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共生的天府大地,“长”出23个艺术装置



天府大地,风物共生。
前段时日,“成都市首届天府大地艺术季”在成都邛崃成功举办,通过大地艺术装置作品和系列主题活动,川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质与川西林盘、天府大地有机融合,展现出了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为期一个月时间的艺术季中,参观者讨论最热烈的,无疑是23件大地艺术装置作品。

2020中国·邛崃·天府大地艺术季
天府大地,风物共生。
这些艺术装置,有的来自特邀国际艺术大师,有的出自成都本地艺术家之手,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蕴含着艺术家关于大地这一主题的思索。
法国建筑设计师Marc Fornes的作品《丝·起源》(Boolean Operator)、有“东京的达·芬奇”之称的黑川雅之设计创作的《水上方舟》、日本花艺大师吉元烨子创作的《风,诞生的地方》、中国当代艺术家邱光平创作的《芙蓉嬉语》、及中国知名纸艺设计师罗鸣创作的《茶花·酒》等等。

· 《丝·起源》(Boolean Operator)Marc Fornes,图片来源于日常对话策展
艺术与创意的花火,在邛崃的大地上肆意迸发,激发出一座城市的创意力。

5件大师级作品
从大地的起源说起
《丝·起源》
(Boolean Operator)
Marc Fornes
作为世界级建筑师、艺术家,Marc Fornes的作品曾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FRAC中心和CNAP永久收藏。

· Marc Fornes,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他带到邛崃的,是曾在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展出,并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A+ Awards大奖的作品《丝·起源 Boolean Operator》。

· Marc Fornes作品《丝·起源 Boolean Operator》
整个艺术装置像是无数交错着的蚕蛹,又像是来自外太空的不明飞行物。庞大的白色铝制结构因为精妙的设计,使其依靠超薄的边缘轻盈而立。
Marc Fornes说:“丝来源于蚕茧,我将它放大,把微观的世界变大,或者说当人走进去人们就变小了,这种有互动趣味性的艺术方式就像让人穿梭于一个时空隧道。”

《水上方舟》
黑川雅之
黑川雅之被誉为开创日本建筑与工业造型设计新时代的教父级人物、东京的“达芬奇”,现今日本唯一一位跨全界的设计大师,他富有哲理的设计思想,使其成功地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并将“生命与性”融入设计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 黑川雅之,图片来源于网络
《水上方舟》如其名一般,是在草海中扬帆行使的方舟。这样的想象造就了本作品,其背后的意义是一个记忆,是这个地区所拥有的记忆,是成都所拥有的记忆,是中国所拥有的宏大记忆,或者说是人类所拥有的记忆,这种巨大的记忆和人类强烈的愿望,这两者像风一样推动着帆。
这样的一种方舟,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映像,我们需要摈去理性看待的视角,感性地去感受水上方舟行驶在蓝色大海、绿色大海上如梦如幻的形象。

· 黑川雅之作品《水上方舟》,摄影:周洪
黑川雅之说:“在这里竖起耳朵,让这里的力量在天地、时间和空间中显在化。我的工作是将沉睡在大地上的能量可视化。不是观看的‘雕刻’而是体验的‘场所’。与其说是创造,不如说是未来考古学。”

· 摄影:周洪
《风,诞生的地方》
吉元烨子
吉元烨子师从“草月流”辻野创葩老师。“草月流”作为日本三大花道流派之一,是花道中最为当代和前卫的一派,被称为“花道中的毕加索”。

· 图片来源于日常对话策展
《风,诞生的地方》直观形态上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整个艺术作品充盈着浪漫的红色,在绿色的大地上格外显眼,仿佛是在述说着生命诞生之初的希望,张扬着生命的美好。

· 吉元烨子作品《风,诞生的地方》
风过留痕,始终陪伴你我身旁,在四季更迭间,述说着生命的希望。如吉元烨子所说,“与风来一场浪漫的对话。”
《芙蓉嬉语》
邱光平
邱光平是中国当代艺术界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十年来凭借敏锐而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备受国内外关注。他把浪漫主义的躁动与激情、超现实主义的荒诞不经、个人生命的真实体验全部融入到对中国经典文化符号的重新解读与阐述中去。

· 邱光平,图片来源于网络
《芙蓉嬉语》,芙蓉为场,人为嬉语,这件作品是是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如邱光平所言:“这是人与自然互动共创的艺术。”
芙蓉是成都的市花,当芙蓉花在天府大地上绽放时,便如《芙蓉嬉语》般缤纷多彩。而当行人休憩于此时,芙蓉则成了融合人与自然的场域,嬉声笑语萦绕其间,在听觉上也给艺术作品增添了活力。

