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由腾讯研究院、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新文创产业峰会上,发布了《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排行》,成都在100个城市样本中脱颖而出,赢得综合排名第一。
两年过去了,多元、开放、包容的成都,持续“培育”着肥沃的土壤,不仅催生了本土文创势力的崛起,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优质文创品牌入驻。
7支新文创品牌
涌入成都“偷心”
南京的不熟文化、北京的超级植物公司和繁星戏剧村、厦门的旧物仓、深圳的空体、西安的Localand和重庆的新山書屋——这7个文创品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成都作为向外拓展的目的地。
它们都有着非常自我的精神内核,由强大的设计力和创造力驱动,呈现出契合其内在精神的外观。它们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触发着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在当地城市的文创生态圈中激起新的涟漪。
进入成都后,这些个性鲜明的文创IP会与这座城市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按品牌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不熟文化
“少年心气”的艺术书平台
“成都...最吸引我们的,火锅火锅火锅!”
2020年9月18日-9月20日,第一届CHABF成都艺术书展在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举办。主办方南京不熟文化传媒将艺术书展首次带到了成都。
· 图为CHABF2020成都艺术书展。图片来自不熟文化
十年前,不熟文化的创始人臧恩千“跳”出了传统出版业,创办独立杂志《BonJour!不熟》,2019年策划不熟艺术书展,继而打造线下艺术书店。一步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不熟”宇宙。
臧恩千说,“不熟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青涩感,是一种美好的天赋,可以让我们保留少年时的温度。‘不熟’今年10年了,依然稚气不改、脾气不收,心气不休 ,满足文艺分子的全部理想。”
· 图为南京不熟艺术书店。图片来自不熟文化
相比一般书展,艺术书展的包容性更大也更具可玩性。此次成都艺术书展共收到500+份报名表,160家艺术家和机构成功入选。
来自巴黎、东京、香港、上海、成都、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的出版社、书店/发行商、画廊/杂志、艺术家个人/团体参与了这次活动,参展数量创往届最高。
· 图为2020成都艺术书展现场。图片来自不熟文化
2019年起,不熟文化先后在南京和杭州举办了艺术书展,积攒了不少人气。
· 图为2020南京艺术书展NABF。图片来自不熟文化
在落地成都之前,不熟杂志已经在無早、待用空间·有声书店等成都文艺空间寄售,并在艺术书展期间获得了它们的帮助。
这趟成都之旅中,不熟发现,成都人似乎更偏爱传统、中国风、具有实用性的产品。而这座城市极具包容性,充满无限可能,可以大胆展示自我。
· 图为2020成都艺术书展现场。图片来自不熟文化
2021年,不熟艺术书展将在成都、南京、杭州、合肥、深圳、上海这6座城市举办7场艺术书展,持续推动艺术书展在各大城市的落地。
其中,CHABF2021成都艺术书展将于明年9月17-19日在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如期举行。
