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铁牛村:一颗“丑橘”引发的乡村美学生活实验



2020年3月,一筑一事正式发起了名为“筑乡计划”的乡建专栏,持续探访有价值的乡建实践案例,两年多来,从彭州小石村、大理凤羽、大南坡、百美村宿到李翔宁、吕晓辉、舒坦、左靖、来建筑......希望为城市及乡村的未来规划提供些许参考路径。
同样是在2020年,自6月起,50多位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青年怀揣着对乡村生活的想象,陆续来到距离成都市区约50公里的蒲江县铁牛村,开启了一场关于乡村美学生活的实验。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铁牛村并不引人注目,没有什么媒体宣传报道,他们自己也很少离开村子,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连成都都很少踏足......

而一旦对他们有所了解,便很容易产生好奇。
例如团队里很多人都有大城市工作经历,甚至海外背景,为何愿意在这个乡村扎根数年,至今没有离开的打算?再例如短短2年时间,他们是如何说服重油重辣的四川人和他们一起开“植物性饮食餐厅”?
新老村民之间是如何相处和谐、共创未来?曾经传统种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丑橘,又是如何“转世重生”,成为新的文化IP?

回归乡村,
是偶然也是必然

施国平,铁牛村的总规划师,气质文雅、亲和力极强,大家亲切称呼他为“施老师”。施老师是湖南人,自小成长在农村,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归来。
洛杉矶被称为现代建筑美学之都,无论是具有强烈解构主义风格的华特迪士尼音乐厅,还是由世界知名设计公司Diller Scofidio+和设计师Gensler共同设计的The Broad当代艺术博物馆,都是现代建筑美学的地标。

洛杉矶The Broad当代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于CLADnews
这种渗透在洛杉矶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美学氛围以及几十公里外的郊区圣塔克拉拉谷,即大名鼎鼎的硅谷(Silicon Valley)的构筑理念,都给学建筑的施老师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并产生了想把这种生活艺术理念带回中国来实现的强烈冲动。
回国后在上海做建筑师的经历让施老师积累了足够丰富的专业经验,但似乎,这并不是他一开始想要实践的梦想。2012年,施老师因负责复建明月窑的工作偶然来到蒲江,他一下子仿佛找到了梦想实践的真正理想地。“是偶然,也是必然。”施老师坚定地说。

施国平,麦昆塔社区总规划师
成都明月村与铁牛村总规划师、美国注册建筑师
2016年,在蒲江政府的邀请下,施老师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在西来镇创建了“麦昆塔”未来乡村生态社区,并在之后4年间不停地往返上海和蒲江。


明月村接待中心“石头房子”,与西藏当雄游客中心都是团队回到乡村后创作的建筑与自然相融的作品。
直到2020年丑美生活创立后,施老师便带着妻儿和团队从上海驻扎到了铁牛村。

国平与团队扎根乡村,在地设计,以工匠的精神深入乡村规划与建设。

一家四口从大上海住进乡村,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一起农耕、一起洒扫、一起创作,在自然里活泼与快乐地成长,渐渐融入社区的大家庭。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近60人的丑美团队负责着如今铁牛村的运营,他们来自全国20多个不同省市,其中不少都有国外留学或者工作的经验。
他们中有接近退休的专业人士,也有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这些来自世界天南海北,不同领域、不同年代的人聚在铁牛村,只因为拥有共同的理念想要去实现。

丑美团队合影。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我们的理念就十二个字”,施老师脱口而出,“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可见这十二个字对丑美团队来说,早已内化入心,才会不假思索。
“‘以人为本’这个词听上去有些老套,但我还是要提到。”施老师强调,人本主义始终应该是设计的出发点,如果不是为了延展人的创造力、目的不是为人服务,设计就迷失了方向。




由老村委会建筑改造的丑美生活馆是现在丑美团队主要的办公空间,摄影:邹邹©ZSDC
提到海德格尔的“返乡精神”,施老师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建筑专业必读书籍。
他曾和一个法国人聊天时说起中国的“返乡精神”,法国人很诧异为什么西方工业化200多年后才意识到的“返乡精神”,中国人只用了几十年就回过神来。施老师骄傲地回答:“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都是烙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田园情结,在工业文明时代快速产生‘返乡’的精神追求,再自然不过。”