· 邱光平作品《芙蓉嬉语》,图片来源于日常对话策展
罗鸣《茶花酒》
罗鸣师从中国橱窗设计第一人施扬先生。擅长通过纸张、EVA等材料塑造艺术装置,并由此表达对世界、自然、社会的探索与认知。
从植物、动物、人等微观造型到立体空间展示,其致力于将每一个作品充满“神奇而有趣的生命力”和“多层次而风趣的视觉效果”。

《酒与茶》这件作品,引水为媒,因水而生,将同一空间动、静两种不同的状态串联。一个疯狂自由,向外生长,满目皆是蓬勃张扬、坚定执着、温文而不屈的生命力;一个安然若素,透露着闲看风月的坦然情性,散发着理性且安静的美。两者动静结合,平衡着盒子里的空间。

· 罗鸣作品《酒与茶》,摄影:周洪
“纸取之于自然,它拥有一种天然的温润”,以纸为媒介,旷然于轻隐世外,伴瑰丽晚霞,听虫鸣鸟叫,感受人与自然最原始的美好。

新锐艺术家作品
生命是永恒的主题
*按作者名称首字母排序
《引力》
陈古
《引力》选用耐候钢板与自然石作为原材料,仿真石相互穿插,使两种外形相同的石头产生位移和相互吸引或排异。

· 陈古作品《引力》
自然石落在大地之上,仿真石生于钢板之梢,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种材料将生长出不同的时间痕迹。陈古说:“种子与大地是也一种穿插关系,而生长,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也在呼应太阳对地球的召唤,这是一种隐秘的引力秩序。”


植物、金属、石头、土壤,对陈古来说不仅仅是材料,疫情期间的隔离经历让陈古“回归到一个对材料敏感的状态,热衷于与材料碰触的第一个瞬间”。
“它们反馈给我的信号似乎没有太多异物感,就好像人与栖息地的关系吧;大地是温床,我们和万物一样生长。当在一个时间维度里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或物,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是分离,还是吸引?”

· 陈古作品《Muro(墙)》
《吞吐》
二十一
《吞吐》以种子破土而出的力量为创作思路,种子在土地里伴随着温度、水份、营养,收获了力量,冲破禁锢,努力成长的一种状态。

· 二十一作品《吞吐》
二十一最近在思考关于真实的问题,“花艺传达出来的‘真实感’,什么是植物的真实感,植物生长的历程,经历过的风雨,枯荣的呈现,不为特殊而呈现,只为真实的展现。”
邛崃给了他新的思路,“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水稻,看到了一串一串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很美”。大地与植物之美,均在作品中呈现。

· 二十一花艺作品
《大地视界》
黄大拿

· 黄大拿作品《大地视界》
《大地视界》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装置,风吹过装置,装置里的每扇叶片就会随风转动,人们站在远处就知道风从那里吹过,根据叶片转动的快慢可以判断风的大小。
黄大拿说:“我们现在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个装置让观看的人们以另一种视角去感受大自然的风。”

· 黄大拿作品《柏木龛》
《寻回》/《大渔》/《向日倾》
黄鹿
黄鹿大概是本次艺术季最勤劳的艺术家了,她个人有3件作品呈现。《寻回》的色彩来自于土地;《大渔》的构成就像破土而出的苗;《向日倾》的俯视就是一朵朵向日葵。

· 黄鹿作品《寻回》
每一组作品都是围绕植物与生命的概念进行创作的,黄鹿坦言:“我比较在意作品跟环境的联系,所以一般会从环境里去寻找一些线索再来进行创作。”
本次艺术季给了黄鹿很好的体验,也让她更期待明年的盛会,“它让设计师和艺术家们有了更多去放肆发挥的机会,也让我们这座城市更有了文化魅力”。

· 黄鹿作品《向日倾》

· 黄鹿作品《大渔》
《镜像大地》/《Park(ing) Day》
《魔幻展厅》/《梦之光》
PS-ONE

· PS-ONE作品《镜像大地》
来自PS-ONE团队的4组作品是由师生共同协作完成的。《镜像大地》用镜面效果强调了生命的力量;《Park(ing) Day》遵循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概念,呼应了主题;《魔幻展厅》呈现了保护海洋动物的重要性;《梦之光》则用光线的形式抽象化了邛崃山川。

· PS-ONE作品《魔幻展厅》

· PS-ONE作品《Park(ing) Day》

· PS-ONE作品《梦之光》
《稻场》
ROSSO

· ROSSO作品《稻场》
ROSSO团队的作品《稻场》围绕着土地、种子、收获的主题展开,在设计之初就选择建立在稻田上,试图拉近游人与土地的关系。
装置所侵占的水稻被悬挂在顶部,寓意为“把土地上的水稻留在原地”,同时也成为了遮阳部件和鸟儿的食物。

