲜市场。


逛逛厦门八市海鲜市场 / 摄影:©忧忧
走进传统闽南民居,体味地道的家常午餐,听老人讲述宅子历史,旧时家族变迁。



吴东骏带领大家逛海鲜市场,并在传统闽南老宅体验家常午餐
厦门人吴东骏为我们示范如何制作闽南春卷,让各色配料渐次铺陈,春卷入口,于唇齿间迸发的单纯好味道,是吴东骏的乡愁,亦是我们关于本土文化认知和儿时美好味觉的一次全然复活。

吴东骏亲自教大家如何制作福建春卷
我还在此次“饭局”之旅中,认识了秉承闽南百年饼艺的林秉记。其糕饼细腻,好味,精致又带有在地文化属性。

林秉记,
古早闽南味的“摩登新生”



林秉记
无论是位于鼓浪屿的店铺设计、糕饼的制作工艺,还是包装设计都从古早闽南文化中寻找灵感,带来无尽的时光之意。这份古早的在地文化为林秉记加持了无尽魅力,反而让它显得摩登不已、又具有风情。



林秉记
当我走进这家洋溢着怀旧氛围,以精致装修风格吸引人心的林秉记店铺,我霎时明白,原来根植于厦门土壤中的情怀和至真的文化传承之意才使城市持续发光,创意品牌可以独树一帜,带来创意与新风格的不朽基石。

林秉记

遇水则發,
生于水文化的“天府灵感”

在成都,对于“在地化”城市元素和文化的挖掘与呼唤,亦引发我们的思索。
那些将本地文化基因融于当下设计品牌、建筑、社区文化,甚至仅仅是利用传统文化让城市细节焕发美好“乡愁之意”和“童年回味”的努力,都为我们乏善可陈的现代城市生活带来了一种迷人又多元的风貌,值得嘉赏。
我的一位好朋友参与设计了关于都江堰的文创产品,以都江堰的“水”为灵感,创造出“遇水则發”的城市文创系列产品。系列包括了咖啡马克杯、旅行毛巾、潮流卫衣、丝巾等等。



定制手提袋、咖啡马克杯、潮流卫衣
除了系列名称充满玩味和讨巧诙谐之气,谈到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她感叹:正是都江堰宝瓶口的“水”滋养了天府之国,千年的惠泽,老祖宗的伟大工程,让成都平原成为一方沃野。

潮流卫衣
“所以,我们从都江堰水利资源的‘水’作为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起点,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从都江堰流淌而过的水,充满灵性,充满了生命力,我们希望把这份永恒不竭的生命力带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让现代人可以继续感受到这份自然的伟力和祖先的文化和智慧。”

笔记本
毫无疑问,来自古老文明和故土的美好祈愿,亦成为了当下城市推广最好的名片之一。“在地文化”吸引人心,焕发光彩,连接古今,带来城市发展的新能量。

成都玉林,
艺术灵感走向街头

成都本地跨界设计者、创意人王亥老师的工作室——亥点文化,已经在成都参与完成了多个与“在地性”发生化学作用的项目。最近,我走入王亥位于玉林街区的工作室。
工作室旁是可以吃到地道四川担担面的面馆,也由王亥工作室一并设计,带来现代又接地气的感觉,又展现出其乐融融的生活滋味。

王亥(左)与城市更新研究与实践者、艺术家、设计师宋群(右),他2007年创办《本地》书系,⼀直以民间角度记录西安的本土文化与城市记忆 / 图片来自亥点文化
王亥将设计工作室放到市井老街中,以开放姿态与街区、社区进行互动,让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潮和本地原生态的生活进行碰撞,这样的滋养和互动充满了互补性。

王亥在工作室旁边吃面 / 摄影:牧之
也许,成都玉林街区中鲜活的本地特质和原生态的城市景观可以为王亥及其团队带来崭新的创作灵感。

玉林街区 / 摄影:邹邹©ZSDC
看来,这份真挚的“在地性”对每一个创造者都显得尤为可贵,包括我。它让我们适时慢了下来,珍视流逝和即将消散的一种风貌和一些风物。
当我们以“未雨绸缪”的手法去挽留这些“在地性”的时刻,才发现它们的生命如此顽强,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尽然轻易就为城市文化带来了丰盈色彩,不可错过!
-
一筑一事 × 张朴 Q&A
Q1:你从前旅行过很多地方,有没有哪里“在地性”的城市元素与文化结合让你印象最深刻?
张朴:很多欧洲城市对于文化历史的保护都做得比较好。因为写作酒店和旅行的关系,很多奢华酒店都把体验“在地文化”作为旅行的项目之一大力推广。骐骥通过挖掘本地文化、艺术与人文风光加持酒店魅力,放大旅行目的地的特色。安缦威尼斯作为拥有古典宫殿建筑与装饰主义风格的一家安缦,在展示当地文化艺术方面颇有自己的心得。安缦威尼斯为宾客策划了发现当代建筑艺术的私享之旅;酒店的另一项体验项目是“手工匠人的威尼斯”,通过三小时徒步导览带领大家探索当地著名的玻璃吹制工坊(Bevilacqua和Orsoni),亲身体验意大利古老的玻璃吹制工艺。

 安缦威尼斯 /图片由安缦威尼斯提供
Q2:“在地化”文化在每个城市都不同,你觉得成都引发的文化思考和中国其它城市相比最大的差异在哪里?
张朴:其实,挖掘“在地文化”的手法和目的在各个城市的发展脉络中都很相似。但成都作为西南经贸文化的中心城市,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它和其他中国大城市相比,“在地文化”如何与城市的当代性更好地融合,互相发挥作用,似乎更值得我们思考。
本文作者

张朴
作家、翻译。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曾在伦敦BBC中文部,美国驻华使馆工作,已出版《孤独要趁好时光》,《香港的前后时光》(内地与港台版),《而我只想去巴黎》,译著《流动的盛宴》等书。开设微信公众号:张朴好时光。

关于“一筑一事签约撰稿人计划”
作为专注“建筑与生活方式”的内容平台,一筑一事正式开启内容共建与多元化的“签约撰稿人”计划,期待借此链接深耕于不同领域、拥有独到见解的撰稿人,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优质的传播平台、专业的编辑指导和活跃的社群交流,并为读者呈现更有趣有料的优质内容。
* 合作联系:uu@zsstudio.net
💡
添加「一筑一事」
ZS·小筑理微信号:zsstudio-info

欢迎添加“ZS·小筑理”👆
加入一筑一事读者群
抢特别福利 / 分享城市灵感 / 发现志趣同好 
🎁
互动福利
文末留言聊一聊
“关于在地化,你如何理解?
你对你所在的城市有什么观察吗?”
我们将在评论区
选出 3 位 点赞数最高且留言走心的读者
每人送出1组
遇水则發-扑克牌+地毯 组合礼(原价56元)


*留言截止时间:2022年7月26日12:00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舒月、忧忧
撰稿:张朴
图片:详见图注,由张朴提供,
部分由厦间饭局、林秉记提供
校对:舒月
设计:龙龙©ZSDC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