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成都东二环”, 这里正在悄悄“逆袭”


成都的城市语境中,有四道“门”。
清代成都最后一次修建城墙,在东南西北各开一道城门,古城墙虽早已湮灭,“门”却延续下来,成为四个方向城区约定俗成的代指。而今,城市范围早已突破四道门,向南,直到天府新区,向东,又抵达了东部新区。

1900年,成都东门城楼,图片来自网络

1910年,成都北门。图片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城市改造和更新紧锣密鼓,越来越多的“片区”以新的面貌呈现,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城市潜力的认知——
镋钯街入选 TIMEOUT 全球最酷50街区;曹家巷以“居民自治改造”闻名全国;少城通过“鱼骨肌理”街道重返大众视野;猛追湾以“万巷更新”重塑老成都生活美学……还有华西坝、华兴街......翻开成都地图,可以发现还隐藏着许多潜力十足的“片区”。

镋钯街复合空间。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猛追湾咖啡店。摄影:小枝©ICYWORKS
这一次,我们探寻的是位于成都东二环的一片城区——
以二环路和府青路交界处(刃具立交)为原点,
向北,是司马相如始出长安经过的驷马桥;
向西,凝聚着成都千年历史和
水文化的沙河缓缓流经;
向南,沿红星路直抵城市
最繁华的CBD 春熙路、太古里;
向东,是囊括了工业记忆
和美食星光大道的东郊。
可以说,这是一片交织着人文历史、工业遗产、市井生活和新兴生活方式的特殊片区。

刃具立交。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但事实上,这片区域过去常常在“东门”和“北门”之间混淆失色,而它如今却在悄悄“逆袭”。从「东二环」聚焦到「东北二环」,我们试图找到一个更精准的地域概念,并从中探索这片区域的生长潜力。

6个点位(维度),
看懂成都东北二环的前世今生
📷
壹 驷马桥
从刃具立交出发,沿二环行至驷马桥,它横跨沙河,是近代成都北门出城必经的交通要道。
筑桥时间可追溯至汉代,彼时名为“升仙桥”。后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初入长安、临别成都时,曾在此起誓:“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以诗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到宋代时人们根据这个典故将桥更名为“驷马桥”。
到清代,有《竹枝词》写道:“北走燕京路一条,当年题柱气冲霄。谁人学得文君婿,驷马方过驷马桥。”

驷马桥,1939年,日/岛崎役治摄。
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因驷马桥是铁路线的必经之地,原有桥体被拆除,而后,在改道的沙河上新修了一座驷马桥。

驷马桥头的活动修车铺,2002年,王晓庄摄。
后来,与成渝铁路南侧平行的通往八里庄的大街被命名为驷马桥路,与成渝铁路交叉向北通往昭觉寺的大街北被命名为驷马桥街。
在驷马桥与驷马桥街交汇处,成渝铁路建设时期还修成了公路铁路两用的小型立交桥,是成都交通史上第一座立交桥,如今仍在发挥作用。千年来,行人、马车、火车、汽车在驷马桥这片区域穿梭往来,北门交通要道繁华至今犹在。

📷
贰 红楼1956
沿着驷马桥路向东,抵达青龙场立交。青龙场与东门牛市口、南门红牌楼、西门茶店子并称成都四大场,曾经是北门市井繁华之地。*如今正在进行街道更新,现代化的高楼正在拔地而起,数月后,这里将迎来大不相同的面貌。

驷马桥路与府青路交界处。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从青龙场立交再往南,便可沿府青路三段走到刃具立交,这里坐落着红楼1956,原成都量具刃具厂大楼,原名“莫斯科红楼”。
1956年,前苏联开始向中国援建156个项目,而在成都则按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原样复建起量具刃具厂。因改造后的整栋楼呈红色,居民便习惯称之为“红楼”。红楼坐东向西,屋顶为宝瓶顶,为典型的中苏合璧式建筑。这里,留存着成都工业记忆的印证。

红楼,1980年。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的红楼1956。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红楼诞生的20世纪50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浪潮席卷全国的时期。
*1955年国务院批准在成都东郊设立工业区,接踵而来的“一五“”二五”计划推进,东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达60个军工科研单位以及包含电子、机械、冶金、纺织、医药、化工、制革、食品等多种行业的生产厂房在此拔地而起,红光电子管厂、国营420厂、无缝钢管厂、新兴仪器厂、锦冮电机厂、川棉厂等等。
📷
叁 红仓·完美文创公园 / 二仙桥公园
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量东郊企业陷入困境,关停或破产。2001年,由于工业污染和城市产业格局的调整,成都政府实施了“东调”战略,东郊的工厂迁往距离市区更远的龙泉驿、新都、青白江等地,东郊迎来了新的巨变。
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工厂中,许多得以留存下来。位于红楼1956东北向的红仓·完美文创公园正是其中之一。