“鸟儿吃掉种子,是变相传播了种子,新的种子在新的土地生长,完成了一轮新的轮回过程。村民们冬储夏忙,在土地上劳作,土地也一年又一年,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田间野趣与自然循环之理悄然呈现。


· ROSSO其他作品
《雾之宅》
四周建筑

· 四周建筑作品《雾之宅》
四周建筑团队的作品《雾之宅》营造了一块几何状的雾,利用熟悉的的金属网材料叠加形成雾的渐变的视觉效果,姿态仿如飘在稻田上。
空间上希望它可进入和包裹人,所以在体量中挖出了小通道和空间,比较有趣的分出了“有”和“无”,形成了亭或宅的场景,等待观众进入,观看大地。


· 四周建筑作品“邛崃UME影院”
《koru》
VO

· VO作品《koru》
来自维欧艺术联盟 X PARA-PRAXIS STUDIO团队的《koru》将金属纵向延长、相互穿插、聚生成束,再用大小球体代表细胞生长堆叠其中,形成一个原始的类似繁育生命的胎盘。生命置于此中由内而外施展一股渴望的欲望,在向往迸发力量的空间内核中,展现一种和谐的生命状态。
恰如一粒芥菜种的生长,从一粒小小的种子长出大枝叶,天上的飞鸟也可以宿在其阴影下。

· 《koru》效果图
《非真》
曾稀
《非真》使用原生的木头块和苔藓,通过木头块的拼接和重新组合,打造出了一个拥有马赛克质感的山门的效果。

· 曾稀作品《非真》
山野农田之间有一组渐变大小的山门,正面看是仿佛是一个堆砌起来的山门洞,侧面看才是三座由小到大的门。就像是很多个需要选择的时刻,门里门外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和人生仿佛都和抉择相关。
曾稀说:“这一座门,是心门的具象表达,是反馈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出口。”

· 曾稀作品《Timeless Float》
《童年》
张黎明
《童年》的设计思路从7年前就有了,当时的名字叫《田野小筑》,灵感源自于张黎明第一次接触乡村项目的经历。

· 张黎明作品《童年》
张黎明说:“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能将‘人’带入田野中,与田野产生互动。但人不能是雕塑,不能是直观的形象,于是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品,小朋友可以上下攀爬,眺望远方。这样,‘人’这个元素就被自然地互动起来了。看到这个作品,我们能想象小朋友玩耍的无忧无虑的场景。”
在张黎明看来,大地艺术季是让这个作品落地的好契机。“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之下,乡村不仅仅是田园、公园,更是家园。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华文明,乡村则是城市的摇篮。所以,我希望借由这个作品,表达‘乡村是城市文明的童年’这样一个理念。”

她还说:“邛崃是一个很美的小城。邛崃的美,有历史文化的厚重,也有自然风光的秀美。但更让我惊喜的是邛崃的决策者们,都拥有非常高的艺术审美品位,这是很难得的。”
艺术季虽落幕,艺术的种子却早已种下,不仅是空间上落地的一个个艺术装置,更是思想和观念的冲击与革新。总有一天,小小的种子成长为苍天大树,庇护一方的文化土壤,并引领一座城市更好的未来。
-
“2020成都市首届天府大地艺术季”
装置作品完整名单
1、《丝·起源》Marc Fornes
2、《水上方舟》黑川雅之
3、《风,诞生的地方》吉元烨子
4、《芙蓉嬉语》邱光平
5、《茶花酒》罗鸣
6、《引力》陈古
7、《吞吐》二十一
8、《大地视界》黄大拿
9、《寻回》黄鹿
10、《大渔》黄鹿
11、《向日倾》黄鹿
12、《镜像大地》PS-ONE(导师:刘箫扬)
13、《Park(ing) Day》PS-ONE(导师:何星昱)
14、《魔幻展厅》PS-ONE(导师:刘文昊、廖峪、吴若愚)
15、《梦之光》PS-ONE(导师:林宇)
16、《稻场》ROSSO
17、《雾之宅》四周建筑
18、《koru》VO
19、《非真》曾稀
20、《童年》张黎明
21、《住心的八月笋》李卓然
22、《看见》光环设计
23、《新生》叶李思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Eva
撰稿  |  Eva
校对  |  坦柔
摄影  |  周洪,来源于网络,或由采访对象提供
设计  |  小杨
-
延伸阅读
 “种子力”竞赛全记录

8个获奖公共装置“浮出水面”,迎来天府大地艺术季

这8个装置设计方案,从660组参赛者中“破土而出”

在成都平原的沃野上,征集一份关于大地的设计灵感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