丑美团队在果园中搭建的可移动生态建筑,仅需4个人、2把螺丝刀、1个小时就能完成,符合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人体最大模度226cm,目前已经有了3个版本,摄影:邹邹©ZSDC
海德格尔认为:“返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接近。但是,唯有这样的人方可返乡,他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反本。因为他在异乡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返乡时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
海德格尔的“返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层面回归大自然中的乡村田园环境,一是精神层面回归人类集体无意志的本能生活节奏。这正是施老师提出的另外八个字:“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丑美阿柑果乐园,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和甜蜜素,除草主要靠手,万物自然生长,摄影:邹邹©ZSDC
施老师谈到,在铁牛村他完成了从一个城市建筑师到乡村规划师的转变,立足于真实的大自然中,而非局限在思维概念层面,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丑美团队。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打破新老村民界线,
向原始单纯学习生存

一圈参观了解下来,会发现与其他一些更有名气、投资金额更大、硬件设施更完善的新乡村比起来,铁牛村的优势在于它并非将“旧农村”完全推倒重建,而是在它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共享、设计建造共建和内容运营共创,“铁牛妈妈的餐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铁牛妈妈的餐厅,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铁牛妈妈的餐厅”原本是村民王晓玉经营的普通农家乐,如今把“老村民”铁牛妈妈们和品牌创意设计专业的“新村民”相结合,生成了一家属于铁牛村的独一无二的时尚乡村餐厅。中午我们在餐厅体验了新上市的秋季套餐,还品尝了咖啡师手冲的耶加雪啡。
从菜式创意、造型、精致度,以及餐厅的装修设计和服务质量上看,“铁牛妈妈的餐厅”已不输给成都市中心的许多创意网红餐厅。更难得的是,在这份精致讲究的套餐中,还保留着最早农家乐的招牌菜:妈妈蒸蛋。真正做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新旧融合,施老师认为这才是真正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如今餐厅老员工的收入也翻了番。



铁牛妈妈的餐厅餐食糙米饭(左)、蒸鸡蛋(右),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据施老师介绍,在80年代末期,铁牛村乃至整个蒲江县大部分地区都还是马尾松森林,自然环境原始而优质。从新加坡归来定居的“老村民”何孝成回忆说:“在我小时候,当地村民甚至可以把水稻田里的水用来直饮。”
上个世纪末农村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铁牛村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地大量种植丑橘和猕猴桃等水果农作物,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丑美团队在努力把铁牛村打造为国内“丑橘第一村”的同时,还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全力修复铁牛村的生态系统,如今已取得明显成效。村民开玩笑说:“如今铁牛村已斑鸠‘成灾’,各种鸟儿栖居,到处都能看到野鸡、野鸭和野兔”。



丑美动物园,这里的鸡听的都是巴赫,摄影:邹邹©ZSDC
丑美团队还计划以铁牛村为起点,用乡村振兴带动县镇乃至镇域经济发展,同时打造出一个创新性的川西林盘聚落。在以往川西林盘的特色上,赋予这个林盘聚落更多的现代生活功能,规划出农场、文创和乐园三大板块,分别服务于村民、商家和游客。
无论是新村民还是老村民,铁牛村里的每一个人对村子未来的发展都充满了憧憬与信心。因为他们都亲眼看到和感受到铁牛村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是靠理想主义凭空变出来的,每个村民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做具体的事,精耕细作,全身心投入进去改造和完善着他们共同热爱的铁牛村。



麦昆塔可持续生活实验室,曾经是新村民的宿舍,现在改为办公和展览空间,摄影:邹邹©ZSDC
当被问到对铁牛村的未来有什么期望时,来自上海的“新村民”思含说:“我希望未来新村民与老村民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线,能够完全和谐融为一体。”
 

思含,阿柑青年之驻村平面设计师&丑美村报发起人

丑橘引领乡村生活美学,
大自然赋予工作生命力

丑美团队的名字来源于铁牛村的特色农产品丑橘,对于丑橘各种创新开发与运营的探索研究,就像是整个铁牛村的缩影。
村民们研发出了柑橘酒、柑橘果酱甚至柑橘味的巧克力,如同一场大型的乡村美学生活实验,各种创造力与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碰撞与发挥。从产品延伸到活动,“阿柑周末”乡村主题活动大受村民和成都市民们的欢迎。

铁牛水乡广场,晚上新老村民会在这里一起跳广场舞,摄影:邹邹@ZSDC


丑橘果酱(左)、丑橘蛋糕(右),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丑美生活馆”原本是闲置的铁牛村老村委会,如今已是一栋具有浓郁现代艺术气息的多功能公共活动空间。
位于其中的“新老村民共创中心”经常举行论坛和讲座,共同探索如何让产业更新换代以及围绕生态发展的新思路。