红仓·完美文创公园。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其前身为禾创药业仓库,是成都市医药采购站储备仓库,曾是西南重要的医疗药品、物资中转地,为成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2017年打造以来,这里目前已经聚集了众多年轻的企业和机构。入驻2年的CH8冇独空间目前已经带来许多优质的现场演出。


CH8冇独空间。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与完美文创公园紧挨着的便是二仙桥公园。公园内有仿工业遗迹景观的火车站台,旁边就是一处“流动”的白色单体建筑——艺文立方。
这个2019年夏天开放的艺术空间,甫一亮相就迅速成为成都艺术版图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曾落地央视《国家宝藏》特展。亦成为当下年轻人热衷的拍照打卡地。



艺文立方。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肆 东郊记忆
同完美文创公园一样,逃离推倒重建命运的还有1958年建立的红光电子管厂。现在它是成都人尽皆知的“东郊记忆”,是“东北二环片区”最重要的文化板块之一。


东郊记忆。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作为成都早期体量最大的工厂遗址改造,东郊记忆依托高挑的层高、可自由分割的空间、不可复制的时光印记、以及历史造就的独特区位,数年来孕育了无数新兴的文化和业态。
在东郊记忆,剧场、影院、酒店、餐厅、酒吧、咖啡馆、买手店等空间栉比鳞次,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在整个园区自由流淌。


繁星戏剧村。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在普通的工作日走进这里,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你反而能发现平日不曾见到的画面。在星Live音乐空间门前,一群人围坐着,有人大声呵斥着,被吓了一跳,原来是剧场演员正在围读剧本。
近年来,新事物不断地进入东郊记忆。这里集纳了繁星戏剧村、DOMARTIST设计美学馆、造物空间等新的业态空间;蓬皮杜全球都市双年展、成都咖啡节、 33oz vintage show等各种各样的活动。


 33oz vintange show。摄影:ICY©ICYWORKS
变化远未止步。工业记忆以“生产”之外的方式重新获得了生命,融入城市的“文化血脉”,继续流淌。
📷
伍 沙河
曾经工业文明的发展留下的不止建筑,还带动了东郊的道路建设。
建设路随着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工厂的建设而开辟,成为东郊道路体系的脊梁,同期建造的府青路、水碾河路、一号桥(红星桥)、二号桥(新华桥)、东风大桥,和一环路东段、二环路东段共同编织着东郊“三桥五路”的道路网络,蜿蜒的沙河贯穿其中,见证着东郊数十年间的盛景,也目睹了它的“退场”。
与先前目睹的工业景象不同,沙河周遭拥有着大不相同的景致——这里装进了成都人骨子里的巴适与惬意。

沙河。摄影:雨婷©一筑一事沙河从成都北郊的洞子口与府河分流,由西北流向西南,流经成华区、锦江区,最终在东湖公园下方汇入府河,总长度22.22公里。沙河与府河、南河,是交织在成都市区的三条最大和最重要的河流。
19世纪50年代,沙河曾作为“生命河”,为东郊供给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用水,承担着沿河农业灌溉及防洪排讯等功能。21世纪初,沙河沿线打造了“北湖凝翠”、“新绿水碾”、“三洞古桥”等“八景”。(其余为、“科技秀苑”、“麻石烟云”、“沙河客家”、“塔山春晓”、“东篱翠湖”)如今,沙河俨然成为了“公园城市”成都最重要的一条“绿脉”。

沙河。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走进“东北二环”内侧的三洞古桥公园,湿润的风裹挟着花香和阳光的气味扑面而来。



三洞古桥公园。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三洞古桥公园位于沙河中游的李家沱小区,西起三友桥,东至泰兴路,北以沙河为界,南至李家沱小区。通过水源广场、喷泉、水渠、假山水池、方格水池、卵石驳岸等景观,反映了川西平原水利格局,再现蜀人治水文化。
中午11点,温度刚刚好。一名嬢嬢领着小孙儿爬着阶梯,小孩欢快的步子已经藏不住他想要骑上玩具车的急切了;阶梯的尽头,一名老者乘荫树下,微风吹过,他不紧不慢地按下手中被吹起的书页;古桥旁,晨练的嬢嬢一袭红衣快步走过,矫健的身姿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城市里的繁忙景象,仿佛与这里毫不相干。一条沙河旁,人间烟火与避世悠然就这样唱和着。



沙河。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陆 新兴生活方式空间
当我们离开沙河公园,走入李家沱社区,便落入了真正的老成都市井之中。

李家沱社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午后阳光正盛,人们走出家门。在李家沱这样的成都老社区,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惬意,就连小狗都可以“大摇大摆”地卧在小区门口的路中央,人们会怜爱地逗逗它绕着走。
或许老小区的房屋旧了,道路也不是很宽敞,但它可以带给人们的人情味和亲密感,却是“新城”不可比拟的。或许这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小店喜欢开进老社区的原因。