通过艺术书展,不熟将敏锐的创作者、有态度的艺术书坚守者用一场最“舒适”的方式聚集在了一起。时光并没有消磨纸张的魅力,新时代的年轻人正在用创造力重新定义实体书的边界。
超级植物公司
伪装成植物便利店的设计公司
来自北京的超级植物公司自称是一家不卖花的植物便利店。
它们所有的产品都脑洞清奇:以雾松黑松等盆栽为灵感的“请放松Relax=放青松”系列;把干花放进充气透明袋里的“为爱打气”和“膨胀”系列;还有把海藻球泡在易拉罐里的“水货”系列……
这些博人眼球的产品大量采用谐音梗来命名,既符合当代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自嘲与幽默,还赋予了普通植物近乎“玄学”的情感价值,让消费者与植物产生连接。换句话说,你买的不是植物,而是植物所代表的“意义”。
· 图为“请放松”(上)“水货”(左);“为你打气”(右)系列。图片来自网络
隐藏在超级植物公司背后的是设计工作室大田作物。两位创始人李习斌和姚冶最初被一家咖啡馆里郁郁葱葱的植物所打动。传统的花店对他们来说过于雷同,用同样的花、同样的字体、写同样的祝福,不够酷,于是有了超级植物。
· 图为“瘦参”锦囊;“浪”苔藓微景。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超级植物公司来到成都,在红布正街的Sunset咖啡店内开了一家主题为“80”的慢闪店,店铺持续时长3-6个月,甚至更长。
“80”意为“巴适”,这也是超级植物公司对成都的印象。
“俗话说,少不入川何时入。最吸引我们的,是成都的城管大哥们对植物的外摆态度比较温和,毕竟,这是一个大家都热爱美,都认真生活的安逸城市。”
Sunset咖啡店位于街角,浅黄色的墙体镶嵌着四座拱形门窗,玻璃窗上贴着“80 Nice Nice”的主题字样。
· 超级植物公司成都慢闪店;图片来自超级植物公司
超级植物公司以“店中店”的形式占领了咖啡店的各个角落,走进去就会被大大小小的绿植吸住眼球。
· 超级植物公司成都慢闪店;图片来自超级植物公司
“在树下”“搞快点”“拔草”“黑凤梨”…这些粗体的LOGO就像每株植物的个性“宣言”,在清新的空间中无声地喧哗着,好不热闹。
· 超级植物公司成都慢闪店;图片来自超级植物公司
来到成都的超级植物公司不打算做复杂的“用户画像”。他们的目标简单又真实:做好对每位客人的服务,满足大家对植物和美的追求。
“希望也能让更多的植物杀手有勇气养植物,体会到这些绿色精灵们的迷人魔力。”
繁星戏剧村
从北京胡同到成都东郊的“百老汇”
2009年,创始人樊星改造了宣武门的一座废弃四合院,一做就是11年,如今,那里成了“胡同里的百老汇”。
不久前,这座北京戏剧文化地标走出胡同,来到了成都,在东郊记忆落脚。
· 图为成都繁星戏剧村·炉剧场。图片来自繁星戏剧村
繁星团队似乎对老建筑有某种特殊的偏爱,从北京宣武门的四合院到成都东郊记忆的旧工厂,他们碰巧都选择了几近淘汰的旧址,并打算用血肉丰满的戏剧故事和文艺线条重塑建筑的内里,制造出新旧交织的张力。
· 图为成都繁星戏剧村·炉剧场内部支撑柱(上)炉窑(左下)拱廊(右下)。图片来自繁星戏剧村
东郊记忆给予了繁星足够宽绰的施展空间——三个剧场风格各异、功能不一,加上星Live音乐空间,满足多元的消费需求。
主剧场“炉剧场“改造自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显像管生产线炉窑。门口五个拱门的设计,与东郊南门拱门形成呼应。一楼二楼空间承担了展览、阅读、文创、T台秀、工作坊等“戏外功能”,三楼剧场分为两层,形态可塑性强,适应不同演出的需求。
· 图为成都繁星戏剧村·炉剧场观众席。图片来自繁星戏剧村
“来剧场”是繁星的先锋前卫剧场,不设顶的空间、白色长幔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来剧场。图片来自繁星戏剧村
“童剧场”则为儿童打造了五彩斑斓的乐园,色彩明亮,古灵精怪。
· 童剧场。图片来自繁星戏剧村