丑美生活馆,摄影:邹邹©ZSDC
村民们都表示,铁牛村的发展还需要更多不同专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而如何吸引年轻人们到来和留下,需要政府提供大力支持,打造系统的“筑巢引凤”工程。川西林盘聚落规划中的“人才公园”,就是其中一个设想,尽量完善居住社区民生、医疗和教育配套问题,让更多人真正的“住到乡下来”,而不仅仅是过客。


2021年在铁牛村举办的NIU Life低碳生活节:爱情博物馆(上)、野孩子音乐会(下),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我们采访了多位铁牛村的新村民,最深刻的体会是,无论什么年龄段、无论目前从事什么职位、负责着哪些相关工作,他们每一个人都散发着由内而外的热情洋溢与幸福满足。从大城市而来的新村民们真心热爱着铁牛村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只是“候鸟”,短暂地停留在铁牛村工作与生活。
相反,他们感到来到乡村之后,整个人对世界、对自然与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而然地告别了大城市里不规律的作息、不环保的外卖与嘈杂的信息环境,他们过上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健康规律生活,身心都在大自然中得到了滋养与调节。

NIU Life低碳生活节:成人Plogging,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新老村民一起工作,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同时,铁牛村还给他们提供了更开阔、更自由、更具创造力的工作平台。无论是设计师、活动策划还是运营人员,他们都觉察到,当以整个广袤大自然为背景去开创事业时,会有一种城市无法提供的原始强劲的自然生命力。
在这里,工作不是在理性思维里规划出来的,它更像是一颗种子,在大自然的孕育中生长出来,拥有难以想象的不确定的无限可能性。这样的事业成就感,是他们在原来的工作环境中很难感受到的。那是一种自身与工作融为一体的共同成长,自身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工作则仿佛拥有了生命力。


新老村民共创,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正如海德格尔书中所写的感受:“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扎根于南黑森林,扎根于这里的农民几百年来未曾变化的生活的那种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
海德格尔的哲学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而成都平原道家文化底蕴深厚。老子所描绘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很长时间都是成都平原上的生活状态。


航拍铁牛村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川西林盘式的建筑形态,摄影:王思濛@丑美生活
当问到施老师为什么最终他会选择成都选择蒲江铁牛村时,他说:“这里乡村政府与村民们对新鲜事物与外来人口的包容性令我惊讶”。
铁牛村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唯一的未来乡村公园社区,从自然资源到文化传统,都是中国式“返乡精神”的最佳试验场之一,展现着延续千年并不断在自我创新的东方哲学智慧。铁牛村的出现也为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

💡
一筑一事【筑事研究院】子栏目
“New Plan of Rural Area · 筑乡计划”
在城市化进程高度运转的当下选择回归农村,聚焦乡村建设,是一种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的选择,亦是重启田园文明、唤醒文化乡愁的重要方式,其内涵已远远超出建筑学的范畴。
观察“城”与“乡”的变迁,思考乡村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我们发起此项计划,从建筑出发,持续探访有价值的乡建实践案例,并邀请拥有独到学术见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的学者、建筑师、运营者,以及投身乡建工作的管理者、基层工作者、在地居民等多方人员,共同探讨乡建的意义、如何乡建、谁在乡建和乡建为谁等话题,希望为城市及乡村的未来规划提供些许参考路径。
...
以建筑的视角,
观察和思考当代中国乡村的剧变与未来。
✍️
本文作者
 
小爱
扎根成都的旅行作家、自由撰稿人、心理咨询师。热爱巴蜀文化,木心推崇希腊人的价值观:“最讲享受生命、快乐,战争来时最勇敢! ”巴蜀人亦如此,这是我深爱这块土地的原因。个人公众号:穷途魔路
·
关于“一筑一事签约撰稿人计划”
作为专注“建筑与生活方式”的内容平台,一筑一事持续着内容共建与多元化的“签约撰稿人”计划,期待借此链接深耕于不同领域、拥有独到见解的撰稿人,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优质的传播平台、专业的编辑指导和活跃的社群交流,并为读者呈现更有趣有料的优质内容。
* 合作联系:uu@zsstudio.net
🌟
添加「一筑一事」
ZS·小筑理微信号:zsstudio-info

欢迎添加“ZS·小筑理”👆
加入一筑一事读者群
抢特别福利 / 分享城市灵感 / 发现志趣同好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Eva
撰稿:小爱
摄影:邹邹©ZSDC或由丑美生活提供
校对:昨山
设计:甜心©ZSDC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