李家沱社区。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李家沱树蓓街上,就藏着一家新开不久的精品咖啡店VIS À VIS。空间设计感十足,还正在举行小型的艺术展。



VIS À VIS。摄影:邹邹©一筑一事
三个男孩共同经营着它,他们一个是上海回来的咖啡师,一个是热爱咖啡的摄影师,一个是爱品鉴咖啡的饮食人,共同的爱好就是“咖啡”。店名取自法语,意为“面对面”。男孩们希望这家店可以让人们坐下来,借由品尝咖啡,拉近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
在北门,像VIS À VIS这样的咖啡馆并不多,但曾经的“咖啡荒漠”已经开始变化,还有更多的空间,也如星星之火一般萌芽,给区域带来新的生机。
譬如“毛边书局·桃蹊书院”,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文化沙龙及书友交流活动,为社区居民打造了一个集社区图书、电子阅览室等为一体的街道文化交流中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毛边书局·桃蹊书院。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这家书店原位于青羊区狭小的店铺空间,如今迁移到成华区桃蹊街道,成为拥有1600㎡的三层空间。
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到东北二环片区走一走,会发现“新生力量”显然比想象的更多。
与东郊记忆对望的一片商业街区,汇集了“最美书店”新山书屋、潮流品牌1807、潮牌集合店YET by 6、实木家具品牌木墨MUMO等众多优质的生活方式品牌,不断吸引着年轻人聚集......

1807。图片来自1807

木墨MUMO。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从李家沱社区,我们再度回到起点——二环路和府青路交界处(刃具立交)。
短短半天时间,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穿梭——驷马桥的典故、沙河的美景、东郊工业记忆的澎湃、李家沱的社区感、新兴业态的惊喜感不断在脑中回溯。“东北二环片区”,还会有什么?


李家沱街景。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未来,
东北二环片区还藏着怎样的惊喜?
当我们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必定要寻觅它过去的历史,走进它的街道和建筑,去真实触碰这里居民的生活。而当我们想要探索一座城市的未来,也必定要先了解它,乃至深刻认知它。
此刻,在“东北二环片区”,我们看见旧的记忆在传承,新的力量正在进入、浸润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刃具立交与府青路、二环路形成的三角区域,就有这样一片“新力量”正在酝酿蓄力——朗诗·上林熙华府峰境项目,一手历史,一手繁华,它所打造的是未来高端住居体验。

朗诗·上林熙华府峰境效果图
朗诗·上林熙华府峰境,无疑处于一个关键的城市枢纽,项目配备“四横两纵三地铁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四横指一环路、二环路、中环路以及三环路,两纵指府青路与解放路,三地铁指3号线及7号线以及建设中的地铁16号线)。
通过这段路网,主城的各大商圈都被快速地连接起来。通过府青路,只需15分钟便可抵达春熙路、太古里商圈。通过二环,又可以迅速抵达建设路商圈。往西,接北站商圈,往北,接昭觉寺商圈。


朗诗·上林熙华府峰境区位图
与项目一街之隔的永立综合体,目前已引进沃尔玛、王府井等众多商业,打造了约10万平方米的体验式购物商业街区王府井Discovery和约12万平方米的王府井老牌百货中心商业盒子。
未来这里还将建成高达260米的城市级地标建筑。
便捷的交通出行与丰富的消费选择,无疑是构筑理想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石。与此同时,东北二环片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新生活方式,也将成为朗诗·上林熙华府峰境“与生俱来”的独特基因。

永立综合体效果图
值得期待的还有更多。在城市之中,好的建筑不仅要根治于城市基因,更善于走在前沿、用科技打开人们的想象。
朗诗·上林熙华府峰境以此作为差异化战略,打造“健康、舒适、智能”的差异化价值。空间室内的温度、湿度等可以通过智能家居自主调节,居家、离家多种模式可供选择。
或许人们对这些科技理解并不多,但当我们选择它们,都是因为想要获得更加以人为本的人居体验。

朗诗·上林熙华府峰境效果图
-
未来登上朗诗·上林熙华府峰境,便可以俯瞰“东北二环片区”——这个无数中国城市发展的小小缩影。
许多城市都拥有这样一块区域,曾经这里先进的生产力,为许多人造就了理想中的“工厂社会”生活场景。而随着城市产业升级和区域定位的转变,它们不得不面临没落,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东北二环片区”如今就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承接历史,启发未来。在城市更新的洪流之中,和无数城市“片区”一样,东北二环也在积极寻找新的价值和定位。
处于“东北二环片区”关键位置的朗诗·上林熙华府峰境,则和那些保留、更新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那些装进一种又一种生活美好的新空间,那些走在前沿根植于生活中的科技......共同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具象化、可触碰、可实现的美好生活图景。
期待着这一场“逆袭”。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忧忧
撰稿:忧忧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希希
设计:小杨







到顶部