由繁星戏剧村策划的“2020东郊戏剧展演季”在9月30日晚拉开序幕。当晚,张亮、李晟领衔主演的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在炉剧场上演。
包括《我是余欢水》《隔离》《那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爱在无爱城》《一夜一生》《红孩儿》在内的20部70场精品戏剧将陆续在繁星戏剧村上演。
· 9月30日,张亮、李晟领衔主演的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在炉剧场上演。图片来自繁星戏剧村
成都繁星戏剧村艺术总监夏茂恬认为,“成都对新事物包容度很高,开放,多元,成都人一方面很休闲,一方面对文化艺术有很大兴趣。”
在这样一座“耍都”,繁星并不满足于只做“戏剧”。他们想打造一个集戏剧创作、剧场运营、驻场演出、人才孵化、文创书店、艺术展览、音乐空间为一体的跨界文化体验型艺术园区。
· 《说走就走的旅行》剧照。图片来自繁星戏剧村
来成都后,繁星戏剧村组建了本地剧团,部分成员来源于院校的学生。除了复制北京已有的剧目,他们还会根据本地文化研发新剧。目前的演出季里,繁星的自制剧占一半,未来可能会增加到七八成。这也是繁星戏剧村“场制合一”模式更深入的发展。
未来,繁星打算把更多精力放在孵化本土青年戏剧人才上。
夏茂恬说,“如果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因为我们的进入而聚集起来,这个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旧物仓
“记忆”中的复古生活美学综合馆
旧物仓是一座扎根在城市记忆中的复古生活美学综合空间。
你可以在这里淘到老式家具、老电视、打字机、收音机、台灯、自行车,还能欣赏各类以老花砖为基底的旧物新品。
这些经历了时光洗礼的老物件,每一个都承载着往事,而旧物仓则是收纳这些旧日记忆的“博物馆”。
· 图为厦门旧物仓。图片来自旧物仓粉丝“力量朲 ”
第一座旧物仓诞生在厦门。2012 年,创始人杨函憬破产,他把经营 5 年的十余栋场景化老别墅一一清退,数万件老家具、旧花砖无处存放,于是清仓变卖,此时杨函憬发现了二手旧物的美学和商业价值。
数年后,他把剩下的旧物从库房搬到了厦门华美文创园,经过室内设计、业态规划和场景布置后,一个 3000 多平米的「复古美学生活方式体验空间」诞生。
· 图为厦门旧物仓。图片来自旧物仓
旧物仓的内部空间分为5个部分:Goodone旧物仓(把近百年历史的旧物做场景化陈列)、中古厨房(共享厨房+风物食材店)、生活美学院(课程、讲座)、时光花园(茶饮)和复古市集。
· 图为厦门旧物仓(上)厦门活动现场(下)。图片来自旧物仓
至今,旧物仓已经在深圳、珠海、北京和阿那亚复制了分仓,进驻文创园区、商业中心和文旅地产等多种地产形态,为空间提供差异化内容和复古美学体验业态。
· 图为北京旧物仓(上) 珠海旧物仓(下)。图片来自旧物仓
2020年开始,旧物仓有条不紊地筹备着落地成都的计划。
旧物仓第一次走出厦门的线下见面会就在成都举办。彼时,成都内敛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美学态度让杨函憬印象深刻。他眼中的成都,有着深入骨子里的生活气息,不断涌现的各类生活方式店铺精致美好,渗入城市的大街小巷。
他十分看好成都政府从宏观层面对新经济产业的支持,以及系统全面的城市更新,“等其它城市醒过来时,才发现原来成都已经把生活方式品牌们都聚齐了。在我看来,这才是美好生活的核心竞争力!”
· 图为北京旧物仓活动现场(上)厦门旧物仓活动现场(下)。图片来自旧物仓
未来的成都旧物仓会做两个尝试。一是基于美食之都,让中古厨房的社区版在成都孵化并扩散到城市的更多角落。疫情之下,为了给公众传递温暖,旧物仓还将延续2020年药房文创的实验,与中医传统IP有更多的跨界和创新。
二是结合成都的城市更新步调,打造出第一条街区化的旧物仓,集合多年以来旧物仓的实验成果,让这座时光游乐园留存更多美好记忆。
· 图为北京旧物仓。图片来自旧物仓
“成都天生是个社群之城,吃火锅要一群人,打麻将也要一群人哈!”
杨函憬对凡事都要“伙起耍”的成都充满期待。他希望旧物仓能用城市记忆及生活方式连接更多有趣的人事物,更好地扎根,去服务这座城市。如果能以此推动“店商学院”的创办,让越来越多生活美学店铺因成都而诞生,那更是锦上添花。
空体
城市新青年的“沸腾”实验室
2019年仲夏,一场名为“沸腾生活节”的活动登陆成都。
3天时间,在西部智谷6000平米的复合空间里,“沸腾生活节”汇聚了摩登天空、五条人、说唱歌手小老虎、深圳B10现场策划人涂飞、小酒馆主理人史雷等诸多青年文化领域内的大咖。这背后的“主谋”就是才落地成都不久的空体新媒体实验室。
· 图为空体成都店,位于西部智谷A区。图片来自空体
· 图为沸腾生活节现场。图片来自空体
空体来自深圳——一座在他们眼中“如同金刚石一般,具有完美分子结构”的城市。空体希望自己像《看不见的城市》里的马可·波罗,固执地在城市的角落发声,拓宽一座城市的容量,成为年轻人向外探索的触手。
今年6月,空体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落脚,推出新店,还将线上文创商店搬到了实体空间,以全新面貌再次出发。
· 图为空体成都沸腾生活节现场。图片来自空体
作为城市青年文化空间,空体通过原创+共创的方式,策划落地了一场场体验活动,包括大咖沙龙、干货分享、workshop、展览、嘉年华、艺术周等,以点状激活片区乃至城市的创新力,形成城市青年聚集地。
来成都后,空体不仅推出“沸腾生活节”,还策划了“人间指南大庙会”“90s复古派对”等各式各样的线上线下活动,活动频率每月数次。
他们试图结合成都青年天性中的浪漫主义,借助新媒体工具,在影视、动漫、数字文化、潮流文化等领域尝试新的可能。
· 空体线下活动照。图片来自空体
空体团队被成都城市基因中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深深吸引,他们用“多元化”、“年轻化”和“勇于尝试”这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成都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
他们认为,这里朝气蓬勃的文创产业令其“已然成为理想主义青年们落脚的第一站”。
· 空体深圳OCT-LOFT店。图片来自空体
不过,中国文创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成都文创品牌商业属性相对较弱,打入其他市场较难。空体希望在即兴创意和现代工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续和活化方面激发出更多属于当代青年的表达,同时形成文化科技板块创新成长联盟,实现社群经济生态闭环。
Localand
从”本地“出发的城市文化复合空间
一个空间能在文化想象力和多元性上走多远?来自西安的Localand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范本。
规模上,Localand有足够的体量,位于西安热闹的大都荟商圈,由七栋独立建筑共同构成,每栋各三层,纵横交错。
功能上,Localand包罗万象,涉足了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诸多领域,形成博物馆、书店、美食实验室、文创工坊、咖啡、音乐空间和设计酒店交织复合的模式,构建了全新的在地文化体验。
Localand在西安策划运营了故纸温暖、碧山工销社、Heiwa 机车生活馆、Local Club、原岩咖啡、本地书馆与霁在等形态多元的空间。强大的功能、丰富的品牌与舒适的环境令它成为西安不可忽视的新兴文创坐标。
· 图为Localand西安。图片来自Localand
Localand看似纷繁多样,却始终以“本地文化”为主轴,这也是它鹤立于消费洪流中的独特根基。
2007年,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宋群主办了杂志《本地》,勾勒出个人视角下真实而市井的西安。创办至今,《本地》一直不断扩展着内容的边界。由这本杂志出发,宋群萌生了创建Localand的想法。
“2018年,我们在西安创建了Localand,就是希望与文化、艺术、建筑、设计等不同领域的先锋实践者携手,呈现城市观察与研究,乡建实践,实验艺术,设计与出版,街区营造,与旧建筑改造等多种实践”。
· 图为Localand西安。图片来自Localand
今年,Localand实现了从“本地走向外地”的愿景。8月,Localand与成都青白江城厢古镇签约,正式入川。
在宋群看来,成都与西安这两座城市,均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一座秦岭之隔,令川陕两地的民风、乡音、饮食,截然不同。
“成都是一个混杂了各种矛盾的城市,很奇特。人们看起来很闲散,却又很勤奋,地方特色非常明显,却又很兼容并蓄。每一个去过成都的人,都几乎会被这座城市所吸引。最吸引我们的还是成都具有强烈个性的地方文化。”
· 城厢古镇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落户城厢,意味着Localand要围绕在地历史与文脉,构建属于此时此地的空间语言。
在筹备《本地》杂志城厢特刊期间,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研究了城厢片区的历史。
“城厢是一个曾经辉煌过,后来又被忽略与湮没的地方。正是这种忽略,使它的风貌包含了传统历史建筑、民居院落、工业遗存厂房等完全不同的内容,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时间痕迹’。这是一个‘全年轮’的地方,也是这个地方魔幻与迷人之处。”
· 城厢Localand效果图;图片来自Localand
“每个人都是一座城市”是Localand一直以来的视角。如果说建筑风貌是理性的物理场域,那么当地“人”就是感性而真切的一手素材。
为此,宋群和他的团队采访了几十位城厢当地居民,收集了许多细微动人的个体故事,这些内容最终将逐渐呈现在Localand的城厢空间里。
· 城厢Localand部分空间效果图。图片来自Localand
围绕“本地”,Localand做了一系列尝试。除了推出有关“城厢”的出版物,还会同期拍摄视频纪录片。后续,Localand将连接成都本土的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音乐人等,融合本地特性,推出系列活动。宋群希望城厢Localand能呈现出很强的成都特色。
目前,团队正在筹备四个展览,分别是:乡村建筑、城厢记忆、书籍与出版和地方个人记忆这四个单元。
· 城厢Localand部分空间效果图。图片由Localand提供
在品牌合作方面,Localand想要更多地连接成都本土的创作人或品牌,试图找到既能真正呈现地方特点,同时又很国际化的品牌合作方。
城厢Localand计划于2020年底完成空间建设,2021年3月开始试运营。
宋群希望Localand能在成都生根,与它紧密连接,直到真正融入这里,成为成都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与我们一起,在成都做点有意思的事。”
新山書屋
“旧”书店的“新”理想
不知不觉,新山書屋来成都快一年了。
成都店开业前,新山团队做了不少体力活:一包一包的书运输到场,在尘灰中拆开,再按照文学(古代文学、美洲文学、日本文学……)、社科、漫画、艺术等大类小类做分拣。因为进度紧张,连成都厨房的伙伴都加入了分拣队伍(惊喜的是他们也能正确分类)。书分类后,还要逐一上架,这也是巨大的体力活。
完工后,一位店员在朋友圈里写到“今天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和美国文学之间走了3万步”。
· 图为新山書屋成都店。图片来自新山書屋
好在功夫没有白费。
一年里,许多人慕名而来,在这座深邃沉稳的木头阁楼里逗留,留恋于错落有致的纸质书之间,触摸文字的温度,一坐就是一下午。
成都人像是遇见了一位话不多却内敛温润的知己,毫不掩饰对新山書屋的喜爱,让这家来自山城重庆的书店收获了莫大的惊喜和诚挚的友谊。
· 图为新山書屋成都店。图片来自新山書屋
自古成渝不分家,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成都对新山来说很亲切,人文历史弥漫街巷,休闲自在溢于言表,这气质与新山一拍即合。
来到成都后,年轻的新山团队立刻爱上了河边的小茶馆、湿地公园以及各种隐秘小巷(因为里面藏着很多宝藏小店)。他们发现,相较重庆人的直爽,成都人在享受生活这件事上更细腻,爱尝鲜的同时也毫不放弃精致的细节。
· 图为新山書屋成都店。图片来自新山書屋
在与成都政府部门、文化艺术机构以及各类机构发生连接的过程中,新山書屋发现了更大的包容度和开放度,团队的许多想法就是从成都这座城市开始的。
正是因为成都市场带来的信心,第三家新山書屋即将亮相邛崃文脉坊,新山将延续一贯的人文气质,设计上注重光影、植物等“会呼吸”的元素,并沿用具有历史韵味的老木料。
· 图为新山書屋邛崃文脉坊店效果图。图片来自新山書屋
关于未来,新山書屋充满期待,“我们希望在成都发展10家店以上的规模,成为受人喜爱、有亲和力的书店品牌”。
那时候,“到新山坐坐”说不定就成了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自然,长久。
-
在进入成都的众多“外来文创势力”中,这7支品牌作为一个缩影,让我们窥见成都之于“局外人”的吸引力。
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土壤,不仅需要本地的文创力量,更需要大胆开放的态度,拥抱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多元文化种子。它们的“入侵”,或许才是文化生态系统生生不息的秘密。
💡
别走~唠唠嗑
你还知道哪些很棒的外来文创品牌吗?
留言区聊聊~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坦柔
撰稿 | 坦柔
摄影 | 详见图注
校对 | 十一
设计 | 小杨
-
延伸阅读
深入了解这些“新来客”
LOCALAND:这个“本地”的复合空间,为何代表了崭新的西安?
这个年底才亮相的“旧”书店,竟然是无数成都人的“年度最佳”?
第一届CHABF成都艺术书展来了,我们揪出了幕后“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